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宗思想渊源-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持经功力能如是,任驾白牛安稳行。”齐己《赠念〈法华经〉僧》,《全唐诗》卷847。   
    11“莫愁归路远,门外有三车。”宋之问《游韶州广界寺》,《全唐诗》卷52。   
    12“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李白《僧伽歌》,《全唐诗》卷166。   
    13“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全唐诗》卷201。   
    14“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杜甫《酬高使君相赠》,《全唐诗》卷226。  
    15“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全唐诗》卷441。   
    16“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全唐诗》卷481。   
    17“门外有三车,迎之不肯出。”寒山《摧残荒草庐》,《全唐诗》卷806。   
    18“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寒山《余劝诸稚子》,《全唐诗》卷806。   
    19“万乘游仙宗有道,三车引路本无尘。”广宣《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全唐诗》卷822。   
    20“高岫拟耆阇,真乘引妙车。”宋之问《游法华寺》,《全唐诗》卷53。   
    长者子 
    1“其中长者子,个个总无衤军。”寒山《六极常婴困》,《全唐诗》卷806。   
    2“养子不经师,不及都亭鼠。何曾见好人,岂闻长者语。”寒山《养子不经师》,《全唐诗》卷806。   
    3“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修雅《闻诵〈法华经〉歌》,《全唐诗》卷825。   
    化城 
    1“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刘禹锡《贾客词》,《全唐诗》卷21。   
    2“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王勃《观佛迹寺》,《全唐诗》卷56。   
    3“化城分鸟堞,香阁俯龙川。”骆宾王《四月八日题七级》,《全唐诗》卷79。   
    4“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王维《登辨觉寺》,《全唐诗》卷126。  
    5“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王维《游化感寺》,《全唐诗》卷127。   
    6“闻道邀同舍,相期宿化城。”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全唐诗》卷127。   
    7“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崔颢《赠怀一上人》,《全唐诗》卷130。   
    8“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綦毋潜《登天竺寺》,《全唐诗》卷135。   
    9“五马寻归路,双林指化城。”孟浩然《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全唐诗》卷160。   
    10“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全唐诗》卷179。   
    11“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李嘉佑《故燕国相公挽歌》,《全唐诗》卷206。   
    12“晓随樵客到青冥,因礼山僧宿化城。”耿湋《宿万固寺因寄严补阙》,《全唐诗》卷269。   
    13“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戴叔伦《二灵寺守岁》,《全唐诗》卷273。   
    14“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杨巨源《供奉定法师归安南》,《全唐诗》卷333。   
    15“百丈化城楼,君登最上头。”欧阳詹《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全唐诗》卷349。   
    16“真相有无因色界,化城兴灭在莲基。”李绅《新楼诗二十首· 龙宫寺》,《全唐诗》卷481。   
    17“闻道化城方便喻,只应从此到龙宫。”李绅《新楼诗二十首· 水寺》,《全唐诗》卷481。   
