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迪生传-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用电,自然先得有电源。当时电力来源主要靠两方面:一是发电机。
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威力,可惜体大身重,无法携带,成了它的美
中不足之处。二是蓄电池。比起发电机来,它小巧玲珑,甚为轻便,但是它
不能用很长时间。

说起蓄电池,它很早以前就由法国人勃兰特发明了,只是性能不好,
没有什么用处。到1880 年,又有法国人福勒苦心发明新的蓄电池,这就是
所谓“铅蓄电池”,比起勃兰特的蓄电池可说优秀多了,所以马上广被用作
电灯的电源。但是,这种蓄电池有两个缺点:第一,铅的本身很重。第二,
蓄电量太少。

爱迪生决心试制一种新蓄电池。这种电池体积小,便于装在旅行袋里
携带;重量轻,一只手便可举起;成本低,每个人都买得起;电力强,能永
远持续供电。

1900 年初,爱迪生终于开始着手于蓄电池的研究。“就像猎人在广大的
原始森林里,找一只小小的金鸟。”这是爱迪生自己说起当时的心情所讲的
一句话。

鸟巢不知在哪里,不管大树、小树,都要一株一株地仔细去看看。他
除了铅,各种金属和药品都曾用来研究、实验,可是全都不行。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工作人员不免信心动摇,开始怀疑起来。他们说:
“这上万次的失败,更证明别人的看法没有错:要制造蓄电池,不用铅是不
可能的。”

这话传到爱迪生耳朵里,他付之一笑。说:“我不信大自然会这样吝啬,
会把制造好电池的秘密扣留住。只要我们埋头挖掘,百折不挠,迟早总能发
现的。”他决心加倍努力,“真心诚意地探索”下去。

他把工作人员分成日夜两班,轮流干活,轮流休息。他自己还是老习
惯,一天到晚,通宵达旦,坚持在工作岗位上。马洛利回忆说:“爱迪生每
天早晨7 时到7 时半就赶到实验室,一直工作到中午。用很短的时间吃过家
里送来的午饭后接着再干。下午6 点钟,马车来接他回去吃晚饭,大约7 时
半到8 时左右,他又赶回来工作。半夜时分,马车再次到此,接他回家,但
常常要等到2 点或3 点,而且许多时候都是空车而去,因为他决定要打通宵。”
那时候爱迪生的勤奋,同事中没有谁能赶得上。累了不管是什么地方就躺下;
醒了,不管是白天或黑夜,立即开始工作。有一次,爱迪生说:“累了,我
得去睡一下。”过了一会,有位同事探头看看所长室,发现爱迪生躺在桌上
枕着瓦特的二三册化学词典在睡觉。同事们开玩笑地说:“所长睡的时候,
可能还在吸取书的内容。”工作已经进行了5 个月,试验了9000 多次,却毫
无结果。一天,爱迪生的朋友马洛利来找他,发现他坐在一张宽3 英尺,长
12 至15 英尺的工作台前,台上摆着由他的化学家和实验员们制作的数百种
电池。他正在试验每只电池的性能。朋友惋惜地对他说:“你已经作过这么
多次试验,却没有结果,费去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你不觉得后悔吗?”他
回过头笑着说:“为什么后悔呢?朋友,我已经知道好几千种物质是不能用
的,难道这不是结果吗?”

爱迪生从每次的失败中积累着知识,总结着经验。最后,他终于获得


了成功。1902 年夏,他进行了一次使用此种电池作车辆动力的试验,行程
为5000 英里,每充一次电,可走100 英里。爱迪生对这次试验做了惊险的
描述,他说:“每到急转弯,我都以为要翻车。”试验结束后,他满怀信心地
宣布电车将有远大的前途。他表示要制造“一种性能良好的车辆”,这种车
辆的时速为25 英里,并且用不着担心更快的汽油车辆与之竞争。

1903 年,爱迪生将蓄电池放在振动台上反复试验;他又把蓄电池放在
屋顶上,然后通过窗户把它扔到地下,看它是否破裂;他又把蓄电池装在汽
车上,叫汽车在新泽西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这样的试验持续了几个月,
他以为找到了答案。

他的新型电池终于完成了。1904 年,他在新泽西的银湖开始出售新型
电池。他也向人们介绍这种新型电池的全部价值,以便让人们购买它。

电池投产了,销路不错。人们迅速地购买了装有真正的蓄电池的电车。
不久,人们发现了此种电池存在的严重问题:有时在车辆行驶中,有些液体
化学物质会从电池中流出;许多电池出现了电力衰减情况,司机不敢相信他
们的车会开动。爱迪生知道他的工作还没有终了,于是立刻下令把工厂关闭
起来,停止制造电池,把钱退给买电池的人;而他自己便又开始了一个新的
长期的实验。各地的用户买不到货,问商店,商店也莫名其妙。有些人就直
接写信问爱迪生,爱迪生也郑重其事地写了回信,向他们说明情况。

