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天黑。天亮时,我们可以看到德军从战壕里出来,伸着懒腰,揉着眼睛。我们等
他们几个人聚到一起时,才开枪射击。有天夜里,德军企图偷袭我们的阵地,但被
我们击退。我们真需要老天帮忙,给我们带来些好天气,好将战壕和我们的衣服晒
干。除了那些炮火外,其它一切还算不错。今早的天气清爽恬人,可是枪炮一响,
天就开始下起雨来。尽管我们的生活艰苦,精神紧张,但大家都心情愉快。部队的
伙食不错,每天都有饼、糕、牛肉、火腿、果酱、乳酪等。我们军官的给养与士兵
是一样的。我留了一大把胡须,决定在这场战争结束前不刮胡须,希望你能看见我
的模样……我在火线上指挥250人(此时蒙哥马利是代理连长),而且德军就在六七
百米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少校级军官的责任,我因为运气好,
所以这个职务便落在了我头上。我手下有两名军官,但责任是我的,我很高兴负起
这种责任……”
从这封长信中可以看出,战场环境虽然艰苦,但蒙哥马利却仍然充满了乐观主
义精神,而且对自己受到重用感到有些洋洋自得。
德军和英军就这样面对面地僵持在那里,互不相让,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蒙
哥马利认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德军牢牢地钉在那里,好让法军迂回到他们背
后去打击他们。
1914年10月上旬,英国当局决定,将夹在两支法军中间的英国远征军抽调出来,
转向北方,迂回德军翼侧。不幸的是,德军在攻陷安特卫普后,也抽出几个师的兵
力对英军实施迂回包抄。结果,英军又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次陷入苦战。
蒙哥马利所在部队从埃纳阵地移防出来后,搭乘火车转往比利时。随后调转方
向,行军两天,再搭乘火车,开往梅特朗参加战斗。10月13日,一位退休上尉从英
国调来担任连长,接替指挥,蒙哥马利中止代理连长职务,再次担任排长职务。
伊珀尔的第一场战斗已在前一天打响。这次参战,蒙哥马利充满必胜的信心,
因为这次是普尔少校指挥。普尔少校有作战计划,发出的命令也妥当。13日上午10
时,蒙哥马利所在营刚到达佛来特尔,便接到报告说,敌军据守着梅特朗前面一带
高地。普尔少校将全营的4个连完全展开,把敌军赶回梅特朗。德军从高地退守村庄
的边缘后,便在房舍、丛林、篱笆和墙壁间挖掘战壕,把泥土弄得到处都是,加之
天下着绵绵细雨,雨帘低垂,乌云翻滚,英军根本无法看清敌军在何处。英军没有
炮火支援,这便使德军可以毫无顾忌地把教堂塔顶作为观察位置。在那上面,德军
对英军的部署和运动情况一览无遗。
尽管普尔少校指挥卓越,但全营在上午11时又奉上级指挥官的命令,在没有炮
火支援的情况下夺取村庄。其结果与8月26日在勒卡托的战斗一样,部队伤亡极大。
在伤亡了100多名官兵之后,先头各连进攻受挫。C连和D连随后跟上,蒙哥马利高举
着指挥刀,率领全排前进。这一回他总算没有被刀鞘绊倒。可是,当他一步冲进德
军战壕时,却发现一名德军正举枪向他瞄准。作为一名年轻军官,他受过不少训练,
知道怎样同敌人拼刺刀,而且还在单人对刺中获得过优胜奖。但眼下他既无步枪,
又无刺刀。面对向他瞄准的大个子德国兵,他只有一把锋利的佩剑。但在他短暂的
军旅生涯中,谁也没有教过他如何用佩剑杀死敌人。他懂得的唯一剑术是如何用它
来行军礼。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蒙哥马利已来不及多想,便纵身向那个德国兵猛扑过去,
用尽全身力气猛踢他的下腹部,正好踢中其要害部位,使他痛倒在地,成为蒙哥马
利有生以来的第一名战俘。
蒙哥马利带领全排士兵与敌人展开英勇的肉搏战,一举夺占了敌人阵地。随后
在离村庄约90米的壕沟和篱笆后面占领防御阵地,准备继续向村庄发动进攻,以肃
清屋里的敌人。蒙哥马利布置好防御阵地后,跑到前面去回头观察布防情况,以了
解从敌军的角度看他们阵地的情形。他刚从雨中站起来,就被守在屋里的德军狙击
手一枪击中。子弹从他背后射入(因为他背对着敌方),从前面穿出,穿透了右肺,
但却没有伤着骨头。他倒在地上,血流如注。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注意,他静静地躺
在那里。一名士兵跑过去,替他包扎伤口,结果他被一颗子弹射中头部,倒在蒙哥
马利身上。德军狙击手继续向他俩射击,蒙哥马利的左膝又被击中一枪。但倒卧在
他身上的那位士兵挡住了其余的子弹。排里的士兵以为他俩都死了,也就不打算去
救他们。蒙哥马利在泥泞里躺了三四个小时,直到天黑以后,排里的人才去救他。
