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智慧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勒索2万5千美元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    
    原来,卓别林添上了一个“大”字。按卓别林的解释,那部电影的题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独裁者》,就不是派拉蒙公司剧本所意味的一般独裁者了。两者之间有了质的区别,怎谈得上侵犯专利权呢?    
    《大独裁者》1940年10月15日正式公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卓别林用自己的影片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贡献。    
    既避开合同的漏洞又不违约    
        
    从前有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长得聪明美丽,深受国王喜爱。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无策的御医告诉国王,除非得到神药,否则公主就没救了。    
    国王焦急万分,赶紧贴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愈公主的病,不仅公主可以嫁给他,而且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在遥远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个千里眼望远镜,正巧看到了国王的布告。他便同两位兄弟商议,要去治好公主的病;两个弟弟也各有宝物:老二有一块会飞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一只魔力的苹果,不管什么病,吃了这个苹果马上就会痊愈。    
    三兄弟商量好后,就一起飞往王室。公主吃了苹果后,果然疾病痊愈。    
    国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准备宴会,向全国宣布新驸马。    
    可是,国王只有一个女儿,而治病的却是三人,从生活实际和犹太律法上都不允许“一女事三夫”,那么究竟让公主嫁给谁呢?    
    老大说:“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们也不会想到这儿为公主治病。”    
    老二说:“如果没有魔毯,这么远的地方,怎么能来得了呢?”    
    老三说:“如果没有魔力苹果,即使来了,也治不好病。”    
    这个问题使国王很为难,公主既不能嫁给三个人,又不能单独嫁给其中一个人,否则就是对其他两人的失信。违约同样是犹太律法所不允许的。那么,只能说布告上的内容有漏洞,若想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避开漏洞。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拿苹果的老三为驸马。    
    国王认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拥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拥有魔毯;只有老三将苹果给公主吃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根据《塔木德》律法:“当一个人为一人服务时,最可贵的还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人。”这就是国王为了避免违约,而又避开合同的漏洞所寻求的一条标准。即不看谁对治病的贡献大,而只看谁奉献得多。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塔木德》上说:“有些争论连上帝都无法裁决。”    
    以利泽拉比与同道们在一个复杂的律法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以利泽拉比引用了各种论据,就是不能使同道们信服。最后,以利泽拉比只能要求神来干预以证明他的正确。    
    以利泽拉比大声说道:“如果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棵角豆树为我证明!”    
    于是,角豆树移动了100尺。    
    然而,同道们却说:“角豆树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小溪之水为我证明!”    
    于是,小溪便离开原来的河道,往后退了一段。    
    然而,同道们却说:“河道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学院的围墙为我证明!”    
    于是,学院四周的墙开始崩裂,眼看着就要倒塌。    
    这时,约书亚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学者们争论,与你围墙何干?”    
    出于对约书亚拉比的尊重,围墙没有倒塌;但出于对以利泽拉比的尊重,墙也没有恢复原状,就一直这么倾斜着。    
    最后,以利泽拉比只好祷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上天为我证明!”    
    于是,天上传来了声音,宣告道:    
    “你们同以利泽拉比争论什么?律法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约书亚拉比闻声站了起来,当即宣布:    
    “不是在天上。”    
    约书亚拉比的这句话,语出《圣经·申命记》:“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    
    显然,此话本意应是:上帝的诫命不是世人难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    
    那么,这句话用在这儿又是什么意思呢?    
    杰勒米亚拉比解释道:“《托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给予了以色列人,我们对天上的声音已不再关心。因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写下了:必须赞同大多数人的意见。”    
    犹太人认为,在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分歧,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观点错了,必须做出某些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    
    巧妙地解决交织着矛盾的问题    
        
