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母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路易的藏书颇丰,葆拉则喜欢演奏钢琴。夫妻俩要求亨利·基辛格小时候只做两件事,读书和练琴,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钢琴家或学者。然而小时候的亨利只喜爱读书,却从不摸琴。    
      幼年时的亨利,顽皮而又活泼,除读书外,就是喜欢踢足球,还特别喜欢同女孩子厮混。读小学时,他在班上很活跃,常常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而且当他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也爱回答问题,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生。    
      亨利7岁那年,希特勒开始实行他那蓄谋已久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当时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尔特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亨利和他的犹太同学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被赶出了学校,转到一所专收犹太人的学校,父亲也被学校解雇了。    
      青少年的本性往往会同他们所处的纳粹恐怖环境发生冲突,因此做父母的不得不告诫孩子,让他们懂得一时的任性可能闯出大祸。    
      为了保护亨利,葆拉不许亨利跟外面的孩子一起玩,成天把他关在院子里。亨利从窗户里看到菲尔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他们排着队在街上唱歌,穿着制服游行。    
      那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杀戮、恐怖、忧愁笼罩了亨利的家。亨利未满14周岁以前,就有12位亲人死在纳粹手中。    
      路易曾经以为这种反犹疯狂或许能很快过去,因此还曾竭力忍熬过。他总是埋头读他的那些书籍,沉湎于他的梦想之中。    
      葆拉一直掌管着家中的大事,她劝说丈夫带着全家尽快离开德国。出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虑,1938年基辛格全家去了伦敦。后来葆拉在伦敦的姑母又帮他们去了纽约。    
      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不好办。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凑合着当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    
      葆拉天性开朗,因而总是与丈夫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但能宽厚待人,还精于烹饪,家道殷实的犹太移民在操办什么事情时总是请她下厨帮忙,她的名气也就渐渐传开了。从最初为附近邻居们偶尔帮帮忙开始,后来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葆拉开始承办“犹太教坚信礼”、婚宴甚至一些非犹太人家的节日酒宴。    
      事隔多年,当儿子亨利·基辛格在学术界成名以后,她还偶尔重操旧业,帮老主顾做上一席好菜,不过这时她改用了一个当厨师的假名,而不再用“基辛格太太”这个称呼了。而当认出她的人再次称呼她“基辛格太太”或“亨利母亲”时,她总是说:我只是个“管家”。    
      基辛格到了纽约后,插入了乔治·华盛顿中学的秋季班。由于“有语言上的困难”,基辛格在学校里很腼腆,自卑,甚至感到孤独。    
      为此,葆拉心急如焚。为了克服亨利的自卑感,她给他讲爱因斯坦和海涅的故事,还决心和儿子一起学习英文。经过一年的苦练,亨利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后来甚至因出色运用英语进行政治活动而博得了全世界外交家的赞赏。    
      亨利在母亲的鼓励下不但语言过了关,各科的成绩也直线上升。但善良的亨利看到母亲为了供他读书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辛苦,便提出白天做工,做一个夜读生。作为母亲,葆拉舍不得孩子吃苦,没有同意。可当基辛格再三要求后,葆拉答应了。她想这是孩子逆境锻炼的机会。    
      亨利在曼哈顿一家毛刷厂找到了工作。最初他干的活是挤净鬃毛上的酸水,后来被提升为送货员。    
      尽管改做了夜读生,亨利的成绩仍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数学成绩比历史成绩还好。他在演算中等代数和三角习题方面表现了很高的天分。    
      中学毕业后,亨利最理想的工作就是当一名会计师。对一个难民来说,那是最容易找到的职业。然而一封公函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参加了美国陆军。    
      从1943年2月起,亨利·基辛格在北卡罗来纳州受了16个星期的入伍训练。军事课程的内容很多,要学钻铁丝网、用步枪射击等。1943年6月19日,亨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但堡加入美国籍。同年夏天,他又乘火车北上,到了设在宾夕法尼亚州伊斯顿的拉斐特学院,经过一系列新兵考试,证明自己具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于是他便同其他3000名优秀青年一道接受大学专门训练。    
