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5-张氏医通-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膏粱逸豫。豢养柔脆之家。平时惯服。服之泰然。何助火滞气之有。余室人素禀孱弱而多沉郁。 
每产必用人参一二两。浓煎时呷以助其气。听其自产。虽二三日无恙。儿媳亦患气滞难产。稳婆 
难阻服参。至第四日。子殒腹中。不得已煎大剂参汤灌之。产后方云未服参以前。耳聩目盲。惟 
见满室红光。继而渐渐紫黑。及服参后。开眼即能辨物。神气亦能主持。腹中便有痛阵。始信服 
参之验。近日同道王公峻室人难产。竟日不下。自煎人参七钱。顿服便产。其助力之效。非他催 
生药可比。因详述以破世俗之惑。 
产变 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盖因产母用力太早之故。当令安然仰卧。使稳婆推入尽 
上。以中指抵其肩。渐扳儿耳而正之。令服大补气血药。如独参加当归、童便之类。切勿惊怖产 
母。使气血凝滞。关窍转闭也。候儿身正。门路皆顺。然后用力。胎气不足。关键甚牢。用力太 
早。儿不能自顺。只一直下先露其足。谓之倒生。亦如前法用力即下矣。儿方回转。未能全正。 
却被产母用力。致儿头偏左偏右。虽近门路。不能即下者。谓之偏产。亦如前法。儿方出胞。气 
力不续。身未转运。却被产母用力一迸。则儿臀先露。谓之坐臀生。亦如前法。令服补气和血之 
药。安卧静养。候其力完转运。然后用力。儿出胞转身时。偶然脐肠盘于项上。牵系不能即下者。 
俗名背包生。亦宜推入。轻轻拨去。然后用力。儿出胞时。头必转向产门。自然正产。若无力转 
运。脚踏胞衣。脐肠先出。谓浪脐生。急令稳婆理清推入。稍俟气平。乘势就其脚下。不可推转 
久延。久则脐肠复下。复难收拾矣。人之二肠。俱有脂膜联系。间有生成无膜联系者。则产时其 
肠随儿而下。谓之盘肠产。须用漆器。温汤涤净。务令温暖湿润。盛其所下之肠。切勿稍沾尘垢。 
及着干物。即不肯上而粘住断绝矣。全在稳婆精细为妙。天气严寒。经血凝滞。致儿不能下。凡 
遇此际。切不可就脱寒衣。并不可坐卧冷处。房中须宜火暖。肩背须裹绵衣。使血得热则流。儿 
易生矣。若遇春秋偶寒。亦如前法。暑月当令产母在无风清凉处。不可多人看。恐人多热气遍袭。 
盖血得热则散溢上蒸。致令产母头痛面赤。不省人事。谓之血晕。若夏月风凉阴雨。亦不可任意 
取凉。恐生大病。慎之慎之。 
摩揣 临蓐腹痛。切不可使稳婆摩揣探候。虽水破痛极。尤当忍之。令人扶掖缓行。则儿自 
顺正。岂有横逆之患。若胞水破。儿未下。谓之试水。此产甚迟。有隔二三日产者。宜服八珍、 
胶、艾。水止痛定。至五六日产者甚多。但觉腹中 
运动。切不可容稳婆动手。及产母用力。盖儿出胞时。用尽其力。不能即转。多有过数日方得力 
续转运。自然身正而下。举世之难产者。虽由平日居处失宜。往往皆是稳婆轻易动手。摩揣所至。 
所以田野村妇。艰于产者绝罕。惟富贵之家。不习勤劳。任意眠坐。经络凝滞。恣情饮啖。儿得 
肥甘。长养倍常。更多不禁房室。频泄母气。自不能如勤劳村朴之天生天化也。况乎临月。一有 
腹痛。即唤稳婆探候。惊动胎气。伤其先天气血之源。多致子母俱伤。亦有产后致变者。皆产时 
脏腑受伤所致也。即子之夭枉。多缘先天之气。不得其全耳。 
卧法 临蓐卧宜仰而正。不可偏侧。坐蓐不可太早。盖男胎向内。女胎向外。皆首居上。足 
居下。临产时必倒转顺出。须再三缓缓扶掖走动。使得其旋转。不然。恐有横逆之患。 
催生 坐蓐时。用达生散去芍药。加枳壳、黄杨脑、童便。然必待胞水破。腰痛甚。方与热 
服。不可太早。早则先行恶露。反致难产也。凡十月未足。临产腹痛。或作或止。或痛不甚者。 
名曰弄胎。或腹虽痛甚。而腰不甚痛者。或胎高未陷者。或谷道未挺迸者。或水浆未破者。或浆 
水虽出而腹不痛者。皆属气虚。并非正产之候。惟宜独参汤助之。慎勿妄投药饵。致产母惊恐。 
而妄乱用力。直待子逼门户。腰重痛极。眼中如火。谷道挺迸时。方可用力。兼服催生药。如千 
金方用阿胶三两。滑石一两。车前子二两。为末。饮服方寸匙。不下。少顷再服。此药临时服之。 
不可先服。 
饮食宜忌 临蓐饮食宜调。不可不食受饥。使母无力。尤不可过食太饱。使儿气不能运。多 
致子母受伤。及乎产后发热泄泻。中脘结痛。皆缘饮食所伤。即汤水亦宜少用。往往有膀胱破损。 
良由引饮过多。尿脬胀满所致。种种危候。皆产前不慎之故。尤忌饮酒。每致血逆奔上。急与热 
童便压之。然多有不救者。至于猪肾、鸡子之类。皆难克化之 
物。非但产后当忌。临产亦不可食。 
备法 产妇或不顺理。用蓖麻子十四粒。朱砂、雄黄各五分。蛇蜕一尺烧灰。麝香一字为末。 
将水和作一丸。先用川椒汤洗脐中。置药于内。再用纸数重覆盖。以帛系之即下。下即去药。横 
生逆生。手足先出者。以盐擦儿手足心。盘肠生而肠不收者。用新汲水入酷 面。当自收上。一 
法。用蓖麻子十四粒。捣烂。贴产母顶心。其肠收上。即去之。一法。以半夏末搐鼻中。肠自上。 
