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中,他主张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学校设立的本旨,
是促使能力的发育”。在体育、智育、德育中,体育摆在首位。他一贯
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体育开始。他也重视智育和德育。他认为智育的
任务一是学习以实学为主的众多学科,二是发展智力。关于道德教育,
他注意有的放矢。他认为,明治维新中后期在日本几次发生德育争论,
结果造成学校纪律涣散,学生道德颓废,教师品德低劣。这是学制不健
全、放松德育的结果。他指出,“假如学校能实施德育,使学生都能因
为羡幕教师的品德而入学的话,那么学校教育就会象私学、私塾一样具
有力量”。他认为体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础,“智和体恰似身体的两个
方面,分别支配着身体的一方,因而,没有孰轻孰重之别。”可见,他
对德、智、体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他坚持严肃的治学精神,以身示范,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他能做
到兵慌马乱无所惧,炮声隆隆从不惊。他对庆应义塾精心管理,整顿塾
风,制定塾规,要求塾生品行端正。义塾还规定了作息时间、课程表、
卫生值日制度、食堂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等。由于他的良好管理,庆应
义塾发展很快。1873年义塾仿照美国的中等教育制度,改学制为7年,
称为正科;又设立专门讲授英语的别科。1890年创办大学部;1895年形
成自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系统学制。后来,又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今天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
福泽谕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作是整个教育的三个
组成部分。明治政府把重点放在发展学校教育方面,对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重视不足。谕吉看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社会影响恰似人周围的空气,会流动到学校,时时处处对学生
发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关于家庭教育,他强调的是家庭习惯的影响。
他说:“习惯比一般的教育更具有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家庭就是一所
习惯学校,父母就是教师,它远比学校式的讲授更具有力量,效果也相
… Page 107…
当明显”。所以,家庭应具有良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谕吉作为
家长,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福泽谕吉还主张破除陈旧习俗,积极提倡尊重女性,主张给女子以
合适的教育和实行男女平等。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做出了重
大贡献。他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活跃在日本各条战线,在明治维新
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日本 “近代教育之
父”。当然他所处的时代和日本的国内外环境,使他的思想必然存在着
许多矛盾,晚年思想保守,对日本统治者推行的军国主义缺乏正确的认
识,曾为日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而欢呼。谕吉也是国家主义思想
的典型代表,对此学者们褒贬不一。
(3)森有礼的教育思想
①生平。森有礼 (1847—1889年),是日本明治初期的政治家、教
育家。他是明治政府的第一任文部大臣、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者。
他所制定的日本学制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于1847年8月
出生在鹿儿岛一个下级武士家庭,青少年时期就学于藩学造士馆和开成
所 (藩的洋学校)。1865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攻读数理化等学科,
以后又转往美国学习。列强争雄的国际环境开阔了森有礼的眼界,也使
他的报国之心日渐强烈。他极为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英美式的自
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逐步形成了改革日
本的设想。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森有礼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从美国回到
日本;同年7月,就任征士外国官权判事,次年被任命为政府的制度调
查员。他24岁时出任驻美国公使,后又历任驻华、驻英公使。在美国期
间他还担任日本在美国的学生监督。他特别关心日本教育,编辑出版了
《日本的教育》一书。
1873年,森有礼与福泽谕吉等人创办“明六社”和《明六杂志》,
传播西方思想文化,推动日本的近代化。1875年他开办商法讲习所 (后
改为高等商业学校),倡导实业教育。
1885年,伊藤博文内阁成立,他出任第一届文部大臣,全心致力于
日本教育改革和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他在任期间发布了一系列教
育法令,对日本教育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幸的是,1889年 (明
治22年)2月11日,森有礼应邀参加公布宪法的纪念活动,在离开官邸
时,被一个宗教狂徒暗杀,次日身亡,年仅43岁。
②主要教育思想。森有礼的教育思想属于国家主义。明治维新以前,
他是个基督教徒,注重宗教教育。1880年以后,他接受了德国首相俾斯
麦的国家主义思想。他认为德国的强大在于德国奉行国家主义思想,日
本要改革落后状态,应该效仿德国。后来,森有礼把国家主义思想运用
于教育,强调培养国家观念和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主张为了国家富强
和维护国家政体而办教育;应该以国家办学为重,并根据国家经济理论
来办学。他认为国家是神圣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想到它,尊重
它。他说:“国家这个概念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要把它如同佛和神一
样予以尊重。人们不论在工作时或学习科学时,都要以国家的事情支配
… Page 108…
①
和鼓舞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1884年他所写的《对教
育令的意见》,展现了他对学校体系的设想,尔后制定的一系列学校令
使他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实施。
实业教育在森有礼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担任文部
大臣以后,对实业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认为这是“富国强兵”的唯
一途径。他明确指出,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只空谈事物之道理,或只
重视品德,而不充实社会知识,也不能只会读书、写文章、而毫无实际
能力”。他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与外国竞争”的能力。
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期间,积极促进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其标志
是《帝国大学令》的发布。根据1886年颁布的《帝国大学令》,东京大