    18“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李绅《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全唐诗》卷481。   
    衣珠 
    1“顶上巢新鹤,衣中带旧珠。”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全唐诗》卷200。   
    2“苔封石锦栖霞室,水迸衣珠喷玉蝉。”谭用之《送僧中孚南归》,《全唐诗》卷764。   
    3“破暗衣珠明有焰,照窗心月净无尘。”郁回《题照上人院》,《全唐诗》卷902。   
    穷子 
    1“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李煜《悼诗》,《全唐诗》卷8。  
    2“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杜甫《山寺》,《全唐诗》卷220。   
    客作 
    1“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寒山《世有一般人》,《全唐诗》卷806。   
    2“博钱沽酒吃,翻成客作儿。”拾得《诗》,《全唐诗》卷807。  
    聚沙 
    1“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孟浩然《登总持寺浮图》,《全唐诗》卷160。   
    2“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陈陶《题居上人法华新院》,《全唐诗》卷745。   
    3“却入中峰寺,还知有聚沙。”栖白《送僧归旧山》,《全唐诗》卷823。   
    4“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修雅《闻诵〈法华经〉歌》,《全唐诗》卷825。   
    5“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齐己《寄怀江西僧达禅翁》,《全唐诗》卷839。   
    一雨 
    1“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刘长卿《题灵佑上人法华院木兰花》,《全唐诗》卷149。   
    2“莲界千峰静,梅天一雨清。”严维《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华严寺》,《全唐诗》卷263。   
    3“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全唐诗》卷316。   
    4“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柳宗元《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全唐诗》卷353。   
    5“愿洒尘垢余,一雨根茎润。”韦处厚《盛山十二诗·上士瓶泉》,《全唐诗》卷479。   
    6“一雨收众木,孤云生远山。”喻凫《一公房》,《全唐诗》卷543。   
    7“三尘观种子,一雨发萌牙。”皎然《酬李侍御萼题看心道场赋》,《全唐诗》卷816。   
    8“应机如一雨,谁不涤心尘。”皎然《听素法师讲〈法华经〉》,《全唐诗》卷820。   
    龙女献珠 
    “千叶红莲高会处,几曾龙女献珠来。”李群玉《题金山寺石堂》,《全唐诗》卷570。   
    髻珠 
    “嫔御呈心镜,君王赐髻珠。”卢纶《送契玄法师赴内道场》,《全唐诗》卷276。   
    莲华 
    1“日暮松烟空漠漠,秋风吹破妙莲华。”许浑《僧院影堂》,《全唐诗》卷538。   
    2“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卢延让《松寺》,《全唐诗》卷715。   
    3“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陈陶《题居上人法华新院》,《全唐诗》卷745。   
    4“多宝灭已久,莲华付吾师。”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全唐诗》卷198。   
    2.修雅《闻诵〈法华经〉歌》 
