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大传-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认为,蜀兵经历了北伐第一次失败,士兵们还未摆脱失败梦魇,此时出兵,断难取胜。

有人认为,蜀地四面险固,易守难攻,应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守险自保,等到力量强大了再兴兵伐魏也不迟。

更有甚者,有人不断向刘禅灌输战则必败的消极情绪。他们说,就连丞相这样的奇才都不能战胜曹军,看来北进是希望不大了。不如与曹魏相安无事,他做他的魏国皇帝,您做您的蜀汉天子。

尽管宫中有费祎、董允等人辅佐,但他们也无法阻住悲观情绪和不求进取的平庸之论对刘禅的影响,因为第一次北伐毕竟是在十分有利的情况下以失败告终的。刘禅甚至向诸葛亮发出这样的疑问:再次北伐,定能取胜否?

刘禅的这种态度,不由得使诸葛亮感慨万千,想当初,他在隆中草庐为刘备规划三分大势时,尽管还只是一个口头规划,竟得到了刘备的膺服首肯。几十年后,尽管这个规划的本身缺陷导致了蜀汉事业的挫折,但他仍对此规划的合理性深信不疑。如今,经过失败和挫折的磨砺,使这个规划日臻完善合理时,刘禅竟对北进关陇、建立关陇根据地的可能性怀疑起

来了。

……

第四节北伐的战略意义

问魏蜀谁雌谁雄?一跨九州,一据蜀中。以弱攻强,败亦出兵,胜亦出兵。横亘秦岭入九重,栈道蜿蜒若游龙。自强不息,志在复兴,阻亦北征,通亦北征。

我们怀着对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填写这首《双调·蟾宫曲》,目的是概括、歌颂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诸葛亮北伐,生命不息,出兵不止,确实体现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诸葛亮的北伐,'奇‘书‘网‘整。理提。供'本意决不是为了要表现这种精神,而是要完成北伐战略。

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还要从荆州丢失和夷陵战败谈起。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初设计,蜀汉征伐曹魏是一路由汉中夺关中后出潼关,一路由荆襄北上,两路夹击以平定中原,实现统一。为了实现两路夹击曹魏的格局,蜀汉集团一直苦心经营于钳形双臂的建立。由于力量有限,钳形双臂只能一个一个地经营,而蜀汉政权是从荆州起家的,所以经营的重点一开始自然放在荆州。

实际上,这种钳形是不可能由蜀汉一家建立的。占据荆州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在《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

那么占据关中有没有可能呢?让我们看看当时关中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建安十六年(211)春,开始着手解决关中问题。

马超、韩遂是关中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马超是马腾的儿子,马腾被曹操征召入朝后,马超统领其部众,与韩遂联合,势力更盛。曹操也想把马超征召入朝,但被马超拒绝。所以,曹操一直认为马超、韩遂等是他的西部之患。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借口,命司隶校尉钟繇进兵关中,又令大将夏侯渊出河东与钟繇会师。曹操的真实战略意图很快被关陇诸将看破,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十万人一起反叛,屯据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曹魏安西将军曹仁督军拒之,曹操因一时不能赶到关中前线,便告诫诸将说:〃关西兵精悍,要坚守壁垒,勿与之战。〃直到七月份,曹操才率大军赶到,与马超夹潼关对峙。

第72节:第九章殚精竭智(7)

九曲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成为山西、陕西的天然分界。当它流到陕西风陵渡时又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潼关就位于黄河拐弯处,它的北面是黄河、渭水,南面是山,是当时关中与中原连通的要冲。同年八月,曹操至潼关,作出一副全力攻关的姿态,将马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与此同时,却派大将徐晃、朱灵二人率军沿黄河北上,在蒲坂渡口(今山西永济西)乘夜色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

当徐晃等人在河西扎下营后,曹操突然放弃潼关,渡河北上。在渡河时,曹操令兵士先渡,自己率虎士百余人断后。马超率步骑突至,矢如雨下,曹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人见形势紧急,共扶曹操入船。船工被流矢射死,大将许褚左手举着马鞍遮蔽曹操,右手操桨划船。校尉丁斐将牛马放出,引诱马超军抢夺,以此转移敌人的攻击目标,曹操这才渡过黄河。

