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惊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④《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⑤《剑南诗稿)卷25《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⑥《金佗稡编》卷9《昭雪庙谥》。
二、岳飞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
为说明岳飞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将岳飞与当时的抗金名将作一番比较。
陆游诗说: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①
后世提到南宋初抗金名将,也往往韩、岳并称。就坚决抗金的志向而论,韩世忠和岳飞是可以匹配的。若从军事成就而论,则韩世忠不仅次于岳飞,也不及吴玠和刘锜。
吴玠是第一个使金军遭受惨败的南宋将帅,他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然而他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和尚原与仙人关两次大捷,是防御性的战役,而不是进攻性的战役。自绍兴四年以后,川、陕战场大致上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吴玠显然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举出师,克复失地,最后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刘锜原来的地位和声望并不高,顺昌之役,使他一战成名。宋高宗评论说:
“顺昌之胜,所谓置之死地然后生,未为善战也。锜之所长,在于循分守节,危疑之交,能自立不变,此为可取。”②
我们不必因人废言,宋高宗所说是有道理的。顺昌之战是防御性的战役,纵观刘锜的军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后绍兴十一年柘皋之胜和濠州之败,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后,金海陵王大举南侵,刘锜败于淮东,军事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韩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两仗,一是黄天荡之战,以八千水师堵截金朝大军,一度使完颜兀术(宗弼)相当狼狈,扭转了宋军望风奔溃的颓势,但最后仍以失利告终;二是大仪镇之战,被撰写神道碑的赵雄和往后的史传夸大为“中兴武功第一”,③其实不过是伏击金军万夫长聂儿孛堇的前锋部队,杀敌数百的小捷。④此后韩世忠率军长期守卫淮东,除曾攻取海州外,屡攻淮阳军不克,在救援濠州时又被战败,无大的战功可言。
在南宋初年的将帅中,如果说吴玠和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岳飞则是进攻型的将帅。
保守和怯弱的宋朝,长期以来形成了消极防守的军事传统,习惯于分兵把守,结果无非是被动挨打。反之,金军在战略上一直居于优势,他们能够集中兵力,统一指挥,并依靠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机动的进攻战。到绍兴年间,尽管宋军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非北宋末年可比,而宋金之间在战略指挥上之优劣,却仍无改变。
岳飞比吴玠、刘锜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宋朝的军事传统有所认识,有所批判,也有所突破。他上奏批评宋高宗和朝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⑤他“常苦诸军难合”,⑥力争自己对诸军的统一指挥。尽管他的战略方针受宋高宗和朝廷的阻难,却仍组织了如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那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并且编练了强大的骑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地形和时节,对抗敌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南宋初年,具备光复故地的决心和能力的统帅,惟有岳飞一人。
岳飞组织和训练了一支坚不可摧的岳家军,并且保持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⑦的严明军纪,这在中国古代实为罕见和难能可贵,成为两宋三百二十年间最得军心和民心的将帅。
岳飞重视北方民间抗金义军,提出“连结河朔”⑧的军事思想,发动、联络和支援北方抗金义军,使之与岳家军互相呼应或配合,夹攻金军。这既是先进的军事思想,更是高明的战略部署。岳飞在这方面无疑是受宗泽的熏陶,而其成就却也胜过前人。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他们的特点是将战争作为乐趣,草菅人命,动辄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爱物”。⑨他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
“凡出兵,必以广上德为先,歼其渠魁,而释其余党,不妄戮一人”。
