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实科教学的问题,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生 

产、推动社会进步的欲望和要求。赫尔巴特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许多 

建树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赫尔巴特在世时,他的教育学说只在有限的学术范围内流传,影响 

面不大。比之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同时代人,赫尔巴特自感受到了冷落。 

他自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说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但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的教育思想越发闪烁出光芒。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 

在他的弟子们的倡导下,他的教育学说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小学教育实 

践中被广泛采用,研究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会纷纷在德国各地成立。 

19世纪中期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超越德国而走向全世界。在 19 

世纪的最后10年和20世纪初,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向美 

国。明治维新20年之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也在日本大为盛行起来。20 

世纪初年,中国学者从日本间接引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其中有两本很 

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一本是蒋维乔的《新教育学》,根据日本吉田熊 

次郎的原著翻译,商务印书馆1909年出版;另一本是张子和编写的《大 

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出版。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对我国教育一直 

影响很大。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对于近代甚至现代教育科学的形成和发 

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世界许多国家 

的学校教育改革起过支配作用。 



     (5)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 

     福禄倍尔(1782—1852年),出身于德国图林根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他出生后9个月母亲去世,幼年时受到继母虐待。他10岁时被舅父送到 

学校去接受正规教育,15岁中学毕业,以后又学习两年林务。1799年到 

耶拿大学就读,听过费希特讲课。1805年他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当过家 

庭教师,两次拜访裴斯泰洛齐,认真研究裴氏教育思想。以后他又到哥 

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继续深造。1816年,他以自己亲属的子女为教育对 

象,创办了一所实验性学校,开始实施自己的教育理想。1834—1836年 

间,他在瑞士担任柏格多夫孤儿院院长,开始意识到改革儿童早年教育 

的必要性。1837年,他完全转向学前儿童教育,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设一 

所学校,专收3—7岁儿童,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福禄倍尔是以发 


… Page 26…

    起幼儿园运动而闻名于世的。他以大半生的时间专心于幼儿教育事业, 

    对德国、对世界都有巨大影响。而德国政府在1851年竟以宣扬无神论和 

    社会主义的莫须有罪名,下令关闭福禄倍尔的幼儿园,福禄倍尔则多方 

    呼吁,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也为之抗议和声援,均无济于事。 

    次年,福禄倍尔满怀愤懑溘然长逝。世人尊他为“幼儿教育之父”,在 

    他的墓碑上刻有他的名言:“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他深受德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等人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即神) 

    是万物存在的本源,神主宰一切。从这一观点出发,他确定了三个教育 

    法则:统一的法则、发展的法则和教育适应自然的法则。 

         福禄倍尔在 《人的教育》中认为,自然界和人是统一的,即统一于 

    神。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是神的精神的体现者。由此推出教育的目的“是 

    引导人增长自觉,达到纯洁无瑕,能有意识地和自由地表达神的统一的 

     内在法则,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智 

              ① 

    慧的人” 。福禄倍尔认为,统一的法则是全部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法则是存在的基本规 

    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实现他自己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 

    该创造条件,使儿童能把自己内部所蕴藏着的神的来源表现出来,发展 

    起来。福禄倍尔接受了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解释。他把 

    这一原则理解为教育适应潜藏在人身中的力量和能力的自我发展,而这 

    种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是“神的本能”的自我发展。 

         福禄倍尔的上述理论观点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理论倾向是错 

    误的,但发展儿童的力量和能力这一具体内容是正确的。他强调教育要 

    追随儿童的本能,重视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也是有积 

    极意义的。福禄倍尔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思想。福禄倍尔指出幼儿 

    园的任务是: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培养学前儿童,发展他们的体格, 

    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 

    真活泼的活动中,去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他认为幼儿教育方法的基本 

    原理是自我活动。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特性。福禄倍尔提出了 

    几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如实物教学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游戏教学原 

    则等。关于幼儿园的训练方式,他提出唱歌、动作、姿式及建造等几个 

    方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训练手脑并用的能力。他提出了以活动 

    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游戏与歌谣;使用恩物 

      (福禄倍尔对其创制的幼儿园玩具的称谓)的游戏活动;应用恩物原则 

    所进行的手工活动;在游戏室内或户外的运动游戏;园艺与饲养;通过 

    散步观察自然界的活动等。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时期儿童认识的任务主 

    要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观察。 

         福禄倍尔承袭了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并在他自己实践和 

    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幼儿园及其教育体系,开创了幼儿教育师资培训 

    班。他的幼儿园模式及教育理论在19世纪下半叶风靡欧美各国,对幼儿 

    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理论对一般学校教育也有 

    普遍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展现着时代精神,也刻有德国特殊历史环境的 



① 转引自滕大春主编的《外国教育通史》第3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297 页。 


… Page 27…

     烙印和局限性,例如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等。 



          (6)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1790—186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教育家。1790年10月29日出生于威斯特伐利亚省锡根市的一个法官 

