1。瑞士慈温利宗教改革
(1)瑞士宗教改革的背景
当路德在维藤贝格领导宗教改革的同时,慈温利(1484—1531年)也在
瑞士德语区的乡村中发动了宗教改革。16世纪的瑞士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马
帝国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就已经独立。这个由13个小的州组成的松散的
瑞士联邦,其中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楚格、格拉鲁斯和阿彭策尔6
个州是农业森林州。这些东部的农业森林州的政府比较民主化,重大的事项
是通过公民大会的表决来决定的。如阿彭策尔地区的人们常在露天召开男性
全体公民大会,讨论并决定政府事宜。在山区,政府的组织十分松散,常通
过各地来的代表表决来解决政治事宜。各个州都是完全独立的,它们自愿组
成一个联邦,以便于军事防御。1499年,瑞士联邦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
克西米利安的军队,联邦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苏黎世、卢塞恩、伯尔尼、弗里堡、索洛图恩、巴塞尔和沙夫豪森7个
州是城市州,少数城市贵族在政府中掌权,但人民也有一定的参政权利,他
们参与许多政治活动。弗里堡、索洛图恩、巴塞尔和沙夫豪森4州加入联邦
的时间最晚,它们是在1481—1501年间加入联邦的。在13个州以外,还有
一些边疆领地和城市也加入了联邦,主要有南部山区的格里松地区马焦雷湖
以北的提契诺。在西边存在着自由城市日内瓦和说法语的沃州和纳沙泰尔。
在北部有巴塞尔和苏黎世州的阿尔高和图尔高领地。
瑞士的自由气氛浓厚,人文主义得到发展,并且有着地方自治的传统。
人民对教会的憎恶,对占有大量土地的修道院的勒索的抵制,这一切构成了
瑞士宗教改革的背景。
(2)从人文主义者到宗教改革家
瑞士宗教改革的领袖是乌利希·慈温利。他于1484年1月1日生于维
尔德豪斯,其父是当地的村长,家境小康。他有一个叔父是韦森地方主教座
堂的首席牧师,这位叔父是他的启蒙老师。后来慈温利来到巴塞尔继续求
学,从1498年到1500年又在伯尔尼受教于人文主义者亨利希·沃尔夫林(卢
普卢斯)。慈温利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过两年,并在1502年至1506年期间
先后在巴塞尔大学继续深造。在巴塞尔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者托
马斯·威滕巴赫(1472—1526年)的教诲。在那里,他确立了《圣经》是唯
一权威,基督之死是赦罪的唯一代价,赎罪券毫无价值等信仰。
与奥古斯丁派教会僧侣路德不同,慈温利是一个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
虽然热衷于研究信仰问题,但基督教人文主义传统和瑞士的联邦制度,使慈
温利的神学理论比较富有理性而少神秘性。他还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那里继
承了通过《圣经》改造教会,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的传统,这样,他的理论和
… Page 51…
社会改革的理想,就紧密结合在一起,思想比较激进。
慈温利毕业后,被任命为格拉鲁斯的教区神父。慈温利的讲道富有热
情,他激烈地反对瑞士人去当雇佣兵,但他不反对受雇于教会。他受到基督
教人文主义的影响,为人和气达观。由于慈温利反对瑞士人当雇佣兵,加之
他的讲道精彩,声望卓著,苏黎世大教堂的教士会把他选为人民神父。他于
1519年接受该职,成为苏黎世城最重要的教堂的神父。在当神父的十几年
中,他追随伊拉斯谟,对教会的各种腐败现象作过猛烈抨击。他特别反对教
会出售赎罪券的行径。在成为苏黎世教区神父后,为了说明耶稣的生活故
事,他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篇讲起,在六年中讲完了整部《新
约全书》。慈温利几乎和路德在同一时期独立提出,基督教的全部真理性是
包含在《圣经》之中,而不是包含在天主教会的传统和仪式之中。他接受路
德关于以信称义的说法,认为灵魂得救是出于上帝的恩赐和对上帝的信仰,
不是出于俗世中功德的积累,即行为称义。
德国的新教诸侯们认为,如果路德和慈温利能够携手共进,对于孤立和
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将起到一定作用。他们说服路德和慈温利会面,在1529
年这两位宗教改革家终于见面。由于教义的分歧和性格的差异,结果两人没
