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亚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雄霸亚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经济成长产生乘数效应。拜市场经济及与全球接轨之赐,印度人首次得以享受高成长率的好处而不必遭致高利率的惩罚。这种改革政策来得正是时候,因为信息技术全球化使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印度软件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懂英文的人口,可以无限制的进入国际市场。于是印度又成为另一个经济成长的热门地点,只是受基础建设较差所拖累,会比中国的发展速度慢。就算印度历史最久的国大党和共产党在二○○四年五月选后,连手取代了当时执政的人民党(BJP),曾引起国际工商界一阵紧张。但相信印度政府不太可能完全停止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新任总理辛哈(Manmohan Singh)一九九○年代曾任财政部长并主张金融改革,他已承诺要继续推动由人民党启动的改革,同时要解救占总人口至少四分之一的乡间广大贫民,以及全国各地占四○%的文盲。    
    一九九三年IMF正式宣布,亚太地区由于四小龙、东协、中国和印度创下非凡的经济成就,蔚为了不起的「亚洲奇迹」。乐观情绪弥漫上述所有地方,表现出来的是,对新资金和更多制造产能贪得无厌的需求,彷佛亚洲就要赶上已开发世界了。不幸亚洲也逃不过景气荣枯的循环,长期滥用资金于非生产性投资的恶果,终于在一九九七年爆发。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国际投机作手联合打击泰铢,而泰国政府无力维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到九七年中期各国际银行宣布,有二十六家泰国金融机构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实质上宣示了第一次极为严重的亚太金融危机已然发生。同样而且更糟糕的呆帐问题,几乎同时出现于南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没有足够外汇存底来支付外债还款,后来在IMF压力之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重整。这几国引发的骨牌效应,使亚洲面临经济发展史上最惨痛的挫败。外债重整代表还不起钱的企业必须马上倒闭,连带造成大量失业。很多非必要的消费产业几乎完全停顿。受打击的国家破产率创下新高。它们咬紧牙关进行IMF所要求的金融和银行改革,偿还IMF提供的紧急贷款,在近二至五年后才恢复正常。首先在两年内还清借款的南韩学到惨痛教训,从此十分小心的维持美元外汇存底在够高的水平:一千至一千五百亿。泰国多亏有多元化经济基础,又是跨国企业针对东协市场设置的生产中心,在总理塔金斯(Thaskins)领导下和勤奋人民的努力下,又恢复了成长。就连印、马、菲也默默进行若干金融改革,缓慢但坚定的赢回人民和外资的信心。    
    中国和印度则在这段期间继续快速扩张,在网络泡沫化后的停滞期成为举世羡慕的对象。中国升至全球GDP排名第六,预计印度不久也会进入前十大。无数经济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或许会是全球经济又一个转折点。高盛公司(Goldman Sacks)二○○三年底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甚至预言,BRIC四国的GDP在三十至五十年内会超越美国及欧盟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如此乐观的预测是根据许多尚有待证明的假设。比方高盛的研究假设BRIC有充裕的天然资源可用,并有能力改善其基础建设和消除日益恶化的所得差距,这样才能产生高盛所预言的成长。高盛这项研究道理不算深奥,却明白突显出东西方经济平衡正在快速移动。企业领导人势必关注亚洲的兴起,从而订下合宜的策略,才能充分把握随亚洲一起成长的好处。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3节 界定亚太地区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定义    
    在管理学教科书里,亚洲的定义通常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但不含印度、澳纽,理由是文化背景或商业习惯不同。但从商业策略规画的角度看,亚太地区必须纳入这两部分。澳纽除地理上接近亚洲,在跨国企业眼中也是人才的重要来源,因为当地人具有西方管理背景,待遇也比起欧盟或美国人才合理。事实上澳洲人富冒险精神和朴实天性,对跨国公司的亚太管理团队是一大助力。当聘用外籍兵团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引起跨国公司关切时,来自南半球的管理老手自有其优势。    