一方。以蓖麻油润纸捻。点灯吹灭。将烟熏鼻中。其肠即上。 
下死胎法 子死腹中者。或热病伤胎。或颠仆高坠。或惊动太早。或触犯禁忌。或胎肥气滞。 
恶露已尽。致胎干子死。身冷不能自出。须验产母面赤舌青。腹中阴冷重坠。是其候也。然不若 
见紫黑血块血缕。尤为确候。至若爪甲与舌俱青。腹胀气喘。口中臭气者危矣。急令稳婆动手。 
以法下之。迟则不救。古法虽有童便调朴硝半两。及平胃散水酒煎调朴硝。虚寒用理中汤倍参煎 
调芒硝等法。然有时辄应。有时不应。良由产母元气盛衰不同。能行药力与不能行药故耳。亦有 
产难有两儿一死一生者。千金用蟹爪一升。甘草二钱。阿胶二两。以流水先煮蟹爪、甘草。去滓 
内阿胶烊化服之。血凝不下。加桂心三钱。药入。死者即出。生者即安。神验。此千金法。取蟹 
能散血。而爪触之易脱。物类相感之应也。又有子死腹中。用黄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者。又有取灶 
心黄土为散。酒服二钱匙立出者。又有以夫尿煮沸服之者。又有以冬葵子(即向日葵子。)半升。 
阿胶三两。煎服者。又有用甘草、筒桂、蒲黄、香豉煎成。入鸡子一枚调服者。若冬月胎死坚硬。 
腹中觉冷。用香桂散加乌头。及黑神散、黑龙丹。皆可应用。内外有邪者。五积散最宜。若死胎 
及胎衣恶血上逆。搐呕昏晕。用小便乘热灌之。但得一口下咽节止。若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 
青舌赤。母死子活。唇青吐 
沫。或面舌俱青。子母俱亡。 
陆斗岩治一妇。有胎四月。坠下逾旬。腹胀发热。气喘面赤。口鼻舌青黑。诊之其脉洪盛。 
曰。胎未坠也。面赤者。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口鼻黑。肝气绝而胎死矣。内外皆曰。胎坠久矣。 
复诊。色脉如前。以蛇蜕煎汤。下平胃散加芒硝、归尾。服之须臾。腹鸣如雷。腰腹阵痛。复下 
一死胎而愈。 
胎衣不出 脐肠坠断。恶露入胞。胀大不能出者。二味参苏饮童便和服。壮实人。失笑散以 
消瘀血。甚则平胃散加朴硝下之。胞衣不下。古法用蛇蜕一条。香油灯上烧研。入麝香为末。童 
便调服。或加蕲艾、阿胶、苏木各一钱。麦芽末打糊为丸。名乌金丸。难产及死胎不出。俱童便 
服之。亦有单用蛇蜕酥炙为末。童便下一钱匙者。千金治胞衣不出。胞烂喘急欲死。用牛膝汤服 
之即下。妊娠肥盛多痰。阻逆气道而致产难。及子死胎干。或子下而胎衣不出。半夏为散。尿服 
方寸匙。连进三服。并用吹鼻取嚏。以激动关窍。大妙。常见下死胎胞衣用朴硝等法。非惟不效。 
即使得下。胃气大伤。往往不能收功。丹方用蓖麻子肉。研涂母右脚心。胞下急洗去。缓则肠亦 
出矣。今人以产妇头发。入口作呕。胎衣自出。其法甚效。如不出。反逆上者必死。 
交骨不开 阴门不闭 子宫不收 三者皆元气不足。交骨不开者。加味佛手散。助其血气。补 
而开之。古法用加味芎归汤。即佛手散加龟板灰、血余。每见服此药者。恶血凝滞。反成不救。 
惟大剂人参、童便入芎、归剂中。助其血气。开阖之功立致也。若见切牙昏晕。急以热小便灌之。 
稍迟则无济矣。若元气不虚者。只用佛手散、小便服之。单用小便亦得。人参不必也。阴门不闭 
者。十全大补倍参、桂补敛之。若初产肿胀。或 痛而不闭者。当用逍遥散加荆 
芥、牡丹皮。切忌寒凉。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酒炒白芍一钱。肉桂五分。补而举之。或助以 
外治之法。如蓖麻子贴顶心之类。 
薛立斋治一妇。子宫胀大。二日方入。损落一片如猪肝。已而面黄体倦。饮食无味。内热晡 
热。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二十余剂而愈。仍复生育。 

卷十一妇人门下
产后
属性:(诸禁 血晕 三冲 三急 三审 呕吐 呃逆 饱闷 谵语 如见鬼神 不语 发痉 发热 
寒热 中风 咳嗽 发喘 螈 颤振 伤风 伤寒 疟 痢 蓐劳 虚烦 惊悸 多汗 麻木 
大小便诸证 诸痛 泄泻 浮肿 诸血 月水不通 诸淋 乳汁) 
经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而缓则生。急则死。 
上条言产后以乳哺子之时而患热病。其脉只宜悬小。不宜实大者。以产后新虚故也。设脉虽 
悬小。而见手足逆冷。又为脾气衰绝。阴气暴逆之候。亦主死也。下条言产后中风热。而至喘鸣 
肩息。以风热逆于阳位。其脉必不能悬小。但须实大之中。而往来和缓。则脾胃之气在其中矣。 
设见急疾。胃气已绝。安得不死。后世以乳子二字误认为小儿。如张介宾之明。亦不加察。且因 
此而谓小儿不当视虎口三关。即宜诊两手六部。非智者之一失欤。 
金匮云。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 
产血虚多汗出。善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 
