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作者认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不是均衡,均衡中没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的观点表示不赞同,认为承认事物的相对均衡,同主张均衡绝对主义(即均衡论)是有原则区别的;均衡绝对主义的实质在于根本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认为,承认相对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否认了它,就会变成诡辩论。毛泽东对相对均衡的认识,表明他对唯物论辩证法有关事物发展原理的辩证理解。这也是对《矛盾论》中有关矛盾同一性思想的丰富。
2。不承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形而上学唯物论以为真理的认识就是绝对完全的客观反映,以为真理可以一次把握尽净。辩证法唯物论认为客观的绝对真理不是一次可以把握尽净,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因为客观物质是多样性的,有着无限的多方面的内容,有限的认识能力不能一次汲尽。——摘自艾恩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方能逐渐地把握绝对真理。不承认这个认识能力的历史无限性,就要陷入不可知论。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5—366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中《研究提纲》的第四部分阐述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原理。在关于认识能力,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上,艾思奇批评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真理可以一次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观点,认为绝对真理不可能一次获得,真理的认识是不断地更深刻和更完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毛泽东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他的批注则补充了作者的观点。毛泽东认为,认识能力在各个阶段是有限的,但在全历史上是无限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对它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就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讲,只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或几次就认识世界;但从人类的总体和人类历史的延续来讲,从人类思维能力的特性和可能来看,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不能认识的,过去不认识的东西,今天可以认识,今天认识不了的东西,以后可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是可以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绝对真理的。人类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有宣布“世界已经被认识完毕”的那一天,但人类又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认识。”这就是人类认识和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法!如果否认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从理论上既会陷入不可知论,在实践上又会同人类的历史发展相悸,因为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类的认识是在无休止地向前进的。毛泽东的这句批语,蕴含了他对认识能力的辩证本性的深刻理解。
3。矛盾双方的量变引起质变(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丙,事物的质有各方面的规定,所以量变是各方面的量变,研究量变质的过程,也要从各方面的量变来考察。
质变是各方面量变的互相关系的变化的结果。
丁,量变的中间,同时就有新质的准备,所以结果才达到质变,新质的出现不是无根据的。
七,质变量。
甲,旧质转化为新质,在新质的基础上立刻有新的、更迅速的、更高度的量的发展,这就是质变到量变,或质变量。乙,质变量表示量的发展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在一定的阶段上要有突变和飞跃。——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虽然是各方面的量空,但是属于两大主要方面的各方面的量空,这两大主要方面之一方面的量变小了,另一方面则变大了,于是过程的质就变了。
质为矛盾的统治方面所规定,质变即矛盾的被统治方面转变为统治方面。
新质就是同旧质的矛盾方面相反对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质,这种反对方面的量变到了最大限度,就引起整个过程的质变。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8、369页)
[解析]
《哲学选辑》在这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作者指出,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与此相应,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各方面的量变来考察质变。新质的产生是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也会引起量变,新质的出现会引起量的迅速发展。
毛泽东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作了不少记号和批语。他同意作者提出的从各方面的量变中研究质变的观点,但同时指出,这些量变是分属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应当从这两个对立面的量变中来研究事物的质变。一方的量变小了,另一方的量就变大了,于是,事物就发生了质变。
从毛泽东的批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对立面的矛盾中来思考质量互变规律的。量变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量变,质是由矛盾的统治方面即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质变就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2页)
4。坟墓都是自己掘的(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同一性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了解:
(一)互相依赖,
(二)互相渗透的关系上的,即是说,一事物本身,就包含着或者发生着与自身对立的作用,如资本家要发展自己,就不能不同时产生无产阶级发展的作用。速决战发生持久战的作用。日本侵略中国就不能不产生唤醒中国的作用。
——摘自艾思奇《哲字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坟墓都是自己掘的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1页)
[解析]