    至于印度,它正逐步消去对外人的设限,强调与亚洲邻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更着眼于打进全球市场。随着印、中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努力前进,这两个世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和历史世仇必会有更多的竞争与合作。而跨国公司在亚太策略规画中纳入印度,将可对亚太市场的雷同度、竞争强度、和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有更宽广的视野。基于印度人的购买力更接近亚洲而非西方,特别是中国,在做市场分析、选择原料供货商、寻找适当当地产品、订定最佳研发中心标竿、和分享管理经验方面,将印度与亚太各国相提并论有很大的好处。    
    定义次区域    
    亚太地区原则上可分为(1)东北亚、(2)东南亚、(3)印度、(4)澳洲纽西兰。有时因市场规模及控股公司旗下关系企业和合资企业业务的复杂性,日本或中国会特别被区分出来成为次区域。    
    因全球化和IT使用的便利性使国家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界定次区域的重要性跟着降低。企业在建置商业活动组织时,加入次区域管理层级已不再是优先要务。反而首要着重商务,其次着重行政及法务支持,放眼市场并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架构,更合乎企业的需要。理想的亚太管理团队应包含散布亚太各国的重要主管。以IT如此进步,这种虚拟管理团队在许多跨国公司已属常态。所有次区域均应在全球经营团队的管理之下,全球团队是商务和营运活动的主导者,区域及次区域团队则在符合整体的区域执行方案指导下,负责协调和支持全球经营目标。定义次区域主要为了方便,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订定不同经营计划,以及有系统的追踪经营成效。    
    除了上述四个次区域,阿拉伯或回教国家则经常由欧盟直接管理,或归类为欧盟下的中东(或近东)次区域。把中东纳或不纳入亚太,对跨国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除了石化、国防及营建等特定产业,中东的新商机往往并不多。很多印度贸易公司和若干亚洲公司早已掌握了中东例行的商业需要。中东十分仰赖出口石油和相关基本产品的收入,经济相对并不活络,它缺乏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当人数的中产阶级,而这些都是长期繁荣的必要条件。    
    人口、GDP、PPP和HDI    
    亚洲以超过全球半数的人口,在以人数和人口学为标准的评估中必然占有极高的比重。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前十名当中,亚洲就占六国:中国(十三亿)、印度(十亿)、印度尼西亚(二亿四千万)、日本(一亿三千万)、孟加拉国(一亿)、越南(九千万)。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亚太大多数人口仍很贫穷,几乎没有什么购买力。以中国为例,尽管沿海超现代化都市比起西方各大都会毫不逊色,但十三亿人民当中,仍有至少七亿人生活在落后的乡村或极其原始的农业区。这些贫民的平均所得不到两百美元,除拥有电视机等基本家电外,几乎买不起任何现代商品。印度也有众多只能勉强糊口的贫民。因此拟定亚洲经营计划时,务必清楚的界定目标顾客和目标顾客人数多寡。西方国家常用于模拟或约略对照已知和未知市场的桥梁因素法(bridge factor),绝不可用于研究亚太市场。没有确切顾客群为对象的市场研究等于白做。更糟糕的是那会导致整个投资计划陷入灾难。    
    GDP    
    亚洲GDP约占全球GDP的二五%,日本最高,中国第二,韩国第四、印度第五(请参考表1…3)。    
    南韩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符合个人财富标准和全国经济实力,而有资格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家。能够成为OECD的一员也显示,南韩与西方已开发国家一样是工业强国(全球GDP排名第十二)及消费导向国家。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世上GDP成长第一名。但这两国至少需要三十年持续的成长,才能变成真正的经济强国。直到最近中、印的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才成为刺激其国内耐久财像住宅、汽车、消费电子品、个人计算机、珠宝和全家度假等消费的重要因素。    
    平价购买力    
    依照平价购买力(PPP)定义,亚洲经济的排名又截然不同,请看表1…3。以当地与生活水平相关的一群产品与服务,包含食衣住行、教育、医疗、家电、计算机等等为准,将其价格转换为美元,由此得出的实际购买力综合指数,即称为平价购买力。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因长期实行自给自足政策,现已拥有自行生产几乎所有工业品及消费品的能力。在经济孤立时期实行的节约配给制度,突显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物资多么缺乏。后来人民币经过一九八三至九四年间对美元数次大幅贬值,其购买力才开始超越名目币值。这使得中国的名目生活费用,含住屋、义务教育、医疗、公共运输、米、食用油和冬季取暖燃料等,比世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低。若以美国经济为基础来做比较,中国的PPP是其GDP的大约五倍。这是到二○○四年中期,中国的水泥消耗量已占全球近四○%、钢二九%、铝二五%、米三三%、行动电话二○%,而其GDP却仅占全球约四%的主因。事实上,若把GDP乘以五,再对照PPP总数,得出占全球比例一六%,就代表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实力。颇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数字比全球第一的美国,占世界PPP二二%,并没有差很多。    