这不仅表现在他平定吉、虔州叛乱和对杨么叛军的处置上,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
“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⑩
这种“以仁为本”,珍视人命的军事观,即杜甫诗中所谓“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也是十分难得的,是中华军事学上一种值得珍视,并应发扬光大的好传统。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当时军事理论的高度发展,实为盖世无双。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在这种前提下,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严明军纪的实践,“连结河朔”的策略以及“以仁为本”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当然,岳飞作为一个战区统帅,非但不能改变宋廷的战略,还只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宋廷的战略。此外,他在某些具体的军事指挥中,也同样未完全摆脱宋朝军事传统的束缚。对宋军说来,“兵贵神速”多半足句空话,这也不单纯是以步兵为主的缘故。例如建炎四年援楚州,绍兴元年救江州,岳家军因携带家眷,行动迟缓,而贻误战机。在绍兴十年北伐的决战阶段,岳飞似并未乘完颜兀术(宗弼)大军倾巢而出之机,乘虚直入开封府,迫使金人撤退,而掩击其归师,或组织张宪和王贵两军夹击临颍县的金方大军。最后是张宪一军未能在临颍县与敌决战,而王贵一军,则在颍昌府于同日与敌进行以少击众的苦战。如若两军会合,战果肯定会更大。以上评论,也许是今人对岳飞不适当的苛求。
总的说来,岳飞是南宋初年出类拔萃的名将,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同其他朝代的名将相比,必须考虑到宋朝文官政治下根深蒂固的抑武传统,对尚武精神的摧残等不利条件,其成就和贡献更是难能可贵。
①《剑南诗稿》卷34《感事》(其二)。
②《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二月丁丑。
③《会编》卷217,《琬琰集删存》卷l,《江苏金石志》卷12。《宋朝南渡十将传》卷5《韩世忠传》和《宋史》卷364《韩世忠传》沿用此说。
④《会编》卷162《绍兴甲寅通和录》,卷164,《要录》卷81绍兴四年十月戊子。
⑤《金佗稡编》卷12《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
⑥《金佗稡编》卷3高宗手诏。
⑦《金佗稡编》卷9《遗事》。
⑧《金佗续编》卷1o《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军马省札》。
⑨《金佗续编》卷27黄元振编岳飞事迹。
⑩《金佗稡编》卷9《遗事》。
三、岳飞的爱国主义和忠君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大致是自秦汉以来,由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岳飞所处的时代,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与保卫赵宋家天下、忠君思想融合为一。须知祖国、国家和君主,乃是现代人的不同概念。但是,忠君思想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愚忠。
后世人对岳飞“愚忠”的印象,其实并非真正得自于准确的历史记载。岳珂编写祖父岳飞的传记,即《鄂国金佗稡编》的《鄂王行实编年》,固然竭力讳避和抹煞岳飞与宋高宗的矛盾,但强调、渲染和虚构岳飞的“愚忠”形象,还是更晚的事。清朝乾隆皇帝为使臣僚对自己尽忠,有意将岳飞渲染为对皇帝“愚忠”的楷模。他称赞岳飞“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搆,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①
此段评论并不符合史实,岳飞为抗金成功,并未回避久握军权之嫌,绍兴十年班师时,他也未料想会遭秦桧的毒手。当然,给人印象最探者,还是《说岳全传》、戏曲之类的艺术虚构。如在清人钱彩的《说岳全传》中,岳飞死到临头,仍对宋高宗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他亲自捆缚企图造反的岳雲和张宪,引颈受戮。
其实,宋人尽管一般都肯定岳飞,却并未将他作为忠君道德的楷模,更无人认为他有今人所谓的“愚忠”思想。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在肯定岳飞“忠勇”的同时,又认为岳飞“有些毛病”。“毛病”之一是“骄横”,“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毛病”之二,是“恃才不自晦”,锋芒毕露,不行韬晦保身之计。②
如今看来,朱熹的一些指责,倒恰好是岳飞的一些优点。例如他在绍兴七年愤慨辞职,绍兴十年违诏出师,说明他对皇帝并非是绝对服从,而毫无怨尤。