      1944年,21岁的亨利·基辛格担任第八十四师师长的德文翻译,进入德国,并奉命恢复克雷菲尔德城市的秩序,他雷厉风行,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便成立了一个效力惊人的市政府,受到了美国将军的赞赏。亨利·基辛格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使他不到一年工夫便从第970反特队的成员一跃而为黑森州贝格斯特拉斯区的负责人。    
      1947年春,亨利·基辛格回到美国,获得纽约州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进了哈佛大学。从此官运亨通,前景灿烂。    
      1969年1月,亨利·基辛格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直到1977年初福特总统下台为止,在长达八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亨利·基辛格作为白宫的外交智囊和国务院首脑(1973年9月22日起兼任国务卿),参与制订美国外交政策,执掌外交大权,穿梭于世界各地,权倾朝野,名噪一时。    
    


第二部分玛丽·希尔顿:梦的衣裳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谁都知道康拉德·希尔顿是世界旅馆业大王,在世界各地的大都市里,都可以看到耸入云霄的希尔顿大饭店。他所创立的国际希尔顿旅馆有限公司,现在在全球已拥有两百多家旅馆,资产总额达数十亿美元,每天接待数十万各国旅客,年利润达数亿美元,雄踞全世界大旅馆的榜首。    
         
      康拉德·希尔顿并不是出生于富贵的家庭,当开始涉足于旅馆业时,手头只有5000美元而已。然而他靠着矢志不移的勇气,一步一步地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晚年的自传中揭开了他发家的奥秘:“我认为,完成大事业的先导是伟大的梦想。是我的母亲成全了我的梦想。”    
      希尔顿的父亲格斯·希尔顿原籍挪威,10岁时随全家移民到美国的衣阿华州。格斯长大后,在道奇堡市当一名职员。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将目标指向了拥有无限机遇的西部地区。于是他凭着自身巨大的勇气、主动热情的态度和开创新事业的精神,仅靠一点积蓄就在偏远的西部跑起了买卖。    
      玛丽是希尔顿的母亲,是一位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她说服了她的富商父亲,离开了富裕的城市,跟随新婚的丈夫来到西部的边陲小镇——新墨西哥州圣安东尼奥镇。    
      1887年圣诞节那一天,在新墨西哥州圣安东尼奥镇这个荒凉小镇的一座堆满杂货的土坯房里,玛丽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康拉德·希尔顿。    
      但是圣诞老人似乎并没有给希尔顿和他的家庭带来特别的好运气。父亲起早贪黑,整天东奔西跑,为养家糊口、积攒家业而疯狂地工作着。母亲担当起繁重的家务,为把八个子女抚养成人,白发过早地爬上了她的额头。少年康拉德·希尔顿与其他兄弟姊妹在学校放假期间帮家里站柜台,或推着货物沿街兜售。就这样,在全家人辛勤劳作下,商店的生意日益兴隆。父亲还购买了一家小煤矿。1904年,年仅17岁的康拉德在父母支持下,开始独立经商。家中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1907年,美国发生了经济恐慌,一夜之间,希尔顿一家陷入了困境,入不敷出,家中仅剩下一间堆满货物的五金商店。为了摆脱危机,他们把货物尽快处理掉,腾空房子开办了“家庭式旅馆”。格斯当总管,玛丽做饭菜,而康拉德和弟弟卡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揽客的任务。康拉德这种经历为他日后经营旅馆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希尔顿一家惨淡经营的这家小旅馆总是摇摇欲坠,时时面临破产的威胁。对于年轻气盛的康拉德来说,开旅馆并非他当时的理想。他的第一个伟大梦想是开一家银行,当一名风度翩翩的银行家,坐在银行大厦经理办公室的转椅上,处理着大笔大笔的金融业务。    
      康拉德充满自信地告诉父母,他要做一名银行家,要在里奥格兰河流域建三四家银行。1913年9月,他把这项计划付诸实施。他东奔西跑,好不容易筹集到自组银行所需的3万美元资金。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次股东会议上,康拉德遭到排挤,一个敌视他的70多岁的老头子被推为董事长。在父亲的帮助下,康拉德终于在一年后反败为胜,重选了一位董事长,康拉德自己也当上了副董事长。这家圣安东尼奥银行,在康拉德的经营下,业务取得很大进展,两年后银行资金已达13.5万美元。    
      1917年,美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康拉德·希尔顿应征入伍。这场战争中断了他做银行家的梦,改变了他的未来。1919年,父亲遇车祸身亡,康拉德退伍回家。    
      康拉德·希尔顿干起了父亲留下的小本买卖。当银行家的梦想重又在他心中泛起,但他已没有了银行,手头只剩下5000美元的积蓄,梦想怎么成真呢?    
