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彰和奖励功勋教师。 

     贺拉斯·曼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名誉学位,并在1900年被选定作为列 

入纽约大学美国伟大纪念堂的第一位教育家。亨利·巴纳德则以“第一 

流教育家”饮誉全美国。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到1894年其工业生产就跃居世 

界首位,生产量占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 

国一甩文化落后的帽子,与欧洲文化先进之邦并行。这与美国特殊的社 

会政治经济背景及实行进步的教育制度直接有关。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 

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沉重的封建历史重担,更易于创新和轻装前进。美 

国教育注重学习欧洲进步的教育措施和教育理论,并与本国实际密切结 

合,这是很有意义的经验。另外,美国注重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的积极 

性来发展教育事业,把现代科技广泛地引入教育领域,也是促进美国教 

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值得借鉴。尽管美国社会制度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 

矛盾,社会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差别和种族歧视,并没有真正实现教 

育机会均等,但是,美国教育把来自众多国家的移民融合为一个统一的 

美利坚民族,并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称雄世界,说明它的教育是成 

功的。 

     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是世 

界语言文字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时期。许多种语言的词汇量都得以扩大和 

丰富,例如英语、法语、德语和汉语,都从别种语言中引进大量词汇, 

并自创了许多新词。这一时期也是许多语言的标准语形成的重要阶段。 

挪威语、阿非利堪斯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摩尔达维亚语、俄语、 

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 

顿语、芬兰语及马达加斯加语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标准语。在 19世纪80 

年代,国际语音协会制定了国际音标;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 


… Page 7…

方案。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 

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谱系,对语言历史演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历史 

比较语言学派和新语法学派作出了突出贡献。各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得到 

了重视,外语教学研究和翻译理论都有新的建树。1880年欧洲兴起了外 

语教学改革运动,1887年国际语音协会提出了外语教学的6项原则,强 

调外语教学要重视口语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外语教学的加强和翻译事 

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的文化教育交流。 

     19世纪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大 

体经历了口头新闻阶段、手抄新闻阶段、印刷新闻阶段和电子新闻阶段。 

19世纪世界主要处于印刷新闻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工业的 

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受教育的人数迅速扩大。 

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增加了对报纸的需求。另 

外,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报纸得以通过广告取得丰厚的收入,这也为 

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欧洲许多国家都 

逐渐取消了对新闻出版物的限制,报纸的职能也从一般传递信息发展成 

为进行政治斗争、宣传教育和制造舆论的工具。可见,这一时期报业的 

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和政治团体 

的需要。于是,报业就从私人办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与政党、工业金融资 

本家密切联系的有利可图的大企业。 

     19世纪世界各国报业迅速发展。世纪之初英国资产阶级就提出了自 

由出版报纸的要求;30—60年代廉价报纸纷纷创刊,出现了“一便士报”。 

1819年,法国司法部长塞尔主持制定了新闻法;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以 

后,政府颁布法令进一步扩大新闻自由,减少报纸税金;30年代诞生了 

哈瓦斯通讯社,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向订户供稿的通讯社。19世纪民主自 

由的思潮在德国得到广泛传播,1848—1849年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发生资 

产阶级革命,取消对报纸的限制,形成了办报热潮,还出现了工人阶级 

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新莱茵报》(全称为《新 

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于1848年5月在科伦出版。到八、九十年代, 

维也纳成为欧洲报业中心。这一时期,俄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的报业 

也大有发展。独立后的美国报业更是发展迅速。到1830年,美国全国拥 

有8000以上人口的城镇仅26个,但全国竟出版发行日报65家,周报350 

家。到19世纪中叶,美国约有日报400家,周报3000多家。 

     18—19世纪,亚、非、拉广大地区和国家受到欧美殖民主义者的控 

制,殖民当局创办了主要用宗主国文字出版的报纸,成为亚、非、拉广 

大地区报业的开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 

起,本地人创办的以国语为主的报纸也纷纷诞生。这些报纸成为民族解 

放运动的号角和喉舌。 

     在19世纪,世界印刷技术和出版规模都有惊人的发展,出版物的种 

类和数量大大增加。这一时期世界许多国家都诞生了出版社、新闻通讯 

社和公共图书馆,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出版商。1835年法国创办的哈瓦 

斯通讯社、1848年美国创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1850年英国创办的路透 

社,后来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通讯社。 

     19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几乎同时出现近代“公共图书馆”,这 

是图书馆发展史上和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英国的爱德 


… Page 8…

华兹被誉为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精神之父”;还涌现了英国不列颠博物 

馆的杰出馆长帕尼齐,人称“图书馆员的拿破仑”。杜威为美国图书馆 

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造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对图书管理的科 

