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万户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万户侯-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急盼、边令诚、长孙微地笑了,这在他的意料之中,其实就算李豫不册封长孙蓝玉,他也一样会注意到长孙全绪,从马英俊上一份密件里,就已经指明了李豫地思路,他是在打河东军地主意,长孙全绪、张知节、李抱玉,这些人确实容易被朝廷拉拢,况且还有一个边令诚在中间牵线搭桥,自己在洛阳时,李豫还封他为河东、河北两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不仅想把河东军抓到手,还打上了李光弼的主意。自己装聋作哑不问此事也就罢了,他居然还真地行动了。

“既然你这样想让他们来,那我就成全你了!”

李清淡淡笑了笑,随即提笔写一了封信给潼关大帅南霁云,命他按自己的指示安排防务,写完,他拉了两下身边的绳子,立刻进来两名亲卫。李清将信递给其中一人道:“将此信送给潼关南大帅,不得延误!”

亲卫领命前去,李清闭目整理了一下思路。他背着手慢慢走到窗前,随手推开窗户,一股清新而寒冷的风迎面扑来,一大早还是阳光灿烂。可这一会儿又已经阴云密布。李清凝望着远方黑墨墨的天际,自言自语道:“看来暴风雪要来了!”

他沉思了片刻。毅然回头令道:“去将荔非元礼给我叫来!”



至德元年十一月中,李光弼大败史思明。攻占安庆绪地老巢幽州。史思明战死,叛将李怀仙杀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随即向李光弼投降。幽州既失,河北诸郡纷纷投降,李光弼势如破竹,并分兵两路,一路取青州的薛嵩,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兵锋直指安庆绪最后盘踞的相州,会战的时机终于来临。

三天后,天下兵马大元帅、右相李清率军启程,他留三万军驻守长安及关中各地,他自己亲率二十万大军离开长安向东进发,同时命淮西田神功、淮南贺兰进明以及襄州刺史来瑱、南阳刺史鲁、徐州刺史季广琛、青州刺史许叔冀等一批拥有军队的地方的军阀各自率军在郑州与他会合,共讨安庆绪。



李清离京的次日,暴雪初停、朔风劲吹,长安积起了厚厚一层大雪,直齐到人的膝盖处,这样厚地雪连马车也无法出行,整个朱雀大街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只隐约看见一些小黑点在雪地里艰难地移动,这大都是出来讨食的贫苦人,给人扫雪也是一个不错地赚钱方法。

可有一个人却走得很快,只见他长得粗眉重眼,身材异常魁梧,大步流星走路,俨如奔跑一般,这个人叫刘四郎,也就是永王回府时遇到的那对卖艺孪生兄弟,他是兄长,他告诉永王,他们兄弟原来在河西当兵,都是斥候,哥舒翰潼关兵败后他们整个斥候营都逃到河东,后来落草为寇,但他兄弟二人不愿为贼,打算河西老家养马,因缺盘缠所以在街头卖艺。

永王随即派人去兵部调查他二人军籍,果然有他们的名字,刘四郎、刘五郎,河西凉州人,从军三年,李璘当即命他们为自己的随身侍卫。

永王李璘也打起了那队斥候营地主意,据说有五百多人,若被自己掌握,这将是何等强悍地生力军,他立即派刘四郎前往河东招募那支军队,并许他们钱财、土地和女人,而今天便是刘四郎回来报信的日子。

“回禀王爷,卑职不负重托,除去几人回乡,其余五百二十人,属下已全部将他们带到城外地田庄,可随时进城。”

李璘当年为争夺皇位,也曾在自己的各处田庄里训练两千奴隶做为护院庄丁,但经李清追田征兵后,庄丁几乎散失殆尽,田庄也只剩下永业田一处,现在李隆基要夺回皇位,手中无人便成了李璘最大地软肋。

而今天这个突来地消息顿时将李璘欢喜得几乎跳起

西军本来就很凶悍,而斥候军又是精锐中的精锐,自队,再好好笼络,这就会成为自己登位地一大助力。

“走!我们到田庄去。”

李璘披上一件银鼠皮大衣向外便走,管家却急忙拦住了他,“王爷,外面这么厚的雪,无法行马车,不如改天再去!”

“不能行马车就骑马,本王现在就要去!”璘步向外走去。

“王爷,外面风很大,不如您坐轿,我们兄弟抬您去!”后面跟上来道。

李璘停住了脚步,他回头看了看刘五郎那张憨厚而诚恳的脸,心中不由有些感动。便和蔼地拍了拍他宽厚的肩膀笑道:“不错!好好跟着我,本王绝不会亏待你们兄弟。”

刘四郎当即单膝跪倒,斩钉截铁道:“愿为王爷效死命!”

