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亚语采用基里尔字母,后改用拉丁字母,有5个加变音符号的特殊字母。 

摩尔达维亚语是原苏联境内唯一的罗曼语,其标准语开始于 16—17世 

纪,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其文字19世纪以前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 

20世纪以来使用俄文字母,并有了规范语法和正字法。 

     17—19世纪初,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俄语发展为民族语言。从 

诗人普希金 (1799—1837年)时代起为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开始时期。除 

普希金外,莱蒙托夫(1814—1841年)、果戈理(1809—1852年)、屠 

格涅夫 (1818—1883年)、托尔斯泰(1828—1910年)和契诃夫(1860 

—1904年)等著名作家也为俄罗斯标准语规范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在各 

个历史时期,俄语也借助外来词汇扩大了词汇量,科技领域的外来词更 

多,在18世纪初多借自德语,19世纪多借自法语,20世纪中叶以后多 


… Page 115…

借自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 

     在乌克兰语形成标准语的过程中,作家科特里亚列夫斯基 (1769— 

1838年)和谢甫琴科(1814—1861年)等人的创作为现代规范的乌克兰 

语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斯洛伐克语规划者、文学家什图尔 (1815—1856 

年)把斯洛伐克语中部方言加以规范化,称“什图尔斯洛伐克语”,1815 

年被宗教界和文化界多数人士认可为共同书面语。1863年,在马丁城建 

立的斯洛伐克联谊会决定加以推广,此后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什图尔斯 

洛伐克语被各阶层公认为全民族的标准语。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这两种语言都是南斯拉夫 

的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地的改革者签订协议, 

定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或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这一语言的 

奠基人是武克·卡拉季奇(1787—1864年)。斯洛文尼亚标准语的形成 

早于前者。19世纪初叶,在以卢布尔雅那市为中心的中央方言基础上, 

形成了统一的现代斯洛文尼亚标准语。马其顿标准语是于19世纪初在西 

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芬兰语书面语始于16世纪,1809年成为官方语言之一。1835年, 

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兰罗特(1802—1884年)将民间传说、 

神话和歌谣编成了一部民族史诗 《卡勒瓦拉》(亦译《英雄国》)。这 

一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波兰语成为一种标准语言。 

     马达加斯加语和非洲大陆的语言没有亲属关系,属南岛语系、印度 

尼西亚语族。它是马达加斯加岛国的官方语言,自1820年以来,在梅里 

纳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标准语。 

     在19世纪,冰岛语、丹麦语、波兰语和希伯来语也都经历了重要变 

化。冰岛语是冰岛的官方语言。有的语言学家称它为欧洲“最保守的” 

语言之一。它曾吸收过丹麦语、凯尔特语、拉丁语和罗曼语的一些词语。 

但19世纪以后,由于纯语主义运动的开展,许多外来词反倒让位给冰岛 

语词。科学和工程术语也用冰岛语成分构成。语法的变化和词性的区别 

均保留着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即古诺尔斯语)的特点。约从1700年以后 

为晚期近代丹麦语发展阶段。它从意大利、荷兰、德国、英国、美国吸 

收了大量有关文化和科技的词汇。1889年第一部丹麦语拼写法问世。 

     19世纪也是波兰人民为纯洁和丰富本民族语言而奋斗的年代。密茨 

凯维奇(1798—1855年)和显克维奇(1846—1916年)等文学家对近代 

波兰文学语言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通用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希伯来语及 

其文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并且在世界许多地区,它一直是把宗教和文 

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犹太意识的深刻根源之一。在公元200年左右,希 

伯来语口语逐渐消失。它作为犹太人口语的地位被阿拉米语、阿拉伯语 

和一些欧洲语言所取代。中世纪和18世纪之间,希伯来语除了引进某些 

依地语成分外,变化不大。但1882年初,犹太人在后来成为以色列人居 

留地的地方重新定居,复活一种共同语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 

希伯来语口语得以新生。俄国犹太青年埃利泽·本耶胡达为复活希伯来 

语奔走呼号,并在各种场合带头说希伯来语。到19世纪后期,希伯来语 

便成为一种以书面语言为基础的口头语言,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 


… Page 116…

     19世纪,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字改革问题。1885年,越南 

南方首先成为法国殖民地,中小学开始教学拼音文字。朝鲜使用汉字约 

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在朝鲜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求更完备的文字, 