研究问题忌带表面性,若仅从今存宋高宗手诏和岳飞奏议着眼,总不免有表面应酬的官样文章。人们摘引此类文词,说明君爱臣,臣忠君,自然并不困难,却不足以说明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究,就不难发现,绍兴七年是宋高宗和岳飞君臣关系发生转折的一年。自绍兴元年到七年初,宋高宗需要擢用良将,安内攘外,以保全皇位。岳飞升迁最快,后来居上,一时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武将,甚至准备授以全国大部兵力的指挥权。岳飞在上奏中非常感激皇帝的破格提拔,渴望抗金功成,以为报答。但是,自宋高宗取消兼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的成命,岳飞愤而辞职以后,围绕着设立皇储,要求增兵,对金和战等问题,君臣之间的裂痕愈来愈深。宋高宗最后使用屠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又须忠君,事实上两者不可兼得。他在生前最后几年中,既对皇帝愈来愈不满,却又不能摆脱忠君道德的束缚。最后则是宋高宗对这个根本没有野心的将帅下毒手。人们不能苛求岳飞具有反对专制政治的超前意识,岳飞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尽管堪称是古代武将的典范,却反而不容于世,成为专制腐败政治的典型牺牲品。
在中华四千年的悠久历史巾,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为数并不多,而岳飞则是其中的—位。岳飞“尽忠报国”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③也激励着后世。
残酷的宋金战争早已成为历史陈迹,金朝的女真人逐渐融合在汉族之中,其后裔也已成为汉人的一部分,仅有少量留在东北的女真人,成为后来满族的祖先。然而岳飞的崇高爱国精神,却长久地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神魂,砥砺着我们民族的志节。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也长久地震撼着我们民族的心灵。
一个伟大的、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千百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无疑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每当祖国蒙受耻辱,遭遇劫难,濒临危亡之际,总是有大批大批的爱国志士,甘愿为她的荣辱、兴衰、存亡而献身。岳飞等先烈的榜样,鞭策着后人;而后人的奋斗业绩,也可超越前人。
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仍处在文明重建阶段。中华民族是有强韧生命力的民族,中华民族不甘永远落人之后,也不会永远落人之后。建设新文明,并不意味着必须彻底毁灭旧传统。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必将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的、有价值的旧传统,而摈弃坏的、不适用的旧传统,以滋养和建设崭新的文明。
①《岳庙志略》卷首《岳武穆论》。
②《朱子语类)卷13l,卷132.
③如《宋史》卷451《徐应镳传》载,南宋亡时,太学生徐应镳在原是岳飞故宅的太学,祭奠岳飞祠,然后全家**。

  
关于岳云是岳飞的亲子还是养子史实考究
(注:资料提供者为云中曦MM)
本来不想提这个话题的,但因为有人提出了“岳云是岳飞养子”的误解,所以感觉有必要开单章澄清这件事。
“养子”之说赫然出现在《宋史·岳云传》中,原本误导普通人的概率就非常高,而几年来经由各种善意恶意的揣测并流布,因此引用云中曦MM收集的关于岳云究竟是岳飞亲子还是养子的资料予以说明。
先来看看《宋史·岳云传》原文:
『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飞不言。逾年,铨曹辩之,始迁武翼郎、杨么平,功亦第一,又不上。张浚廉得其实,曰:“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奏乞推异数,飞力辞不受。尝以特旨迁三资,飞辞曰:“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众?”累表不受。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飞又辞;命带御器械,飞又力辞之。终左武大夫、提举醴泉观。死年二十三。孝宗初,与飞同复元官,以礼祔葬,赠安远军承宣使』。
下面是几点考辨:
1。事实是岳云是岳飞的亲子,而非养子。传讹中振振有辞提到的“岳飞儿子所撰”之书当是指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的《金佗粹编》《金佗续编》两书。然而这两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岳云是养子或义子。《金佗粹编》的卷第八《诸子遗事》篇中将岳云事迹放在第一位叙述。古人对嫡长子的身份是很看重的,如果岳云是养子,顺序不该是这样。岳珂在书中提及的岳云的时候一律敬称为『先伯』,这也是一个明证。同书卷第八的《遗事》篇中则明确提到『先臣』(按,即指岳飞)的『次子雷授文资』,雷即岳雷,如果岳云是养子,这句话应该说『长子雷』才对。称岳雷为次子的其他史料还有宋人李心传所撰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一二《岳少保诬证断案》,岳飞诏狱的刑案原件中记录了『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这两部相互独立的史料都称岳雷为次子,即承认岳云为长子。
2。个别重要史料中出现“飞养子”的说法是一种误记,而非事实。最明显的莫过于关于岳云第一次随父亲朝觐宋高宗的一条记载,见于李心传所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八:『(绍兴三年九月庚申)飞养子云年尚少,上亦以战袍、戎器赐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