长安城内大雪封路,最烦恼之人莫过于京兆尹郭虚己,大臣要去衙门,百姓要干活养家,商人要出市卖货,种种理由都需要他将各主要大街清出一条路来。可他手中无兵,只有数百名衙役,连同长安县、万年县的人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过千人。连清理朱雀大街都不够,至于雇民夫干活,钱倒不是问题,问题上去哪里找这么多民夫。最后还长安县令给他想了办法。去各坊的破庙烂观将乞丐和流浪儿找来,许他们三十文一天、并管两顿饭。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长安大街上到处都是扫雪的人,路上开始出现了马车。路终于通了。而郭虚己却急匆匆赶回了家,管家跑来告诉他。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的客人,有士兵护卫着,十分凶狠,让他赶紧回家。

郭虚己想了半天也想不通来人会是谁,走进门,只见十几个带刀侍卫守在门口,目光阴冷而警惕,他地家人都吓得躲在内院不敢出来,整个府宅里静悄悄的,十分安静。

“老爷,就是他!”

管家缩手缩脚地指了指院子,郭虚己顺他手指处望去,只见一人正负手站在院子里欣赏树上冰挂,他披着一件火狐大衣,戴着一顶黑色的小帽,从背影看,郭虚己只觉他十分眼熟,可怎么也想不起他是谁。

“舅爷,我等你多时了!”

那人笑着慢慢转过身来,郭虚己大吃一惊,“啊!皇上,不!太上皇。”他一下子跪倒在地,只觉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来人正是太上皇李隆基,他瞥了郭虚己一眼,淡淡笑道:“我出来欣赏长安雪景,正好路过此处,口有点渴,舅爷不会连一杯水也不给我喝吧!”

郭虚己偷偷看了看房间里,没有其他人,他心里顿时明白过来,看雪景却不带杨玉环,这分明就是来找他,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冷汗立刻流了一背,李隆基不是痴呆了吗?这、这,他竟是假装的啊!难道是。

郭虚己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他木然地跟随李隆基进了客房,李隆基毫不客气地坐了主位,一摆手道:“你坐吧!”

郭虚己屁股擦着椅子边坐下,两条腿肚子颤抖个不停,他硬着头皮道:“陛下,不!太上皇找臣有事吗?”

李隆基冷哼一声,“我先问你一句话,你是大唐的臣子吗?”

“臣当然是!”说这句话的时候,汗珠已从郭虚己的额头留下。

“砰!”地一声巨响,李隆基在桌上重重一拍,站起来怒斥他道:“你既然为大唐的臣子,那为何眼看大唐社稷被人窃取而无动于衷,甚至为虎作伥!”

郭虚己吓得一激灵,身体一下子从椅子上滑落到地上,结结巴巴道:“太上皇,臣。有为虎作伥。”

“没有二心?”李隆基冷笑一声,目光似电一般紧盯着他道:“如果没有地话,那他为何会用你为京兆尹,他当年来京城,你就去了剑南,擦肩而过,以后也素无瓜葛,你如果不是主动投靠于他,他会用你吗?还做了京兆尹这么重要的职务,你倒给我解释啊!”

“太上皇,臣冤枉啊!”郭虚己跪着向前爬了两步,几十年的绝对臣服使他伏在李隆基脚下泣不成声,“臣没有去找他,他说是要报答臣弟地恩!”

“报恩?”李隆基愣了一下,立刻便反应过来,“你是说郭虚平吗?”

“是!当年臣弟在苏州为长史,替他死了,所以他才特地任命臣为京兆尹。”

“想不到他倒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可是我对他恩重如山,他却恩将仇报!”郭虚己面前,命令他道:“我要废掉那个无用的皇太孙,另立新君,你在上面签个名字吧!”

郭虚己迟疑一下,在这最关键的时候,他地头脑蓦地清醒了,这才是李隆基来找自己地目的,他紧紧地盯着这本小册子,心乱如麻,想说不,可是又不敢,若签了这后患又无穷,一颗一颗地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李隆基冷冷地瞥他一眼,忽然提高声调,厉声喝道:“怎么!你对现在的皇上很满意吗?”

“不!不是,只是臣。郭虚己咽了一口唾沫,说不下去了。

“只是什么?”李隆基阴冷地目光凑到他面前,“难道你想去告密吗?说我生病是假地?”

“不!不!”万个胆子都不敢!”

李隆基将小册子收回,长长地叹一口气道:“我还记得当年你中进士时,激动得连马都骑不上,还是我在后面推你一把,你才能夸官游街,这一晃就快四十年了,你我皆已老暮,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算了!你不肯支持我就算了,不勉强你。”

李隆基仰天悲呼一声,“天要亡我大唐,其奈何哉!”着沉重地脚步,慢慢地往外走去。

“陛下啊!”已经满脸泪水的郭虚己悲痛万分,他‘扑通!’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道:“臣愿意签名,为陛下赴汤蹈火!” 



