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参加宗教活动,违者撤职。宗教考查法主要矛头是针对天主教徒的,但也
殃及清教的不从国教者,使其遭受严厉的镇压。
詹姆斯二世1685年上台,开始公开地恢复天主教活动,目的在于使英国
重新成为罗马天主教国家。他把国会的宗教考查法抛在一边,任命天主教徒
担任高级文武公职,聘请耶稣会士到英国。1687年,他也颁布一个信教自由
令,准许完全的宗教宽容。不从国教的清教徒因此被解除了限制,但他们并
不支持这个信教自由令,国会也再度被激怒。两者都看出了詹姆斯二世的真
实用意——扶植和保护天主教。新教各宗派在这个问题上暂时将他们的分歧
搁在一边,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詹姆斯二世。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推翻,由
奥兰治的威廉统治英国。
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又给新教的不从国教者带来了好年景,他们
… Page 12…
似乎为自己争得了信仰自由。1689年5月颁布了宗教宽容法,规定只要宣誓
或声明忠于威廉,否认教皇管辖权或天主教的宗教仪式,承认《三十九条信
纲》的地位,就有权自由崇拜。不从国教者,包括长老派、公理派、浸礼派,
这时已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尽管他们仍要向国教会缴纳什一税,但毕竟有
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而罗马天主教徒的地位则大大衰落,处于受压制的处境。
新教的命运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清教与王党和顽固的国教会派激烈斗争的时候,产生过一些有神秘主
义倾向的小宗教派别,以乔治·福克斯(1624—1691年)为领袖的贵格派是
有特色的一支。福克斯发现不少基督徒言行不一,名义上信仰基督,但实际
行为却很不检点。他视此为虚伪,对之深恶痛绝,并努力寻求一种新的信仰。
福克斯认为,人人都能从上帝那里领受一份真理之光,这真理之光深藏于每
个人的内心之中,只要人们追随这光,就能达到真正的善。《圣经》虽然是
真正的上帝启示,但启示不限于《圣经》,它像光一样照耀着每一个真正的
信徒,关键是对上帝的真诚信仰并努力追寻那启示。从这种信念出发,福克
斯反对宗教生活的形式主义。他说,职业的传道者是不必要的,因为上帝已
将内心之光赐与了他愿赐与的人,所以,这样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传道;宗教
圣事是内心的精神活动,那些繁琐的外在仪式也无必要,相反,还会将人引
入歧途;基督徒说的话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不必发誓;在基督徒看来,
战争是非法的,奴隶制是可憎的,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应该是一积极奉献的
人生。
贵格派的主张有很大吸引力,它从清教各派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王政复
辟时代,贵格派受到残酷镇压,约有400多贵格派信徒死于狱中,许多人被
处以巨额罚款而破产。贵格派对向海外传教有极高热情,派人到德、奥、荷
及耶路撒冷等地传教,并在开拓北美殖民地方面作了不少工作。
在苏格兰方面,那里的经济和文化都要落后一些,直到16世纪初,社会
状况仍停留在中世纪,王权弱小,贵族为所欲为。天主教会占据全国二分之
一的地产,教会职位多数用来安插贵族子弟。新教思想传入苏格兰也较晚,
势力很弱,受到天主教的残酷镇压。
苏格兰的宗教斗争与民族独立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苏格兰多年处于
法国和英格兰的夹缝中间,一方面,苏格兰人担心被英格兰兼并,想投靠法
国,然而又怕受法国控制。16世纪中,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1513—1542
年在位)与亨利八世有血缘关系,但他还是将自己的命运与法国联系在一起,
依靠法国人的支持数次与英格兰开战,都以失败告终,这似乎更加剧了苏格
兰对英格兰的恐惧,而与法国靠得更紧。
苏格兰重民族独立,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他们讨厌英格兰,也反对国
王完全投入法国的怀抱。苏格兰的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与民族独立运动是同
步的,新教与反对王权的贵族联合起来,向天主教,也向王权开战。
新教的领袖是诺克斯,他曾到德国和日内瓦避难,成了加尔文的热心追
随者,并在那里传道,做发展苏格兰新教教徒的工作。16世纪60年代,诺
