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
  这时候有两个人稳不住了,其中一个相信大家能猜得出是谁,便是当时中国的名誉一把手,小皇帝汉献帝,至于那后一个是谁?大家暂时先闷一会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子金山一口塞不进俩馒头,饭要一口一口吃才更香甜。
  皇帝坐不住是情理之中,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要是由着这两位说不清是自己下属还是上司的愣头青在长安折腾下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皇帝自己这颗大卵破壳流清散黄是早晚的事,去跟他们做个和事佬吧。
  去做这两家的裁判员皇帝是不敢的,裁判是一个免不了时常挨扁的角色,挺正规的足球场上尚且如此,更别说这两个自己定规矩又从不讲规矩的混球了,就是劝架,皇帝也没那个胆量亲自出头,派太尉杨彪去传达朕意吧。
  谁知现在的太尉已经不值钱了,比不得曹操的老爸曹嵩花一亿铜钱买的时候了,现在最值钱的是长安粮食,据史载:“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太尉这个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连个参议院的议员都不如,在李、郭氾眼里还比不上一斛谷子。
  郭汜拔刀就想先砍了这多事的太尉杨彪,幸亏杨彪嘴还利索点,忙申明自己是替买看吃,两军作战还不斩来使呢,哪有拿劝架的使者开刀的?
  郭汜反应迟钝点,到了李那里便不同了,一句奉天子命提醒了李:对呀,得先把这小皇帝控制在手里呀,如果被那郭汜捷足先登抢了皇帝去,弄出个这诏那旨来,我岂不是要政治上处于下风?天下人还以为我李傕不忠君爱国呢。
  事不迟疑,英雄做事从不婆婆妈妈,随即传达军令:给我抢了皇宫!掳了皇帝!管她什么妃子、宫女,一律给我抢到军营劳军!
  西凉军执行军令从来雷厉风行,三千骠骑出动,抢了皇帝,俘虏了众嫔妃,宫女们当然也就跟着做了李的战利品。至于皇宫财物、大内珠宝,自然也就充了李傕的军资。
  郭汜闻听李抢了皇宫,劫了皇帝,心中大悔:怎么俺老郭就没想起来先动手呢?没办法,比着葫芦画瓢吧,你先抢了一个皇帝,我就后抢文武百官,你掌握着天子,咱控制住朝臣,也不算落多大下风!
  其实众朝臣是自己送到郭汜门上去的,文武百官闻听天子被劫,一下感觉成了没娘的孩子,聚在了一起,人多胆自壮,决定集体向二位将军请愿,呼吁放了皇帝,两家罢斗。郭汜一见满朝文武到了自己军营,心中大喜!都别离开了,啥时那李放了皇帝,俺郭某再放了你们,这叫曲线救主,大家先委屈几天吧。
  两位国家栋梁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
  七十七  与大兵说理不容易
  子金山前文说过,对李、郭汜二人的火并最坐不住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皇帝,另一个就是给李、郭二人出过决定性主意的贾诩。贾诩这个人聪明才智是不缺的,不过大都是为自己谋划,帮别人出主意其实骨头里还是为自己,看人也称得上入木三分,李、郭汜是块啥料他心里明镜似的。
  李、郭汜政变成功,当然要酬谢这位帐下高参,就给了他一个尚书仆射的高官,位据九卿之首。在当时三公虚位的中央政府里,这官相当于丞相的地位。但贾诩没敢接这顶官帽,表面的理由是谦虚:
  “尚书仆射,言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
  其实他是看透了李、郭汜不是什么可造就之才,跟着沾点小便宜还凑合,要是出头替恶人顶缸,贾诩是不干的,再说了,夹在郭汜与皇帝中间,那日子绝对不好过,所以仅接任了一个尚书的头衔,实质上做的是官员提拔任用的工作。
  现在朝政眼看着被李、郭汜二人搅成一盆浆糊了,贾诩能不急眼吗?可是他心里也清楚得很,这两位军头现在已经身居太上皇的地位,只能听赞歌,是听不得反面意见的,所幸有起事时的大功在,李、郭汜对自己惮忌之外还存几分亲近,暂时还不会对自己开刀,但现在朝廷中的一、二把手都发疯了,自己这实际上的三把手的日子还能好过吗?
  朝廷已成了是非之地,早躲开为妙,现在机会来了,皇帝及百官已被李、郭汜各自劫掠在自己的军营,贾诩便趁机交印溜之大吉,投奔了自己的老乡段煨。值得一提的是,在贾诩没辞官之前,对被扣在郭汜军营的朝廷百官,还是照应了不少的,小皇帝和百官能逃出生天,主要是由于贾诩对李、郭汜直言相劝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举足轻重:有人对局势看不下去了,站了出来要抱打不平,这个人就是李、郭最早的盟友、镇东将军张济。李和郭汜掐架时,张济正屯兵弘农(今河南灵宝县),闻听朝廷政局有变,当即提兵前来劝架。别觉得稀罕,劝架的还要带着大军?那当然,没见太尉杨彪差点因为劝架丢了脑袋吗?
