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国家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光绪被她掌控在手里,或被作为她显示威严的权杖,或被她看作是御座上的玩偶。慈禧规定,每隔一日,光绪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光绪经常披星戴月,往来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旨。名为皇帝,实则傀儡。另一方面她还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光绪在宫内宫外遇到的困境,超过了他的先祖。 光绪皇帝亲政后10年间,在政治上最大的举动是两件事:一是在甲午战争中“主战”,二是在戊戌变法中“求变”。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吃了海军不行的亏,战争结束后,就成立了水师衙门,到19世纪80年代末,清政府的海军已逐渐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有一支可观的舰队,拥有大小70多艘军舰。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军舰20余艘,其主力舰皆购自英国和德国。南洋水师也有20余艘军舰,多系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也有购自英国的几艘炮艇。福建水师的20艘军舰是福州船政局生产,还有几艘购自英、美的炮艇。这些拼凑的军舰,战斗能力薄弱,无力参加重大海战。90年代世界造船技术又有新的发展,相形之下清政府的海军力量没有跟上舰船制造技术的发展。 但是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和同治新政的时候不一样,俄国向远东扩张,向中国的东北和西北侵略扩张,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更从陆上和海上频频地对中国侵略。尤其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不仅建立起一支海军舰队,而且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从而在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20日,日本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派李鸿章率军迅速出击。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訢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办理军务。 10月13日因为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革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第七部分:传国玉玺之谜傀儡皇帝光绪(6)…(图)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下令撤掉“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的职务。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迅速整顿队伍,激励将士,遏止敌人西窜之路,并令已革职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戴罪立功,以观后效。这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不得不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又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 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不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 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光绪被迫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訢、徐用仪、孙毓汶等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訢)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马关条约》才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等。 在这国家危难之际,慈禧又在做什么呢?在准备隆重庆贺自己的60大寿。慈禧表面上不再垂帘听政之后,改清漪园名为颐和园,大兴土木。慈禧60大寿时,她想仿造1761年乾隆给她母亲庆贺70大寿的那个规模来做。但时代不同了,乾隆的时候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所谓“物产丰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还说花钱太多了,有点吃不消。而慈禧60大寿这个时候已经是国贫民弱,外敌欺辱,根本没有条件来搞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庆寿。 但慈禧不管不顾,竟然花了七百万两银子来庆寿,从头一年就开始准备。自皇宫到颐和园沿途布置彩棚、彩灯,用了彩绸10万匹、红毡条60万尺。在花费的银两中,其中户部国库出四百万两,京官捐了121万两,外官捐了167万两,两淮盐商各捐40万两,宫女太监也都要捐银子,摆饽饽桌,从北京城里一直摆到颐和园,饽饽桌一摆就是850桌。 而当时北方正闹灾荒,哀鸿遍野,北京城多处设粥厂,救济难民。有人不满,就题写门联,贴于京城: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说来也算巧合。慈禧这个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独子同治死;甲申(光绪十年),50大寿,中法战争;甲午(光绪二十年),60大寿,中日战争;甲辰(光绪三十年),70大寿,日俄战争。
第七部分:传国玉玺之谜傀儡皇帝光绪(7)…(图)