底特律几家大工厂还派了一个代表,找到西奥兰治实验室来,当面请
求主人恢复电池供应。那代表说:“爱迪生先生,您的崇高的负责精神,我
们万分钦佩。能有尽善尽美、完全合乎理想的电池用,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
可是就目前来说,你停止供应的那一种,已经比早先的铅蓄电池好了不知多
少倍。因此,我们都有这么个迫切的要求,希望立刻能在市面上重新见到它。”

爱迪生对大家的关心,表示非常感谢。他坦率地答道:“我之所以要停
止生产,是因为这种电池连我自己也不满意。集中全力,克服漏电缺点的工
作,马上就要开始。至于什么时候恢复供应,要看缺点什么时候克服。”

他又从头做起,反复试验,寻找电池毛病之所在。他仍不顾休息,不
分昼夜,不问寒暑地干。到1905 年夏天,试验记录簿上的新数字已经是10296
次。这年冬天,他患了一种叫乳突炎的病症。在这场疾病之后,他什么也听
不见了。

1906、1907 年过去了,成功的希望似乎仍不大。有人旧话重提,暗地
嘀咕道:“要解决不用铅制造电池的问题,恐怕是无法可想的了。”他听了冷
笑一声,说:“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
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

正是由于这种“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顽强精神,爱迪生才能历尽
艰难,信心百倍地坚持到底。

这时他们所要探寻的材料之一就是钴。当3 位地质学家在北卡罗来纳
的夏洛特发现了钴以后,爱迪生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于是他带着儿子查尔斯
和另外3 位助手,分乘两辆怀特牌蒸汽车从奥兰治出发直奔夏洛特,那里没
有旅店,他们就搭起了帐篷,这颇似30 年前爱迪生观看日蚀的旅行。

在电池推进市场之前,爱迪生解决了许多极其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
最困难的就算是镍片的制作了。这种镍片只有两万五千分之一英寸厚。在爱
迪生看来,薄度是电池成功的关键。制造出适用的薄片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就。
拜伦·范登比尔特曾叙述过爱迪生制作镍片的情景:


“起重架吊着10 只旋转的铜制滚筒,轮换着浸入铜——镍电镀池,每镀
过一次就喷一遍水。5 个小时中,这种轮换电镀共进行了125 次。接着,就
从滚筒上剥下250 层0.0075 英寸厚的铜镍合成物,然后把它切成1/16 英
寸见方,用化学液体溶去铜(先置入含有微量氧化剂的水化氨之中,再置入
饱合硫酸镍溶液)。以此获得的薄片被冲洗干净,放在离心机上,由蒸气线
圈烤干。这种膜片薄得可以飘在空中,一蒲式耳只重4.5 磅,而镍的比重
却是水的8.9 倍。”

着手研究的第10 年,即1909 年,爱迪生终于制成了一种相当理想的
镍铁硷电池。到1910 年,就投入了大规模生产。这种蓄电池的成绩的优良
出乎他助手的意料,那时有一个助手说道:“秘密之鸟必须高…。。斗刹拍芴
颖苣抢先说牧陨洹!*爱迪生的电池有许多用处。用薄镍片制成的蓄电池充
一次电可使汽车走100 英里,而一般铅蓄电池只能供走50 英里。而且,这
种电池也不会因过量充电或连续放置不用而损坏,寿命相当于铅电池的数
倍。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电车几乎要成为汽油车的主要竞争对手。

镍铁电池对于潜艇之用,尤为特别适宜。这是爱迪生在试验之初未曾
预料到的。当时军事家不完全深信潜艇能够助战,因此意见分岐。只是人们
公认:艇一下沉后,实感设备不周。当艇浮时,由内燃机关推进之,艇内空
气可使流通。在艇沉时,改由电动机推进,即无从得外方空气。须借钢筩内
缩压纯空气以为援。更设复杂机械,以抽出艇内污浊空气,重新滤清和冷却,
并增新鲜空气,然后送回,供人呼吸。但仍不能去除铅板硫酸电池的毒气。

艇内电池生电流,供沉时鼓动电动机以转动推进车叶之用,又供附属
电动机控制鱼雷以及驾驶、抽水诸需。当阳板发生氧,阴板发生氢,两种气
泡升至电解物溶液顶,穿过电瓶的出气口而逸,各挟微量硫酸与俱。及泡破
裂,或蒸发,而硫酸成烟雾。初生烟雾时,人没有什么感觉;当烟雾生多时,
船员喉痛开始咳嗽,日久对肺心有损害。若遇咸水沾及电池,又生气,危害
极大。此外附属费,维持费巨大。因此,须特制包铅墙以护房屋,及衬铅管
以通气。此外尚多其他特别装置。

