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5-张氏医通-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 
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 
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胡洽云。若恶风者。更加附子一 
枚。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 
虚短气力乏。其间可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 
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 
在内。治当消息以意逆之。虽其形尚可。而手脚未至弱极。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 
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 
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 
必佳也。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 
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 
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 
三剂必瘥。夫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 
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 
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宜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 
按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 
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因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两胫肿。是 
为壅疾。皆当疏下。然太过则损脾。不及则病不去。南方多见两足粗大。与疾偕老者。初起治宜 
槟榔汤。或四七汤、香苏散。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气。不使其壅。壅既成者。砭去恶血。然 
后服药。经云。蓄则肿热。砭石之也。 
香港脚之病。初起甚微。饮食如故。人多不觉。惟卒然脚膝屈弱。或肿。或不肿。或顽痹。或 
缓纵。或挛急。皆是湿邪为患。其肿者为湿香港脚。不肿者为干香港脚。香港脚之发。必身痛发热大。 
类伤寒。不可妄用伤寒等药。若卒起脚弱。或少腹不仁。或转筋呕逆。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涩。 
或惊悸妄错。但两胫肿赤。便作香港脚治。风胜者。自汗走注。脉浮弦。越婢加术汤。寒胜者。无 
汗挛急掣痛。脉迟涩。酒浸牛膝丸。湿胜者。肿痛重着。脉迟细。除湿汤。冷痹恶风者。非术、 
附、麻黄并用。必不能开。越婢加术附汤汗之。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白术亦妙。脚痹冷痛。 
或时哄热。不可屈伸者。千金独活汤。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千金乌头汤。暑胜者。烦 
渴身热。或成水泡疮。脉洪。清燥汤。香港脚头疼身热。肢节疼痛。或一脚偏患软弱 曳。状如偏 
风者。小续命加木瓜。三阳经受热。毒瓦斯流脚踝上。 赤肿痛。 
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败毒散加苍术。三阴受寒。湿着于脚膝上。枯瘦色淡。少腹 
不仁。腹急疼痛。上气喘急。八味丸加沉香。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欲绝。千金半夏汤。 
香港脚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沉香导气汤。香港脚遍身肿痛。喘促烦闷者。木通散。因香港脚而 
服补剂太过小便不通者。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当归、生甘草梢。不时煎服。脚 
气初发。一身尽疼。或肢节肿。便溺阻隔。此属湿热。先以羌活导滞汤导之。后以当归拈痛汤除 
之。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香港脚入腹。喘急腹胀。苏子降气汤。佐以养正丹。下气甚 
捷。香港脚迫肺。令人喘嗽。小青龙汤加槟榔。香港脚呕逆。恶心畏食。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大便秘。 
加煨大黄。香港脚风毒。生疮肿痛。心神烦热。犀角散。香港脚冲心。火气逆上也。金铃子散加茴香、 
