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孩子的学习任务都比较重,所以家长也应该注意孩子在时间安排上的弹性,让他们在最有效的时间里更好地学习。该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学习了,应该轻松一下,走出教室,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几个人打一会儿羽毛球。只有这样放松的课间休息才能保证下一节课的听课效率。
总之,我们在帮助孩子制订计划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切实可行的原则,不可好高骛远。
一次制订了几年的计划,很容易导致时间的浪费。一般来说,每周让孩子制订一次学习计划,这样既能给孩子的学习一个明确目标,又不至于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短期计划的方式,达到长远目标,才是让孩子成才的合理途径。
第6节:2让孩子每周作一次自我反省(1)
2让孩子每周作一次自我反省
时常自省,一如时常对着镜子整衣,常照镜子可以发现一个人外表上的不妥,常作内省可以窥见一个人思想与行为上的差错,这些都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必要方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古人的自省方式,说明从孔子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注重自省的重要性了。每日三省,自省自己做事是否周全、待人是否真诚、知识是否掌握。孔子的自省方式在今天依然有其可取之处。
时常自省,一如时常对着镜子整衣,常照镜子可以发现一个人外表上的不妥,常作内省可以窥见一个人思想与行为上的差错,这些都是一个人完善自己的必要方式。
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具有极好的自我纠错习惯。他经常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某个最新见解,不久后又会毫不留情地自我否定。尽管他的十个见解中往往有八九个都是错的,可是他凭借有错就纠的好习惯,却能够〃沙里淘金〃,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的确,犯错是每个人都在所难免的事。而且敢于不断犯错的人,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人。正因为不怕犯错,才会变得勇往直前,敢于从不同的视角尝试多种方式,直到成功为止。
人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知错不改,每次都走同一条错路的愚蠢行为,实在不应该。人应该学会分析和记录每一次的错误,让这些逐渐累积成宝贵的经验,而不是负担,如此才能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所以人人都需要自省,唯有自省才能不断地认识与纠正自我,不断地进步。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狐狸在跨越篱笆时滑了一下,幸好抓住一株蔷薇才没摔倒,可它的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很不高兴地埋怨蔷薇说:〃你也太不应该了,在我向你求救的时候,你竟然趁机伤害我!〃蔷薇回答说:〃狐狸啊,你错了!不是我故意要伤害你,我本身就带刺,是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扎到了。〃
有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在犯下错误或者遭遇挫折的时候,明明自己有错却不懂扪心自问,反而将责任推给别人,让别人来承担起对自己的错误和责任。
尤其是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这种不知反省、永远是自己对的坏毛病。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就需要教育孩子不仅要懂得借鉴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更应该学会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缺点。
第7节:2让孩子每周作一次自我反省(2)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自省呢?李开复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做到自我反省,应该明白并做到以下几点:
1。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接受批评。
2。不断追求进步,〃足够好是不够的〃。
3。听取他人意见,接受〃良师〃指点。
4。事后认真反省,努力改变自己。
当然,要让孩子学会自省还有很多方式,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省在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内心愿意积极去做。
我们不能让孩子像古人一样去〃每日三省吾身〃,但一周一次还是可以做到的。告诉孩子每周抽出一点时间,比如在周末的晚上,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事,作一次仔细的回顾和思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渐渐成长。
俗话说:分,是学生的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
可见考试与分数,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对学生是多么重要。按一般看法,分数就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与智慧的表现和验证,学校也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划定优劣。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成为了一种荣耀,也沦为了一种负担。
不是所有聪明的孩子都善于考试,也并非所有善于考试的孩子都很聪明,分数并不能全面代表一个孩子的真正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到底要教会孩子用怎样一种眼光看待分数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呢?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曾得益于他与众不同的父亲对于教育的理解。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可以了。 〃60分怎么行呢?〃铃木不解地问。分数像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60分就代表你及格了,及格了就代表你合格了。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可以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夺名次上。考到第二名非要夺第一名,考90分非要争100分,一次100分还不够,还非要次次100分。儿子啊,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了吗?〃
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铃木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呀,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要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快乐还给自己。〃