      “我如何重整旗鼓?”希尔顿向母亲请教。    
      玛丽是一位坚强而有远见的母亲,她严肃而又坚定地对儿子说:“康拉德!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的世界。与你父亲一起创业的老友曾经说过:‘要放大船,必须先找到水深的地方。’”    
      于是,康拉德·希尔顿带着他的梦想,只身闯进了因发现石油而兴盛的得克萨斯州。康拉德迫不及待地连续跑了两个城镇,问了十几家银行,总算有一家银行同意以7.5万美元出售给他。正当他狂喜之时,对方突然变卦,将售价涨至8万美元。康拉德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决定彻底放弃当银行家的念头。    
      在碰壁之后,康拉德余怒未消地来到马路对面的一家名为“莫布利”的旅馆准备投宿。谁知旅馆门厅里的人群就像沙丁鱼似的争着往柜台挤,他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服务员却把登记簿“啪”地一合,高声喊道:“客满了!”    
      旅店开始清理客厅,驱赶人群。一个板着脸的人对康拉德说:“请离开客厅,八小时后再来碰运气,看有没有腾空的床位,因为我们这里每天24小时做三轮生意的。”康拉德憋了一肚子气,忽然灵机一动,问:“你是这家旅馆的主人吗?”对方却诉起苦来:“是的。我就是陷在这里不能自拔了。我赚不到什么钱,不如抽资金到油田去赚更多的钱。”“你的意思是,”康拉德压抑住自己的兴奋,故意慢条斯理地问,“这家旅馆准备出售?”“任何人出5万美元,今晚就可以拥有这儿的一切,包括我的床。”旅店老板下定了卖店的决心。    
      三个小时后,康拉德仔细查阅了莫布利旅馆的账簿,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卖主最后同意以4万美元出售。康拉德立即四处筹借现金,终于在一星期期限截止前几分钟将钱全部送到。莫布利旅馆易了主,康拉德干起了旅馆业。他随即给母亲打电报报喜:“新世界已经找到,锡斯科可谓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在此下水。”    
      当天晚上,莫布利旅馆全部客满,连康拉德的床也让给客人住下了。他只好睡在办公室里。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得克萨斯州镶嵌着一连串的希尔顿饭店。当然,要使美梦成真,还得做一番努力。但这位未来的“旅馆大王”,毕竟已成功地写下了他的发迹史的第一页。    
      莫布利是个小旅馆,往往是客人过多而无法安排。康拉德·希尔顿经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悟出了经营旅馆业的第一个原则,即“装箱技巧”,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加以利用,使旅馆的土地面积和空间产生最大的效益。    
      接着,康拉德·希尔顿又引进了军队中的团队精神,即荣誉感加上奖励,大获成功。团队精神成为希尔顿经营旅馆业的第二个准则。    
      随着莫布利旅馆的经营成功,希尔顿又与人合伙买下了华斯堡的梅尔巴旅馆、达拉斯的华尔道夫旅馆。希尔顿的旅馆业开始蒸蒸日上。    
      在又购买了几家二手的旅馆之后,希尔顿产生了厌倦感,他内心萌发出一个更伟大的梦想,要建造自己的新旅馆。当时他只有10万美元,但他对母亲说:“我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第一件事,我要集资100万美元,盖一座名为希尔顿的新旅馆。”    
      玛丽对他的异想天开非常支持。得到母亲支持的希尔顿对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他看中了达拉斯市中心的一块地,经过谈判以每年租金3.1万美元、租期99年,租下这块地产;接着又以这块地产做抵押筹集贷款。“达拉斯希尔顿大饭店”于1925年8月4日落成。    
      随着家庭生活的美满和事业的新进展,康拉德·希尔顿又开始了新的冒险。    
      1928年圣诞节,即康拉德·希尔顿41岁生日的时候,他已经建起了7座大饭店。    
      康拉德·希尔顿的梦越做越大。他成立了希尔顿饭店公司,把所有的连锁店统一起来。他决心向更广阔的世界去扩展。作为这项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西部大城市埃尔帕索建造一座希尔顿大饭店。1929年秋天的一天,他宣布在该城中心“拓荒者广场”开始建造一家耗资175万美元的大饭店。    
      雄心勃勃的希尔顿怎么也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