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点头道,“如此我回头让项将军移文,把人调过来便是。”
“这倒不必。”扶苏道,“我今日把此事告诉你,不过是让你提前做个准备。不必急于一时,回到九原之后,再准备去咸阳便是。”
张良脸上露出几分诧异来。毕竟虽说这件事不急,但实际上,对扶苏来说,当然是越早解决掉越好。再说,张良回到九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情要安排的。
扶苏却没有解释。
他要回九原,其实是想给张良一个正式的官职。就是荷华之前提议的,太子詹事丞。虽然是太子詹事的副职,但实际上两人的品级是相同的。
虽说东宫官员他可以随便任免,但总归要向朝廷汇报一番,等朝廷将身份文书,印鉴朝服等等送来,才算正式上任。到时候派遣他回咸阳,便是名正言顺,以免某些人因此起疑。
不过这件事却是不必这时候就告诉张良。就像是他用去咸阳换回的这个官职似的。
另外,扶苏私心里其实还希望张良能参加他跟荷华的婚宴,不过想想时间肯定是凑不上,这才罢了。
虽然张良想不通,但扶苏这么说,他也就应了。
然后扶苏才跟他说起这件事的具体情形,“此次让你回咸阳,目的只有一个人,他叫赵高,是我父皇身边的中车府令,极受信任。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总之在我回咸阳之前,必须让这个人消失,明白了吗?”
张良心中惊讶,先是郑重应道,“臣必定尽心竭力,不辜负殿下信任。”
然后才问道,“殿下怎么知道是这个赵高?”
他这么问,其实问的是咸阳的局势,知道了这些,他才能更好的制定计划,知道自己该怎么下手。
于是扶苏也没有隐瞒,将之前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推断都告诉了张良。而后又道,“如今朝堂上,胡亥的声望日隆,这件事必定也是赵高在幕后操纵。除掉此人,才能以绝后患。”
张良想了想,又问,“那这位胡亥公子,臣应该怎么应对?”既然赵高躲在胡亥身后,那两人间的利害关系,就毋庸讳言。这样的情形下,要对上赵高,不是等于对上胡亥吗?
扶苏瞥了一眼张良手中的文书,冷冷一笑,“放心,我那个弟弟,恐怕比我更想除掉他!说不定到时候他还能帮上你的忙呢!”
张良也低头看了一眼文书,而后脑子一转,便恍然大悟,“殿下的意思,这个赵高跟胡亥公子,已经决裂了?”
文书中写胡亥已经离开了咸阳,但这个时候,刺杀扶苏的事情依旧发生了。这两人之间,就算没有决裂,恐怕关系也没有那么亲近了。
“决裂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扶苏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才肯定的道,“胡亥不是蠢货,他肯定也不愿意被赵高控制!”
“控制?”张良心头一跳,竟然没有忍住,惊呼出声。
扶苏看了他一眼,淡淡点头,“我之前就说过,在胡亥之前,赵高是站在荣禄身后的。”
如果按照平常来说,当然是始皇的公子为尊,赵高则是依附。但是从荣禄那件事,最后荣禄被贬为庶人,可是赵高却毫发无伤看来,这个赵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他应该不是依附于哪位公子,反而是在这些公子之中,挑选能够为他所用的,加以控制!
所以在荣禄失败之后,他立刻抽身而退,然后选中了胡亥。
挑选胡亥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应该就是他得始皇的喜爱。
所以虽然那时胡亥只是个孩子,但是对赵高来说,自己教导带大,说不定还会更好控制。
可是扶苏却并不觉得自家那个能得到父皇宠爱的弟弟是个蠢货,更加不相信,他会接受赵高的控制!他那么聪明,恐怕赵高教他的越多,两人的关系就越远。
等胡亥被赵高推出来,被所有人关注,成为朝中炙手可热,人人巴结的人之后,这两个人的关系,当然就不可避免的越来越疏远。
这次胡亥前往西南,这件事应该是他自己的主意,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摆脱赵高。但是赵高哪里会甘心?所以才会出现刺杀扶苏这件事。也许他是希望以此警告胡亥,让他老实一点儿。
不过,却让扶苏从中窥出了几分端倪。
听了扶苏的话,想清楚此间种种之后,张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他从前虽然憎恨秦国,但是实际上做出来的事情却只不过是找人刺杀始皇,而这个赵高,居然意图控制宫掖!他简直像是个疯子!而且这种事情,可能成功吗?