  张济的军力虽不甚强,可现在来得正是时候,便如站在了一个大天平中间,压上了哪头另一头也受不了会翘起来,李、郭汜现在不得不卖面子了,因为张济一来就声明了:“两家罢兵,释放天子与众朝臣,哪家不从,张某即与对方并力讨之!”
  李、郭汜这时谁不想抢先把这个潜在的盟友拉到自己这边来?于是表示接受张济的调停,暂时停战,至于放人,却都要求对方先行动,二人的理由一样:我先放了,你那边变了卦,我岂不是被忽悠成了天字一号的傻瓜了!
  两边又顶上了牛,总不能请位裁判来喊个一、二、三吧?张济也没有好办法。偏偏皇帝又犯开了思乡症,坚决闹着要回洛阳,再也不想在这个令人伤心的长安待下去了。
  其实李也不希望皇帝回长安皇宫,那里值钱的物件都被自己抢得一干二净,要是将来有一天皇帝追查失物怎么办?可要是把皇帝放回洛阳去感觉也不大对头,一时拿不定主意。
  恰逢三辅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又加长安战乱,百姓如汤逾煮,尸体相食已尽,活人亦难幸免,今天啃了他人的胫骨,不知明日自己的大腿又将是何人口中的美味。
  朝臣也不能幸免,一个个仅能以西凉军士的残馐剩饭为食;皇帝呢?也好不到哪儿去,那李也不是什么舍斋的施主,尤其是那些皇帝的左右侍从,连个半饱也难混到。
  皇帝实在饿得撑不住了,就找李想要副牛骨头啃,你们吃肉,俺们啃点剩骨头总行吧?李心想:活得挺滋润啊,还想熬骨头汤喝?不想闪了皇帝的面子,就派人给皇帝送去了一架臭了十几天的牛骨头,嫌臭?那还是饿得轻!
  又一位出来抱打不平了,这位见义勇为的好公民是李的亲信部将杨奉,原牛辅部曲将董承也及时响应,郭汜的阵营也不甚稳定,曲将杨定也喊起了忠君保国的革命口号,这下两人终于受不了了。
  七十八  东归难,难于上青天
  以革命的名义做扼杀革命的事,想干掉皇帝又要举着保驾的招牌。现在的郭汜正在使用这一招数,郭汜一开始也是护驾东归中的一员,大概是因为李在释放皇帝时顺手讨了个大司马的官,让他心理有点不平衡。凭什么呀?
  那俺就当一回半道的解差,把大家劫到郿坞,那时再与你李傕比个高低上下。至于打的旗号?当然是保国救驾到郿坞。
  作为领衔护驾东归的郭汜现在位居车骑将军,官是最大,可将皇帝移驾郿坞这么大的事还是要统一大家的认识的,马上召集护驾领导班子开会讨论。谁知那杨定、杨奉、董承三股合一,郭汜反而成了少数,而且这时的杨定被封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且董承还是当朝国丈,女儿是汉献帝的董贵人,比官也比不过这几个保皇派了,所以才无奈回军与李讲了和,二人马上就要重新合兵杀来了。
  打的旗当然是拥护朝廷,招牌是救驾:奸臣们劫天子东窜,意欲何为?
  皇帝及文武百官逃出魔窟之后,行动非常迅速,虽然忍饥耐寒,但还是不敢有丝毫拖拉。就这样他们一行好不容易到了华阴,饿得眼都绿了。所幸华阴的宁辑将军段煨不是小气之人,大伙总算吃上了一顿饱饭。人说温饱思淫欲,大臣将军们还没来得及温饱呢,保皇派的内部就出了邪事。
  后将军杨定与段煨有点旧怨,见皇帝当晚宿在了段煨的大营,自认为抓到了把柄,当夜便声称段煨扣留了皇帝,想造反,咱们要去救天子呀!他指挥本部军马开始进攻段煨营。段煨也不是个软柿子,打起仗来也有自己的一套招数。结果两部打了十余天也没有分出胜败来,这期间段煨供应御膳,招待百官,毫无造反的迹象。
  就在这时,李、郭汜赶到了。毕竟打的旗还是来救驾,所以就先拾掇背义的杨定。杨定经不住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只身逃亡荆州。
  一战未平,另一战又起:张济出来抱打不平,与杨奉、董承又闹起了矛盾,张济又一次掉转了枪口,与赶来“救驾”的李、郭汜搞起了大联合,向杨奉、董承开了火。
  为争皇帝,双方于弘农东涧展开了大战。
  杨奉原来是被董卓招安的白波军将领,现在所带的都是以前的并州部队,本来战力就不如剽悍的西凉军;董承所部更属弱旅,怎么能抵抗得住联合起来的西凉铁骑?弘农东涧的一场大败当在情理之中,只是苦了军营中的皇帝与百官。
  杨奉、董承二人拼全力保着献帝逃往曹阳,百官与宫女们可就遭了殃(皇帝用一顶大司马的官帽从李手中换回了宫女与嫔妃,至于染缸里倒出的是不是白布就不好说了)。据史载:“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于是弃妇女、辎重、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
  董承、杨奉现在以残兵困守孤城曹阳,文武百官则重陷西凉军之手。曹阳城中的皇帝现在几乎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有了穷途末路的感觉。仗是打不下去了,那就和谈吧,可在李、郭汜、张济那里是不叫和谈的,叫投降,没实力了,谁和你和谈?