后来出现了“谚文”。1894年后,汉字和谚文混合体成为政府公文用的 

法定文字。日本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并混合使用。相传 

汉字于公元4—5世纪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 

文字。后来日本人发明了假名 (为音节符号),与汉字混合使用。明治 

维新以后,日本有意识地进行文字改革,推广标准音。1866年日本的文 

改运动者提出废除汉字,1872年提出改用罗马字。 



     (5)国际语音协会和国际音标的制定 

     国际语音协会是语音工作者的一个国际组织,会址在伦敦,其宗旨 

是促进语音学研究,并将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及文字制定或改革,鼓 

励研究罕用语言的现代读音,并改进标音法。现有会员涵盖50多个国家 

和地区,800多人,以美国人和英国人居多。 

     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初。当时法国语音学家帕西和本国一 

批英语教师组织了一个“语音教师协会”,出版会刊《语音教师》。帕 

西任协会主席和会刊主编。同年6月后,丹麦的叶斯泊森、德国的费尧 

特、英国的斯维特和瑞典的龙德尔等学者相继入会,协会很快发展成为 

一个国际性组织。1888年1月,协会成立了第一届国际理事会,其中有 

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冰岛、芬兰、 

美国和加拿大的代表。1889年,协会决定改名为“当代语言教师语音协 

会”,以法语为会内正式语言,会刊亦以法语命名,1897年协会再次易 

名为“国际语音协会”(简称API)。 

     国际语音协会的一大功绩是创制和提倡使用一套国际音标。鉴于当 

时语言注音方案紊乱,妨碍研究工作和教学,为了统一记录语音的符号, 

国际语音协会从1886年到1888年,经过两年的磋商和研究,制定出一 

套国际语音字母方案。这个方案由英国的斯维特倡议,由法国的帕西和 

英国的琼斯等人完成,1888年刊登在该协会的刊物《语音教师》上。这 

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音标表。这套音标经过多次修订,不但广泛应用于 

语音学专著,而且越来越普遍地适用于语言课本和词典。 

     由于这个国际音标表是英、法两国学者创定的,主要适用于标注印 

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它问世后在欧洲语言学界比较 

通行。美国人多数仍用他们自己研究美洲印第安语的符号,汉语各方言 

中的有些语音,本表也无法包括。但无论如何,这些音标和一些附加符 

号基本上满足了描写世界各语言中语音的要求。 



     (6)世界语的创立 

     世界语是一种国际辅助语,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1859—1917年) 

创制。柴门霍夫是犹太人,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对民族压迫之苦深 

有感受。他认为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是造成民族隔阂和仇恨的原因之一, 

并立志创立一种各民族通用的语言,以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 

柴门霍夫在中学毕业时就写出了一种国际语方案,但他父亲坚持让他到 

外地学医,并且在他离家后烧了他的国际语手稿。但他不改初衷,重新 


… Page 117…

设计了一套方案,并于1887年以Esperanto(意为怀着希望的人)为笔 

名发表了他的国际语新方案。以后人们即以Esperanto为语言名。1905 

年举行了第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确定柴门霍夫所著 《世界语的基础》 

一书为该语言的准则。世界语因而得以维持其统一性和稳定性,成为功 

能健全的语言。许多世界名著都译成了世界语。柴门霍夫本人翻译了《圣 

经·旧约》和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等书;后来还出现了一批直接 

用世界语写成的作品。 



                              2。语言研究 



     (1)语言研究概况 

     研究语言的科学称为语言学。语言学的名称始于19世纪中叶,它强 

调语言研究的新方法以区别于传统语文学方法。语文学者主要关心语言 

书面文献以及与文学、文化有关的语言和历史发展。语言学家更着重研 

究口头语言,分析它在某个特定时期所起的作用。语言学者研究世界上 

的一切语言,而不限于几种文学语言。从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有一个较 

长的历史过程。在西方,17世纪的法国学者写出了《理性语法》,把语 

法和逻辑联系起来。19世纪的学者发展了历史比较研究法,构拟了印欧 

语系诸语言的谱系。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吸引了19世纪欧洲语言学 

家的最大注意力,并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语音历史演变的 

规律方面。 

     19世纪欧洲语言学家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粘着、屈折三种类 

型,并且认为这是语言进化的三个阶段。汉语被认为是孤立语的典型, 

至于它是代表语言发展的低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众说不一。 

     19世纪为语言学家们展现了广阔的天地,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大 

力开展历史比较语言研究,同时,语言类型研究、民族语言心理研究、 

方言研究和语音研究等领域也有很大进展,并涌现出一些有影响的语言 

学家。 

     这一时期,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亦有重大发展,周秦音研究、隋唐音 

研究、古训研究、文字研究都有突出的进展。1899年以后,开始了前所 

未有的甲骨文研究。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官写了一些关于 

汉语语法、音韵和方言方面的书。在其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研究语法。 

1898年马建忠所写的《马氏文通》出版,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 

法书。 



     (2)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新语法学派 

     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研究这类语言变化规律的学 

科称作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同一 

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 

变的学科称作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重点研究印欧语系诸语 

言的语音系统。1786年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在对梵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 

现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有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就词首辅 

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即trayas、treis, 


… Page 118…

trēs;“父亲”一词首辅音都是p,即pitar,pater,pater。这种系统 

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非偶然因素。琼斯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 

有认为它们共同源于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后来丹麦学者拉 

斯克、德国学者博普、格林等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 

并推测出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 

     在上述学者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德国莱比锡大学 

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 

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他们是布 

鲁格曼、奥斯特霍夫、德尔布吕克、莱斯金、保罗等。他们的新见解引 

起老一辈语言学家库尔蒂乌斯等人的不满,并被讥讽为 “青年语法学 

派”。他们因此而得名并欣然接受了这个名称,在语言学界,现一般称 

 “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语言学 

界起初对这一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但后来终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 

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新语法学派还注意 

到了语音演变的心理因素。这个学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很大。 

丹麦的汤姆逊和维尔纳、俄国的福尔图纳托夫都自称属于这一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成就是对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有了比较明确 

的认识,尤其是在印欧语系的系谱分类方面获得了相当确凿的证据。作 

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它不仅可以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也可以用于 

其他语言。这一科学方法在20世纪以后为中国语言学家及瑞典汉学家采 

用,初步确认了汉语和有关语言的亲缘关系。 



     (3)外语教学研究和翻译理论 

     外语教学在促进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外语教学的历 

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近代更有发展。西欧把外语教学区分为古 

典语言与现代语言教学两种,前者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后者指西欧的 

主要民族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等。17、18 

世纪西欧的外语教学以古典语言为主;19世纪以后现代语言教学逐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