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为光饰,鼻绞树而摇捎②之。风吹树花,独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风,不得华,谓王为有偏意,内生毒心。后王池中生一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之,取持上王。王得以与大夫人,使着头上。小夫人遂益妒忿,念欲害王。
雪山中多有道士。于是小夫人采取美果,每供养百辟支佛③。以后山上临一崄处,而自誓愿:“持是前后施辟支佛福报④生于人中,有豪势,自识宿命,害杀此象王。”即便放身,自投山下而死。
神来生人间,为长者女,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其女长大,国王聘为夫人,爱重之。夫人念言:“今真得报宿怨矣。”便以栀子黄面,委卧称病。王入问之,答曰:“夜梦见象,头有六牙。欲得其牙,持作钗耳。王若不得此象牙者,病日笃矣。”王素重之,不敢违意,即召国中诸射猎者,得数百人,而告之言:“汝等山中颇见有白象身有六牙者不?”皆言:“未曾见也”。王意不乐,使夫人呼猎者,共道此意。夫人言:“此间近处实无此象。汝众中谁有能耐苦大胆者乎?”有一人长跪曰:“我最可矣。”于是夫人与万两金,与其铁钩、斧凿及法衣一具,告之:“汝径诣雪山,中道当有大树,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得近。斧凿穿树,从中过去。前行当见大水,有树木临水上,取铁钩钩上树,寻枝进而前,度至象所住,视其常可顿止处,当下作深坑,薄覆其上。在中伺象来时,以箭射之,即着袈裟如沙门法。象奉三尊,终不害汝。”
猎者受教,即涉道去。七年七月七日,到象所止处,作坑入其中。须臾,象王还,猎者以毒箭射之。象被此箭不从远来,便以鼻捞其边地,见坑中人,即问何人。其人大怖惧,自首言:“我是应募人。”象王即知是夫人所为。自截其牙,用与猎者,语人言:“汝还去,诸象见汝,即当害卿。”教却行⑤去:“群象必当寻迹追汝。”象王以威神将护,七日之中,得出部界。还至本国,以象牙与夫人。夫人得之,反覆视之,且喜且悔,未几吐血死。
近释迦文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⑥大会说法。坐中有大比丘尼,遥瞻视佛,便大声笑;须臾复举声哭。众坐中无不怪者。阿难问佛:“云何此比丘尼得阿罗汉?何因且悲且喜不能自胜?愿闻其事。”佛告阿难:“尔时白象王者我身是;夫⑦人者,今瞿夷⑧是;小夫人者,今比丘尼是。以得神通,识往昔事。所以悲者,不事心;所喜笑者,贼害善人,更从得道。”众会闻皆念曰:与世尊作恶因缘犹尚得度,况有道德之因缘乎?一切众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愿及十方,广度一切。
'注释'
①主:原本作“生”。
②捎:原本作“逍”。
③辟支佛:有二义,出生于无佛之世,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而自行悟道;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十九篇注释③。
④福报:(术语)福利之果报。如六趣(六道)中人天之福报。《大乘义章九》:“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⑤却行:倒着走。这样,群象追寻足迹前行,就找不到猎人。
⑥四辈弟子:人、天、龙、鬼。
⑦夫:原本作“天”。
第43节:杂譬喻经(10)
⑧瞿夷:悉达太子第一夫人。
'今译'
从前雪山上有一个白象王,长有六牙,统治两万只大象。象王有两位夫人,一位年长,一位年少。每次出游时,夫人都陪同左右。一天象王出游,路过一棵大树,树上的花茂盛好看,想摘取下来佩带在二位夫人身上,以为装饰,就用鼻子绕住树而摇撼。风吹花落,只落在大夫人身上。小夫人在下风口,没有得到花,以为象王偏袒,内心生出恶毒的念头。后来,象王的池中生出一朵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到,就摘取献给象王。象王得到便转送给大夫人,让她戴在头上。小夫人愈发妒忿,想害象王。
雪山中有许多道士。于是小夫人采摘美果,时常供养一百多位辟支佛。她来到后山一险要处,立下誓愿:“愿靠多次施舍辟支佛的福报转生于人间,有权势,且自己能记识前世因缘,杀死象王。”发过誓,坠崖而死。