曹操北渡黄河后,又沿着徐晃等人的路线北上,在蒲坂渡黄河至河西,又从河西南下,绕到了潼关北侧。马超屯驻渭口(渭水入黄河处,今陕西潼关东北港口镇),防止曹操渡过渭水。曹操便多设伏兵,偷偷地用船载兵入渭水,架起浮桥,在渭水南岸结营。马超乘夜偷袭,却中了曹操的埋伏。

曹兵渡过渭水,绕过了潼关天险。马超见此情形,要求让出河西之地以请和,被曹操拒绝。九月,曹操进军,马超再次请和。谋士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其请求,并向曹操献了一条离间马超、韩遂关系的计策。韩遂请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的父亲同一年被举为孝廉,又与韩遂是同辈人,所以二人并马谈了很长时间。只见曹操忽儿点头,忽而拍手,忽而沉吟不语,忽而开怀大笑。远处的马超只见这些动作,而听不见谈话的内容。但他肯定,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这正是曹操所要达到的目的。

曹操和韩遂根本没谈什么实质问题,只不过聊些京都往事。但马超却被曹操的表现所蒙蔽,产生了错觉。韩遂回来,马超便问:〃曹操都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说什么重要的事。〃可马超却不信。他觉得韩遂有什么事瞒着他,对他产生了猜疑。

……

第五节巨星陨落五丈原

建兴九年(231)春,沉寂了整整三年的汉中至祁山的小路又热闹起来。

呼呼拉拉的战旗声,嘀嘀哒哒的马蹄声,叮叮的兵甲碰击声,吱吱呀呀的木牛移动声,吵醒了梦中的大山、沉睡的河流,似乎在告诉它们:我们又来了!

这是诸葛亮组织的第四次北伐。

路,还是第一次北伐所走之路。

目标,还是第一次北伐所指向的目标。

然而,这次北伐与第一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三年的战争实践,诸葛亮已经总结了不少对敌斗争的经验,这次北伐,他就改变了往日围城攻坚的战术。

这次北伐,诸葛亮还动用了木牛,这是他新研制发明的运粮工具。使用木牛,可以节省运粮的人力,意味着可以在与魏军战斗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敌人方面也有了变化。与诸葛亮对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马曹真,体力不支,重病在卧。曹真是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指挥将领,曹魏智囊人物桓范曾称赞说:〃曹子丹(曹真字)佳人。〃可见他并非无能将领。曹真的重病不起,对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曹魏政权派来接替曹真的是个平庸之辈,对诸葛亮的取胜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厉害的司马懿。司马懿军事上运筹帷幄,机谋应变的才干,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件事是前面所说的攻杀新城太守孟达之事。孟达按照常规预料,司马懿发觉其造反后,要一个月内才可赶到。但司马懿却不循常规,仅用八天便赶到新城,杀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一件事是他征伐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公孙渊祖孙三代割据辽东,到公孙渊这一辈,又和孙吴勾结,严重威胁着曹魏北部的安全。所以,魏明帝于景初二年(238)春正月,诏令司马懿率众讨辽东。临行前,魏明帝问司马懿:

第73节:第九章殚精竭智(8)

〃你认为公孙渊对于大军征讨将采取何种对策?〃

司马懿说:〃不外乎上、中、下三策。〃

魏明帝问:〃哪三策呢?〃

司马懿答:〃上策是弃城北走,中策是据辽水御我大军,下策是守襄平(今辽宁辽阳)坐以待擒。〃

〃那你再估计一下,公孙渊于此三策会取哪种呢?〃

司马懿分析说:〃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预先有所舍弃,公孙渊不是这种人。他一定认为我军远征辽东,不能持久,必先据辽水,固守襄平。〃

魏明帝听了司马懿的分析,觉得他知己知彼,分析精到,一定会得胜而归,便说:〃愿卿早日凯旋,朕当设宴为你洗尘。〃

司马懿十分有把握地说:〃我往辽东需要百日,攻克辽东需要百日,返回需要百日,中间休养士卒需用六十日,请陛下一年之后准备好宴席,我将准时赴宴。〃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当曹魏大军到辽东之后,公孙渊遣其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数万屯于辽河畔,在军营外围挖出二十多里长的堑壕。见曹兵到,卑衍立即迎战。司马懿派将军胡遵将卑衍击退,然后采用釜底抽薪的战术,突破敌人的堑壕,先挥军向东南挺进。绕过敌人的防线后,突然转弯指向东北,直扑公孙渊老巢襄平。卑衍等将领担心襄平失守,连夜缩回襄平,与公孙渊合势固守。经过近两个月的围城攻坚,司马懿便攻破襄平,杀死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这两件事表明:司马懿料敌如神,用兵如神。