但他们没有担架,只好用一件大衣把他抬到路上,碰巧遇上团急救站的担架兵,于
是把他抬到皇家陆军卫生部队的前方急救站。医生们认为他不行了,又因急救站要
转移,就给他挖了一个坟墓。但是,到转移时,他还活着,于是被抬上救护车,送
往火车站。一路上汽车颠簸,他还勉强没有昏迷过去。但一上火车,他便完全失去
了知觉。等他第二天完全清醒过来时,已经躺在伍尔维奇的赫伯特医院里了。
蒙哥马利在进攻梅特朗作战行动中的英勇表现,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表彰。他
负伤的第二天,即1914年10月14日,他被晋升为战时上尉军衔。他还由于“身先士
卒,奋不顾身,用刺刀将敌人逐出战壕而身负重伤”,荣获优异服务勋章。
日落前,德军从村庄撤退,其伤亡微不足道,但却将整个英军挡住,使之伤亡
700多人,仅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就有42人阵亡,85人负伤。曾在勒卡托身先士卒
的克里斯蒂少校壮烈牺牲,蒙哥马利的同事季烈特少尉也不幸殉职。蒙哥马利几次
大难不死,真是奇迹。
从整个情况看,英国远征军在人员、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与敌军右翼
打成平手,也属不易。但在蒙哥马利受伤后4周结束的伊珀尔战役,却成为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英军伤亡最惨重的一役。英国远征军在一战中伤亡近半,每10个人中便有
一人阵亡。而在阵亡的人员中,有3/4是在伊珀尔战役中捐躯的。
蒙哥马利住在赫伯特医院,膝盖的伤很快痊愈,但胸部的伤愈合较慢。尽管20
天后他胸部的伤口就已愈合,内出血已停止,右肺已开始扩张得很好,但他仍感到
呼吸短促。医生认为,胸部的创伤对他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12月5日,蒙哥马利
觉得自己已恢复得很好,于是请求出院。院方经研究后准许蒙哥马利先回家休养3个
月,假期结束时,再考虑是否让他回军队工作。但两个月后,蒙哥马利便说服院方
对他再作检查。结果是各方面都恢复得很好。1915年2月5日,陆军部宣布,蒙哥马
利可以重任军职,但仍不能担任全部勤务,并且限在国内服役。2月12日,蒙哥马利
被派往驻防曼彻斯特的第112步兵旅,接替该旅参谋长J·A·尼克松少校的职务。蒙
哥马利当时的经历只不过是个排长,在梅特朗负伤时仅是个中尉,1914年10月14日
才晋升战时上尉衔。但这个职位一般是由少校级军官担任的,于是陆军部同意将伯
纳德·蒙哥马利的战时上尉街改为正式上尉衔。从此,蒙哥马利便开始在旅一级的
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正是:战友死亡他脱险,长途辗转进医院;伤愈急盼把队
归,荣升新职放手干。欲知蒙哥马利在旅部如何表现,请看下章分解。
蒙哥马利
第四章 吉星高照
东征西战多艰险,逢凶化吉报平安;
巧逢明将放手干,作战三年频升迁。
第112步兵旅是1915年1月组建的,由兰开夏郡的4个步兵营组成。旅长是皇家英
尼斯基林熔发枪团的退休准将麦肯齐。麦肯齐将军是个睿智和宽宏大度的人,对旅
部这位年轻的参谋长的能力非常赏识,什么事都放手让他去干,并给予全力支持。
蒙哥马利极力主张要有一处集中训练的场地。但是,在兰开夏郡找不到这样的场地。
于是,该旅于3月初移到有良好训练场地的北威尔士。该旅组建不到4个月,英国陆
军部便将其拆散,而将各营分派到各师去,准备开往法国。刚任第112旅参谋长不过
6个星期的蒙哥马利便在曼彻斯特守着一个没有部队的旅部。
由于陆军伤亡率不断增加和德军的兵力日益增强,英国陆军部又恢复了第112旅
的编制,并将其改为第105步兵旅。没过几天,又将第105步兵旅改为第104步兵旅,
编入第35师。该旅辖第17兰开夏郡燧发枪团、新编第18和第20兰开夏郡隧发枪团以
及第23曼彻斯特部队。6月份,蒙哥马利的健康检查表明,他已适合担负全部勤务。
这时,全师的部队都在约克郡的马索姆营房集中。8月份,部队向南移防,到索尔兹
伯里平原去完成赴法前的训练。
1916年1月,第104步兵旅奉令开赴法国。“退休老兵”麦肯齐旅长率领全旅和
刚满28岁的参谋长蒙哥马利上尉同赴战场。l月29日,搭乘“阿基米得斯号”轮船,
在两艘驱逐舰护卫下,从南安普敦启程,次日抵达法国勒阿弗尔。第104旅隶属于第
35师,被编入第11军,受黑京中将指挥。
1916年2月11日,第1军团司令查尔斯·门罗爵士陪同基奇纳侯爵前往第104旅视
察。那天霪雨绵绵,泥泞深厚,天气糟糕透了,第104旅所在的地方全是农田,根本
找不到一块草坪。部队只好在一片刚犁过的地里集合,请基奇纳侯爵检阅。基奇纳
侯爵从车里出来,冒雨站在路上,部队列队从他面前通过。基奇纳侯爵对检阅十分