酒黄柏。另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千金蓖麻叶裹法。脚 
气注踝成孔。至下半日疼甚者。此香港脚流成漏也。以人中白火炙。敷疮口良。香港脚冲心。矾石一 
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活人书云。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药渫洗。逼邪入于 
经络。皆医之大禁也。大抵香港脚肿痛。并属湿热。或兼风兼暑。当详春夏病因六淫治之。至于枯 
瘦而热者。属阴虚。瘦弱而寒者。属阳虚。当作本证治之。 
〔诊〕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 
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石顽治文学褚廷嘉精脱气伤。喘汗蒸热如淋。六脉浮芤。按之乏力。势不得不从事温补。遂 
猛进黄 建中。易桂心加人参。数帖而安。因有香港脚痼疾。恒服肾气丸不彻。六七年来。宿患未 
除。坚恳石顽铲绝病根。乃汇取术附、桂 
附、 附、参附等法。兼采八风散中菊花。鳖甲汤中鳖甲、贝齿、羚羊、犀角。风引汤中独活、 
防己。竹沥汤中姜汁、竹沥为丸。共襄祛风逐湿之功。服后必蒸蒸汗出。不终剂而数年之疾顿愈。 
非深达法存千金妙义。乌能及此。 

卷六痿痹门
鹤膝风
属性: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治宜祛 
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 
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正气旺而患自除矣。兼风湿 
者。换骨丹。下利后膝肿痛。风邪乘虚入三阴经也。大防风汤。服药不能应手者。外用雷火针法。 
每日淬之。不必着伤肌肉也。方用蕲艾五钱。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匀。入纸筒中。痛处衬 
粗纸三五层。点火淬之。以筋脉活动为度。数日自效。又鹤膝风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便者。 
乘未溃时。用陈年芥菜子研细。以姜汁、葱涕和白蜜。调涂一伏时。患处起 。 干脱皮自愈。 
上二法。若脓成者。不可用也。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 
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若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赤痛者难治。 
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误用攻伐。复伤元气。尤为难治也。大要当固 
元气为主。若食少体倦者。六君子汤。晡热内热。寒热往来者。逍遥散。发热恶寒者。十全大补 
汤。少寐惊悸者。归脾汤。月经过期者。补中益气汤。月经先期者。加味逍遥散。肾水虚弱者。 
六味地黄丸。肾虚风袭者。安肾丸、肾气丸参用。凡溃后当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 
等证。皆属气血亏损。一于培补。庶保终吉。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 
养血气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证。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 
复荣。倘不知此。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 
足痿而不用矣。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不治其风。其义是善。盖小儿 
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 
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其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卷六诸风门
疠风
属性:经云。疠者。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 
曰疠风。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而有 
疡。卫气有所碍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病骨节重。须眉落。名曰大风。脉风成为疠。疠风者。 
数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毋食他食。观内经之论。 
当分营卫为治。古方虽多。但混泻其风热于营卫。又无先后之分。至东垣丹溪始分之。活法机要 
云。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浆穴七壮。灸疮愈再灸。三灸之后。服再造散。祛血 