诸葛亮这次北伐,遇到了更强硬的对手。

司马懿到达祁山之前,诸葛亮已经率大军将祁山守军围困起来,同时,派将领王平另守南围。司马懿一到长安,即令大将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护上邽,其余人马全部随他西救祁山。大将张郃建议不要全部出动,最好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今陕西凤翔南)、郿县,以掩护大军侧后方。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甚不以为然。他认为诸葛亮善于用兵,不可轻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大错。他给张郃讲了汉初淮南王黥布攻破楚三军的故事:那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的事,韩信、彭越相继被刘邦诛杀后,黥布据地造反。他发兵进攻汉朝的荆楚之地,楚军为御黥布,将兵力一分为三,打算互相配合、救援。有人劝楚将说:〃黥布善于用兵,民素畏之。如今我们将兵力分散为三处,黥布如果打败我一处,那两处就会散走,怎能相救?〃楚将不听。后黥布击破楚一军,其余两军果然散走。讲完这个故事,司马懿对张郃说:〃我们想一想分兵之后,前军能否对付得了蜀军?如果能,则将军之计可行;如果不能而将军队分为前后,这就会走楚之三军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张郃对司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司马懿率领大军奔祁山杀来。

然而,一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这次却失算了。

……

第六节退兵风波

当死神一步步向诸葛亮逼近之时,诸葛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蜀国军队的存亡。

如果健康情况允许,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打算退兵的。他已经让士兵们在渭南屯田,作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军的主帅,诸葛亮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失去主帅的军心会产生极大的惶恐动荡,而用军心不稳的军队去打仗是兵家的大忌。

作为军中的主要将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的战略战术与诸葛亮一直存在分歧。他每次随同诸葛亮出兵时,总是要求诸葛亮给他兵马万人,他会像韩信当年东征那样,配合诸葛亮拿下关中。对魏延的要求,诸葛亮常制而不许,为此,〃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果诸葛亮去世,魏延可能会自以为申志展才之时已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丞相府长史杨仪能制止得了魏延吗?魏延最不服的人就是杨仪,让杨仪制止魏延简直如同火上浇油。

军司马费祎能制止得了魏延吗?费祎雅性谦素,服人以礼不以威。每当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时,费祎也只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显然,在诸葛亮身后,一旦魏延坚持自己主张,费祎也不能进行强有力的制止。

第74节:第九章殚精竭智(9)

姜维能制止得了魏延吗?且不说他入蜀时间不长,资格不如魏延,就说这职务吧,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征西大将军,仅差一个〃大〃字,级别却差多了。

谁都管不了魏延,蜀军的前途不外有两个:一个是由着魏延拿着蜀汉与曹魏抗衡的最后本钱去孤注一掷;一个是众人四分五裂,各行其是。无论哪种前途,都是对蜀汉军队的毁灭。

诸葛亮以生命的最后精力,做出了保存蜀汉军队的明智选择:撤军。但诸葛亮却没有料到,在他去世后,蜀军在撤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场轩然大波。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蜀军撤军的过程是这样的:

诸葛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召集在自己身边,部署撤军的行动。此次撤军,诸葛亮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就让杨仪、费祎等率军撤退,姜维断后。

诸葛亮去世,蜀军严守秘密,不公开诸葛亮的死讯,而是遵照诸葛亮的布置立刻撤军。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试探他对撤军的态度。
[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果然,魏延听见蜀军欲撤的消息,勃然大怒,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丞相府中的亲近官属便可护送丞相灵柩还葬,我仍可留下率大军攻贼,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能让杨仪调遣,替他断后!〃

费祎听了魏延一席话,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预料的准确。他刚要对魏延劝解几句,只听魏延又说:〃杨仪为丞相府官员,让他回去。君为军中司马,当留下与我一起杀贼。你我二人联名发个文书,将此事布告诸将。〃

费祎一听,心中暗暗叫苦:这不是要把我硬留下,和他一起违抗丞相遗令吗?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骗魏延说:〃将军留我,我无异议。只不过我得回去说服杨长史。杨长史是个文吏,不懂军事,我告诉他后,他一定不会违背将军之命。〃

费祎这番话,魏延听着还算舒服,便放他回去了。

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又觉得不对劲。他觉得费祎此次前来,目的是劝自己与之一起退兵,怎会这么快就改变态度,帮助自己说服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