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成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有一种痛叫成长-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丽天使    
    这封信是美丽天使在圣诞节的第二天写给我们的。收到信后,我们第一时间安排播出。我们告诉美丽天使的办法是——告诉父母;然后报警;去医院检查身体;排除怀孕及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将坏人绳之以法。    
    那么,性侵害是怎样发生的呢?    
    1。太粗心,没有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    
    2。你本来不该喝酒,但你喝酒了;    
    3。你可能认为对方是你的朋友;    
    4。对方认为你说“不”,实际意义是“也许”;    
    5。你拒绝,他发怒,你不敢了;    
    6。他有性经验,他渴望。    
    实际上,性侵害是可以避免的——    
    1。不可以一切随机,想清楚: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在哪儿;    
    2。清楚肯定地沟通,“是”就是“是”,“不”就是“不”;    
    3。不允许对方做你不同意的事。你是你身体的主人,设置界限——不许碰我!我要走了!然后立即离开;    
    4。他强硬时,你不必礼貌;    
    5。确信你身上有足够的钱,能回家;    
    6。不去你不能掌握主动权的地方;    
    7。危险时刻,要想办法脱身;还要记住: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男孩子来说,同样应十分注意。因为,性侵害的发生并不分男女,有时可能发生在男孩子身上。


第五部分 播出手记第110节 或许有一天(1)

    或许有一天,你的初恋也会败给时间    
    孙岩    
    拆开一封信,是一位署名梦天使的16岁女孩儿写来的,她在信中问我: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呢?难道你在我们这个年龄就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这样的问题总会遇到,谁在十五六岁会没有那样的梦呢?或许每个女孩子都曾希望自己是梦天使,男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真英雄,在任何一个年代,不是吗?    
    记得有一次我和吴若梅笑谈:知道我为什么会理解这些孩子们吗?因为我的青春期就是个“问题少女”。早恋、渴望离家出走,甚至想到过死,这些青春期的情感和心绪当时都曾有过。    
    我是个早熟的且多愁善感的女孩,这应该是天性。    
    15岁时,我上初三,那是等待中考的春天。有一天,校园运动会,我们班的一堆女生在运动场边上正肆无忌惮地说笑着。高中部的几位男生走过,女生们突然就安静了,一位女生在我耳边说:那几个都是高中文学社的。我只对一个人留下了印象——他的个子最高,走路的姿势也特别。    
    学校附近有一个小公园,中考前的日子,我们会到那里去复习。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坐在一棵枣树下,一个矮个儿的男生窜过来蹲在我面前问:你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惊奇地看着他,那时候这样搭话是不多见的。他见我不说话,回过头去,对另外的人说:我问不出来。这时候我才看见他身后的是那个高个的男生。他似笑非笑了一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惯有的表情。他的样子懒散,脸上带着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特有的一点点玩世不恭,他走过来翻着我摊在地上的课本,不屑地说:小孩儿,还看这些。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书?我把封面露给他,那是《基督山恩仇记》。他说:你家里的书?我点头,他又问我:你家里有别的书吗?有没有《约翰克里斯朵夫》?——我今天记得的恐怕最清楚的就是这样的一段对话和场景了,毕竟那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和一位男生这样交谈。后来,很多场景都记忆模糊了,但那天下午的阳光,满眼的绿色,还有他的那件绿色的军装,他说话时滚动的喉结,我一直都记得。    
    后来我们交换了名字,回到家里我便翻箱倒柜找到了他要的书,偷偷藏在书包里。从那天起,我那本带锁的日记里就有了他。我们的交往很简单,我借书给他,那个年代,家中有藏书的很少见,市场上的书也不多,恰好,父亲是个爱书的人,我家里有不少书。一借一还之间,我们会短短地聊一会儿,我忘了都说些什么,只记得每次我都很拘谨,而他总是要找一个能背靠着的角落,懒散的样子,似笑非笑的表情。我不及他肩高,仰视间目光只敢匆匆在他脸上掠过。那时候,没有想过天长地久,没有想过牵手,没有想过更亲密,只是心中有了这样一个人,在那些莫名的日子里,他是我青春期的莫名情绪。后来做节目时,吴若梅对少男少女说:你爱上的只是你心中的一份青春期的爱情,而那个人他只是一个异性符号。第一次听到时,我点头,心中泛起了久远之前的他。是的,他是一个异性符号,如果那天走过来说话的是其他人,或许,其他人也会停留在我少女的情怀中。    
    再后来,中考结束,放假前,我们留了通信地址,约好假期中写信给对方。他的信写得很有意思,文字很拽,他是个热爱文学的少年,字写得也很漂亮,信中我们说得几乎全都是读书心得还有一些散碎的不着边际的闲话。假期开始,每天我就在盼望他的来信中度过。然而,记得是他来第三封信的时候,是妈妈拿到了信。妈妈当着我的面拆开信后,脸色凝重,如临大敌。母亲的严厉在我的朋友中是出了名的,后来她和爸爸出去了,晚上在他们和我的谈话中,我知道他们去了男孩家,和他及他的家人谈过话。我忘了我当时是怎样的伤心,我再也没有接到过他的信。那个假期,我很少再说话,动辄就会流泪,现在想来,似乎像是患了青春期忧郁症。大约是若干年后,一次回家(我18岁便离开了父母,在北京读大学,之后便留在了北京),那个早晨我边吃着母亲烹制的香喷喷的早点,边收拾着旧日的物件,翻到了那本日记,看到那一段,哑然失笑。日记中,我用那个年龄胸中最阴郁晦涩的词汇描述着我当时的惆怅心情,倾诉着对他的思念,写着对父母的怨怼,那时候仿佛不知后来的岁月可以让我淡忘他以及他带给我的心情。    
    开学后,我去了另外一所学校读高中,我们上学的路上能够遇见。他走在马路的另一侧,我在这边,那条马路并不宽,但我始终没有勇气看他,只记得每天上学路上那几十秒的相遇能痛苦地折磨我,让我恍惚一整天。这样的日子过了近一年,他毕业了。


