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良来到,汉王大喜。然而,听说韩公子韩信要收复韩地张良立刻要求同去击楚。汉王道:“你一番忠君为国之情可敬可嘉,然恢复韩国之本,在于消灭项羽。项羽不灭,亦难做到。我的目的正在于此。眼前,我身边缺少谋臣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需要有人帮我一把,请留在我身边吧。”
思忖良久,张良答应下来。汉王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当众宣布:“张良随从本王日久,智谋可赞,忠心可嘉,特封张良为成信侯,从本王东去击楚。”
有了张良在身边,汉王多了一个心腹之臣。对着张良,汉王把自己心中的策略说了一遍,最后道:“大将军韩信曾断言这次东归三秦,会一路顺风马到成功,如今都一一实现了,我想乘胜向东击楚,如何?”
张良反问道:“大王此次东归,仅仅是想收回三秦么?”
汉王摇摇头,笑了:“你是最知道我的志向的人。”
“既然大王决策东向的目标是为了争夺天下,就应该实施一个重要的步骤。”张良似乎已经思虑许久了。
“请详述。”汉王洗耳恭听。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4)
“自古以来,社与稷乃立国之本,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所以,凡明君圣主在即位之初都要封土立社,以示有土。而稷为五谷长,应立稷而祭之。灭人之国,也一定要变置所灭国的社稷。因此,大王须除秦之社稷,更立汉之社稷。”汉王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他想,张良为我想得太远了,也太有意义了。我虽有一统天下之志,但对于这些根本大礼知道的不多。张良的这个建议,对于我来说有两层意思。其一,表明我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关中王位。其二,暗示天下人,我终将一统天下。项羽就未曾想到这一着,其他人也没有想到。项羽所继续的只是楚国的正统而已。因此,这一举措,就是在宣告要继承秦皇即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对外也可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我做关中王,不过是落实怀王的约定,以此可以掩饰我的雄心,麻痹对手。有了张良助我,真是万幸。
十几天后,汉王选择了良辰吉日,举行了重大的仪式:废除秦社稷,立下汉社稷。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一心对付敌人(1)
从此,汉王同项羽正式抗衡的日子开始了。
项羽指使英布杀死义帝之举已众人皆知。
汉王此时并无太深的感触,反正怀王是楚国国君,项羽弑主大逆不道,天下人自然会谴责他。
转眼又是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切就绪之后,汉王率军从临晋渡过黄河,向东直指彭城而去。十几天后,大军来到洛阳。洛阳自古以来就有牡丹之城的美名,值此三月,更是繁花似锦。红、白、粉、黄,各色牡丹开满大街小巷,引得蝴蝶蜜蜂乱飞,嘤嘤嗡嗡,叫人沉醉。汉王无心赏花,一到城中就安抚百姓,召集三老,晓以大义,明以事理。众人见汉王如此爱民,都十分欢喜。散去之后,却有一个老人留下未走,静静坐在那儿注视着汉王。
汉王不由得看看这个老人,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似乎有话要对他说。他忙走前几步,谦逊地问:“请问长者尊姓大名?”
“不敢,小民姓董,乃是当地三老。”老人声如洪钟,不卑不亢。
“敢问董公高寿?”
“哈哈,谢大王,小民八十有二了。”
“老人家洪福齐天啊!敢问有何见教么?”汉王笑着问。
“臣听说过这么几条古训,就是‘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这里是说只有顺从道德指引的人才能昌盛,凡是悖逆道德行事的人注定要灭亡。军队出师打仗,如果没有正当的名义,肯定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如果能指明对方的非正义,敌人就容易战胜了。现在,那项王恣行无道,流放且杀害了他过去的主子义帝,已经成为天下的独夫贼子。讲仁德的人,不必依靠武勇;讲正义的人,不必依靠蛮力。项王既有此不义之举,我方的三军将士,应当为义帝穿素服,将项王的罪状通报各诸侯。如果用这个名义征讨项王,四海之内都将仰望大王的功德,这样的义举可同古代贤明的夏、殷、周相提并论。”
汉王心头一震:好一个睿智的老人,竟然有此高见!过去,我并没把义帝当成自己的主子,更没想到利用义帝之死大做文章,这里的奥妙太多了。对付项羽,有正当的名义跟没有正当的名义绝不相同。师出有名的一方理直气壮,可鼓舞士气;戴有罪名的一方理屈词穷,易瓦解军心。而今,我的实力比不上项羽,但是,如果我打出名正言顺的堂皇旗号,即使不能给自己增添实力,也能给对方造成被动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方的力量。“说得太好了!”汉王不禁赞叹,“如果没有老先生的指教,我不会想到这些。好,本王封你为成侯!”内心激动,汉王脱口而出。
“感激汉王封赏之恩。”董公叩拜道,神态依然自若。
说做就做,汉王立即召集了随行的文武群臣。一俟众人到齐,汉王脱掉上衣光着脊背,泪流满面地对大家说:“义帝为项王所杀,此乃我汉国之大悲。我要为义帝发丧,守丧三日!”
