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诊宗三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18-诊宗三昧-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热。实在里则 胀腹满。大而实者。热由中发。细而实者。积自内生。在伤寒阳明病。不大便而脉实则宜下 
。下后脉实大。或暴微欲绝。热不止者死。厥阴病。下利脉实者。下之死。病脉之逆。从可见矣。盖实即是石 
。石为肾之平脉。若石坚太过。辟辟如弹石状。为肾绝之兆矣。其消瘅鼓胀坚积等病。皆以脉实为可治。若泄 
而脱血。及新产骤虚。久病虚羸。而得实大之脉。良不易治也。 
【弦】弦脉者。端直以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不似紧脉之状如转索。革脉之劲如弓弦也。弦为风木 
主令之脉。故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虚证误用寒凉。两尺脉必变弦。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伤寒 
以尺寸俱弦。为少阳受病。少阳为枢。为阴阳之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细。为少阳之本脉。弦而兼数兼缓。即有 
入府传阴之两途。若弦而兼之以沉涩微弱。得不谓之阴乎。经言寸口脉弦者。胁下拘急而痛。令人啬啬恶寒。 
又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阳弦头痛也。痛必见于太阳。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阴弦 
腹痛也。痛必见于少 
腹。皆少阳部分耳。少阴病欲吐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不可吐。急温之。详此。又不当以兼沉兼涩概谓之阴。弦迟为胸中实也。审证合脉。活法在人。贵在心手之 
灵活耳。历诊诸病之脉。属邪盛而见弦者。十常二三。属正虚而见弦者。十常六七。其于他脉之中。兼见弦象 
者。尤复不少。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中有一部见弦。或兼迟兼涩。便是夹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需温散。汗 
下猛剂。咸非所宜。即非时感冒。亦宜体此。至于素有动气怔忡。寒疝香港脚。种种宿病。而挟外感之邪。于浮 
紧数大之中。委曲搜求。弦象必隐于内。多有表邪脉紧。于紧脉之中。按之渐渐减小。纵之不甚鼓指。盒饭弦 
脉例治。于浮脉之中。按之敛直。滑脉之中。按之搏指。并当弦脉类看。于沉脉之中。按之引引。涩脉之中。 
按之切切。皆阴邪内伏。阳气消沉。不能调和百脉。而显弦直之状。良非客邪紧盛之兆。迨夫伤寒坏病。弦脉 
居多。虚劳内伤。弦常过半。所以南阳为六残贼之首推也。他如病疟寒饮。一切杂病。皆有弦脉。按金匮云。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小坚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 
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主之。饮脉皆弦。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弦数者有寒饮。沉弦者悬饮内痛。他如腹 
痛鼓胀。胃反胸痹。 瘕蓄血。中 伤风。霍乱滞下。中气郁结。寒热痞满等病。种种皆有弦脉。总由中气少 
权。土败木贼所致。但以弦少弦多。以证胃气之强弱。弦实弦虚。以证邪气之虚实。浮弦沉弦。以证表里之阴阳。 
寸弦尺弦。以证病气之升沉。无论所患何证。兼见何脉。但以和缓有神。不乏胃气。咸为可治。若弦而劲细。如 
循刀刃。弦而强直。如新张弓弦。如循长竿。如按横格。皆但弦无胃气也。所以虚劳之脉。多寸口数大。尺中 
弦细搏指者。皆为损脉。卢扁复生奚益哉。 
【缓】缓脉者。从容和缓。不疾不徐。似迟而实未为迟。不似 
濡脉之指下绵软。虚脉之瞥瞥虚大。微脉之微细而濡。弱脉之细软无力也。仲景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 
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伤寒以尺寸俱微缓者。为厥阴受病。厥阴为阴尽复阳之界。故凡病后得 
之。咸为相宜。其太阳病。发热头痛。自汗脉浮缓者。为风伤卫证。以其自汗体疏。脉自不能紧盛也。缓为脾 
家之本脉。然必和缓有神。为脾气之充。若缓甚而弱。为脾气不足。缓而滑利。则胃气冲和。昔人以浮缓为伤 
风。沉缓为寒湿。缓大为风虚。缓细为痹湿。又以浮缓为风中于阳。沉缓为湿中于阴。盖湿脉自缓。得风以播 
之。则兼浮缓。寒以束之。则兼沉缓。若中于阴。则沉细微缓。以厥阴内藏风木之气。故脉虽沉。而有微缓之象也。 
【洪】洪脉者。既大且数。指下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而按之稍缓。不似实脉之举按 。滑脉之软滑 
流利。大脉之大而且长也。昔人以洪为夏脉。内经以钩为夏脉。遂有钩即是洪之说。以其数大而濡。按之指下 
委曲旁出。固可谓之曰钩。火性虚炎。所以来盛去衰。按之不实。然痰食瘀积阻碍脉道。关部常屈曲而出。此 