有达成协议。在教义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对于圣餐的解释。慈温利认为,
圣餐是对基督的纪念,基督本人并没有在场,葡萄酒和面包只具有象征意
义,不能认为即是上帝的血肉之转化。路德却认为,天主教把葡萄酒和面包
解释为基督之血和肉是一种错误,而慈温利认为基督不在场的说法也是一种
错误。路德争论说, 《圣经》中字面上说的就是“这是我的身体”之义。慈
温利争论说,上帝的身体不可食,路德辩解说“如果基督命令我吃粪,我也
会照办,仆人的血永远不能高过主人的意愿。我们不得不闭着眼睛”。这次
会面的失败,导致瑞士和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终于不能汇合。
(3)苏黎世宗教改革
在1522—1525年间,慈温利说服了苏黎世的城市政府在该市进行新教
改革,内容有:否认教皇的权威,废除天主教的弥撒仪式,废除偶像崇拜,
拆除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户,搬走教堂中的管风琴,把教会改造成一个便于
人们学习和讲解《圣经》的朴素场所。苏黎世当时的情况是:慈温利作为受
信任的《圣经》解释家和当然的民众领袖,州政府对他言听计从。凡政府提
倡的改革,都是在他劝说下进行的。按照慈温利的主张,1523年1月苏黎世
举行关于宗教的大辩论,规定辩论只准用《圣经》作为标准。慈温利写了篇
短文,肯定福音的权威不是来自教会,得救要靠信仰,并对弥撒礼的献祭性
质,善功的救赎性质,圣徒代祷的价值,隐修誓愿的约束力以及炼狱的存在,
一概加以否认。他还主张基督是教会的唯一首领,主张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政府支持他的学说,宣布慈温利在辩论中获胜。慈温利的教义在瑞士很快得
以传播。
这时发生的一个事件,是拒绝在斋期禁食。慈温利宣扬 《圣经》是唯一
… Page 52…
权威的理论,被市民们用来拒绝在大斋期禁食。为了禁食问题,苏黎世所属
的康斯坦茨教区主教派专人来压制这场革新。州政府裁决:关于禁食,《圣
经》并无明文规定,不过为了维持秩序,应予遵守。这一妥协性的判决,实
际上是否决了主教的管辖大权,把苏黎世的教会置于州政府的管理之下。同
年8月,苏黎世市的市长规定只许宣讲纯洁的上帝之道,至此宗教改革在苏
黎世完全爆发。
慈温利的改革富有成效。改革家们宣布神父和修女可以结婚,慈温利自
己也于1524年4月2日与寡妇安娜·莱因哈德结婚。宗教改革家们宣布洗
礼和葬礼不再收费。1523年,慈温利抨击圣像崇拜和弥撒时的献祭。政府支
持他,但要他小心行事。1524年1月又举行大辩论,结果是旧礼教的维护者
要么遵从新礼仪,要么流放国外,二者必居其一。1524年6月和7月,圣像、
圣徒遗物、风琴从教堂搬走。12月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大部分的修道院被
明智地改造成学校。弥撒礼继续到1525年,以后不再举行。城市政府还建
立了道德法庭审判案子,没收教会财产供政府福利事业的开支,并且宣布再
浸礼会为异端。这些行动,为以后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建立了榜样。
形式方面的改革至此告一段落。
对于瑞士的宗教改革,罗马教廷采取宽容的态度。因为当时瑞士的雇佣
军和瑞士的政治对于当时的战争极为重要。康斯坦茨的主教虽然竭力加以阻
止,但全无收获。苏黎世的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视为福音派运动的
政治首脑。
慈温利在苏黎世的改革成功以后,对瑞士各地产生影响。慈温利也竭力
支持各地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南部德国的改革运动。在德国农民战争爆发时
期,他在1525—1526年间支持过蒂罗尔农民起义的领袖盖斯迈尔等人。他
热切支援巴塞尔地方政府推行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主要是通过他的密友约
翰·奥科兰帕迪乌斯 (1482—1531年)进行的。1529年,弥撒礼在巴塞尔
被废除。在瑞士最大的州伯尔尼,福音派也开始进行宗教改革,1528年,慈
温利参加那里的公开辩论。圣加伦、沙夫豪森、格拉鲁斯和阿尔萨斯等瑞士
和德国边界地区,也开始宗教改革。慈温利企图将苏黎世的改革推向整个瑞
士联邦。1529年,天主教各州与瑞士的宿敌奥地利联合起来与新教州对抗。
慈温利方面只有2500人。最后,他在一次战争中战死。慈温利死后,慈温
利派中的许多人最后并入了加尔文教,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最后是在加尔文
教的影响下完成的。
2。加尔文的“上帝之城”
(1)加尔文和日内瓦宗教改革