话毕,竟呜呜哭出声来。
众人先是一惊,接着也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汉王擦去泪水,令道:“从即日起,我汉将声讨项王弑主之举。”
接着,令礼官朗读《发使告诸侯书》。只听上面写道: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土地,南浮江汉以下,愿以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一心对付敌人(2)
当下,汉军上下群情激奋,纷纷称道:“汉王真是正义之君,义帝并非我们汉国之主,只是名义上的长者,汉王却亲自为他守丧三日!”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汉王如此深明大义,我等跟着他值得!”
“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杀到楚国去,惩罚弑主的不义之人!”各诸侯王也先后收到了汉王的声讨书,纷纷表明拥护汉王。大逆不道是自古以来人人唾骂的,哪个会不表示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坚决反对呢?于是,各路人马陆陆续续聚到汉王身边。
也许是受董姓老翁的启示,汉王想到还应采取一系列配合东征的相应措施。在关中及巴蜀,已择立三老,大赦罪人,把秦王朝皇室苑囿辟为民田,但这只是在安定内部,争取民心;外部各方怎么办?
一天,汉王问张良道:“我欲派兵略边地,你意下如何?”
“大王,此事臣已思虑多日。安内攘外同等重要。西部、北部地域广阔,是关中的屏障。拥有它,就消除了西部、北部的隐患,一般情况下就可高枕无忧了。”
“然当此之际,略西部、北部必会分散一部分人马,恐于击楚不利。”汉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这个不难解决。西部、北部自二世死后,已陷入无主状态,将领们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且兵力不多,人心混乱,大王在东征楚国之前即可派兵收回。”
“你是说本王应在攻楚之前平定那些地方么?”
“臣以为应该如此。这样,既壮大自己,又稳定了后方,还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张良显得胸有成竹。
几天后,几位将领分别受命奔陇西、北地、上郡而去。一个多月后,捷报频频传来:各路皆已略定所到边地。
相应地,汉王在西部、北部分别设立了一系列郡县: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河南等。放眼望去,大片广阔地盘已列入汉本土版图之中。
转眼间已是四月,汉王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开去。刚离开洛阳三天。他忽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烦意乱。看到士兵们大多已脱尽了冬衣,而自己穿的还十分厚实,汉王心想:也许是天气回阳,我穿得太多了吧。
这天晚上,汉王一直忙到二更天才睡。躺下来,只觉全身酸痛,不禁自言自语:年岁不饶人哪!
迷迷糊糊之中,从外面走进一个人来。看上去,此人身体单薄,似有老态。只见那人慢慢走到他的床前,轻声喊道:“季儿,季儿!”
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母亲。他吃惊地问:“娘,是您老么?”
“季儿,是娘。”还是那么慈祥温柔的声音。
“娘,您老不是病死了么?您老这是打哪来的?”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一心对付敌人(3)
一阵咳嗽声。过了一会,老人喘息道:“季儿,娘没死,娘只是换了个地方,到你祖父祖母那里住去了,为的是侍候他们,他们年岁大了。”
他看到娘还是死时模样,面色苍白而瘦削,只是头发全白了。“季儿,娘常跟着你哩,放不下心哪!今儿个娘是来看看你的。”
“娘,您老有什么要吩咐儿么?”他知道母亲的脾气,很少对儿子提出什么要求。
“儿呀,自从你出生后,娘就知道你会有出息。如今你太忙了,也不容易。可是为娘的有一句话要说。”
“请娘吩咐,儿定照办。”
“你在外面日子不短了,一个人太孤单。该把家小接来了。你爹年纪也大了,也该在你身边。一个人没有老小,就是没有源的水啊!”
“娘,儿知道了,您老坐会儿吧!”