第三百七十八章 请君入瓮

匹快骑风驰电掣般穿过树林、越过田埂、冲进了熙熙河东县会,这里控黄河漕运总水陆形胜,“扼天下之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河东军的主力也分布于此,郭子仪和李光弼率朔方军入河东,在此大败史思明的西路军后,李光弼率主力进攻河北,而郭子仪则留河东练兵,准备配合朝廷大军会攻洛阳,由于郭子仪手下大将分赴各地募兵练兵,渐渐地已各成势力,其中就以蒲州长孙全绪最为强盛,手下有兵三万余人。

长孙全绪是唐初望族长孙世家的嫡嗣,他年纪约五十岁,脸庞粗糙、黝黑,行事干脆利落,虽为世家子弟,但长年的军旅生涯又给他文儒之风增添了一种军人刚毅,但和所有曾拥有辉煌家族史的人一样,他太看重权势,抑或是先祖的辉煌给了他太多的压力,重振长孙世家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先祖长孙无忌的开国功臣他是做不了,但中兴之臣却是他现在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目标,他的宝压在李豫的身上。

从将女儿送入宫中,他就在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从女儿传来口信中他得到了皇帝的许诺,左相兼兵部尚书,在爵位上更给了他郡王的封号,他知道李豫没有骗他,右相是给李泌,这个他心里有数。

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长孙全绪立刻配合鱼朝恩拉拢河东诸将,他的道理很简单,现在是安西派系当权,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实力和安西派抗衡,于是绕过郭子仪。以长孙全绪为首的河东派便成立了。

快骑在人口稠密的大街上奔驰,路上行人吓得连滚带爬向两边躲闪,这是八百里紧急军报,挡路者有罪,快骑如一阵狂风般冲到了州府衙门,现在军政一体,州事和军事都由长孙全绪说了算。

“报将军,朝廷大军已过陕州。这里还有潼关情报!”军士将两份情报送上。

“已经过陕州了,动作很快嘛!”

长孙全绪得意一笑,随即打开潼关的情报。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的手有点颤抖,一纸简单地情报,竟开了三次才能打开。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潼关只有三千守军。且在修缮,城郭不全。

长孙全绪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潼关,如果守军不让他进关。那他只有绕远道去陇右。那样时间上便耽误了,而且守陇右的田珍也未必让他平安通过。而现在潼关守军只有三千,且在修缮中,真的是老天助他,他仿佛已经看见了自己整军入长安城的盛况、仿佛看见了皇上泪眼朦胧地亲自来迎,长孙全绪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腾!’地站起来,高声命道:“快!传令李抱玉、卫伯玉、张知节。|'。吐气的时候到了!”



陕州灵宝县,这里是北渡黄河最便利之地,河水缓和,两岸地势平坦,有利于大军集结,虽然天降大雪,但黄河还没有结冰,只是流速更加缓慢,这一日,一支大军正悄悄从东返回,在离黄河渡口还有三十里处停了下来,随即近百支斥候队被派出去,搜寻北岸地探子,这自然就是李清的大军,安庆绪不过是坟中枯骨,他一战便可剿灭,甚至李光弼一人便可,不值得他如此劳师动众去搞什么会战,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入夜,李清在数百人的簇拥下,立马在一座山岗前,风带着尖利地啸声从林梢划过,数百步外,黑沉沉的大河缓慢而凝重的流淌着,李清默默地注视着河面,再这样冷下去,黄河很快就要结冰了,但李清知道,长孙全绪心急如焚,他一天等不了,从他得到的情报,长孙全绪地大队人马正向灵宝北岸开来。

他举目向东边遥遥望去,从洛阳渡河地辛云也该到了,忽然,李清若有所感,在黑漆漆的夜空中他似乎看到了什么,“大将军,是火光!”一名亲兵遥指

对岸,李清也看清楚了,黄河北岸多出许多星星点点地火光,仿佛夏夜里的银河,星星点点,延绵数里。

“来了,终于来了!”李清冷冷一笑,他轻轻一摆手道:“大家回营,命斥候紧密观察渡江情况,一时一刻都要向我汇报!”



长孙全绪在等待各军集结蒲州地同时,也在大量调集渡船,他最担心潼关地修缮在他抵达前完成,或是已到洛阳的李清反应过来,增兵潼关。

河东各路人马集结起来也有十万之众,这是一个松散利益联盟,每个人都有自己地野心和目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入关控制朝廷,至于谁是最后的大赢家,那是以后之事,当务之急是要趁关中空虚拿下潼关。

十万人过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只要准备充份,一夜之间也能完成,长孙全绪征集了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民船,再加上水流平缓,他相信自己能一夜渡江。

“渡河!”火把很快便理顺成了长龙,

“长孙将军!”数十骑战马飞奔而至,当先一人是大将卫伯玉,他是在哥舒翰兵败后逃至河东,手下有一万余人,一直驻扎在汾州,虽然他也是随大队前来,但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