因为看扶苏的脸色还算好,所以张良最后还是将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扶苏眯了眯眼,语气里带上了几分森然,“赵高是皇室远亲,不然也不会进宫,并且深得父皇信任看重了。不过,有些人位置高了之后,往往看不清楚自己的斤两。赵高大约自觉身上流着的也是赵氏的血,所以生出了些不该有的心思!”
也是因为看出了这一点,他才觉得赵高非死不可!
觊觎皇位,就算是父皇知道了,恐怕也容不得他!只不过扶苏没有证据,更不会向始皇揭发。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
等始皇处理了赵高,他就会想,扶苏为什么会知道赵高的野心,看出我都没有看出的事情呢,是不是因为他也跟赵高一样,一直盯着我坐的这个位置?
始皇性情多疑,若是让他生出这样的怀疑,恐怕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所以扶苏宁愿自己让人去动手,不惊动始皇,悄悄的处理掉赵高。
所以他对张良再三强调,这件事要一击即中,慢一点没关系,但绝不能失败。因为失败不仅会让赵高找到翻盘的机会,更会让始皇察觉到他的动作!
等事情交代完,张良离开之后,扶苏才对着门外道,“躲了那么久,还不进来?”
荷华磨蹭着推门进入,惊讶的问扶苏,“你怎么知道我在外面?”张良可是什么都没发现。
扶苏也说不清楚,只是自然而然的就察觉到了这一点。不过他没这么说,而是笑着道,“就凭你躲藏的手段,张良其实也发现了,不过是没说出来罢了。”
荷华撇嘴,“我也不是故意的,原是想来找你,谁知道你们在说话,我就只好等在外头了。”
“都听到了?”扶苏问。
荷华点头,口中惊叹连连,“真相居然是这样!”
她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被刷新了一遍。要知道历史上赵高最后扶了胡亥上位,然后又弄死了胡亥,按照扶苏的说法来解释,居然相当的合理!唯一比较有疑问的就是他最后没有自己当皇帝。
不过那个时候天下都乱了,也许赵高也知道自己顶不住,这才会又扶了子婴上台。
话说这个子婴据说是扶苏的儿子,可是……扶苏现在都还没成亲呢……
咳咳,那个要跟扶苏成亲的人是她。这么说起来,将来她生下来的儿子有可能就是子婴?
这么想的话,总感觉非常奇怪。好像自己真的身处在历史之中了。
☆、第99章 最可爱的人
战争结束,扶苏的身体也没问题了,于是一行人又启程继续赶往九原。
虞姬对荷华万分不舍,亲自将人送出城不说,还答应了等荷华成亲的时候,会去九原观礼。
成亲的事是荷华对虞姬说的。起先是虞姬发现了她手上戴着的指环,然后追问。毕竟荷华平日里身上几乎没什么首饰,这样做事情的时候才会更方便。现在却带着个指环,虞姬自然十分惊讶。
最后荷华也只好坦白,这是扶苏求婚时给自己戴上的。
——好吧,实际上她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态,才会说出来的。
容易嘛她,自从来到秦朝之后,一个闺蜜都没有,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没人分享,早就要憋坏啦!所以终于跟虞姬凑在一起之后,自然是不吐不快,不自觉的就在人家面前秀恩爱了。
好在虞姬跟她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
不说别的,就凭项羽不管走到哪里,哪怕是去打仗都会把虞姬带上这件事,就可见两人的感情有多深厚了。
两人互相夸赞,互相打趣,隐隐的还有些互相攀比的意思,于是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成亲的事情。
这件事扶苏没说,不过既然已经求婚,虞姬觉得应该就不远了。毕竟扶苏的年纪说起来也不小了,他可是皇太子,至今没有成婚简直就是个奇迹!
虞姬甚至还无私的贡献了好些更夫君的相处之道,还有那啥啥啥的秘籍……让荷华又羞又窘。
不过离别在即,那些窘迫都没了,唯剩下不舍,两人约定好他日再见,然后才眼泪汪汪的别过。
荷华上马车的时候心情还是很低落,弄得扶苏有些莫名,“这里离得又不远,总有再见的时候,何至于如此?”
“你不懂。”荷华幽幽叹息,“这是女子之间的友谊。男人走开!”
扶苏:“……”胆子好像越来越大了?
不过荷华没说错,他的确是不懂他们这种暂时分别就弄得像是生离死别一般的情绪。
扶苏想了想,道,“你语气难受要跟她分开,不如设法早些再与她相遇?”他方才可是听到了的,虞姬说等荷华成亲的时候,会去观礼。如果荷华因此主动要将婚事提前,就再好不过了。
荷华显然也听懂了他暗示的意思,脸颊一红,“你说什么呢,我听不懂!”
