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谈诸法秘要」乃第卅四「善谈法要愿」。秘者,秘奥之义,言法门之深奥也。又秘密之义,言法门隐密,不易示人也。「秘要」者,如《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又《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约(简要也)理周(具足也),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法华经法师品》曰:「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密宗,称秘密宗。因密法者,正是诸佛秘要之藏,不轻示人者也。今极乐菩萨「善谈诸法秘要」。乃善能开演诸佛一切显密甚深秘要。「行道」,经行也。行道诵经,乃天台常行之三昧。乃于行道时诵经也。「钟」,梵语「键椎」之一。乃鸣集之法器。鸣钟乃集众之号命。又鸣钟有胜功德。《增一阿含》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又《佛祖统纪六》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语如钟声」者,谓说法人,声如洪钟,中正宏广,持续远闻。震醒长夜,警觉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诸苦。音声功德,并如钟也。又钟身铸有真言、种子字、大乘经偈。鸣钟一声,即如转诵钟身所具一切显密经法。以喻说法人,一一声中,皆寓无量妙义也。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上章中,「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是为第卅五「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者,以一转生补佛处,如今兜率内院中之弥勒大士,一生即补佛位,即《法华》所说「余有一生在,当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补处。又如《会疏》曰:「一生补处者,是等觉位。尚有一生无明(具足应云: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无明,其力最大。唯此后心,以金刚智破之,即补妙觉之位,故曰补处。」若依密教,一者,一实之理。于密宗初地菩萨之位,先得净菩提心。自此一实,出生无量之三昧总持门,渐次增长至于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于显教之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如《大疏六》曰:「今此经宗,言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从一实之地,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尼门。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当知亦尔。迄至第十地满足。未至第十一地。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发生一切庄严。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故名一生补处。」
又昙鸾大师更谓极乐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而顿登补处,「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鸾师之说,深显极乐菩萨圆解圆修,一地一切地。故生彼国者,皆不退转。顿超阶次,圆证补处。深显弥陀大愿,妙德难思。
下第卅六「教化随意愿」。如上愿所明,生彼国者,安居乐国,悉登补位。成等正觉。但菩萨成佛各有愿力。如愿被弘誓铠甲,返入秽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则承弥陀愿力加持,教化随意,无不圆满。是为本愿之意也。又铠者铠甲,古时战士对敌作战时所被服之物,用以遮卫身体,防卫矢石等(近代之避弹衣亦是此类。)。菩萨入生死,降魔军,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至于所教化者,首云「皆发信心」,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本经小本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盖此净土法门,极圆极顿,超情离见,故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又小本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曰:「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以极乐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劝信为首也。「修菩提行」,盖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发心与专念两要义。修菩提之大行,必由于发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实以一向专念,最为上首。一切菩萨,万善齐修,但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也。又大行菩萨,普贤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贤道」。普贤者,圭峰大师曰:「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及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故本经中,与会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之德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自利利他,无有穷尽之德。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复教余土众生,皆行普贤之道。
如是极乐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虽生他方世界」,或现身秽土。因有弥陀愿力加持。「永离恶趣」。各各随其意乐,或说法,或听法,或现神通等。「随意修习」,悉皆圆满。众生受教,亦皆至心信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上第卅七「衣食自至愿」。「饮食衣服」见《宋译》。「种种供具」见《唐译》,又《汉译》第廿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吴译》第十四愿同此。)又《魏译》第卅八愿曰:「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今经备集五译文义,结成此愿,名为衣食自至愿。如《会疏》释《魏译》曰:「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或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依之沉迷无涯,受苦无穷。是故愿言,我土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着衣吃饭,皆助道法也。」「种种供具「者,花香、幢幡、宝盖、璎珞、卧具、天乐等等。如是一切无量无边,殊胜供养之具,皆随意即至,如愿供养。如《吴译》曰:「欲得自然万种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宋译》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是故云:「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下为第卅八「应念受供愿」。