    唐人咏《法华经》诗,以朱湾、齐己、修雅等人的作品为代表。朱湾诗注重对听经氛围的渲染,如“清泠霜磬有时动,寂历空堂宜夜深。……风翻乱叶林有声,雪映闲庭月无色”等,朱湾《月夜听坚正二上人为怀州转〈法华经〉歌》,《全唐诗》卷306。  形象地烘染出听转经文时游心物外朗洁孤迥的情怀。齐己诗“乍吟乍讽何悠扬,风篁古松含秋霜。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逼塞虚空耳皆耸”。齐己《赠持〈法华经〉僧》,《全唐诗》卷847。  亦善于藉自然景观,描摹诵经声韵的抑扬流宕、清神悦耳,并以听者侧耳的特写镜头渲染此经的感染力。其“空山木落古寺闲,松枝鹤眠霜霰干。牙根舌根水滴寒,珊瑚捶打红琅5至ㄆ叨湟皇闭郏涠渌凭牡匕住S挚痔旆绱堤旎ǎ头兹缬昶卖摹!八腥胪勇弈幔埔翳笠粝嘣邮薄!司嫣寮磁┝氚着>段蕖保爰骸对睢捶ɑ瞪罚度剖肪恚福矗贰! 《运芯【啊⒁魉猩鳌⑺姓咝木场⑺芯瘴А⑺芯羯⒕囊嫉榷加芯实哪⌒矗黄湫∈巴蚓承乃嬉荒钇剑燔饺卣郯忧濉3志αδ苋缡牵渭莅着0参刃小保∑爰骸对睢捶ɑ瞪妨硪皇祝度剖肪恚福矗贰! ∫嗌朴诎盐站牡囊肌3酥猓钌鸬奈逖耘怕梢彩瞧募αΦ淖髌罚恋男问健⒀厦艿母衤桑疾蛔阋允渴吮挤诺牟徘楹投浴斗ɑ返尿暇囱觥@钌稹短夥ɑ挛逖远稀罚度剖肪恚矗福薄! ∈小暗钣咳硭乜朐氯薄ⅰ盎蒙砉刍鹫柩壅涨嗔薄ⅰ盎侵榘僖冢榧9谌А薄ⅰ爸赣魅稻酰晕逡醪钡龋际腔谩斗ɑ烦删涠闷淙琳摺T谔拼幸饔健斗ɑ返淖髌分校逯谱畲蟆⒆钅芗橙【囊庵疾⒂枰源丛煨宰坏模切扪诺摹段潘小捶ɑ蹈琛罚骸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有妙义。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辉一万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我亦当年不出户,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行行皆宝所。我亦当年爱吟咏,将谓冥搜乱禅定;今日亲闻诵此经,何妨笔砚资真性。《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我亦当年狎儿戏,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山河无寸地。我昔心猿未调伏,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无物为拳拲。 
    师诵此经经一字,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虚生。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龙赞咏,鬼赞咏,佛赞咏。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修雅《闻诵〈法华经〉歌》,《全唐诗》卷825。   
    诗的第一段先声夺人,由远及近将读者带入山色苍茫松烟弥漫,深林空旷巨石盘陀的画面,再凸显出跏趺横膝吟诵《法华经》的高僧形象,接着宕开笔触,将镜头切换到听法留虎迹、奇花百鸟衔的周边环境,以衬托出高僧说法,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诗人以对高僧是古人今人的疑问悬想,营造出神秘惝恍的氛围。接着叙写诗人听闻此经的神情态度、心理感受,谓《法华经》是灌溉焦肠的醍醐,是滋润心田的甘露。是佛陀的本心,是祖师的禅趣。听诵《法华经》,即可当下识取本心,举足投步,扬眉瞬目,皆是从道场中来。《法华经》的要旨,就是使每个人体证到原真的本心,使秽浊世间化作佛国净土,使有情无情悉于一念回光之中顿悟成佛。 
    第二段写听诵《法华经》,豁开慧眼,矫正了自己禅修过程中的偏颇,打开了心灵的另一扇窗户:过去枯守“空寂”、“无心”;如今顿然明白,它只不过是方便化城、羊鹿小果。过去足不出户、逃声避色;如今顿然明白,这并不能获得精神的圆满。佛法在世间,烦恼即菩提。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过去吟咏诗什、搜索枯肠时,担心妨碍禅定;如今顿然明白,笔砚文章也可以作为文字般若,在诗情画意中显发本心。过去聚沙为塔、儿童狎戏时,以为是抛掷光阴;如今顿然明白,只要念念纯真,再平凡的行为中也有深厚的佛心,也可显示着庄严的佛性。过去游览山水,认为他山非故里;如今顿然明白,举足下足都没有离开故乡,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本际,因为山河无寸土,家舍即途中。过去调伏心猿,总是采取强行压制手段;如今顿然明白,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彻见自性。……这一系列巨大的转变和崭新的生命体验,都是在听闻《法华经》后产生的,由此可见听诵《法华经》在自己生命深处产生了何其强烈的震撼。 
    第三段写《法华经》的大乘法理藉助吟诵深入人心,如甘露醍醐,声声句句,皆显露着白牛般的本心本性。这纯和清明的自性,虽疾似飘风骤如闪电,却并不存在于别处,而是在搬柴运水、开单展钵、行住坐卧的日用之中。但世人却不知日用之中显发着纯真的佛性,遂成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酒囊饭袋,沉湎声色,流连火宅,长者殷切焦虑地扬声呼唤,他们仍迟迟不愿清醒、回头,与聋者瞽者无异。世人耳聪,听经时却聋;世人目明,看经时却瞎。该聪时不聪,该明时不明,可怜可叹的世人,如同汲水的辘轳,忽上忽下,轮转在生死的苦海,白白地抛掷了生命!诗人感叹如此无上的大乘妙理,非世人所能知能识,并赞颂诵经者原来是医王化身,佛陀再世,他诵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治众生的心病,使迷惘者清醒,使狂乱者安定,使污秽者洁净,使褊邪者正直,使凡庸者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