镍铁电池不用敞露气门,而用有盖气门。须池内先加大压力,足以拥
开该活瓣,始能从气泡外逸。即使外逸,氢氧化钾系极佳消毒剂,绝无可虞。
但为潜艇专用起见,爱迪生又特加机件,使氢氧化钾完全脱离气泡,用时不
用铅墙等保护物。虽经最严格的试验,也无意外,爱迪生认为电池必能持久。

爱迪生式蓄电池也宜于无线电广播收音之用。但需另换特别装置。据
说,寿命超过任何无线电蓄电池3 至6 倍。

蓄电池还被用于火车、轮船,代替远离发电厂的电力,例如远离城镇
的农场。

蓄电池的确大有用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种蓄电池。

爱迪生的一个朋友曾经说道:“如果爱迪生的一生事业只在于蓄电池的
试验,研究的工作,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说他不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发明家而
是一个大伟人的。”

对直升机的研究

早在1880 年,《纽约先驱报》社长戈登·贝内特访问爱迪生时说道:“爱
迪生先生,大家都说你是魔术师,但若想发明出使人飞上天空的东西可能还
没有办法做到。”


“未见得不可能,只是我太忙,抽不出时间研究而已。意大利的达文西
在400 年前就想到让人在天空飞行,甚至连设计图也画好了,我记得少年时
代曾在图书馆看过,很像鸟的翅膀,当然很简陋。”

“此后,就没有人研究吗?”

“俄国人罗摩洛索夫研究过了,英国也有学者发表过飞行理论的论文。”

“真的吗?那些我一点也不知道呢。”

“不久的将来,人像鸟儿那样自由地飞翔天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爱迪生与贝内特分手后,画出了一份设计图,相当于今天的直升机。
采用两片螺旋桨,借助引爆纤维火药所生的反动力,使之快速转动。

这架直升机交由机械工厂,马上就做好了。并且在研究所广场实验,
当内装带状纤维火药的金属喷出管被引爆时,突然的强烈爆炸,毁坏了整个
机体,破片擦过爱迪生身边,幸未受伤。

所内同事们力劝爱迪生中止研究,但今天谁都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最
进步的喷射机,正是利用爱迪生这项火药推进的原理呢!

1885 年,戈登·贝内特拿出1000 美元,要他研究一下飞行运输的可能
性。他说:“我制造了一种直升飞机,但不能使它轻到足以起飞的地步。我
把股票行情接收机的纸条加工成强药棉,塞进引擎发动机的缸中,用火花点
燃。可是飞机没走多远,我的助手却烧得够呛,我自己的头发也被烧焦了。”

4 年之后,他对一位巴黎记者说:“可以肯定,那些试图依靠气袋飞行
的糊涂虫们纯属浪费时间,因为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设想飞机比空
气重,问题是要找出一种使它腾空的办法。但这个方法的寻找并不容易。也
许我将来会发现它。”

美国的莱特兄弟(Wilbur Wright 1867—1912 ;。。 Orville Wright 
1871—1948),第一次试飞是在爱迪生失败的23 年后1903 年。

爱迪生很快认识到莱特兄弟成功的重大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
一定的预见。他在1908 年说:“不出5 年,飞船将载着乘客飞越大洋。从时
间上来说,这样的距离只需18 个小时就够了,此种速度会使飞船商业化。
到达北极,也只用40 个小时。”不到一年,他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在10
年之内,“人们就会利用飞行器运送邮件,当然也可以载人,它的飞行速度
每小时达到100 英里是毫不奇怪的。”

然而,他的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只是一种猜测。他对《纽约时报》
记者继续说:“假如我造飞行器,我将利用几个倾斜平面的迅速转动来起飞,
因为旋转平面会压缩飞机与地面间的空气,使之造成推力(这样飞机起飞时
就像鸟)。然后,可用一只螺旋桨推动它向前飞行。”

这种想象与现代垂直起落飞行的原理相差不算太远。

九 在大战的动荡岁月里

我既然在寻找世界上需要的东西,我就一直地寻找下去,并且试着创
造它。我只希望把一件事做到成功,很少想到怎样从中获得金钱。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总长写信给爱迪生,希望他参加海军军备
的改进工作,特别是在潜水艇方面。爱迪生被任命为海军顾问委员会委员长,
后改任处长。1917 年1 月爱迪生辞去行政职务,专门研究海军防务达两年
之久,其发现有:潜艇窃听器、水底巡灯、战舰稳定器、吸声器等器械,其
中最著名的是潜艇窃听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