中法战争的失败,甲午海战的失败,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清朝已到了非变革、变法不行的地步了,于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热潮,可惜这场变法不仅雷声大,雨点小,而且是昙花一现,流星一闪,仅维持了103天,就在慈禧的铁腕高压下,销声匿迹,毁于一旦了。从光绪二十四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到同年的八月初六,一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正直知识分子极大的愤怒,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一千二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拒和、迁都,是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不仅使清廷的顽固大臣感到震惊,还使妄图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觉醒,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因清廷等级森严,“公车上书”的奏章没有送到光绪的手里。康有为等人十分气愤,在二十多天后,又写了一篇万余言的长篇奏章,经过辗转反复,光绪终于看到了这篇奏章。光绪对康有为提出的许多观点十分赞赏,并发出“上谕”,实行改革新政。当然,这种“上谕”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如果用来罢一个人的官或是杀一个人的头则可,要想改变积年陈旧的封建官僚体制,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就如清风吹泰山一般地无济于事。 康有为见自己的奏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又于1897年愤然上书。康有为想起多次上书一直石沉大海,心中十分愤慨。在这篇奏章中,他措词十分激烈,指出日本国会及报纸天天讨论如何瓜分中国的问题,而中国却无动于衷,再不变法图强,中国亡国有日。但这一奏章又被顽固大臣压住不报,光绪没有看见。后来,奏章传开,在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许多报刊杂志都加以介绍摘转,光绪才从报纸上看到这篇奏章,大为感动,要马上召见康有为。 恭亲王奕訢坚决反对召见康有为,理由是祖宗成例,非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召见。光绪无奈,只得派了翁同龢、李鸿章以及荣禄等人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其中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属于主张变法的一派,他把康有为的答辞如实地报告了光绪,光绪再次为康有为的想法和态度所深深打动。他下令收集康有为的著作文章,自己认真阅读,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坚定了变法的信念,并特别下诏,凡康有为的奏章随到随送,不得扣压。 光绪急于变法革新,但实权却操在慈禧的手里,光绪实际上是个徒有虚名的皇帝。为了能够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后索要权力,甚至有一次说出了这样的话:“太后若不给我权力,让我变法强国,我宁愿不做这个皇帝,也决不做亡国之君。” 当时变法的呼声极为高涨,而朝中的守旧派却紧紧靠在慈禧太后的周围,不愿变“祖宗之法”。为形势所迫,慈禧不能不暂时放一点权力给光绪,让他先变一变法,等变不成功,她再以收拾残局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整治光绪。这种做法,要比她死命阻挠变法高明得多。于是,慈禧太后在加以严格限制的前提下,同意光绪试行变法。
光绪和梁启超等人获悉慈禧太后同意变法,惊喜若狂,以为变法就可成功了。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这实质上是变法的宣言书,诏书斥责了顽固守旧的官僚,指出变法图强是救国的必由之路,还对顽固官僚空有救国之言而无救国之实的虚伪情状进行了揭露。 这道《定国是诏》既表示了光绪变法革新的坚定信念,也使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感到了极大的震惊。从这一时刻开始,光绪帝接连不断地下诏进行变革,慈禧太后则在调兵遣将,准备用武力扼杀革新运动。 光绪于6月16日不顾守旧大臣的阻挠,召见了康有为,破了皇帝不召见四品以下官员的成例,并且长谈达两三个小时。在这次召见以后,光绪不仅对变法更加增强了信心,对变法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光绪就坐在他的龙椅之上,大发革新诏书。 在随后的一百多天里,光绪共下诏书一百一十多道,有时一天竟达五、六道之多,内容包括:设立学堂、学习西学、派人出国游历学习;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奖励创办报刊、提倡上书建议;鼓励修铁路、开矿业及农工商业;奖励新发明、新著作;撤驿站、办邮政;裁减官员、精简机构、改订规章条例;改革军队训练、对海陆军用新法操练;改革财政、制订财政预算;准许旗人自谋生路等。 毫无疑问,这些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的措施对于增加中国的国力是大有好处的,但其中许多措施触及了封建守旧派的观念和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和愤怒,他们鼓动慈禧太后坚决消灭改革。 慈禧太后一则对改革本身不同意,她是封建守旧派的代表,根本就没有改革的思想和素质,更重要的是,她绝对不愿意放弃权力,如果光绪的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朝野之上赢得了人心,她就再也无法控制朝政了,因此,慈禧太后是决不允许光绪的改革获得成功的。 当时许多守旧大臣也对维新措施阳奉阴违,拒不执行,不仅当面“劝谏”光绪皇帝,还压住诏令不往下传,或是扣住奏章不往上送。一怒之下,光绪就罢了许多人的官。在处理一次扣压奏章不报的事件之中,光绪一下子就罢了6个大臣的官,造成了轰动一时的“罢黜六堂官”事件。 当然,慈禧太后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光绪的警惕,她躲在颐和园里,对光绪的一举一动全都清清楚楚。早在下达《定国是诏》的时候,慈禧就连下三道“上谕”,罢了翁同龢的官,使光绪失去了左膀右臂,并命凡二品以上的大官均须到太后面前谢恩,牢牢掌握了人事大权。
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