艾思奇在《研究提纲》中论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时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着与自身对立的作用,并且举了若干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毛泽东在这段论述旁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坟墓都是自己掘的。”这句话看起来很通俗,但哲理是深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出现,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成熟,无产阶级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无法解决,无产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它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因其内部产生的新的、合乎事物规律和发展趋势要求的因素逐渐成长壮大而逐步走向灭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极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5。中庸思想反辩证法(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辩证法要反对两种对于自己的曲解:诡辩论和折衷主义。诡辩论就是把否定的方面夸大,把肯定就认作否定,把同一性看成对立性的曲解,
折衷主义是把肯定和否定同等看待,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思想,
中国的中庸思想,被一部分人曲解为折衷主义,中庸思想中的精华,是辩证法的,它肯定质的安定性,而不是把肯定和否定平列看待。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中庸思想是反辩证[法]的。他知道量变质,但畏惧其变,用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这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他只是辩证法的一要素,如同形式论理之同一律只是辩证法一要素一样,而不是辩证法。
中庸主义包括了死硬派和折衷派两种思想。当其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这是同一律,也就是死硬派思想。当其畏首畏尾于过程正反之间成为排中律的反面之唯中律,代表两端间的过渡形态时,他是折衷主义。当新势力与旧势力斗争激烈而胜负未分时,往往出现这种折衷主义。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0页)
[解析]
毛泽东在读艾思奇《哲学选辑》的批注中对“中庸”的看法是引人注意的。“中庸”是传统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即常。中庸,即中正平和。《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就是说,立身行事,应随时合乎中道,节制情感,以达到中和的境界。孔子在论述中庸时,还表现了下述看法:在矛盾问题上,主张承认矛盾,但要采取“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及“和而不同”的方法来调和或解决矛盾。在历史观上,主张坚持常道不变,但也主张适当作一些局部的改良,使变不失其常,执常以应变。尽管中庸思想在相对地协调、平衡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问题上有合理成分,但在总体上看,是形而上学的。特别是经过子思和宋明理学的发挥,“中”与“和”被夸大为宇宙中最根本的法则。“中庸”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主张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反对变革。但在对中庸的认识上,人们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很正常的。艾思奇在《哲学选辑》的附录二“研究提纲”中曾认为,中庸思想中的精华是辩证法的,不是折衷主义,并认为有人把中庸思想说成是折衷主义是不妥当的。当然,艾思奇还认为,中庸思想中也有形而上学的缺点,即不了解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道理,把事物的量变即在一定质的范围内,人的行动不能过又不能不及绝对化了。毛泽东则不同意艾思奇对中庸的看法。他在前面曾批注道:“中庸思想本来有折衷主义的成分,它是反对废止剥削又反对过分剥削的折衷主义,是孔子主义即儒家思想的基础。不是‘被人曲解’,它本来是这样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64页)毛泽东认为,中庸思想只知道量变,害怕事物的质的变化;它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毛泽东称之为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用以维护封建制度。中庸思想有某些辩证法的要素,如同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可以被辩证法所包含一样,但总体上看,它不是辩证法的。毛泽东进而分析道,中庸思想,就其反对事物质变,肯定质的绝对安定性时,是死硬派思想(即否认事物的发展和质变);就其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主张唯有中道才是最好时,是折衷主义的。特别是在新旧势力斗争激烈,胜负未分之时,这种中庸思想往往出现。
毛泽东在这里的批注的观点,同1939年2月他在致陈伯达信中对中庸的评价有些差别。他写道:“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的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过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其质而反对‘左’右倾则是无疑的。”毛泽东还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5—149页)。毛泽东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了中庸思想中的某些合理的成分,而在读艾思奇《研究提纲》时的批注,则是从总体上对中庸思想作了评价,主要批评了中庸思想的形而上学性,也肯定了其中有合理的因素。如果我们把这封信中的思想同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研究提纲》的批语综合起来,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看法是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的。这两处对中庸思想的评价,从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后面的评价则更为全面和准确。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则可以更好地了解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看法。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对它的研究和探讨还将继续下去。
6。战争辩证法:和平——战争——和平(读艾思奇《哲学选辑》)
[原文]
否定之否定是一事物从开始发生直到充分发展(或完成)时所经过的过程的规律。这过程在形式上是经过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是事物的萌芽形态,否定是萌芽的展开,它表现为与萌芽形态对立的发展形态,表现为发展的退后或否定的形态,。如植物是麦子的否定,同时也就是麦子的生命的展开;因此终于发展到生出新的麦子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