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道-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侍从们拼尽全力,拉住缰绳,试图稳住马,但竟无济于事。    
    正在这时,只见两个黑衣汉子从天而降,现身在乱成一团的人群前。头戴面具的汉子一刀刺入那个站在前列拼力拉扯缰绳的下人的胸口。    
    这一切都发生在马匹中镖纵身乱蹬,而侍从们在全力拉着缰绳试图稳住马匹的那一瞬间。马匹受惊乱动,致使马车也左右摇晃,摇摇欲坠,一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头戴面具的汉子乘机掀开帷幔钻进车内。    
    那马车的帷幔正是深青紫色,分明是金阳所指的王亲贵族——金明的马车。    
    马车内坐着一个人,声音颤抖地问道:“什么人?”    
    头戴面具的汉子并不答话,只见他手中的匕首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直直地刺向那个说话的人。刹那间,那人的颈项便喷血如注。汉子的一只手紧紧捂住那人的嘴,直至他完全断气。从死者伤口喷出的血,溅了汉子一脸一身。汉子确定那人已断气后,纵身跃出马车,钻入人群。在外接应的同伙,看到大功告成,两人便同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切都发生在眨眼之间。    
    在这个黑暗尚未完全降临的黄昏时分,在京城王都庆州,在侍中金明的马车内,竟这样遭到了不明身份的刺客的袭击。    
    金明遇刺的消息,在京城不胫而走。几天后,又传来在仁容寺火化金明的尸身和收入舍利匣内的消息。    
    然而,也有不同的消息传出,说是当时马车里的人不是金明,而是仁容寺的住持头光大师。传闻那日金明因事未能出席天道祭,而头光大师搭乘金明的马车,途中惨遭横祸。因此,在仁容寺火化的那具尸首也不是金明,而是头光大师的法身。    
    但是各种传闻未待人们辨明真假,随即消失。因为兴德大王久病之余,终于驾崩归天。    
    据《三国史记》王历表中记载“兴德大王合葬于王妃之陵……。”来看,现位于月城郡安康邑六通里的陵墓无疑便是兴德大王之陵。这座王陵是讫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新罗时期最完整的陵墓。    
    从此,兴德大王之死,拉开了新罗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血腥之战,即“蔷薇战争”。    
    兴德大王葬礼之后,上大等金均贞召开了一次“和白会议”。    
    和白会议,是新罗独特的会议制度。是众臣聚首共议国政要事的会议。召开会议时,朝廷各部最高长官——大等们聚首共商所有相关的国政事务。因此,和白会议是代表贵族势力利益的中央贵族会议体制。代表这些贵族势力利益、主持会议的议长称为“上大等”。所以兴德大王驾崩后,自然由金均贞主持召开了此次“和白会议”。    
    由于兴德大王无后嗣,众人一致推荐由上大等金均贞继承王位。    
    和白会议的决议形式须全数通过方能生效,哪怕只有一人反对也无法通过。推崇金均贞继承王位之所以无一人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大王驾崩后,上大等是取代王位理所当然的第一人选。另一方面,金阳率兵将把守召开和白会议的积板宫,慑于金阳的武力威胁,也无人敢于反对。    
    正如金阳事先策划好的那样,在没有侍中金明参加的和白会议上,一致通过推崇上大等金均贞登上王位的决议如此顺利,竟不费吹灰之力,易如反掌。    
    当时,虽也有少数大臣主张,应根据长子优先的原则,由金均贞的哥哥金宪贞之子悌隆承袭王位,但在大势所趋下,这种主张终归沉寂。加之,在金阳的武力威胁下,哪里还敢有异议。    
    于是,丙辰年即公元836年1月,上大等金均贞终于登上王位。    
    按照当时新罗的风俗,每有新王登基,天下百姓都将聚集王宫前高呼万岁。此次也不例外,得知新君王登基的消息,京城的百姓们奔走相告,争相涌到积板宫前振臂高呼万岁。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金阳亲自率兵护卫。看到众多百姓高喊万岁的情景,金阳心下痛快至极!    
    然而正在那时,高昂的呼喊声突然嘎然而止。人群自动向两边闪出一条道,一队骑兵出现在眼前。他们手持大刀,身穿铠甲,全副武装。看到领头的武将,一瞬间,金阳吓得差点魂飞魄散。原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金明!本应早已作了阎长刀下鬼的金明却毫发未损地率兵杀了回来,不仅如此,他的身后还跟着骁将裴萱伯和金阳的岳父大人利弘,众多士兵已经包围了王宫。    
    “害怕了?你这个鼠辈小人!”    