第五部分 播出手记第111节 或许有一天(2)

    两年后,我参加完高考的那个夏天,回到初中校探望老师,遇见了当时和他一起的矮个儿男生,那个活跃爱说话的男孩,也是他的死党。他应该是知道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事的,他要拉着我去找他,我拒绝了。那时我正沉浸在考上大学的快乐中,沉浸在和儿时朋友们的告别中,他在我心中已淡了许多。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结。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地变得开朗,青春期的莫名情绪也早已消散,我拥有了一场真正的恋爱,过去的情感已然模糊了。    
    毕业后的第四年,我的工作已小有成绩,我相信自己已出落为一个漂亮、自信的女性。然而,在一次探亲假中猝不及防地遇到了他。    
    那天下午,我跳上一辆小巴,人不多,一眼就看到了他。他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他在座位上坐着,眼神从我脸上扫过,没有认出我。我从口袋里找出一张名片,递给他,看到我的名字,他应该是惊愕了。多年后的相遇,这是少女时代的我幻想了上百次的情景,但那一刻,我并没有心跳。我们开始客气地说话,这是我们成年后第一次交谈,那是我们相识之后的第11年,感觉很奇怪,我们是熟识的陌生人。我们的谈话已经引起了车上其他人的兴趣,只聊了几分钟,到站了,他说他约了朋友,他要先下车,他问我去哪儿,我说去另一站,那里有朋友新开的一家酒吧。朋友约我去看看,他说那我去找你吧!    
    在朋友的店里,看到他进来时,我还是很开心的。我们找了个角落坐下,这时是他拘谨一些。朋友走过来,我笑着指着他介绍说:这是我少女时代的白马王子,我们有10年没见过面了。这样说着感觉中他放松了些。我们要了啤酒,我的话比他的要多些,很快的,我察觉了他蓄着指甲,这是我不能容忍的男孩子的毛病之一。又聊了一会儿,我渐渐感觉他是那么愤世嫉俗,或许是他毕业后一直不得志,在一家行业杂志做记者,似乎做得不开心,说起工作,说起过去的校友,他的不平和怨气更多一些。年轻的他,似乎已经有了知识分子的怀才不遇。而那时的我,正踌躇满志,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心态很积极。我是敏感的,这么多年我们已然是陌生的,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环境让我们有了距离,或许自一开始就是有距离的。为了不冷场,我又和他聊起了读书,能悠闲地读书曾经是他的理想,但提起这个话题他已然不感兴趣。他说这几年已经很少看书了,他希望的是能谋得一份更赚钱的优差。    
    他的脸上还有以前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那是曾经在我的少女梦中令我难以释怀的他的气质,而那天看来,对于我却全然没有了吸引,他的脸上少了几分朝气和灵动,多了些许苦涩和无奈。我们的话渐渐少了,直到告别。回家的路上,我有些恍惚,这场相遇真是奇特,我不敢相信,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那么久地盘踞在我少女的情感中,当时我喜欢的是这样一个人吗?    
    在我们青春年少情窦初开时,我们是那样容易冲动地喜爱上一位走近自己的异性,或者是因为他(她)的一个微笑,他(她)的一个眼神,或者是他跃身投篮的精彩片刻,他(她)抚弄发丝的温柔一瞬,吸引我们的可能是那份来自异性的气息,触动我们的可能是那种我们内心衍生出的对异性的向往。而成年之后当我们寻觅爱情时,我们就会多了一些理性和判断,我们知道吸引自己的会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如那个人的气质、品格、背景、文化、内涵等等。我们会较为成熟地选择自己的所爱,较为智慧地付出自己的爱。我们会和自己深爱的人分享生命中的每一刻,相爱的人会分担忧患,共勉困苦,有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憧憬与将之付诸实施的决心。而这一切却是青春情感中乏力担负的。    
    那天回到家中,妈妈问起,我据实说我遇见了他,妈妈的反应很有意思。她睁大眼睛说:是吗,那太好了,你现在又没男朋友,和他有可能吗?当年拆散你们,是你们还小,怕影响你们读书,现在我可不会再管了。我摇头,说:妈妈,如果你那会儿没拆散我们,我估计现在我也不会和他好了。    
    就是这样,我的初恋故事,在妈妈不会再给我压力的时候,我也已经知道了,他不是我要选择的爱人。十多年的初恋心结在那场相遇中被解开了。    
    若不是今天为了我的少男少女朋友们写起这篇故事,我很少会想起他。他带给我的欣喜,带给我的痛楚,早已烟消云散。那段青春少女的情感,只属于那段青春岁月,那时候或许也是一种爱吧,只是这场初恋情怀到头来败给了时间,败给了长大的自己。