“听不懂就算了。”扶苏微笑,“这些事都有我呢,你只管高高兴兴的便是。”
荷华脸上越来越红,低着头讷讷不言。
再一次坐船过黄河的时候,荷华心里的感觉很是奇妙。她摩挲着手指上的指环,回想起当初扶苏在船上向自己求婚的情形,心中满是甜蜜羞涩。
让惊讶的是,扶苏这一次竟然没有晕船了,甚至还有心情跟着荷华一起上甲板看风景。不过入秋后风很凉,船上风又大,他并不许荷华在外头待太久的时间,大部分时候,两人都留在船舱里,静静相处。
扶苏没有去处理他那一叠厚厚的似乎永远都处理不完的文书,两人头碰头坐在小窗前,随意的说话。不过一日一夜的功夫,感觉两人之间的距离,却无限的拉近了。
回到九原之后,扶苏便投入了工作之中。战争期间他不在这里,虽然蒙恬调度得井井有条,但还是要跟他再将所有事情汇报一下。尤其是战后的各种安排,更是必须要扶苏来拍板。
比如他们终于从匈奴人手中抢过来的那个水草丰美的山谷,比如俘虏的匈奴人,还有那些被匈奴人掳去为奴,却在战争期间主动投奔大秦军队的中原人,这些都必须要等扶苏安排好,至少要心里有数,才能向朝廷写具体的战报,好让朝廷论功行赏。
山谷是一早就定下来的,要用来牧马。正好这一次俘虏了一批好马,想必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有小马驹出生了。至于俘虏的匈奴人,是要送到咸阳献俘,然后按照始皇的心意来进行安排的。至于那些中原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年和女子,蒙恬的意思,是想直接把人留下来。
毕竟九原的人口并不多,而且因为移民的关系,女子的数量比较少,他们之前还打算去南方弄来一批女子。如果能把这些人留下的话,就能大大缓解身上的压力了。
这个主意是萧何给蒙恬出的。他们甚至已经决定,以后时不时的就要跟匈奴演练一番,不求别的,至少把匈奴人掳劫去的财帛子女弄回来,钱财用来发展九原,人口也能成为九原的根基。
另外还有一件比较值得注意的事,蒙恬找出了那个里通外人,泄露扶苏消息的内奸。
不过扶苏对此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因为到底是谁做了这些事情,他已经知道了。所以抓到这个人,也没有审问的必要,就直接让蒙恬处置了。
在扶苏忙碌的时候,荷华也没有闲着。
她之前在路上就已经发现了,自己可以兑换不少的种子,只是还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九原的土地,于是这会儿回来之后,立刻打算找个地方试验一番。
只不过现在是秋天,等冬天到来时,九原城会被大雪覆盖,生长在外面的庄稼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所以荷华挑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小麦这种作物。
谚语有云,“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荷华虽然没种植过小麦,但是按照这个谚语来看,小麦应该是在秋冬季节播种,冬天时下雪也不会影响它,甚至雪下的越大,麦子就会生长得越好,来年的收成也更好。
虽然不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原理,但是荷华最后还是决定相信谚语。
最妙的是,小麦的生长期是从深秋到初夏,完全可以在小麦收获之后,再播种其他的粮食作物,等到秋天收获之后,又能够继续种植小麦,这样一来,也就是所谓的“一年两熟”,大大提高土地的亩产量,自然就能够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九原靠近黄河,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所以虽然是在北疆,气候苦寒,但是只要能够运作得当,也能够成为粮食产地。
荷华虽然也有些拿不准,但是本来也只是一个试验,如果失败,那就再想别的办法就是。不过北方地区的主食是面食,这样说起来,小麦应该能够在北方长得很好的。
荷华选中用来做试验的土地不是别的,就是那些从医疗部病愈出院,退役的士兵们分到的那片土地。
原本这里临着国境线,还有些不安全。但是现在国境线让蒙恬往里推进了不少,也就没有这种担心了。
荷华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她跟这些人熟悉,不管她做什么,至少这些人愿意支持她。再说有了好事,当然要找自己人。如果试验成功,那么最先得到好处的就是这些伤残的士兵。如果试验失败,那至少自己人不会骂她……
扶苏虽然不知道荷华在鼓捣什么,但是他对荷华的事情一贯都十分纵容。在荷华申请到村子里去住的时候,他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让蒙恬给她找了几个人护卫,就放行了。
按理说秋收之后,就到了农闲的时间,大部分人都会待在屋子里,称之为“猫冬”。不过荷华来到这个小村子时,却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