    看到金阳大吃一惊的样子,金明放声大笑道:“我故意装死,放出假消息,便是想看看到底是谁想取我性命。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    
    由此,仁容寺的头光大师惨遭祸横丧命的传闻得到证实。    
    金明的军士气势汹汹,将王宫围得水泄不通。金阳虽派兵将守宫门,无奈寡不敌众。    
    原来,金明听说有人要杀自己,索性故意诈死。他一面人不知鬼不觉地召集骁将裴萱伯等,招兵买马,养精蓄锐,一面等待时机。时机终于来了,大王驾崩后,想取自己性命的人也浮出水面,他便是金阳。于是金明举兵杀向王宫。    
    “打开宫门,挡我者死。”金明拔刀高声喝道。    
    但见金阳却纹丝未动,说道:“古人曰,人君之位非在人为而在天定。上天钦定的新王在此,你等胆敢如此无礼,擅闯王宫,难道想谋反不成?”    
    金明听到金阳的这番话放声大笑,反驳道:“上天钦定的新王?你们才是天理难容的谋反。究竟是谁认上大等为新王?”    
    站在一旁关注事态的利弘,看到自己的女婿死守宫门,没有丝毫的退让之意,不得不向前一步站出,说道:“爱婿,你怎么如此糊涂?你驻守宫门阻挡才是谋反。难道你不知悌隆公是长子,他才是顺应天意的王位继承人?”    
    金阳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金明一党为了表明他们师出有名,才推出悌隆公这个傀儡。尽管悌隆公是上大等金均贞之兄金宪贞之子,但却是一介文弱书生,根本无心问津朝政。    
    金明一党之所以拥立悌隆,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悌隆的夫人文穆。文穆是金忠恭之女,也是金明的姊姊。金明任侍中之位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宫中尚未站稳脚跟。对于这一点,金明自然心中有数。因此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姊夫悌隆,以此宣扬悌隆继承王位的正当性。    
    听到岳父利弘的一番话,金阳这才完全明白了他们的图谋。    
    金阳一言不发,拔弓引箭,射向岳父大人的头盔。箭头正射穿利弘头盔缨穗,金阳以此表明决绝之意,即便是岳父大人也绝不心慈手软。    
    只听金阳说道:“所谓君辱臣死。我君受辱,我辈将以死雪耻。岳父大人决意闯宫,那便先将愚婿杀了吧。”    
    话音刚落,金阳又张弓搭箭,连续射死了十余个向前冲的军士。金明见金阳心意已定,便挥手令众军士全力闯宫。金阳骑马傲立城门,挥刀砍杀接近城门的士卒,但未过多久,便中金明的干将裴萱伯之箭翻身落马。    
    据《三国史记》记载,当时裴萱伯的箭正中金阳的大腿。阎长搀扶着中箭的金阳躲入宫内。尽管宫门紧紧关闭,但金明军乱射的火箭,越过宫墙点燃杂物,宫内顿时火光冲天。    
    阎长拔出了金阳大腿上的箭头,伤口处立即喷涌出股股鲜血。因担心箭头淬毒,阎长用嘴吸出伤口中的流血,然后说道:“大人,咱们得先退下。”    
    大势已去。金阳军已失斗志,宫内一片火海。    
    “君王现在在哪里?”金阳流着血问道。    
    然而,此时已无人顾及。    
    阎长转过身蹲下说:“大人,我背你。”    
    阎长背起金阳走入殿内,只听得宫内已乱成一团,哭喊连天。    
    新任君王金均贞面色惨然坐在御座上。御座是惟帝王使用的圣座。即位仅仅两天的新王金均贞或许正在叹息自己的短命吧。    
    金均贞斜坐在御座上茫然地看着进入殿内的金阳。    
    “君王陛下,”金阳焦急地喊道:“得先躲一躲。”    
    金均贞苦笑道:“躲?能躲到哪里?”    
    金均贞注视着金阳说道:“该躲的人不是我,而是你。我年纪也大了,也活够本儿了。你还年轻,你必须活下去,再图大事。”    
    金阳刚要开口说些什么,金均贞递给金阳一件东西。金阳低头一看,原来是御用玉带。那是新罗帝王世代相传的帝王信物之一,也称做“天使玉带”。    
    天使玉带与黄龙寺的“丈六像”、黄龙寺的“九层塔”一并称为“新罗护国三宝”。据传,天使玉带是镇平王一年即公元579年,天宫上皇派天国使臣馈赠新罗帝王的御用长腰带,从此成为彰显帝王神圣地位和权势的国宝之一,是历代新登基君王向世人耀示君王神圣的必备之物。    
    


第二部 蔷薇战争第四章 龙虎相搏(4)

    从金均贞手中接过玉带的一瞬,金阳改变了主意。他寻思到,与其在此惨死,不如遵循陛下旨意,接下玉带来日再图大事。    
    于是,金阳将玉带缠在腰间后,对阎长说:“快!背我快走!”    