加尔文 (1509—1564年)是法国的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1559年后为
日内瓦公民。他出生于法国北部的诺扬城,他父亲是当地主教的财政秘书。
… Page 53…
加尔文14岁时入巴黎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文学和人文主义的作品。1528年
他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但加尔文主要是学习希腊、
希伯莱等古典作品。他受到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在1532年还出版了一
部关于塞涅卡的评论。但这部作品没人注意。
加尔文出生在一个宗教改革的时代。他自己说自己曾经历了一次“顿
悟”,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日期。1533年11月,加尔文被指控为宗教异端,
这迫使他流亡到了瑞士的巴塞尔城。在那里,他于1536年的年初发表了《基
督教神学原理》这部具有体系的神学著作,时年27岁。这部著作最后几经
修改再版,成为一部经典神学著作。这部著作使加尔文成为一个名人,他决
定继续钻研学问。他去了一次意大利,然后回到法国。他计划去斯特拉斯堡
过一种学者的平静生活。
然而这时查理五世和法兰西斯一世的战争使他改变初衷,于1536年去
了日内瓦。这个重要的城市属于瑞士联邦,地处联邦的西南部。这里在1532
年时传入了新教,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对新教。当地的教会领导人纪尧姆·法
雷尔偶然听到加尔文来到该城,就劝说他留下来。这时加尔文只有27岁,
怀着十分拘谨和害羞的态度进入公共事务,加尔文起先拒绝,后来却答应
了。他的工作很简单:他在该城的保罗派教堂讲解《圣经》。1537年,他颁
布一项宗教戒令,要求公民服从纪律。许多人拒绝宣誓,教会出现了分裂。
第二年城市举行大选,对加尔文有敌意的人员当选为城市委员会。加尔文称
这个委员会为“魔鬼的委员会”,颁布命令采用伯尔尼的教会仪式,不再采
用当地的仪式制度。这件事情引起加尔文的思考:城市委员会应该不应该指
导城市的宗教事务?加尔文和法雷尔认为,城市委员会不应干涉宗教事务,
结果双双被放逐,1538年从日内瓦被赶了出来。
加尔文于是去了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这是他两年前想去的地方,现在这
个旅行只是推迟了两年。生活的曲折更使他向往学者的生涯。不过他还是成
为法国流亡者宗教团体的执事,经常参加各种对神学和教会的讨论。他开始
研究宗教改革的问题,对德国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深感兴趣。
这时,日内瓦却遇到了宗教和政治问题。伯尔尼企图把日内瓦置于自己
控制之下,日内瓦的人民正在酝酿宗教改革,却缺乏任何改革的纲领。所以,
有必要把加尔文请回来,让他主持该城的宗教改革运动。1541年9月,加尔
文同意回来。11月该市的委员会同意进行宗教改革,作为让加尔文回来的条
件。日内瓦的教会也采取了行动,接受城市委员会的安排。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首先是简化宗教仪
式,加尔文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是讲道和阅读《圣经》,废除一切《圣经》中
没有记载的仪式。其次,是根据他写的《基督教神学原理》来进行宗教布道。
加尔文最具有特点的改革,是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学政治体系。
加尔文的神学主要是阐述一个“基督教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中,僧
俗两界政权为其中不可缺少的地位相等的两个要素,由上帝分别授权,在确
… Page 54…
立“神圣的戒规”中共同发挥作用。“神圣的戒规”是一种基督教的生活方
式,在于提高信仰和使教徒的行为日益基督教化。加尔文认为,世俗的权力
和教会的权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同一个目的,因此,一个虔诚的政
治组织就应该既是世俗的,又是宗教的。这样,加尔文就突破了路德的两种
政府模式,提出一个基督教虔诚之国中,宗教和世俗两种力量的互相合作,
共同推进“神圣的戒规”。但是,两种权力的范围和手段,应该有所区别,
以便互相补充和互相监督。世俗的地方长官(“世俗权威”一词在路德那里
等同于君主、诸侯政府,在加尔文那里具有共和主义的成份,指社区化了的
城市委员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