克斯瞅准英格兰和法国在争夺苏格兰上的矛盾,利用英格兰的支持,发动反
抗天主教的革命并取得胜利,趁机控制了国会,使国会通过了一项加尔文主
义的信仰宣言,废除教皇管辖权,按长老制改组教会的管理机构。
17世纪一开始,詹姆斯五世的孙子继承王位,称詹姆斯六世,同时又是
英格兰国王,称詹姆斯一世。这位国王对加尔文主义的长老制不感兴趣,喜
… Page 13…
欢实行主教制,以便于他控制教会,加强其王权。他毫不犹豫地向长老派发
起进攻,先是强制恢复主教制,进而改变加尔文主义的宗教仪式,以英格兰
国教会的模式改造了苏格兰的教会。这之后,苏格兰与英格兰宗教的命运就
联系在一起了。
苏格兰长老派反抗国王查理一世 (他也是苏格兰国王)强制推行英格兰
国教的教义,成了英格兰内战的导火线。在1660年的王政复辟时代之前,苏
格兰长老宗的地位不断加强,确立了自已的统治地位。在王政复辟时代,苏
格兰陷入了混乱与苦难之中,长老宗遭到残酷镇压。1661年召开国会,废除
了一切有利于长老宗的法令,恢复了主教制,规定凡不到主教管理的教会礼
拜的,一律处以大宗罚款,许多长老宗牧师被免职;并成立了高等宗教事务
法院,作为镇压长老宗的工具。长老宗于16世纪70年代曾发动反抗国王的
宗教专制的武装起义,失败后,其处境更加恶化。长老派被宣布为不受法律
保护,到处受到追捕、屠杀,这种状况一直到1688年后才结束。不过,那以
后苏格兰宗教界的麻烦并没减少。长老派似乎很得势,1690年,国会恢复了
被免职的长老宗牧师的教职,并宣布长老制是政府承认的教会形式。对此,
主教派很不满意,更激进的长老派也感到他们的最终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
们的本意是反对市俗政权控制教会。主教派、长老派、激进长老派之间的纠
纷到18世纪仍在继续。
(2)欧洲大陆各国
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运动比英国开始得早,但法国、西班牙的天主教势
力仍很强大。
王权与教皇的权力争端是法国宗教变革的重要因素。从15世纪初开始,
法国的国王们就把对罗马教廷的独立作为宗教政策的基础,但对新教又充满
怀疑、仇恨。16世纪初,加尔文主义新教的影响已深入法国。1557年以后,
这些新教被称为胡格诺派,其信徒主要是受压迫的手工业工人。此外,在握
有权力的贵族中,也有人信奉胡格诺派,他们是政治上的胡格诺派。法国国
王支持天主教,但反对罗马教皇干予法国天主教事务。他们在胡格诺派和天
主教之间玩权谋,搞平衡,既要对抗罗马教廷,又要防止胡格诺派威胁自己
的地位,目的是保住王权。1562至1598年,法国发生了30多年的胡格诺战
争,这次战争在宗教方面的结果是由法王亨利四世颁布一个《南特敕令》,
这实际上是一个天主教与胡格诺派的妥协性条约。该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
国教,但也承认胡格诺派享有信仰自由,允许胡格诺派在除巴黎和少数几个
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及农村作礼拜。胡格诺教徒同天主教徒享有同样的担任
官职的权力,他们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还附有一个秘
密条款,允许胡格诺教徒保有200个设防的城堡。自此,胡格诺派取得合法
地位,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教会的组织完善了,在许多城市,胡格诺
派开办的学校名气很大。对于敕令给予胡格诺派的地位,天主教会和罗马教
廷一开始就极力反对。1629年,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取消了秘
密条款,胡格诺派的宗教权利虽然保留,但却屡遭耶稣会和其他天主教势力
的攻击。1685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敕令》,胡格诺派的合法地位被
取消了,教徒们到处受迫害,不少人被迫逃亡英国、德国,甚至远到美洲。
路易十四是个极端的王权专制主义者。他于1643年5岁登基,1661年
亲政。他坚持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残酷迫害胡格诺派等新教徒,剥夺新教
… Page 14…
徒的就业机会,堵死了他们的生路,派士兵到不愿改宗天主教的人家里骚扰。
在废除《南特敕令》后,要求新教牧师必须在两周内离开法国,新教徒的子
女必须加入天主教,其他新教平信徒,也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并采取各种
措施,严禁他们逃往国外。就是对于天主教中有加尔文主义倾向的詹森派,
路易十四也不放过,宣布其为异端,大加迫害。另一方面,路易十四也极力
反对法国天主教会听命于罗马教廷。1682年,他搞了一个限制教皇权力运
动,阻制教皇势力插手法国天主教事务。路易十四否认罗马教廷在法国享有
立法权和司法审判权,法国的宗教事务由法国的法院来处理,他规定教皇的
命令不能直接下达到法国天主教会,必须要经过国王的允许。
