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的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你想想,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有心除妄想,宗门下叫做‘搬石头压草’,虽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但是把石头搬开,草照样存在,并没有消失。所以,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搬石头压不行,要斩草除根才行。那么,究竟怎样去除根呢?大家想一想,我们打妄想的是这颗心,我们用功的还是这颗心,并没有两颗心。为什么一颗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在座的有二十几岁的,有三十几岁的,有四十几岁的,还有年纪更大的。你们想一想,你们有哪一天不打妄想?即使不主动去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对于打妄想,我们太熟悉了,太习惯了。各位想一想,除了习惯性地打妄想之外,我们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很少。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种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养成一种用功的习惯,妄想自然就会少了。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了。可见,这还是一个习惯问题。
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一天用功几次?你是不是实实在在在那里用功?恐怕没有认真用功,既没有用功,又如何抵挡得住妄想习气呢?这个,在宗门下,叫做‘一人与万人敌’。你一个人怎么敌得住一万个呢?当然敌不了。敌不了又怎么办?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作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时间久了,你就能敌住妄想。我常常打这样一个譬喻:假设功夫和妄想加起来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两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长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两分,乃至没有了吗?没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一个心嘛。用功夫也是这个心,打妄想还是这个心,现在这个心只让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会打妄想了。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时俱存,区别在于,开始的时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大细,等到你用功夫的念像打妄想的念一样地细的时候,那就有戏唱了。所以,妄想起来,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你有心去除它,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对这一点,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好好地领会,好好地去参究。
总的一句话,用功要认真,要细心,不能马马虎虎的。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人,他会全身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功夫,照顾自己的心念,他在用功时,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转。如果他的眼睛在翻翻的,那说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顾话头。古人讲,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最好是‘念起即觉’,因为‘觉之即无’。念头起来了,马上就觉,这就叫‘用功夫’。如果说念头起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用功恐怕就是骗自己的,因为骗人是骗不了的。好了,大家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五天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说法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行’字。‘行’是最最重要的。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间的行,也有出世间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坏的行,我们从凡夫到圣人也是行,我们从圣人到成佛,还是行。离开了行,什么事都做不成。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不行则不能到家。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去行所依的路。所谓‘经者,径也’。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佛法就是我们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沿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想一想看,这个行重不重要?要不要紧?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不辞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一个‘行’字!因为我们要回家,要了生脱死,所以我们要行。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任何目标,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行。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声闻、辟支、缘觉这些圣人,受了记还要行。
行了做什么?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痴人说梦。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几时有行,几时成功。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里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和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著行,走著也行,醒著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行是主要的。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当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一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的。古人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哩。因此,我们大家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地去行。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
