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
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
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
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
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
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
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
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温切斯特(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
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
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
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
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
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
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
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
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
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
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
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
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
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
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
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
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一次,他在父亲
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
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
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
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
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
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
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
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
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
么麻烦。
爱迪生7 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1854 年,
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
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
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
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
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
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
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
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
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
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
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
公顷,另外有40 公顷的果树园。
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
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
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
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
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 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
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
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
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
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 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
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
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
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
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
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
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
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
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
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
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
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
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
了500 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
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
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
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
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
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
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
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
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
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
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
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
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
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
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
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
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
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
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
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
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
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
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
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
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
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
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
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
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
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
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母子俩人脸上
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
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
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
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
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
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
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
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
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
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
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
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
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
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
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
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
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
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
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
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
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
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
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
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狄更斯(Dickens )的著作和
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 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Richard Green Parker )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
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
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送给他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
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著。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
“《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 岁。”
阿尔10 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休伦港自己的家中地窖
里按照帕克的教科书做了实验。他向当地的店主要了许多空瓶,尔后回忆起
来,竟有200 只之多。他在一个个的瓶子里装了不同的化学药品。常常搞得
险些爆炸,或是发生别的事故。他的父母既因此担惊受怕,又为自己的孩子
能懂得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豪。为了不致惹麻烦,他把地窖充当实验的权利,
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在他试验后杂物零乱地放着不加整理时,他母亲就命
令他把仪器药品统丢出门去。但经他的苦苦哀求,她也觉得于心不忍,总是
应允了他。本来阿尔在贮有毒药的瓶上总标着“毒”字以示警戒。后来她发
觉别的孩子时常私自的来试弄药品,觉得危险还是很多,坚持要他随时锁藏
起来。
在母亲的启蒙下,阿尔在10 岁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