“儿呀,天不早了,天亮我就回不去了,你自己保重,娘走了。”
“娘!”
他喊叫一声想上前拉住她,却转眼不见了她的身影,不禁吓了一跳,大叫道:“娘!娘!”
“大王,大王!你怎么了!”
几个侍卫的声音把他惊醒过来,环顾四周,才知刚才在梦中,看帐外,昏黄的灯光下,树影婆娑,一片静寂,什么也没有,一阵怅惘之情袭上他的心头。
老父为人憨厚,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变了许多。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离开母亲的陪伴,父亲显得孤独、落落寡欢。常常在日落西山之际,他看到父亲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天边发呆。以前,由于父亲常训斥他,他对父亲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有点厌烦。但是,看着父亲孤单的神情,他心头升起一种怜悯。也许是年纪大了,父亲显得格外疼爱孙子。他的一双儿女最亲近的人是祖父。父亲没有什么钱,但常常给孩子买一点零食。只要孩子站在父亲面前,父亲的目光就变得灵活了。
妻子吕雉也够难的。一个女人领着一双儿女,吃呀穿呀用呀,可不是容易供应的。老丈人把女儿嫁给他,至今可没沾上什么光,除常常补贴之外,就是担惊受怕。这些年来,吕雉学会了各种农活,种、割、犁、锄,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连讲话都是粗声大气了,哪里还有什么小姐架子,都是生计所逼。能想象得出,吕雉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向远处眺望,盼望他平安,盼望他早日回家。
第二天中午,他召来了薜欧和王吸。此二人都是他的部将。“你们二位即日引兵前往南阳,那儿有王陵驻扎。本王已修书一封与他,令他与你们一同前往沛邑,迎接本王的眷属入关。”二人领命而去。
薜欧、王吸刚刚离开,一封奏章从边关飞送到了汉王手中,汉王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河上塞已修缮完毕,随时随地可阻挡匈奴入秦。”阅毕,汉王喜形于色。原来,这是他制定的另一措施。
所谓“河上塞”,乃是西北部的一道边塞,原本是秦时派大将蒙恬带人所修,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人入侵。汉王进入三秦后,出于长远打算,即派人去修缮那些破坏的工事。在关内,他要和项羽一决高低,争夺天下,不能不注意匈奴的动向。这样一来,就可防止匈奴人趁乱而入。
时至今日,汉王认为他身后关中一带已无需太多顾虑,只剩一心对付敌人了。
第二部分:明日我与汉王再决生死危险已悄悄降临(1)
自田荣叛乱以来,项羽怒火中烧。当他看完张良的信函之后,也认为齐乱比汉王回攻三秦更为危险。且齐地近在咫尺。对楚的威胁最大,所以,刚刚开春他就马不停蹄地杀向齐地去了。一路上,项王无所畏惧,所攻皆破。田荣闻之,大惊失色。从为人上说,这田荣胸无城府,缺少韬略,所有的只是一股悍勇之气。听说项王一路杀来,田荣就一路派兵阻挡。但是,他哪里是项王的对手?项王所向披靡,他却是屡战屡败。最后连城阳也守不住了,只得率着残兵败将逃往平原去。
齐地百姓对田荣没有什么好感,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侄子田市,可谓是大逆不道。对老百姓也是粗鲁役使,不知体恤。如今吃了败仗狼狈逃窜途中,田荣更是无所顾忌了。粮草衣食都成了困难,他令手下见东西就抢,见马匹就夺。每到一处,都惊扰得鸡飞狗叫,人无宁日。老百姓忍无可忍,自动组织起了卫队,向自己的这位国君发起了攻击。一天深夜,田荣带着几个卫士在一堆乱草中歇息,被村民发现围住活活打死了。
项羽闻讯,乘势杀将过去,一路上任由士卒胡作非为。士卒们烧杀抢掳,毁坏城郭,把老百姓骚扰得日夜不宁。最后,又把投降的齐兵聚拢到一起。
凶残的项羽要活埋齐兵,齐兵在田荣之弟田横的率领下反叛项羽。正当两军杀的不分上下之时,项羽得知汉王围攻殷王,而且悟出汉王的目的并非只是三秦,而是整个天下。于是他决定出兵援助殷王。殷王司马卬中了韩信之计,未等来援兵就大败,最终降了汉王。
军民都随司马卬投降了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