与夏脉微钩。似同而实不类也。洪为火气燔灼之候。仲景有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为温病。温 
病乃冬时伏气所发。发于春者为温病。发于夏者为热病。其邪伏藏于内而发出于表。脉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 
多盛于右手。亦有动滑不常者。越人所谓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当此不内联夺。反与解表。不至热交 
营度不已也。若温热时行。证显烦渴昏热。脉反沉细小弱者。阳病阴脉也。有阳热亢极。而足冷尺弱者。为下虚 
之证。皆不可治。又屡下而热势不解。脉洪不减。谓之坏病。多不可救。洪为阳气满溢。阴气垂绝之脉。故蔼 
蔼如车盖者为阳结。脉浮而洪。身汗如油为肺绝。即杂病脉洪。皆火气亢甚之兆。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 
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惟悯浊下贱。脉多洪实。又不当以实热论也。 
【微】微脉者。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不似弱脉之小弱分明。细脉之纤细有力也。 
微为阳气衰微之脉。经言寸口诸微亡阳。言诸微者。则轻取之微。重按之微。气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属气虚。 
故所见诸证。在上则为恶寒多汗少气之患。在下则有失精脱泻少食之虞。总之与血无预。所以萦萦如蜘蛛丝者 
。仲景谓阳气之衰。尝见中风卒倒而脉微。暑风卒倒而脉微。皆为虚风之象。其脉多兼沉缓。若中寒卒倒而脉 
微。为阴邪暴逆。所以微细欲绝也。而伤寒尺寸俱微缓。为厥阴受病。病邪传至此经。不特正气之虚。邪亦向 
衰之际。是以俱虚。不似少阴之脉微细。但欲寐耳。详二经之脉。同一微也。而有阴尽复阳。阳去入阴之异。 
即太阳经病之脉微。而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为无阳者。有面有热色。邪未欲解,而脉微者。有阴阳俱 
停。邪气不传。而脉反微者。若以微为虚象。不行攻发。何以通邪气之滞耶。必热除身安而脉微。方可为欲愈 
之机。若太阳证具。而见足冷尺微。又为下焦虚寒之验。可不建其中气。而行正发汗之例乎。 
【紧】紧脉者。状如转索。按之虽实而不坚。不似弦脉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强直搏指也。紧为诸寒收引之象。 
亦有热因寒束。而烦热拘急疼痛者。如太阳寒伤营证是也。然必人迎浮紧。乃为表证之确候。若气口紧坚。又 
为内伤饮食之兆。金匮所谓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也。仲景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假令亡汗 
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寒冷。故令脉紧也。 
详此三下转语。可谓曲尽紧脉为病之变端。而少阴经中。又有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是谓紧反入里之微验。又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此即紧去人安之互辞。辨不可下脉证中。则有脉来阴阳俱紧。恶寒 
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此亦紧反入里之互辞。因误下而阳邪 
内陷。欲出不出。有似厥逆进退之象。故言欲厥。脉虽变而紧状依然。非营卫离散。乍大乍小之比。而脉法 
中。复有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之例。可见紧之所在。皆阳气不到之处。故 
有是象。夫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者痉。若伏坚者为阴痉。总皆经脉拘急。故有此象。若脉至如转索。而强 
急不和。是但紧无胃气也。岂堪尚引日乎。 
【弱】弱脉者。沉细而软。按之乃得。举之如无。不似微脉之按之欲绝。濡脉之按之若无。细脉之浮沉皆 
细也。弱为阳气衰微之候。夫浮以候阳。今浮取如无。阳衰之明验也。故伤寒首言弱为阴脉。即阳经见之。亦 
属阳气之衰。经言寸口脉弱而迟。虚满不能食。寸口脉弱而缓。食卒不下。气填膈上。上二条。一属胃寒。一 
属脾虚。故皆主乎饮食。又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可见脉弱无阳。必无 
实热之理。只宜辨析真阳之虚。与胃气之虚。及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耳。在阴经见之。虽为合脉。然阳 
气衰微已极。非峻温峻补。良难春回寒谷也。惟血痹虚劳。久嗽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 
和滑。可卜胃气之未艾。若少壮暴病而见脉弱。咸非所宜。即血证虚证。脉弱而兼之以涩。为气血交败。其能 
荣爨下之薪乎。 
【长】长脉者。指下迢迢而过于本位。三部举按皆然。不似大脉之举之盛大。按之少力也。伤寒以尺寸俱 