     家庭。他从小爱好自然,1808年中学毕业后入赫尔朋大学学习,1809年 

     转入杜平根大学,1811年毕业,18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1813—1818 

     年任法兰克福一所师范学校教师,其间研读了裴斯泰洛齐著作,进行教 

     育改革实验;1820年担任默尔斯城师范学校校长,兼教数学和法语;1827 

     年创办《莱茵教育杂志》,他一生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400多篇;1832 

     年被聘为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32—1841年,第斯多惠创立4个教育研 

     究团体,反对沙文主义教育,宣传民主教育思想,1847年被反动政府免 

     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但教师仍选他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他 

     于1850年被迫退休后仍坚持进步的教育活动,除继续主编《莱茵教育杂 

     志》外,从1851年起他又主编《教育年鉴》。1857年他写了《教育的理 

     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斗争。1865 

     年,德国许多教师为第斯多惠祝贺75岁寿辰,他在答词中提出:“人民 

     的教育,在最广义上说乃是人民的解放”,这充分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 

          第斯多惠提倡“全人类教育”的思想。1835年,他在《德国教师教 

     育指南》一书中指出:“德国的教育要求未来的专门教育要建立社会人 

     类教育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和 

                         ① 

     民族成员的教育”。1854年,他在反对普鲁士关于师范教育和国民学校 

     规程时,又重申:“教育者乃一般人类的教育,所以要使个人为完全之 

            ② 

     人。”他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和普鲁士狭 

     隘的民族主义教育,要求培养一般的人,而不是追随政府的所谓“真正 

     的普鲁士人”,主张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认为“全人 

     类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要用世界范围的普通教育知识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全人类教育”的理想,培养“一般的人”,第斯多惠提 

     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儿童生来就 

     具有一定的素质和天然发展的倾向,要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 

      “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即教师要严格按照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来 

     进行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研究和认识儿童的心 

     理特点,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 

          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 

     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要注意就其广 

                                                                                  ① 

     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生祖国的文化” 。 

     教学内容除了适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外,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的水平。 

          上述思想反映了第斯多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德国教育的宗教目的 

     及沙文主义倾向的反抗。 



①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年版,第365 页。 

② 《西洋教育史大纲》下卷,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附录第12 页。 

① 转引自吴式颖等编写的《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238 页。 


… Page 28…

         第斯多惠对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是他的教学理论。首先,他指出教 

    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与规则的科学,它既关系到人类本性发展的规律, 

    也关系到教学过程本身的规律。其次,在他的教学论中始终贯彻了适应 

     自然与适应文化的要求。第三,坚持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的统一。 

    他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教学理论,并提出了 

    33条具体的教学原则与规则,对学生、教材、社会文化条件和教师在教 

    学中所处的地位和要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第斯多惠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制定 

    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他把教材视为教学的客体,教材应给学生以基础 

    知识和知识的基本概念,要把教材划分为阶段并按步骤教授,选择教法 

    要切合学科性质,教材内容必须体现现代科学水平等。关于具体教学方 

    法,第斯多惠强调要把能促使学生自动性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放在首要 

    的、突出的地位。 

         第斯多惠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别人,引 

    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得到最好的发展,使其成为能自由思考并有能力参加时代进步运动的青 

    年。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以满 

    腔热情培养具有自由思想而积极接近进步运动的新一代。他说:“教师 

    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他负责培养的那些人而促进人类发展”,“只有自 

                                                       ① 

    由的和独立的人才能为自由与独立而教育旁人”。他提出,教师要在广 

    泛意义上把自己教育好。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 

    样,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和教育好,他就不可能发展和教育别人;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育和培养,就只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教育和影响别 

    人。所以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和完善。他还要求教师要精 

    力充沛地进行教学。他认为,“只有精神才能感染精神”,“只有坚决 

    的、精力充沛的、有坚定性格、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用什么手段来实现 

     自己的意志的人,才能教育出坚决的、精力充沛和性格坚强的人来”。 

    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他还 

    要求教师要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他认为,引人入胜的教学会使学生获 

    得对真善美的爱好,并集中注意力地、心甘情愿地去研究他所学的学科。 

    怎样使学生对教学感兴趣?①借助讲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②教师的 

    生动活泼和对儿童教育的“自然的热爱”;③教师的整个人格。他特别 

    指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