学化和进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国际交往扩大,一国作者的作 

品被他国翻译并出版的情况日渐增多,于是提出了国际版权的保护问 

题。为了保护本国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和控制国外图书市场,丹麦于1828 

年率先提议建立国际版权法。出版业发达的法国在1843、1851和1852 

年分别同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签订双边版权保护协定。以后美国也参 

加了这一活动。1886年,法、德、英、意、西等10个国家正式签署《保 

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简称《伯尔尼公约》,1887年生效)。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出版公约,它的签订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的平等 

交流。 

     总之,19世纪是世界新闻出版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 

中叶电报发明以后马上被用来传播新闻,使新闻传播有了革命性的进 

步。20世纪初,美、英又相继开始运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来传播新闻。 

这两种新闻传递方式具有迅速、逼真和不受距离限制的优势,立即受到 

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今世界普遍的重要的新闻传递工具。 

     19世纪是世界体育运动的勃兴时期,也是人类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 

阶段。在这一时期里,欧洲大陆先后形成德国体操、瑞典体操两大体系 

和学派。英国的传统户外运动、游戏也迅速得到改进,并逐渐向规范化 

方向发展。一些新的运动形式或项目,如棒球、排球等相继产生;一些 

国家纷纷建立体育制度,包括学校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专业教育等制 

度。随着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近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其他国际 

组织也相继成立,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体育运动的面貌。 

     体育和卫生是与人类繁衍、生息、发展密切相关的永恒课题,是人 

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非常重视体 

育。19世纪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他的要素教育理论中,就包 

括体育。他主张体育应同教育的其他方面配合进行,以保证人的和谐发 

展。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行过社会主义的各种实验。他创立的学前教 

育机构特别重视体育,许多时间都在户外对儿童实施体育和智育。马克 

思从欧文的实验中看出“未来教育的萌芽”,并且认为“生产劳动同智 

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 

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在 《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中对青年的体 

育问题也有详尽的论述。这些超前意识促进了19世纪体育事业的发展。 

     19世纪的世界卫生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突破性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 

发展,特别是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增加了人类的环境意识和防病意识, 

在西欧出现了实验卫生学。许多卫生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 

水、土壤和住宅等生活环境和工厂、矿区等生产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产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一方面使生产力得到发 

展;另一方面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 

境的事件不断发生。恩格斯在 《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详细记述了当 

时英国曼彻斯特污染的情况。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和1892 

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 


… Page 9…

区排出的废水毁坏了大片农田。这些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极为有害。为 

了保护环境和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一些国家开 

始通过有关卫生、安全和福利的立法,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童工、女 

工和保持公共卫生的法律,并成立了卫生管理机构,健康教育也陆续开 

始在各国实施。但对各国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在19世纪,他们的生产和 

生活条件还是很差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人农民阶级的处境更为恶劣。 

     世界各国文化教育总是通过彼此接触、相互交流而向前发展的。交 

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好的东西,他人必来 

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就是一个交流的时代。就文化教育而言, 

世界各国互相考察、交流、学习,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19世纪初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原则,他的教学法和教育改革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英、 

法、俄、西班牙等国纷纷效仿,出现了“欧洲的裴斯泰洛齐运动”。许 

多国家的教育工作者登门求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都深受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氏教育理论还间接传入美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中期以后超越德国而走向 

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向美 

国。明治维新20年之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日本大为兴盛,中国学者 

也从日本间接受到赫氏教育思想的影响。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德国式现代大学的影响。约翰·霍布金斯 

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曾到欧洲许多国家考察教育,并于任该职前专程到 

德国考察,学习创校和管理经验。他还从德国邀请著名教授到霍布金斯 

大学任教。美国曾一度掀起留学热。在19世纪,美国陆续去德国的留学 

人员就达9000人之多。他们深受德国学术自由气氛的熏陶,把德国的学 

术传统、科学教育思想移植到了美国。 

     东方国家学西方是19世纪中叶以后兴起的潮流。日本在明治维新时 

期提出了“破从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两条原则,把学习西方、 

兴办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日本教育领导体制仿效法国,实行中央集权的 

大学区制;中学课程设置重视外国语课;重视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学习 

德国教育经验,兴办实业学校等。 

     中国吃尽了闭关锁国的苦头。国门被迫打开之后,西方的新鲜事物 

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秦朝以前是中国本土 

文化起源、融合与发展时期,汉代以后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 

期。按照梁启超的说法,中外文化的交汇有两次,第一次是晋唐间与佛 

学的交流,第二次是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 

年间,直至20世纪,19世纪中后期是一个重要阶段。这次文化大融汇, 

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的吸收,也不同于 

魏晋唐宋时期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相上下的南亚文化的借鉴,这一次中 

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 (后来又有美国和日本)文化。冯友 

兰先生曾说过:“中国民族,从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 

现在他忽逢劲敌,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急于把他自己既 

往的成绩,及他的敌人的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耶稣会教士来华, 

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实行殖民的使命,为了叩开封闭的“远东的 

伟大帝国”的大门,“不使中国人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确 


… Page 10…

立了“学术传教”的方针,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 

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耶稣会教士来华固然意在 

传教,却带来了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