满意,对该旅的工作大加赞许。
在那场战争中,大多数部队都从未见过自己的高级长官,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
是谁。基奇纳侯爵到前线部队视察,大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1916年2月22日,蒙哥马利借了一辆自行车,与托姆斯上尉一起回到梅特朗去看
他受过伤的地方,当时冲锋陷阵的战场,现在已成为埋葬阵亡将士的墓地。在他中
弹后躺了两三个小时的地方,除原来的一个稻草堆不见踪影外,一点也没有变。现
在,那儿遍地是英军官兵的坟墓,克里斯蒂少校和季烈特少尉的墓也在那里,那些
坟墓都有人照管,而且管得很好。
第104旅终于向预定作战地区推进,该旅将所辖的3个营配属给第38师,以便在
接替其作战地区前尽量学会最新战法。从1916年3月7日起,该旅接替里奇堡附近的
作战地区,所辖的4个营几乎一直都在参加战斗行动。上火线后不几天,部队奉命对
敌战壕发动一次连规模的突击。此任务由第17兰开夏营承担。准备工作非常详细,
突击部队曾在模拟的地形上反复演练。但是,突击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蒙哥马利的
表兄瓦伦丁在这次突击中头部中弹,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而死去。
法国的3月,逼人的寒气已逐渐消退,厚厚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再加上阴雨连绵,
战场上泥泞满地,对于生活在战壕里的人来说,这种环境简直是糟糕透了。 每天上午9时半或10时,蒙哥马利同将军一起到各战壕和岗哨巡视,中午以三明
治或糕饼当午餐而不回旅部吃午饭,一直到下午4时30分才回去更衣,享用午茶和讨
论所发现的问题。蒙哥马利每天要负责提出三份状况报告:一次在上午5时,一次在
上午10时,最后一次在下午4时,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用电报拍发,非常简短,例如:
“状况正常”、“情况无变化”等。上午10时送出的书面报告,蒙哥马利一般在早
餐前写好初稿,早餐时交付打字,早餐后呈将军签字,随后马上发出。
蒙哥马利思考缜密,反应灵敏,遇事沉着镇定,办事有条不紊,且能吃苦耐劳,
深受各营和麦肯齐旅长的信任。因此,麦肯齐旅长向上级建议给他荣誉晋升和给他
较高阶层的参谋职务。
从蒙哥马利给他母亲的信中看,他对晋升的可能性不抱太大希望,这说明他对
此事的态度是明智的。虽然他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实际上挑起了全旅的工作担子,
但他所在的师并未参加任何重大的作战行动,只有一次由旅所辖部队发起的突击,
还被打得落花流水。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荣誉晋升是困难的。此外,麦肯齐旅长
很快就被调离第104步兵旅,也对蒙哥马利的晋升有所影响。
对麦肯齐旅长的调离,蒙哥马利在4月10日给他母亲的信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
写道:
“麦肯齐将军调回英国去了,我感到很遗憾。他们说,他在这里指挥一个旅,
是稍嫌老了些。我认为,他们是对的。麦肯齐今年56岁,他的所作所为,大多太古
板,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我们真需要一个较年轻、较符合潮流的人。他的为人非常
好,和蔼可亲,但这与调职毫无关系。我想你还记得以前我曾写信回去,说可能会
发生这种事。麦肯齐一直对我很好,我与他处得不错,和他分手,我很难过。如果
新来的人较年轻,头脑较新,我的工作便会有所减轻。迄今为止,有许多将军应该
亲自动手的事,都要我做。当然,以上所说都是不必与外人道的。”
1916年4月14日,第35师调往北边的弗勒贝克斯地区,接任第8师的防务。在那
里,麦肯齐准将、麦克温尼中校和史密斯中校都被调职,由较年轻的军官接替他们。
接任第104旅旅长的是桑迪兰兹,年仅40岁,金马伦高原人。在桑迪兰兹将军的指挥
下,蒙哥马利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有所改变。他每天6时15分起床,7时早餐,7时45分
出巡。有时,他随旅长出去;有时,他与旅长分头行动。他们中午1时回旅部就餐,
下午处理公文。午茶后,在旅部附近走走,或去视察炮手或工兵的工作,并草拟计
划。下牛8时吃晚餐,晚饭后再办一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