    印度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同样受惠于PPP高过面值(GDP),在以PPP衡量整体经济规模时可获得额外加分。依PPP的定义,印度经济规模约三兆五千亿美元,占全球九%。这是企业想要达到全球规模就不能放弃印度经济的主因。    
    日本排名则落至第三,因为日本的生活费用比起做为标准的美国高出太多。相对较低的PPP也代表虽然所得水平高,一般日本人其实买不起昂贵的商品。    
    研究亚洲经济切不可忽视PPP,尤其GDP与PPP差距显著的中国、日本和印度。PPP值得注意的是,它真正反映出在当地市场环境下,民众购买日常用品的能力,GDP则可换算为美元,列于全球综合财务报告中。有关这个主题第二章会详述。    
    人文发展指数    
    亚太区人文发展指数(Humanity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成绩就没有GDP和PPP好,原因是亚洲各国发展经济唯GDP成长率是问。大家过去只以国民平均GDP成长多少以及其它国家增加多少,视为经济成就,以此衡量成败。我们常看到亚洲各政府以GDP为中心的经济计划,经常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政治改革、多元文化及社会安全制度。除澳洲、日本、新加坡和纽西兰,其余亚太国家的HDI得分都不高,这反映大多数亚洲人的生活质量被打了折扣。不过由于大众媒体和现代信息科技发达,已开发和开发中国家更易于互动,使亚洲人对精神层面质量的意识日益高涨。不少亚洲人认为,即使经济发展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GDP外还有很多努力空间。由注重GDP转向注重PPP的过程也是黄金商机的所在,第二章一并讨论。    
    商业成长关键地区    
    从地理观点看,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加上创业风盛、中产阶级快速增加、科技人才素质优、科学基础扎实、劳工勤奋及政府政策务实等等有利条件,未来亚太商业成长潜力最大的非中国与印度莫属。日本则向来是重要的成长地区,只要能提供别出心裁而非大宗产品即可把握其市场潜力。韩国也有某些产业存在着不少商机,如金融和先进科技。至于亚太其它地区,若能进行有系统的彻底研究,同样可以发掘成长的机会。只是亚洲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比欧美更激烈,因为在这里无论高低阶产品市场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投入其中。有关成长机会请看第三章。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4节 地缘政治课题

    规画任何商业策略的第一步一定是调查当地的政治风险。每当企业要决定投资固定资产时,势必先考虑至少十至十五年的外在重大风险。笔者无意针对政治体制各有千秋的亚洲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像澳洲、纽西兰、菲律宾、印度的开放式民主,新加坡、香港的家长式民主,印度尼西亚、台湾、南韩的发展中民主,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的君主立宪式民主,还有中国、越南的改革式共产制度。但认清某些国家的潜在风险十分重要;有些地方在投资人眼中风险很大。我们应该了解,目前在亚太地区政治制度与经济成就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民主政体并不保证经济繁荣,经济发达也不必然是民主的副产品。不过一般都同意,高度发达的经济有赖人民脑力的解放,亦即让人民能够不受官僚体系箝制自由创新。人类迄今的历史经验显示,唯有在进步的民主社会才能孕育高度创新精神。    
    历史分隔    
    亚洲长年纷争不断,特别是在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时期,因此说它是世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并不为过。在柏林围墙倒塌和苏联解体后冷战终于结束。但南北韩北纬三十八度线及台湾海峡,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分隔。美国以唯一超级强国之姿,一直想要把民主标准强加在中国和北韩身上,彷佛那是国际社会唯一承认的政治体制,而中国或北韩却无意于让外人来决定其政治改革的脚步。因此亚洲最可能演变成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地点即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南北韩人民已有共识总有一天会统一,但台湾对是否与中国统一意见相当分歧。基于赞成统或独的民意仍属少数,维持现状应是保持第一个以华人为主的民主体制的合理选择。当前两岸政治领袖最大的挑战,是负责任的处理如此高爆炸性的课题,使民众不再走向两极化,而把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