法国专制王权的高压政策在政治、宗教方面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在法国
大革命前的 100多年间,反宗教的无神论思想逐渐成熟并传播开来。比埃
尔·培尔(1647—1706年)、伏尔泰 (1694—1778年)、孟德斯鸠 (1689
—1755年)、卢梭(1712—1778年)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矛头都直接指
向天主教及基督教神学,他们的思想境界都早已超出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
们。拉美特利(1709—1751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狄德罗(1713
—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等人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则直接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统治,作为其附庸的法国天主教会也
受到革命的猛烈冲击。1790年,国民议会制定《神职人员组织法》,实行教
会民主化主张,制止教皇对法国教会的控制行为,选举主教和教区教士,神
职人员与世俗公职人员待遇同等,取消了天主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国民议会
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宣誓服从该组织法。教皇庇护六世公开攻击法国革命,制
止神职人员宣誓。实际上,教皇的命令的作用也已不是绝对的,法国天主教
神职人员分化了,一部分宣誓遵从《神职人员组织法》,另一部分拒绝宣誓,
被称“拒宣誓派”。“拒宣誓派”不但在宗教上被认为是反动的,在政治上
也是保王党,被革命政府施以严厉镇压。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曾有“反基督
教运动”。它废止基督教的格利高利历法,推行共和国历法,定1792年为元
年,并中止所有宗教节日。基督教的教堂被改为“理性神庙”,神职人员被
强迫辞职、结婚,民间的婚丧仪式不允许再在教堂举行。为了迎合民众中的
宗教情绪,雅各宾派也不敢轻易完全取消宗教。他们企图建立一种革命的新
宗教以代替天主教。罗伯斯庇尔(1758—1794年)曾倡导一种崇拜“最高实
体”的新宗教,声称该宗教只承认一条教义,即灵魂不灭;只遵行一条教规,
即履行个人义务。这实际上不过是将他们的信仰披上一件宗教的外衣。
大革命时期,法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一直相当紧张,教皇国始终充当反
对法国革命、复辟王政的势力。拿破仑时期,这种局势也没有改变。他曾带
领军队攻入罗马,俘获教皇庇护六世。1799年11月选出新教皇庇护七世,
重建教皇国,但不久就成为拿破仑手中的工具。拿破仑为巩固自己的地位,
争取法国天主教徒的支持,于1801年7月与教皇达成协议,承认天主教为法
国国教,双方各自做了一些让步,形成某种妥协。拿破仑给予天主教的活动
自由是有所保留的,他严格限制天主教主教与罗马教廷发生联系,规定强制
实行路易十四时制定的《限制教皇权力条款》。这些措施显然为教皇所不容,
庇护七世下令革除拿破仑的教籍。作为回报,拿破仑于 1808年派兵进入罗
马,将教皇虏往法国囚禁,一直到拿破仑战败。
法国的宗教改革困难重重,相对于其他不少欧洲国家来说进展缓慢。但
… Page 15…
是,法国大革命对天主教的冲击也是致命的,它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走向政
教分离的道路。自此,从中世纪以来就确定的由天主教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社
会生活的政教合一局面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大陆的其他各国,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大本营,葡萄牙和意大利也是天
主教力量占优势。在德国,以宗教的名义进行了一场30年战争(1618—1648
年),新教诸侯与天主教势力进行旷日持久的争夺。1648年10月,交战各
方签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各方达成妥协,“大致以当时天主教和新教实际
控制范围为依据粗略地划定了两大教派的分界线。……欧洲大陆上的宗教改
革运动可以认为至此结束。”①
① 威利斯顿·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
… P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