    《塔木德》上说:“知道什么问题最好不回答,也是一种智慧。”    
    中世纪时,有个埃及国王接连打败了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王国。但他连年用兵,国库快空了;此时,又急需一笔巨款,却发现再也拿不出钱了。他的主意打到了犹太富翁麦启士德的身上。但他知道犹太人决不会轻易出钱,得做个圈套让他钻才行。国王思索了好久,总算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把麦启士德请进宫,摆上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酒过三巡,国王喷着酒气向富翁请教道:“麦启士德先生,听说您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我想借此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    
    麦启士德见国王那副故作谦恭的表情,怀着戒备的心理说:“不敢当,不敢当,我麦启士德不过是个酒囊饭袋而已。”    
    “不必谦虚。”国王继续说,“听说您对宗教很有研究,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到底哪一种才算是正宗呢?”    
    聪明的麦启士德一听此话,就知道国王在耍弄阴谋诡计,假如自己偏袒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说不定会中他的圈套。这问题不能直接回答,不妨同他兜个圈子再说。他想了一会,沉着地说:“陛下所提的这个宗教问题,真是太有意义啦!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假如陛下允许我讲完那个故事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美妙的答案。”    
    国王点点头说:“那您请讲。”    
    麦启士德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大富翁,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特别有一件稀世珍宝,是一只闪烁着异彩的戒指,价值连城,富翁特别珍爱。临终前,他在遗嘱上写道:得到这戒指的便是他的继承人,其余的子女都要尊他为一家之长。遗嘱要后代永久保存好这个传家之宝,不能让它落到外人的手里。    
    得到这戒指的子子孙孙,都用同样的方法立遗嘱教后代们遵守,谁得到戒指谁便是一家之长。后来,这戒指传到某个后代手里,他有三个儿子,个个受到他的钟爱。在临终前,他拿不定主意,到底把戒指传给谁。    
    当时,三个儿子都向他请求得到戒指。他想不出好办法,只得私下里请来一个身怀绝技的匠人,仿造两只戒指。父亲临终前,就把这三只连匠人也难分真假的戒指,私下里分别传给了三个儿子。这下可好,待父亲一闭眼,三个儿子都拿出戒指作为凭证,要求以家长的名义继承产业,可是谁也分辨不出哪只是真品。于是,究竟谁应该做真正的家长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无法解决。    
    麦启士德讲完故事后,微笑地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天父所赐给三种民族的三种信仰,难道不是和这三种情形一样吗?你问我哪一种才算正宗,其实,大家都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正宗。他们都可以抬出自己的教义和戒律来,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教义、真正的戒律,以为自己是天父的真正继承人。这个问题之难以解决,就像是那三只戒指一样,实在叫人无从做出正确判断。陛下您说对吗?”    
    国王面对聪明机灵的麦启士德,一时无言以对……    
    在历史上,像麦启士德一样聪明、灵活的人是很多的。    
    罗马的皇帝和以色列最伟大的拉比关系密切,因为他俩是同一天出生的。    
    有一天,罗马皇帝派一位使者给拉比带来口信说:“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是我死之后想让儿子继位;第二件事是准备让以色列的大巴列市成为自由关税城市。可是我只能先做一件事,但不知该先做哪一件?”    
    由于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如果以色列人知道拉比回答了罗马皇帝的问题,一定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拉比无法回答使者带来的问题。    
    使者回来向罗马皇帝汇报了事情经过,皇帝便问他:“当你把我的口信说给拉比听的时候,他正在干什么?”    
    使者回答说:“拉比让儿子骑在自己的肩上,然后把鸽子交给儿子,儿子把鸽子却放飞了。    
    除此之外,拉比什么事也未做。”    
    罗马皇帝马上明白了拉比的意思,意思是让他先把王位传给儿子,然后由儿子让大巴列市成为自由关税城市。    
    过了一段时间,使者又送来了皇帝的请教事项:“我手下的官员欺骗我,我该怎办?”    
    拉比同样以哑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走到菜园里,拔起一棵菜;几分钟,又拔起一棵……    
    罗马皇帝同样明白了拉比的暗示,那就是:“不要一下子除掉你的敌手,要分成几次,逐步消灭”。    
    这则故事说明,拉比和罗马皇帝的私交既没有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也没有违法,那么是无可厚非的。但当罗马皇帝向他提出咨询时,他又不便于当面回答,而他本人又不愿意断绝这份友谊,所以他只好采用暗示的方法,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拉比的智慧在于,他既没有在“说”上违法,也没有因机械地守法而压制自己的表达,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交织着矛盾的问题。即所谓不可以说,却可脚踏实地地去做,这正是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迪。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诱使对方产生错误的“想像”

    诱使对方产生错误的“想像”    
    《塔木德》上说:“尽量不要说谎;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说实话。”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使人难于把握分寸,犹太人在生活中却做得非常灵活。    
    售货员费尔南多在礼拜五黄昏经过一个小镇。由于身无分文,他无法食宿,只好到犹太教会堂找执事,请他推荐一个提供安息食宿的家庭。执事查了一下记事本说:“本礼拜五,路经本镇的穷人很多,每家都住满了客人,唯有一家    
    开金银店的西梅尔家例外,不过他从来不接纳客人。”    
    “他肯定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多很自信地说。之后,他就去了西梅尔家。等敲开门后,他神秘兮兮地把西梅尔拉到一旁,从大衣兜里取了一个砖头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    
        
    “请问您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    
    金银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这时已到了安息日,不能继续谈生意了。为了能做成这笔生意,他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自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后再谈。    
    按照犹太教规,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这24小时为安息日,这期间不得从事任何工作。另外,孤身在外的旅客在这期间有权利在路经的犹太人家里获得食宿方面的照顾,因为这一天,即使旅人也不出门。    
    于是,在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都受到热情款待。当周六晚上可以做生意时,西梅尔满面笑容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    
    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说:“我哪有什么金子,只不过是想问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在这则故事中,那个售货员“暗示”对手上当的技巧可谓高明。他在一个不谈生意的时候,问了一个似乎是生意上的问题,而且表情神秘兮兮,拿着一个砖头大小的小包,这就使对方产生了“想像”,感觉是有客户来了,加之对方又求财心切,结果只能上当受骗,一厢情愿地把别人的“随便问问”当作客户。    
    采用旁敲侧击、转移视线的方法    
    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所罗门时期的某个安息日,有3个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由于身边带钱过多不方便,大家商议将各自带的钱埋在一块,然后就出发了。结果,其中有个人又偷偷溜回来,将钱挖走了。    
        
    第二天,大家发现被盗了,便猜想一定是自己人所为,但又没有证据证明是哪个人所为,于是,3人便一起去素以断案英明的所罗门王那里,请求仲裁。    
    所罗门王了解事情经过后,什么话也没问,只是说:“这里恰好有道题解不开,请你们3位聪明人帮忙解决一下,然后我再为你们裁决。”    
    问题是这样的:有个姑娘曾答应嫁给某男,并订了婚约。但不久以后,她又爱上了另一个男子,于是她便向未婚夫提出解除婚约。为此,她还表示,愿意付给未婚夫一笔赔偿金。但这个男青年无意于赔偿金,痛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由于姑娘很富裕,不久又被一个老头拐骗了。后来,姑娘对老头说:“我以前的未婚夫不要我的赔偿金就和我解除了婚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