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丰富生动的哲学道理。
  1959年2月2日,在郑州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光明日报》2月1日第5版上讲哲学,从黑旋风打不过浪里白条说起,其中有一句讲农民懂哲学,知识分子是形而上学。你们看了没有?”1959年2月1日《光明日报》“哲学”专栏,发表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同学下放农村普及哲学专页”,共3篇文章,毛泽东提到的是署名曹家铸的《黑旋风为什么斗不过浪里白条——谈事物的条件》一文。
  1963年5月11日,毛泽东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还说:“不识字的农民是懂得推理的,也会判断。你们不要把哲学看难了,看得神秘了。哲学是可以学到的。《雷锋日记》,我看过一部分,这个人懂得点哲学。”
  循着这样的思路,毛泽东读到1965年第6期《哲学研究》的“工农兵哲学论文特辑”,自然是赞成和欢迎的。他读了其中3篇后提出的想法,也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要写实际的哲学,才有人看”;二是必须到工厂、农村去接触实际,才能写出实际的哲学;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哲学体系改造一下,不要照过去那样写”。
  也是在1965年12月21日子杭州的这个谈话中,毛泽东还举了《南京大学学报》第9卷第1期上的两篇文章,来说明只要深入实际,就会在理论上有新的发现,否则就不行。他说:南京大学一个学生,农民出身,学历史的,参加四清以后,写了一篇文章,讲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下乡去,登在《南京大学学报》上。他作了一个自白,说:我读了几年书,脑子里连劳动人民的一点影子也没有了。这期学报上还有一篇讲调查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讲到现象和本质,说:本质就是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话,我也还没有说过。可见,毛泽东对这篇讲调查研究的文章的观点评价是很好的。在读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1965年内部讨论稿所写的批语中,也有“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句话。不知读《南京大学学报》上讲调查研究的这篇文章,和写这个批语的时间,谁先谁后。当然,用矛盾来解释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并非是60年代才有的。
  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出现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应该说与毛泽东提倡“要在日常工作中讲哲学”是密切相关的。《红旗》杂志1966年第2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工农兵群众掌握理论的时代开始了》,《人民日报》1966年3月29日发表的社论《提倡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活哲学》,以及《哲学研究》1966年第2期以整期篇幅登载的《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都是这次群众学哲学活动的重要总结。怎样评价,应一分为二。一方面,它有把哲学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毛病;另一方面,它对广大群众理论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7。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读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
  [原文]
  有必要读一下列宁的指示:
  “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从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中可以看出,相对主义、唯心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是一脉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地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存在、发展的真相,认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和发展和它的规律都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着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否认这一真理,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而相对主义,恰恰把“相对”神秘化、神圣化,把物质世界永恒发展和他的规律完全取消了,物质也成了相对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也说成为相对的。
  ——摘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前面多次引证列宁的话,岂非自相矛盾。
  ——摘自毛泽东读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499页)
  '解析'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在这里分析批评了隋唐五代时期华严宗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它的创始人法藏被唐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大师”,又称“贤首宗”。华严宗在处理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理为性,事为相,一切事物都是本体“理”显现出来的幻象、假象。归根到底,各种事物互相包容,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和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的思想中,有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了绝对与相对的联系,但又夸大了这种联系,以致抹杀它们的差别,陷入相对主义。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三册)分析批评了华严宗的错误,引证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批判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论述。但作者在阐释和发挥列宁思想,分析华严宗的错误时却不十分严谨,不是从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中去说明问题,而是仅仅强调了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和规律的绝对性、客观存在性。这就显得不十分准确。毛泽东认为,应按照列宁的思路,从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中来说明客观辩证法。他认为,“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如果“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同多次引证的列宁的话是有矛盾之处的。实际上,作者在前面已经分析了华严宗“夸大了、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联系绝对化,甚至抹杀‘个别’的存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98页)的错误,并不是作者不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绝对与相对的道理,只是在这里的分析不十分准确,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毛泽东的批注则补充了原书的论述。 
28。不必抄斯大林(读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
  '原文'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第一、孤立观点和联系观点的对立。
  第二、静止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对立。
  第三、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承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摘自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内部讨论稿)第一篇第三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第一节“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至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应与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等等,在核心规'律]的指导下予以说明。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这在列宁已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的任务是加解释和发挥。至于各种范畴(可以有十几种),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如等'此'类推。
  不必抄斯大林。
  ──毛泽东1965年读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唯物辩证法)(内部讨论稿)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的批语(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5—507页)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是李达在60年代主编的一部哲学教科书,是在武汉大学哲学系的教材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并没有正式出版。1965年排印出上册(唯物辩证法),约50万字左右,作为内部讨论稿征求各方面意见,也送给了毛泽东一本。毛泽东收到后大致翻了一下,很注意书中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论述,于是在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处写了上面的批语。
  长期以来,毛泽东除了发挥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以外,也是讲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三条规律的。他读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所写的批语,则表明他晚年的哲学思想有了发展,对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有了新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三条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不应是平行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条规律,以及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如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而且都要以对立统一去说明。应该说,毛泽东的《矛盾论》已经蕴藏了这一思想,这一批语是对《矛盾论》的重要发展。
  在毛泽东看来,李达主编的这本书,仍然没有越出“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该书第四篇“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章节安排是:第一章“对立统一规律”、第二章“量变质变规律”,第三章“肯定否定规律”、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这和过去的讲法差不多,确没有突出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
  那么,这个体系从哪里来的呢?毛泽东批道:“不必抄斯大林”。如果我们联系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博古译的斯大林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这本书上,批注少,疑问多,标出原文的要点多,自己的说明发挥几乎没有等情况来看,他对斯大林的这个哲学体系评价确实不很高。
  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并不单是见诸读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文字批语。在此期间,他多次表达过这个观点。
  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的谈话中,他说: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但要写序言,还要作注释。注释不要搞得烦琐。写序言,政治的比较好办,哲学的麻烦,不大好搞。比如辩证法的规律,过去说三大规律,斯大林说四个规律。三大规律,一直讲到现在。我的意见是,辩证法只有一个根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现实,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哪里有平列的三个基本规律?
  1966年1月12日,大概是写下上述那些批语之后,毛泽东同陶铸、陈郁等谈话时,说看到了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说:我翻了一下,还是言必称希腊,而且大纲内容基本上还是照斯大林那几条讲的,不把矛盾的对立统一作为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离开矛盾对立统一来说明运动、发展和联系,就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9。骗子闹出大笑话(读陈伯达编《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
  '原文'
  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第4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
  《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64页
  ——摘自陈伯达摘编《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这个材料是陈伯这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第二,只找了恩格斯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来说,够条件的不很多。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多少忙。我是说主要地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究,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
  ——摘自毛泽东1970年8月31日《我的一点意见》
  '解析'
  《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是陈伯过伙同叶群于1970年8月23日庐山会议期间连夜选编的一个材料。这个《语录》共7条。关于“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天才”,收了1条,即恩格斯为《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德文第3版写的序言中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关于“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为天才”,收了5条,分别选自列宁写的《卡尔·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预言》、《怎么办?》等文章和著作。关于“毛主席称马、恩、列、斯为天才”,收了1条,即我们前面引述的《实践论》中的一句话。这个语录,散发给了九届二中全会的与会者。
  我们知道,林彪、陈伯达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