小夫人的灵魂果然转到人间,成为一位长者的女儿,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女子长大,国王聘娶为夫人,宠爱有加。夫人思忖道:“今日真的得报前世怨仇了。”便以栀子汁把脸涂黄,卧床装病。国王询问,她回答:“夜间梦见大象,长有六牙。我想得到大象的牙,用来作头钗。国王若弄不来这样的象牙,我的病将一天比一天重。”国王一向崇爱她,不敢违拗其意,就召集国中诸位猎人,找到数百人,对他们说:“你们在山中见过长有六颗牙的白象吗?”都说未曾见过。国王不高兴,让使夫人召集猎人,共商此事。夫人说:“此近处确实没有此象。你们中谁有能耐,能吃苦而且胆子大?”有一人长跪在地,说:“我最合适。”于是夫人给他一万两黄金,让他带上铁钩、斧头、凿子以及一件僧衣,告诉他:“你直奔雪山,中途有一棵大树当道,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以靠近它。你用斧头、凿子穿透大树,从树洞钻过去。往前行走就会看见大水,水边有树木,你用铁钩钩上大树,沿着树木前行,估计就到大象住处了,再视察并确定大象时常停留的地方,挖一个深坑,上面薄薄的覆盖。你蹲在坑里,等大象来时用箭射它,然后穿上僧衣,扮作沙门。大象尊奉佛、法、僧,终究不会害你的。”
猎人接受指教,即上路。走了七年七个月零七日,终于来到大象那里,猎人挖坑,自己藏在坑中。不一会儿,象王来了,猎人用毒箭射它。大象被毒箭射中,知道射箭的人就在近处,便用鼻子扒身边的土,见到坑中的人,问他是何人。猎人十分惧怕,坦白说:“我是应招募而来的。”大象王立即知道是小夫人所为。便自己截取象牙,交给猎人,对他说:“你回去时,象群见到你,会害你的。”象王教他倒着走,说:“这样,群象定会寻着你的足迹前行,向与你相反的方向追你。”象王以威德神力保护猎人,七日之内,出了象王控制的地界。回到本国,猎人把象牙交给夫人。夫人得到象牙,反覆地看,且喜且悔,没多久,吐血而死。
到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正召集大会说法。在座的有大比丘尼,远远看着佛,放声大笑;过了一会儿,又放声大哭。在场的众人,没有不奇怪的。阿难问佛:“为什么这个比丘尼得到阿罗汉果位?什么原因让她悲喜交加。不能自控?愿知道这事的缘由。”佛告诉阿难:“那时的白象王就是我的前身;象王大夫人就是现在的瞿夷;象王的小夫人就是这个比丘尼。她已经得到神通,知道前生之事。她之所以悲,是因为不修心性;她之所以笑,是因为坑害善良之人,却因此而悟得道法。”众人闻此都意识到:前世与佛结下恶因缘尚且可以得到济度,何况结下善因缘呢?所有与会者,都发无上正真道心,发誓普及天下,普度众生。
'点评'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僧人僧祐以设问体讲述了释迦牟尼出生时的情景:
“佛出生何处?有没有自己的先祖及国家?生出来的时候做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生于天竺,借助于白净王夫人转世。白净王夫人白天做梦梦见乘白象,白象有六个牙。她很高兴,于是感到身体有孕。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从亲母右胁出生,堕地之后行走了七步,举起右手说:‘天下没有能超过我的!’当时天地震动,照亮宫殿。那一天,国王家的仆人也生产一儿;厩中的一匹白马也产下一匹白驹。那个仆人奴名字叫车匿,那匹马名字叫犍陟,国王常让跟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身体金黄色,头顶有一个肉髻,下牙床骨像狮子,舌头很长能覆盖面孔,手里拿着千辐轮,光照万里……”
第44节:杂譬喻经(11)
与本文何其相似乃尔!中国僧人僧祐的对话很可能出自《杂譬喻经》。可见,中国早在梁武帝的时代(更多更新盡在蜗牛小説下載w ww。F vaL。 c n)已经流传了这个故事。
(十)佛说本末喻
昔佛诣裸国①,受须竭②请。其国近海,龙兴云雨。佛恐漂没人民,受饮食已,引众诣阿耨达池③。佛会毕,众坐已定,告舍利弗不在会中。天帝念曰:“佛左右常得神足、智慧,益佛光辉。佛知其所念,告目揵连:“汝往呼舍利弗来。”目连作礼而往。
舍利弗补护法衣。目连曰:“佛在阿耨达池天大会,佛使我来相呼,愿以时去。”舍利弗言:“须我衣竟”。目连答曰:“不时去者,吾当神足取卿及山石室置右掌中持诣佛所。”舍利弗便解腰带着地,语目连曰:“汝能令带离于地者,我身乃可举。”目连即举之,地能为振动,带不可举。目连以神足还佛所,舍利弗先坐佛边。目连乃知神足之力不如智慧之力也。
时坐中有一比丘,耳中有须曼花④,众坐皆疑:比丘之法,离于花饰,而此比丘着花何谓?天帝即白佛言:“不审比丘何以着花?”佛告比丘:“遣耳中花。”比丘受教,即手挽去其花,续复如故。如是取去,其处故有。佛语比丘:“以神足去之。”即以三昧力,作数千万手,虚空中取耳中花,花故不尽。众坐乃知,是道德因缘,非暂着花也。