    阎长卸下金阳的铠甲和头盔,背起了金阳。阎长的部下李小正,在前拼力厮杀,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但阎长等人还是被重重包围的金明军生擒了。    
    然而无巧不成书,生擒他们的却正是利弘的部下。利弘闻迅拍马赶来,亲自过问。一看到伏在阎长背上的人,利弘便认出那人正是自己的女婿金阳。    
    金阳已箭毒发作,全身青紫,伏在阎长的背上昏死过去,腿上的伤口仍然血流不止,脸色如同死人。利弘心想,反正现在金阳与死尸无异,与其背下亲手杀死自己女婿的恶名,不如让他自生自灭。    
    于是,利弘命令士卒道:“放他们走!”    
    如此,金阳侥幸死里逃生,得以留下了性命。    
    后来金阳突破重重包围,逃到北川柏栗寺附近的山野。金均贞则在御座上惨遭乱军砍杀而死。    
    金阳拥立金均贞登基的图谋,仅仅维持短短三天后随即夭折。    
    第二天清晨,金阳在柏栗寺附近听到了这个悲惨的消息。    
    据传,金阳听到金均贞惨遭叛军弑杀,尸身也烧尽成灰,不禁跪地痛哭。    
    金阳深深自责,认为所有这一切皆因己而起。    
    金阳仰天叹泣,指日发誓:“天地神明在上,此仇不报死不瞑目!”    
    从此,金阳踪迹皆无,无人知晓他的下落。    
    杀死金均贞,夺取朝廷大权的金明一党,按照计划,拥立悌隆登上王位。由此,悌隆成为新罗第三十四代君王,即僖康王。    
    违背自己的意志,被迫当上傀儡君王的僖康王,即位后,即封金明为上大等,利弘为侍中。至此,天下实权掌握在这两人手中。    
    但是僖康王虽登上王位,却未能确保君王应有的正统性。因为,每位新登基的君王必须系在腰间的玉带不见了踪影。天帝借天使之力下赐天使玉带,腰上没有玉带,谁也不肯认僖康王为大王。金明命手下将王宫翻了个遍,仍未找到玉带。    
    为了笼络民心,僖康王即位后,赦免了除死刑犯外的所有囚犯,却依旧无法安抚人心。    
    此时,金均贞之子金NFDB2徵仍留在京城庆州。金明一党完全可以斩草除根,但慑于民心他一直未敢下手。    
    金明弑杀金均贞,连尸身都被烧成了灰的这等不义之事,尽人皆知。如果再杀掉金均贞之子金NFDB2徵则必将遭至民心谋反。因此,金明犹豫不决,不敢贸然杀他。    
    另一方面,金NFDB2徵却不断散布父亲屈死的言论。声称父亲被大火烧死时,天使玉带也一并烧成了灰,这是违逆天意,触怒上天的报应。    
    “除掉他吧!”利弘气急败坏地说道:“趁早铲除祸根,才是上策。俗话说,祸生于忽。对金NFDB2徵绝不能掉以轻心。杀掉他才能免除后患。”    
    对金明和利弘想要除掉自己的心思,金NFDB2徵早有察觉。于是,当年五月,金NFDB2徵带领全家悄悄地逃出了京城庆州。    
    金NFDB2徵逃到了一个叫黄山津口的地方,即位于今天阳山和金海之间的洛东江港口。在这个港口,金NFDB2徵率跟随自己的残兵,向茫茫大海驶去。    
    在无边无际的苍茫大海上,金NFDB2徵万念俱灰,甚至想跳入海中,了此一生。    
    不过几个月的工夫,父亲登上王位仅三天,便惨遭弑杀,连尸身都被烧成了一把灰。    
    不知守卫宫殿的金阳躲到哪里去了。金阳的丈人是利弘,而利弘又是金明的策士。如此看来,金阳早已降服,站到敌人一边去了。    
    鼠辈小人!    
    与平素偏爱金阳的父亲不同,金NFDB2徵对金阳无甚好感。    
    早在数年前,金阳半夜造访以后,金均贞曾对儿子佑徵说道:“……我年纪大了,世间之事也经过了,荣华富贵也享受过了,死而无憾。但你不一样,你还年轻,必须为来日作打算。调金阳去武州任都督吧。金阳是个聪明出众之人,他日必将知恩图报,助你一臂之力。”    
    于是,金NFDB2徵遵从父亲之意,将金阳升迁至武州任都督。    
    金NFDB2徵望着远处的海平线,不禁叹息。    
    知恩图报?!这便是知恩图报吗?!事情到如此地步,归根结底均由金阳而起。金阳是辅佐金均贞登上王位的核心人物,也是指挥士兵护卫宫殿的将军。金阳事前夸下海口,声称已除掉金明。事实上,金明不但没死,还率兵杀了回来。所有这一切都是曾被父亲夸奖为聪明出众的金阳引起的。    
    像躲在洞里,伸出头左右察看的老鼠一样,心怀二心,伺机见风使舵,这不就是金阳的写照吗?    
    金NFDB2徵将所有这一切都归咎于金阳,他认为是金阳让他落到如此地步。船内只有金NFDB2徵和他的家人以及三、四名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