路走完了,自然就会到家的。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这个‘想到家’,便成了妄想,是错误的。为什么?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还是妄想。要知道,了生脱死、成佛作祖,这些都不是想来的,到了时候,功夫一到,它就会自自然然来的。所以,我们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对我们用功的人来讲,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缘。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闲岔,能成佛吗?想是想不到的。你的功夫没有用到,路没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吗?不可能的。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到家,这个不关你的年龄大小,功夫到了,十岁、二十岁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九十还不能到家。六祖年纪轻轻就开悟了,为什么?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门,门就开了,就进去了。我们现在到家了吗?没有,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动步,离家还远得很。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当年高明寺来果和尚有个侍者,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他跟来果和尚讲,他要走了,走了之后,希望来果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装起来,过三年之后再给他开缸,然后给他的身体贴金。来果和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还要贴金坐龛子!小孩走了以后,来果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后也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过了几年,小孩天天托梦给老和尚,说他在缸里闭得不得了,赶快开缸。老和尚才想起这件事来,就去给他开缸,一开缸发现小孩还在那儿坐得好好的,于是老和尚就按小孩当年的要求给他贴金。贴金时,发现小孩头有点歪,老和尚就用棍子把他的头正起来,用绳子绑住。晚上,小孩子又托梦给老和尚讲,你把棍子撑著我的头,我疼得受不了。后来,老和尚又把棍于撤掉,小孩的头也不歪了。小孩贴金以后,那个哄动啊,一天有几万人来朝拜。闹了几天,老和尚发脾气了,对小孩说,你再这样闹,把你扔到河里去!到了第二天,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朝拜了!你们看这小和尚多有本事。他已经到家了嘛。不能看他的年纪大小,要看他用功用得好不好。我们修行人,尽管用功去,几时到家就别去管它了。跟走路一样,一旦路走完了,也就到家了。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人。虚云老和尚过去手下有一个很勤劳的人,他没有什么文化,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往心上放。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房子里面,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过去一看,什么也没有。他到死时,年龄不大,才三、四十岁。他走时,穿衣搭袍,拿著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好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著,这件事哄动很远。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后来、唐继尧就把那个引磐拿到博物馆去陈列起来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要成功,不一定要有很多学问,关键是自己要自觉地去用功。没有文化照样走得好,照样能回家。
我就讲这两个故事,一个小孩,一个很勤劳的人,他们的功夫都做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要不要好好地用功夫?我希望,我们大家,不管是有文化也好,没有文化也好,老的也好,少的也好,都要好好地用功,我们将来也会走得很好的。
禅七第六天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将来成佛嘛。要成佛就要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不去结众生缘,不去成就众生,佛从何来?所以我们出家人讲。‘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好好用功。自己的功夫用好了,就可以利他。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福德要在众生中去种,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皆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菩提是属于众生的,离开了众生,无菩提可言。所以,要想成就菩提果位,就必须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没有结众生缘,就不能度众生。
这里讲一个故事:释迎牟尼佛成佛以后,有一天带著弟子去一个村庄托钵,本走遍了村庄,没有人开门,都把门关起来了。佛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一个地方坐下来,看这些弟子中哪一个跟这个村里的人有缘。佛观看到目键连尊者跟这个村子里的人有缘,于是就派他去化缘。目键连尊者来到这个村子,村民们都高高兴兴地打开门,目键连尊者因此就化到了很多的东西回去。有人就问,为什么成佛之后还化不到缘,而目键连尊者没有成佛都能化到缘?佛就讲,我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就是成了佛也不能度他们。而目键连曾经跟他们结过缘。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很穷,上山砍柴卖,看到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农夫是个佛教徒,很慈悲,就给这些黄蜂念几遍咒,打三皈依。这些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就在佛出世的时候,转成了人身。当年那个农夫,就是现在的目键连尊者,这个村子的人就是当时的那窝黄峰。由于目连当年跟他们结缘了,所以他们今世就供养目键连尊者。而我过去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托空钵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他是大是小,我们都要珍惜他们,跟他们结善缘,因为佛陀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要以为虫子小,我们就可以任意处治它们,它们的佛性跟我们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它们过去造的孽跟我们不同,才落得虫子身。我们今生若不好好修行,造恶孽,将来也会变成虫子的。要知道,一切众生的身相都是孽缘所生,男身是孽缘生的,女身也是孽缘生的,猪身、狗身、虫身等等,都是由孽缘生的。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轻慢。《法华经》上讲,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众生皆行普敬,他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别人打他、骂他、轻视他,他都不在意,还是对人毕恭毕敬。常不轻菩萨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中的一个菩萨行者。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对众生尚不敢轻慢,我们今天对一切众生还敢轻慢吗,佛在因地中对一世众生尚如此恭敬,我们是佛的弟子,难道不应当向佛学习吗?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一旦他们把妄想执著去掉了,不就跟佛一样子吗?佛是先觉,我们众生还没有觉;但只要好好用功,我们也会觉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后觉,都是未来佛。
不单是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维摩诘经》,舍利弗轻慢龙女,认为女的不能成佛,那个龙女马上就在佛前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