《宋译》曰:「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于尔时,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今彼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宋译》愿文,深显佛力。又如《魏译》云:「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是明自力。是以极乐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圆,皆可随念普供诸佛。如经云:「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深显生佛不二,感应道交,供佛之念才兴,诸佛摄受已毕。顿修顿证,因果同时。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从第卅九至第四十三,此五愿是摄佛土功德愿。上第卅九是「庄严无尽愿」,《会疏》释曰:「“严”谓庄严,“净”谓清净,“光”谓光明,“丽”谓华丽。“严净”,明体离垢。“光丽”,表相奇特。以长、短、方、圆、大、小等为“形”,以青、赤、白、黑、正、不正为“色”,皆非世间所有,故云“殊特”。」意为:万物体无垢染,故曰严净。形相光明奇丽,故曰光丽。其形与色皆非世间所有,故曰形色殊特。《会疏》继曰:「点事(指如微点之事相)妙理相即,故谓穷微。无漏之相,实相之相,故谓极妙。」意为:极乐一切事相,一毛一尘之微点,皆从实际理体而显,与妙理相即不二,故曰穷微。穷者,尽也。微者,精也。具此一切形相,乃清净心之所显,弥陀无漏功德之所现,故为无漏之相。且一一皆是圆明俱德,一一皆是圆圆果海(「圆圆果海」见《显密圆通》,指无上圆满圣觉果德之海。),当体即是实相相而无相,无相而相,故曰极妙。继曰:「广略相入,不可思议。故云,无能称量。」意为: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略相入,重重无尽,超情离见。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思不能及,又焉可称量?故曰「无能称量」。可见极乐净土,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除佛一人外,一切众生上至等觉,中至具天眼之一切小大凡圣众生,皆不能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更何能总为宣说。故云:「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上章具两愿。从「亦能了知」以上,表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欲见」以下,表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无量色树」,指国中一切宝树,七宝化成,荣色光耀。行行相值,茎茎相向。是诸宝树,周遍其国。树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一由旬者,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详见前注。又道场中,更有树王,名「道场树」,即菩提树。西域前正觉山之西南,行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正觉。故名菩提树。《维摩经菩萨行品肇注》曰:「佛于树下成道,树名菩提。此树光无不照。香无不熏。形色微妙,随所好(喜也)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果报也)应(应化也)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本经成就文中,复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彼土菩提宝树能令见者自然悟道,证入无生法忍。此树功德真是无上希有,微妙难思。故知此树实是阿弥陀愿王秘密庄严心之流现。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乃究竟佛果第十三地如来之所证,故能究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树德高远,彼国菩萨中,善根劣者,本难知见。是以弥陀垂慈,大愿加被,悉令了知。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今此愿文,树现佛刹,同于《观经》第四宝树观。经文简录如下:「此诸宝树」,「生诸妙华」,「涌生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观经》此观,正此愿之成就。极乐国中,宝树无量,一一树光化现宝盖无量。一一宝盖,中现十方佛国。明净清晰,如同明镜。见他方佛国,明了清澈,如对明镜,自观本面。可见极乐国土,含摄一切佛刹。相入相即,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上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广博」者,宽阔无边。「严净」者,庄严清净。「光莹」者,光明晶莹。「彻照」者,无微不显,无远不见也。「希有」者,《涅槃经》曰:「譬如水中,生于莲花,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极乐国土,庄严清净。光洁如镜,照见十方。如《观经》中,大势至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故知彼土,小大相容,广狭无碍。一毛一尘,悉皆映照十方。《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昙鸾师注曰:「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又《华严经》曰:「譬如明净发光金玻璃镜,与十世界等。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以上经论,皆明「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之义。「众生」指极乐世界与十方一切众生。若见极乐彻照十方之相,悉皆生起无上殊胜菩提之心。此心希有,如火中莲。故云「生希有心」。因生此心,故《宋译》续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上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会疏》谓此界「金银虽发辉,无旃檀之香。沈麝虽熏馥,无珠玉之光。」今极乐中,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又妙香芬馥,普熏十方,广作佛事,故称奇妙。如《华严经》鬻香长者云:「阿那婆达池边出沈水香,名莲花藏。若烧一丸,如麻子大,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雪山有香,名具足明相。若有众生,嗅此香者,其心决定离诸染着。罗刹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为转轮王用。若烧一丸,香气所熏,王及四军,皆腾虚空,游止自在。善法堂中有香,名香性庄严。若烧一丸,熏彼天众,普令发起念佛之心。须夜摩天有香,名净藏性。若烧一丸,熏彼天众,莫不云集彼天王所,恭敬听闻王所说法,兜率天中有香,名信度缚啰。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若烧一丸,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供养一切如来道场菩萨众会。妙变化天有香,名夺意性。若烧一丸,于七日中,普雨一切不可思议诸庄严具。」上述世间诸香,且有如斯胜用,何况弥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