第五部分 播出手记第112节 如果没有文字

    没有文学,就没有今天的我    
    吴若梅    
    和孙岩做节目,特愿意鼓励少男少女多读书。其实,我们说的不仅仅是读好课本、学好知识,更多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多读一些名著。说这些,其实也知道少男少女多半不爱听,可我们就是想说。我们所说的名著在少男少女眼里,也许根本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当年无意之中读到心里去的小说、诗歌抑或是散文,对我们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作用。    
    还是说说我自己吧!    
    10岁的时候开始看小说,看的第一部小说就是《红楼梦》,只因为家里的那部书中有红楼人物的绣像。跳着蹦着看过去,只记得林黛玉爱哭,凤姐狠毒,宝钗蛮烦人的,再就是记住了几句如“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之类的诗句。    
    真正被小说震撼是11岁。那是《人民文学》上的一部中篇,名字至今记得——《爱情》。那是描写一位志愿军男医生和一位女同学之间的爱情故事——深情、凄美、痛彻心扉。当然,这是我现在总结出来的感受。还记得,11岁的我第一次看到“爱情”被印成大字,心就怦怦乱跳。隐约中总觉得看这样的书不够体面,就揣着书本躲进厕所,任妈妈千呼万唤就是坚决不出来。那一刻,我身体里青春的“钟”突然醒来了,竟然一下子读懂了爱情的甜蜜、青春的美好与失去最宝贵情感之后的悔不当初……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一定是大睁着双眼,屏住呼吸,任思绪漫天飞舞。想钻进书中去做那位志愿军医生的女朋友,然后再也不和他分开。这大概是我看过这部中篇小说之后能下的最大的决心。    
    也许是看书“吃到”了“甜头”,从此我变得安静了。家里的书橱是我最大的宝藏,任我随意发掘。《格林童话全集》、《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怎么办》、《青年近卫军》、《叶尔绍夫兄弟》、《柴可夫斯基传》,还有《西游记》、《水浒传》、《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那时候,我最不爱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群男人打呀杀呀的,那些书里,我爱看的章节基本没有。我爱看什么章节?那自然是有关爱情的,我可以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翻来覆去地看。那套曾经蹦蹦跳跳看过去的全绣像本《红楼梦》,不下几个回合就被我翻烂了。呵呵,把这套《红楼梦》看烂了不知有多好,文革期间被抄家时就因为它的烂,竟躲过了被“火葬”这一劫……    
    在默默读书的日子里,我一天天长大。之所以用“默默读书”这几个字,是因为文革的“烈火”越烧越旺。在胆怯、惊恐、“如火如荼”的日子里,妈妈不许我迈出家门一步。停课了,没事干,只有书橱里的书陪伴着我。就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