分之风热。戒房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卫。后治其营也。丹溪云。疠风须分在上在下。看其疙瘩。 
先见在上体多者。气受之也。以醉仙散取臭毒恶血于齿缝中也。先见在下体多者。血受之也。以 
再造散取恶物虫积于谷道中出。所以虽有上下道路 
之异。然皆不外于阳明一经而已。若上下同得者。气血俱受也。用必胜散上下兼取。阳明主胃与 
大肠。无物不受故也。夫气为阳为卫。血为阴为营。身半以上阳先受之。身半以下阴先受之。故 
再造散治其病在阴者。用皂角刺出风毒于营血中。肝主血。恶血留止。其属肝也。虫亦生于厥阴 
风木所化。必用是法治其脏气。杀虫为主。以赤槟榔出营分毒邪。白牵牛出卫分毒邪。大黄引入 
肠胃。利出瘀血恶物。醉仙散治病在阳者。用鼠粘子出风毒遍身恶疮。亚麻逐风。滋肺润皮肤。 
蒺藜主恶血身体风痒。通鼻气。防风为诸风之引导。栝蒌根治瘀血。消热 肿。枸杞和血。消风 
热。散疮毒。蔓荆子主贼风。苦参治热毒风。皮肤肌肉烦躁生疮。赤癞眉脱。八味药治功固至。 
然必银粉为使。银粉乃下膈通大肠之要剂。用以驱诸药入阳明经。开其风热怫郁。逐出恶风臭秽 
之毒。杀所生之虫。循经上行。至牙齿软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服此药。若有伤于齿。则 
以黄连末揩之。丹溪取二方。为破敌之先锋。必胜散。则兼二方之妙用。但须慎口味戒房室。服 
之必效。治疠风五法。一出汗。用麻黄、荆、防、羌、独、皂、角、苦参、全蝎之类。热服覆汗。 
二熏浴。先用黄柏、黄连、薄荷为末。水调涂眼四围。次用荆芥、苦参、风藤、枳壳、苍耳、羌 
活、桑槐桃柳枝、连根葱。煎汤熏浴。浴起。用木通、石菖蒲、大黄为末。加麝少许。擦患上。 
三敷擦。用白矾、川槿皮、五倍子、全蝎为末。加斑螫少许。香油调敷。野狼油尤妙。燥痒用大枫 
肉、番木鳖、乌柏仁、黑芝麻、黑豆、杏仁、木棉子。共捣一处。入炀成罐内。以铁盏盖上。铁 
线扎定。铁钉旋紧。糠火中煨一夜。取其药油调后药。预用胡椒、川椒各二两。枯矾、轻粉各六 
钱。为细末。入前药油。调匀擦患处。数日如蛇蜕脱下。再擦二次效。肥人用川乌、草乌、细辛、 
杏仁、白附子、雄黄、白芥子为末。加麝少许。生姜蘸擦。顽浓者。加斑螫、白砒。不时擦之。 
擦时须觅空房。用纸糊好。勿见风。七日后。又换别静房居之。以前房便溺臭秽不堪 
也。七日后。日擦一次。至病痊为度。如有一处不知痛痒。即是病根。如前但擦其处。日三五次。 
四汤液。用凉膈、双解、消风散之类。五丸散。用九龙丸、漆黄丸、 丸、白花蛇丸、鹅翎散、 
蜈蚣散选用。疠风诸药不效。千金耆婆万病丸。极有神验。疠风面目蠕动。升麻胃风汤。并用桃 
柳槐桑枝煎汤熏洗。面肿。服消风、凉膈之类。外用硫黄、雄黄、乳香、没药、血竭、轻粉、枯 
矾、麝香、乌贼骨为散。香油调敷肿处。七日不得洗面。效。疠风脚底穿。用番木鳖酥炙三钱。 
苎麻一斤。烧灰存性为散。空心酒下一钱。重者。不过一月效。如过服恶寒作呕者。胡椒汤服之 
即止。疠风眉毛脱落。用鹿角锉炒存性六钱。皂角 灰存性一两。姜蘸擦眉上。日三五次。又方。 
用骨碎补去毛炙干。生半夏为末等分。生姜蘸擦。日五七次。内服一味皂角刺。炒脆为末。食后 
白酒酿或茶清服二钱。白瘢风者。血虚不能濡润经络。毒邪伤犯肺经气分也。圣惠方用桑枝十斤。 
茺蔚草穗三斤。煎膏温酒调服。外用雄黄、硫黄、黄丹、南星、枯矾、密陀僧等分。姜蘸擦之。 
擦后渐黑。再擦则愈。一方。无黄丹、南星。用白茄子。切去一头蘸擦。紫云风。气滞不能统运 
血脉。毒邪蕴结肝经血分也。服用 叶一斤。漆叶半斤。俱蜜润九制。丸如弹子大。白汤调服。 
又方。用苦参、何首乌、大胡麻、白蒺藜、菖蒲、赤茎 、薄荷、漆叶煎服。外用硫黄、官粉。 
鸡子清调搽。鹅掌风。用核桃壳、鸽粪。煎汤频洗效。又方。用生桐油涂指上。以蕲艾烧烟熏之。 
七日不可下水效。疠疡砭刺一法。子和谓一汗抵千针。盖以砭血不如发汗之周遍也。然夺汗者无 
血。夺血者无汗。二者一律。若恶血凝滞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汗用一味浮萍。曝干为末。每 
服三钱。以黑豆淋酒。食远临卧调服。温覆取汗。禁食动风发毒之物。强者。连日服之。元气稍 
弱者。须服一日。间二三日。与地黄丸间服。以病退七八为度。疠风初起。麻木不仁。用万灵丹 
汗之。以散凝滞风毒。此与豆淋酒下浮萍之意不殊 
也。恶血蕴结于脏。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瘥。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腰尻。两手足指 
缝及委中。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退。如有寒热头 
疼等证。当须大补气血。服轻粉之剂。若腹痛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舌肿痛。 
秽水时流作渴。发热喜冷。此为上焦热毒。泻黄散。若寒热往来。小柴胡加知母。若口缝出血。 
发热而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黄连解毒汤加犀角、连翘。若大便调和。犀角地黄汤。若疠风 
气。下焦脚弱。或腠理开汗大泄者。越婢加术汤。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大渴而不能饮 
冷。此为虚热也。七味白术散。 
丹方。治疠风赤肿。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