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善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 
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气血俱虚。汗下皆禁。独此一证用大承气者。乃证治之变。不当以寻常例测也。以其病 
解之后。尚有余热在胃。所以能食。食入既多。至七八日更加发热者。此必复伤饮食之故。故知 
胃有实结。恐其煎迫津液。故以急下救阴为务。然必年体强旺。脉证俱实。且时日既久。与新产 
大便难不同。是可议下。设遇胃虚之人。虽能食而所食不多。即有发热便秘。亦属血虚。急宜调 
养气血。断非承气所宜。不可恣行攻击也。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一两。白术一两。 
产后腹中 痛。乃寒积厥阴冲脉。故用辛温以散血中之寒。助以血肉之性。大补精血。较诸 
补剂。功效悬殊。若腹痛兼呕。而所呕皆是稀痰。是知脾虚浊气上逆。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气。白 
术以固护其脾。倘见血逆而呕。所呕浑是清水。腹胀满急。则加桃仁、肉桂。具见言外矣。至于 
寒疝虚劳。少腹结痛。总是下焦寒结。亦不越是方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以其能收阴气之散也。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 
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阴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则曲直 
作痛也。此方治 痛。用芍药为主。佐以枳实炒黑。入血破积聚。收阴缓中。逐陈致新。麦粥补 
血下气。而壮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 
之。亦主经水不利。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血之燥干凝着者。非芍药、枳实可能治。须用大黄、桃仁、 虫。下其血闭。更加蜜以缓大 
黄之急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未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 
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于里。结在膀胱也。 
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郁。不能尽去。热 
因入里。与恶露相搏。结在膀胱。而作少腹坚痛。下焦热证。故不大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 
实再倍。其发热在日晡时。而烦躁不食。热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 
热相并。故谵语。至夜即愈者。产后血虚。热邪易入血室。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热 
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也。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 
者。可与阳旦汤。 
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 
之如豆大。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明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以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 
防风佐桂枝。去二经之风。竹叶、桔梗主气上喘。参、草和中气。姜、枣行营卫。谷气行。则上 
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 
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 
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 
如徐忠可驳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