天帝白佛:“愿说本末,使众会疑解。”佛告天帝:“昔惟卫佛时,从来九十一劫。时佛大会说法,有一醉客在会中听闻经欢喜,耳上着花,取散佛上,作礼而去。命终之后,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不复更三恶道。欲知彼时人者,今此比丘是也。散一花福,至今得道,故未尽也。”天帝白佛言:“往日醉客不受戒,亦不行六波罗蜜;一散花福,乃九十一劫于今不尽。何况多作者!”佛告天帝:“当知萨芸若⑤饶益一切如是。”
一切众会闻说如是,大欢喜,普发无上正真道意。
'注释'
①裸国:又作“裸人国”,一般认为其地在今尼科巴群岛,是古代船舶自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和斯里兰卡船程中的停泊之地。
②须竭:须陀。天竺(印度)四姓最下位的奴隶阶级,主要指农人。
③阿耨(nòu)达池:新称阿那婆答多,意译无热,在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又认为是喜马拉亚山佛母岭、高出海岸一万五千五百尺处的玛那萨罗华湖。
④须曼花:又称须摩那花、苏摩那花,意译悦意花、好意花、相思花,属灌木,花为黄白色,有香气;天竺习俗以此花结环,装饰头身。
⑤萨芸若:萨婆若。意译一切智,全知的人,即佛智。
'今译'
从前佛去裸人国,接受须竭施食。裸人国近海,常常有龙兴云降雨。佛担心发洪水淹没人民,用过斋饭之后,率众来到阿耨达池。佛会结束后,大家坐下,有人告诉佛,舍利弗不在。天帝释想:“佛左右常有号称神通第一的目揵连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增益佛的光辉。佛知道天帝释在想什么,就告诉目揵连:“你去唤舍利弗来此。”目连行了礼就去了。
舍利弗正在缝补法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天界召集大会,派我来叫你,希望你即刻去。”舍利弗说:“等我缝好法衣就去”。目连说:“不即刻去是话,我要施展神足通,把你和山石修成的房子放到右手掌中拿到佛那里。”舍利弗便解下腰带放在地上,对目连说:“你能若能让带子离地,才能举起我的身体。”目连即来举腰带,大地都震动了,带子却举不起来。目连施展神足法力回到佛那里,舍利弗已先端坐佛身边。目连才知自己的神足之力不如舍利弗的智慧之力。
当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耳朵上有一朵须曼花,在座的都疑惑不解:按照戒规,比丘不能戴花,而这个比丘为何戴花呢?天帝就问佛:“不知道这位比丘为何戴花?”佛告诉比丘:“拿掉耳朵上的花。”比丘听从,就摘去耳朵上的花,可又有一朵花戴在原位。如是花摘掉,花又现。佛又告诉比丘:“施展神足通去掉耳朵上的花。”比丘以禅定的力量,变出千万只手,在虚空中摘取耳朵上的花,花仍然摘不完。在座者才知,这是修道行善的因缘所致,并非一时戴在耳朵上的花。
第45节:杂譬喻经(12)
天帝对佛说:“请您说一下事情的本末缘由,解除大家的疑惑。”佛对天帝说:“从前维卫佛时,到现在已经九十一劫。当时维卫佛召集大会说法,有一个醉汉到会听经,听到佛经很欢喜,摘下耳朵上的花,撒在维卫佛身上,行礼而去。他寿终之后,在九十一劫中转生在天上、人间享受福分,不曾坠入三恶道。想知道那时的撒花人,就是今天这位比丘啊。在佛身上撒一朵花的功德,延至现在悟得佛法,还没有完结。”天帝对佛说:“往日的醉汉没有受戒,也没有行六波罗蜜;只是一度往佛身上撒花,竟然获得九十一劫的福分,至今还没有完。何况福德更多的呢!”佛还告诉天帝:“要知道,全能的佛就是这样恩惠于众生的。”
所有与会者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欢喜,都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点评'
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花是佛教中的六种供物之一,它表示万行成就,故常用花庄严佛果。
之所以花受重到视是因为佛观察到花的特殊性质——它有柔软之德,能缓人心;它能结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禅宗初祖达磨所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不仅给有功德的僧人戴花,而且给短小精悍的经论冠以花名,称其为“散花”;称贯穿于经文中的偈颂为“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