学更名为帝国大学,要求东京帝国大学为国家推动学术发展和培养国家
需要的有知识的领导者。森有礼深受德国大学的影响,主张学术自由,
但他不赞同绝对的自由,“凡涉及到学术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应以国
家的利益为重,放在最前面”。这表明他的学术自由是以国家主义为前
提条件的。
森有礼尤其重视师范教育,注意改进师范教育。他认为师范教育是
连接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纽带。他指出:“国家教育振兴的第一要件,
在得良好之教师,不由教师而由人民之自觉,欲使国运昌隆,终难实现。”
①在他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师范学校令》中规定:师范学校的目的是培养
具有“顺良”、“信爱”和“威重”三气质的教员。他要求师范生穿军
装,接受军训,过集体生活。《师范学校令》规定:不允许师范生按照
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学科,必须根据国家的需要按规定学习;师范生享
受助学金,但毕业后必须到指定的教学岗位去工作。许多来自中、下层
农村家庭的学生毕业后都回到农村学校教书。
森有礼在任期间还颁布了《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和《学位令》。
《学位令》规定学位分为博士、大博士两个等级。博士有法学博士、医
学博士、工学博士、文学博士和理学博士5种。他还制定了教科书检验
制度、师范教育大纲等。他亲自到全国各地巡视教育,并建立了督学官
制度。他的主要著作有:《宗教自由是人生所天赋的》和《日本教育问
题》。
森有礼制定和实施的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日本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他站在国家
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忠君爱国的臣民,主张将军
事体操引入师范学校中去,按照军事化的模式实施学校体育。这些,都
为日本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埋下了隐患。
2。印度教育
印度的近代史是被英国征服而殖民地化的历史,也是印度人民争取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史。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般以1757年
的普拉西战役为起点。印度的近代教育即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也从此开
① 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41 页。
① 转引自《各国教育谈》,商务印书馆1944 年版,第9 页。
… Page 109…
始。
印度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以前,在印度封建制度日趋解
体和逐渐被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印度教育存在着多种形式,表现为一种
过渡性的特征。到19世纪中叶,英国把印度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这一
时期的印度教育除了保留其固有特征外,还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1)殖民地初期的教育
在殖民地初期,虽然西方传教士和东印度公司官员开始成为实施教
育的主要力量,但是印度固有的教育制度仍占主要地位。
印度的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分为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两段。初级学校
主要由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教派来兴办,国家提供资助。这类学校多设
在寺庙。初级学校也有私人开办的。到19世纪初,一些比较发达地区(如
马德拉斯、孟买、孟加拉等地区)大的乡村都没有初级学校,但儿童入
学率很低。由于学校收费,穷人子弟不能上学。有些学校还受到种姓的
限制。
17—18世纪的印度仍注重东方古典语文与宗教哲学的学习,对于欧
洲各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日益兴起的工业革命似乎无动于衷,更
没有意识到它们可能给印度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初级学校仍主要教
授读、写和普通的实用计算,讲授宗教神话和传说。有些学校教授梵语
或本地语,有些学校则用波斯语或阿拉伯语教学,也有极少数学校教授
英语。学校纪律森严,对有过失的学生严厉惩罚。教师水平很低,薪金
微薄。
高级学校分为两类,一类称“维代拉亚”,用梵语授课;另一类称
“迈达萨”,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授课。“维代拉亚”这类学校在教师
家里办学,有些则设在捐款所建的房舍里,开设语法、古典文学、逻辑、
哲学、法律及宗教经典等课程。“迈达萨”是伊斯兰教传统的高等学校,
主要提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教育。
殖民地初期,欧洲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逐步改变着印度教育的结构。
科钦学校是西欧人在印度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奠基人是葡萄牙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查威尔。后来,荷兰人、法国人、丹麦人及英国人也陆续在
英国开办学校,其初始的目的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宣传宗教,扩展自己
的势力。基督教义为主要课程。1789年英国人创办加尔各达印度教学院
和“迈达萨”学院;1791年在贝拿勒斯创办了梵文学院,培养法律专门
人才。19世纪初年以后,为配合英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全面征服,英国
传教士大量涌入,争先恐后地开办教会学校。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也
开始对印度教育表示关注。1814年6月,东印度公司首次宣布要给印度
支付10万卢比的教育经费。1823年成立“最高教育委员会”。到19世
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宗教团体和教会学校在印度迅
速扩展,将西方近代学校的学科设置、教材乃至工作方式和制度传入了
印度,促进了印度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外国教会学校的教育条
件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并不关心印度人民的普遍教育。
在殖民地初期,印度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和推行西方教育方式。
从18世纪末年开始,用印度文字出版的报刊书籍逐渐增多。19世纪初,
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姆·摩罕·罗易 (1772—1833年)率先开
… Page 110…
始宣传对印度的封建旧习进行改革,并主张普及现代教育。他赞赏西方
科学和教学方法,但又试图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1817年他
创办了第一所现代类型的学校——“印度学院”。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
也开始陆续开办学校。1828年,在孟买创办了印度西部第一所为印度人
设立的现代类型学校——“艾耳芬斯顿学院”,教授现代知识和英语。
30—40年代一些文化团体开办的学校,提倡用本地语教学,提倡妇女教
育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这些教育活动反映了印度新兴资产阶
级的成长和要求。
(2)英国殖民教育在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