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会主义民主的确就是一个人民有权利管理国家的问题。我们说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关键就在于人民实际并不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人民管理国家这一根本权利如何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让人民来直接管理国家,更不用说开会商议国家大事。古希腊城邦制度下,每个城邦有公民权的公民不过万数,开会表决已经变成一种形式。而现代国家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乃至几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的直接管理只能是空谈或梦呓。实行人民的权利,资产阶级议会制走不通,而当时苏联东欧国家普遍实行的“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的做法,毛泽东也认为并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出路何在,毛泽东在思索。 
29。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靠别国的帮助〔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革命要在俄国取得胜利,至少要有中等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这是因为俄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唯一的国家。现在,当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取得了胜利,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的时候,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前经济形式占优势的国家里,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也可以胜利地解决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列宁科学地论证了在社会经济方面落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有可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枷锁后,可以避免漫长而痛苦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绕过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而逐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已经获得胜利的先进国家的帮助给它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依靠先进国家的帮助,落后的国家发展国有的大工业,建立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摘自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3版,第331页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能够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主要是由于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内的因素是主要的。已经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帮助,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它不能决定我们能不能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只能影响我们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是前进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见《党的文献》1992年第5期)
  [解析]
  毛泽东的这番谈话,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贯坚持的独立自由、自力更生的方针。这个方针是以他1937年在《矛盾论》中提出的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的原理为理论依据的,他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国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国通过年因而起作用”。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这是他一贯的思路。1939年9月16日,他在《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明确宣布:“中国抗战主要地依靠自力更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是因为外援的作用不能代替自身的革命斗争。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外援,对此,毛泽东也多次作过论述。1945年1月10日,他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革命的胜利,依靠什么呢?“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1945年8月13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正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这就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以后,争取到了苏联的156个建设项目的援助。由于缺乏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较多地照搬了苏联的做法。但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民主革命时期一样,一再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并依靠自己的力量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以后,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调学习外国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力量,根据自己的情况,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1958年6月,毛泽东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的批语中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理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时,正值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当时,由于党在经济建设等工作上的失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施加压力,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毛泽东在这时再次强调独立自由、自力更生的方针,有其明显的针对性,自然也不同意教科书的观点。 
30。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胜利地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解决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基本任务——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由于集体化的完成,资本主义在经济中的根子被拔掉了。农民分化和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过程停止了。
  ——摘自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3版,第407页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有可能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侯,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64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这也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一直认真思索和研究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虽然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没有再将社会主义划分若干阶段。列宁从俄国的历史和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的思想,曾将共产主义划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样不同的阶段。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发表了与列宁相同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能再划分为两个阶段。他指出,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比建设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31。向共产主义过渡也是革命〔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共产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共产主义的全民的财产,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高,产品十分丰富,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形态的低级阶段,共产主义则是这个形态的更成熟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结果,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产品十分丰富,人民的福利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人同农民之间以及这两个阶级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归于消灭。这样,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完成,同时就是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全体人民——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都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有着切身利益关系,都是共产主义的积极建设者。共产主义意味着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极大繁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
  ——摘自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3版,第417页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是革命,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他认为(指毛泽东一引者注),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是质的飞跃,就是社会革命;由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转变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而也不能不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读书生活》第166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是革命的问题,曾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新问题。毛泽东早在1956年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社会制度还要改革,还会用‘革命’这个词。当然,那时革命的性质不同于阶级斗争时代的革命。”在1958年2月19日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明确谈到了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场革命的问题。他指出,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场斗争,是一个革命。进到共产主义时代了,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各种突变、飞跃都是一种革命,都要通过斗争,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继续探讨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说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是革命,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他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利益集团的得失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革命”的含义,与他后来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两码事,但其中也有潜在的关联因素。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忧虑,这种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或是把人忧天。 
32。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也有许多阶段〔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向共产主义过渡决不能认为是可以一举而成的。列宁指出了这个过渡的逐步性质。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会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苏联逐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正是在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利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办法来进行的。
  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是在技术和科学发展中的根本的革命的进展的条件下,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巨大的质的飞跃的条件下实现的。例如,新的能源和新的原料的发现,新的技术发明在生产中的推广,就会引起真正的技术革命。从生产资料的两种形式的公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都将是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深刻的质变。
  ——摘自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3版,第641页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新的阶段,新的目标一定又合提出来。
  (共产主义社会)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副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见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读书
  生活》第165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毛泽东在建国后探讨共产主义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过去几乎没有涉及这个问题。1955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开始在党内宣传这一思想,指出“进到共产主义时代了,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