  董承、杨奉现在顾不上这名誉上的事了,叫啥都行,不是还没有最后通牒无条件投降吗?那就先谈谈优待条件总行吧?
  骄横的西凉军倒是乐意和败军之将慢慢地谈谈,对胜利者来说,那也是一种享受,没见大多数猫眯逮住了小耗子故意不吃吗?玩弄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对手,比一口吞到肚里更加有强烈的快感。
  这其实是董承、杨奉的缓兵之计,所有故意拖时间的和谈大概都是同一个目的,给时间,就有机会!董承、杨奉的机会在哪里?就在不远的河东郡。
  杨奉是白波军的旧时主将,与现在河东的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关系甚好,杨奉一面差明使与李、郭汜、张济洽谈投降条件,一面遣密使飞骑河东求援,起义军的老哥们儿,会拉一把的。
  果然,几个铁哥们儿一听老弟兄有难,无不义愤填膺,尽起河东全部骑兵(不过数千),抄了西凉军的后路。
  李、郭汜、张济的西凉军猝不及防,再加上董承、杨奉的部队及时出击,西凉军一时不知援军的铁骑来了多少,军心大乱,保皇联军趁机掩杀,西凉铁骑竟然溃败。
  等到稳住心神收集败兵之后,方才感觉解围的敌军数量并不多,回军再战曹阳,却已经是人去城空,董承、杨奉在李乐、韩暹、胡才及右贤王去卑的掩护下弃曹阳突围而去。
  董承、李乐护卫车驾前行,胡才、杨奉、韩暹、去卑断后死战,这时敌我兵力已明,啥妙计都用不上了,硬磕硬又不是西凉铁骑的对手,只得以人命血拼,用尸骨作盾,且战且走,磕磕绊绊地熬到了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退进城后,董承、杨奉计点本部兵卒,已不满百人。
  李、郭汜、张济现在再也不信什么和谈幌子、投降鬼话了,大军出动死死地围住了顽抗的中央军,战马绕城驰骋,军士呐喊云碎,被围之官员将士,闻之胆丧,士卒皆有怯意,谁都知道:明天的太阳不属于自己了。
  早知今日,何必东来?不过现在悔也迟了,汉献帝定下了听天由命的方略。
  七十九  “二奶”生子后患多
  敌人的敌人未必是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未必是自己的朋友,同理:朋友的敌人未必是自己的敌人;敌人的朋友也未必是自己的敌人。
  太绕口了,绕得子金山也快摸不着脑袋了。
  实力陡然膨胀的曹操现在手握三十万青州大军,又虎踞中原腹地的兖州大郡,手下勇将甚多,谋士成群,英雄自然要寻找用武之地。至于近期的盟友,自然要挑选与自己相匹配的豪强,要攻打的州郡当然比自己弱,吃柿子先捡软的捏,曹将军当然懂得这个玩童都明白的基本工作方法。
  所以冀州的袁绍与兖州的曹操便顺理成章地一拍即合了,两大强势先对付谁?第一个被用来试刀的是袁绍的弟弟袁术。
  其实现在的袁术也可算得一方强势,地广粮足兵多,且又贪得无厌,总觉得这个小娘养的哥哥袁绍事事压自己一头,是自己将来身登九五的最大障碍,不除掉这个事业上的拦路虎大患永存,怎样对付这个不共戴天的兄长呢?
  首先是广结盟友,与徐州牧陶谦、幽州刺史公孙瓒结成了损兄统一战线,陶谦与公孙瓒也因为感到了袁绍的威胁,积极响应了袁术的揍哥号召,摆出了出兵声援的架势。
  陶谦亲率大军进驻袁绍南面的要地发干,直接威胁袁绍的南部边境;公孙瓒则派自己信得过的临时部下刘备屯兵高唐,经营平原,威胁袁绍的侧背;袁术自己则提大军扬言征讨冀州,要与哥哥争一回到底谁是老大?
  袁绍还真没拿这位不争气的弟弟当回事,知弟莫若兄,大娘养的这位弟弟那两下身手当哥的最清楚,弟弟身边的那两位的盟友,袁绍更是有点瞧不起,公孙瓒是自己的手下败将,出头的刘备那点兵还不够他塞牙缝,至于刘备到处标榜的帝胄出身,皇叔名分,更是笑料:连皇帝我都想废了他,何况你这个真假难辨的所谓“皇叔”?陶谦守城兵力尚且不足,怎有胆量掠我虎须?这些盟友只不过是做做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