爸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从此,铃木就按照父亲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他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其他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他体验到了学习无穷无尽的愉悦。
过分看中分数的教育是缺乏活力、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求知本来是人间最快乐的一件事,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它变成分数的附庸呢?真正的知识不是单靠分数就能衡量的,分数只是一次暂时的测验结果,没必要将其看成是所有学习的目标。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求知的快乐,而不是分数带来的无尽痛苦。
尽管目前的教育依然没摆脱分数选拔制度,但从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素质教育已越来越被关注,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对孩子求知欲的培养,绝对要胜过对孩子考试分数的单纯追求。千万不可舍本逐末,浪费了孩子的大好青春。
第8节:让孩子相信友谊、交一个真正的朋友(1)
4让孩子相信友谊、交一个真正的朋友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薄伽丘
爱默生说过: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
的确,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多一块陶冶情操的砺石、多一份战胜困难的力量、多一个锐意进取的伴侣。人一生中能够和一些与自己意趣相同的人交往,真可以使人受益匪浅。
可是在很多时候,仍然有许多人不相信友谊,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不存在的。这或许因为,他们所遇见的友谊还不能经受住考验。
从前,在靠近原始森林的一个牧场上生活着3头肥壮的公牛。它们形影不离,总是在一起吃草,一起到河边喝水,一起睡在牧场上。
有一头狮子早就对这3头牛垂涎三尺了,但它始终没有下手的机会,因为3头牛从不分离。最后,狮子想出了一个主意:离间3头公牛之间的感情,然后再一个个地对付。
一天,一头公牛远离了它的两个伙伴,独自在森林边缘吃草。狮子慢慢地走上前,主动和它打招呼说:〃朋友,听着!你要留心你的两个伙伴,因为我听说它俩为了霸占草地想干掉你。你瞧,它俩在窃窃私语,而且还不时地瞅你一眼,生怕你听见了。〃
愚蠢的公牛转过它那笨重的大脑袋,果然看见它的两个伙伴在〃咬耳朵〃,一下子便轻信了狮子的话。打那以后,这头公牛和自己的伙伴离得越来越远了。
几天以后,狮子又用同样的诡计,在第二头公牛面前搬弄是非。结果,那头公牛也相信了狮子的挑拨,渐渐地也离开了自己的伙伴。
第9节:让孩子相信友谊、交一个真正的朋友(2)
就这样,过去曾经亲密无间的3头公牛,现在却形同陌路,再也不团结了,相互离得远远的,去小河喝水的时间也错开了,甚至连晚上躺在树底下睡觉时,也尽量离得远远的。
狮子的计谋终于得逞,它高兴极了。狮子突然从密林中奔出来,扑向一头公牛,咬断了它的脖子。而另外两头在远处分散吃草的公牛眼睁睁地望着狮子吞食了自己的伙伴,只想着那是它应得的报应。
第二天,狮子吃掉了另一头公牛。第三天,最后一头公牛也成了狮子口中的美食。
显然,这3头公牛之间的友谊是经不起考验的,称不上真正的友谊。它们并不真正信任对方,只要小人或者敌人一番花言巧语,便可将它们的友谊彻底毁灭。结果,大家都招致了杀身之祸。
真正的朋友,首先要求的是彼此之间坚定不移的信任,失去了信任也就失去了友谊的根基。真正的朋友可以从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但他们会时刻把对彼此的信任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足够了解对方,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鲍叔牙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鲍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是个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后来,管仲因为错保公子纠而得罪于齐桓公,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保管仲,并推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到了管仲病重临死时,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为宰相,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且说:〃鲍叔牙为人贤良,但过于疾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后来,一些小人把这些话传给了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没想到鲍叔牙却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首先要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
薄伽丘说过,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可见,友谊是一样多么美好的东西。然而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珍贵,越是来之不易。人一生要能交到一两个真正的朋友,堪称人生莫大的幸福。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相信友谊,趁年少的时候多交一两个真心朋友。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都还未踏入社会,他们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出于彼此投缘,很少会涉及到什么复杂的利害关系,友谊也因此而更加纯洁。
此时培养出来的友谊,有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收获,对他们以后拥有健全的人格也有很大的帮助。
第10节:孩子练就一双 别真相的眼睛(1)
5孩子练就一双 别真相的眼睛
有时候,坏人不伤害人,并不是因为坏人变好了,而是机会还尚未成熟。若是一个人因为坏人暂时变好而不加以防范,那么结果可能就不堪设想。
临江有个猎人经常到山上打猎。
有一次,他在山上下了一个网,准备网猎物,下完后就回家去了。
过了两天,猎人就到山上去看自己下的网有没有网到猎物,到了山上,看到网中有一只小麋鹿,它可能还没断奶呢。猎人看到这个小家伙不忍心杀它,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它抱回家去饲养了。
刚跨进门槛,家里的一大群狗都摇头晃尾地跑来,流着口水想吃小麋鹿。主人大怒,狠狠把狗教训了一顿。
从此,主人就天天抱着小麋鹿,让它同狗相互熟悉。每次狗只要稍微露出不良企图,主人就会立刻将狗毒打一顿。
这样时间一久,小麋鹿就和那群狗混得很熟了,时时在一块儿玩耍,打打滚儿,舔舔毛,十分亲昵。这些狗虽然很想尝尝鹿肉的鲜味,可是惧怕主人,只能看着它咽咽唾沫,小麋鹿呢,也忘记了自己原是鹿类,把狗当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小麋鹿跑出门外,看见大路上有一群别人家的狗,立刻欢蹦乱跳地跑过去同它们玩儿。群狗一起惊奇地瞪着这只小蠢货,又喜又恼,随后一起扑上来,你争我夺,把小麋鹿撕得粉碎,只剩下满地的污血。
这头小麋鹿直到临死,还没有醒悟过来。
有时候,坏人不伤害人,并不是因为坏人变好了,而是机会还尚未成熟。若是一个人因为坏人暂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