长。为阳明受病。内经又以长则气治。为胃家之平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 
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若长而浮盛。又为经邪方盛之兆。亦有病邪向愈而脉长者。仲景云。太阴中风。四肢 
烦疼。阳脉微。阴脉涩。而长者为欲愈。盖风本阳邪。因土虚木乘。陷于太阴之经。而长脉见于微涩之中。疼 
热发于诸阳之本。询为欲愈之征。殊非病进之谓。且有阴气不充。而脉反上盛者。经言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是 
也。此与秦越人遂上鱼为溢。遂入尺为覆。及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关格吐逆。不得小便。同脉异证。不可与 
尺寸俱长之脉。比例而推也。 
【短】短脉者。尺寸俱短。而不及本位。不似小脉之三部皆小弱不振。伏脉之一部独伏匿不前也。经云。 
短则气病。良由胃气厄塞。不能条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促结之状。亦有阳气不充而 
脉短者。经谓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是也。仲景云。汗多重发汗。亡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又 
少阴脉不至。肾气绝。为尸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 
血者难治。戴同父云。短脉只当责之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为阳绝。下不通尺为阴绝矣。曷知关 
部从无见短之理。昔人有以六部分隶而言者。殊失短脉之义。 
【大】大脉者。应指满溢。倍于寻常。不似长脉之但长不大。洪脉之既大且数也。大脉有虚实阴阳之异。经 
云。大则病进。是指实大而言。仲景以大则为虚者。乃盛大少力之谓。然又有下利脉大者为未止。是又以积滞 
未尽而言。非大则为虚之谓也。有六脉俱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也。有偏大于左者。邪盛于经也。偏大于右者 
。热盛于内也。亦有诸脉皆小。中有一部独大者。诸脉皆大。中有一部独小者。便以其部。断其病之虚实。 
且有素禀六阳。或一手偏旺偏衰者。又不当以病论也。凡大而数盛有力。皆为实热。如人迎气口大紧以浮者。 
其病益甚在外。气口微大。名曰平人。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而缓则生。急则 
死。乳子。是指产后以乳哺子而言。非婴儿也。产后脉宜悬小。最忌实大。今证见喘鸣肩息。为邪气暴逆。又 
须实大而缓。方与证合。若实大急强。为邪胜正衰。去生远矣。此与乳子而病热。脉弦小。手足温则生。似乎相 
左。而实互相发明也。伤寒热病。谵语烦渴。脉来实大。虽剧可治。得汗后热不止。脉反实大躁疾者死。温病大热不 
得汗。脉大数急强者死。细小虚涩者亦死。厥阴病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也。阴证反大发热。脉虚大无 
力。乃脉证之变。内证元气不足。发热脉大而虚。为脉证之常。虚劳脉大,为血虚气盛。金匮云。男子平人脉大 
为劳。气有余便是火也。所以瘦人胸中多气而脉大。病久气衰而脉大。总为阴阳离绝之候。孰谓大属有余。而 
可恣行攻伐哉。若脉见乍大乍小。为元神无主。随邪气之鼓动。可不慎而漫投汤液耶。 
【小】小脉者。三部皆小。而指下显然。不似微脉之微弱依稀。细脉之微细如发。弱脉之软弱不前。短脉 
之首尾不及也。夫脉之小弱。虽为元气不足。若小而按之不衰。久按有力。又为实 
热固结之象。总由正气不充。不能鼓搏热势于外。所以隐隐略见滑热之状于内也。设小而证见热邪亢盛。则为 
证脉相反之兆。亦有平人六脉皆阴。或一手偏小者。若因病而脉损小。又当随所见部分而为调适机用。不可不 
治也,假令小弱见于人迎。卫气衰也。见于气口。肺胃弱也。见于寸口。阳不足也。见于尺内。阴不足也。凡 
病后脉见小弱。正气虽虚。邪气亦退。故为向愈。设小而兼之以滑实伏匿。得非实热内蕴之征乎。经云。切其 
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又云。温病大热。而脉反细小。手足逆者死。乳子而病热。脉悬小。手足温 
则生。寒则死。此条与乳子中风热互发,言脉虽实大。不至急强。脉虽悬小。四肢不逆。可卜胃气之未艾。若脉 
失冲和。阳竭四末。神丹奚济。非特主产后而言。即妊娠亦不出于是也。婴儿病赤瓣飧泄。脉小手足寒。难已。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腹痛。脉细小而迟者易治。坚大而急者难治。洞泄食不化。脉微小流连者生。坚急者死 
。谛观诸义。则病脉之逆从。可默悟矣。而显微又言。前大后小。则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短气。即仲 
景来微去大之变辞。虚中挟实之旨。和盘托出矣。 
【芤】芤脉者。浮大弦软。按之中空。中按虽不应指。细推仍有根气。纵指却显弦大。按之减小中空。不 
似虚脉之瞥瞥虚大。按之豁然无力也。芤为血虚不能濡气。故虚大如芤。然其中必显弦象。刘三点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