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4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如此。”
“那与铁钱有什么关系?”
“在契丹先帝圣宗时代,我朝与契丹商榷,数量不大,先前又多得我朝铜钱,货币用量足,虽契丹铸造数种货币,最多者是重熙通宝,一直未投入到市场上。后来两国修好,我朝许多商品流入契丹,铜钱不足,于是将这些钱投放出来,依是不足。我朝于河东铸铁钱,获利巨大,契丹人看到机会,在边境亦仿照我朝铁器铸成大批铁钱,因为兑价比我朝的低,让走私商人挟带入境。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铁钱一半几乎是契丹铸造的。虽用铁钱,看似朝廷获得一部分利,可是使民间纷忧不断,利弊参半,弊为多。结果契丹却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臣以为计,将市面上流通的铁钱立即收回销毁。否则必其契丹之害。”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后来者只看到战争,却不知道这几个国家发生多起看不到硝烟的战争,特别是货币战争。
宋朝一直做得不是很好无论与契丹或与金朝,都输掉了这场争斗。
若说货币,几个国家货币皆不足。后世有人用清朝多尖银子相比较,这是不对的清朝一两银子购买力远不及宋朝。
因为贵,不可小用,也就是买零碎的商品时,金银很难派上用场。但用途很多,不仅是用来制作器皿首饰,还便于贿赂、赠馈、布施、赔偿、赎身、借贷,在商业上又有远动、路资、物价支给、物价表示、凭费、蓄藏、大宗交易等用途,也可以作为赋税交纳、专卖收入、上供、进献、军费、赏赐、与国家一般用费。
虽不可“小用”金银已经在大龘规模的使用产量在增加一直供不应求,于是价一直在上扬,许多大户人家便将金银珍藏起来,导致金银越发缺少,价上扬更快,直到平安监出现,价格才勉强稳住。
作为货币本身,铜钱还是主流。
因为钱不足许多时候依然用绢代替货币交易,或者以物易物。所以后人一直无法准确统计宋朝收入,有人说宋朝最高收入达到一亿八千万要有人说一亿六千万贯,便在于此。
即便现在让郑朗统计,也无法有准确数字,有铜钱,有绢,有粮,有草,这是主要的,还有金银锡铁铅,炭木料石玉,各种果蔬,文房四宝,各地特产,这也是宋朝的官方收不、。
平安监出来,稍稍缓解,但大部分金银铜用作器物首饰,没有化成钱流入民间,即便化成了钱,也远远满足不了宋朝庞大的经济总量。并且用铁钱换铜钱,宋朝是绝对性的亏本生意。以前契丹与西夏没有发生战争,郑朗一直未提出来,怕引起契丹的反感。直到战争爆发后,再也没有必要任这个不好的势头发展下去。
赵祯转向王拱臣说道:“你派人查一下。”
王尧臣因为母丧回家丁忧,空缺让王拱臣补上,迁张方平为御史中丞。总体而言,赵祯还是以保贾昌朝为主,用贾昌朝来迅速平息君子党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特别是朋党。
对此郑朗不是很重视,但贾昌朝的种种做法,确实让郑朗很反感。
吕夷简虽排斥异己,可不用种种罪名,让大臣遭受公堂质对之灾,况且还是立过功劳的大臣。贾昌朝就这么做了。先是欧阳修,后是尹洙。
郑朗定了定心思,说道:“臣听闻今年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国库略有节余,这本是国家的幸事,陛下一向克于己,善待大臣,这本也是国家幸事。可是陛下恩过于重,臣以为不妥。恩威需适度,过于恩宠,一旦薄之,除非德操佳的臣子,进退无辞。其余大臣未免反生怨愁之心。前者,即便陛下不过于优待,也会尽心尽责,忠君爱民。国库略有所余,臣以为所用有三,一是备粮,防止有可能的灾害,二是备库,使国库有所节余,以防不测。
三是仁民,自陕西用兵以来,臣在郑州听闻附近州县名目繁多,有加耗,加耗又有耗米、仓耗、省耗、官耗、秤耗、脚耗,康定年时头子钱全部纳官,不得本州公用,自战事开始,部分州府又再次将头子钱纳作本州公用,剥削百姓,又有触面,市倒钱,起纲钱、使用钱、縻费钱、呈比起、勘合钱、索陌钱、漕汁、州用、修仓、加点、打卓,有些名目连臣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的。这仅是两税外的额加费用,折变、支移、和籴、和买、折帛钱、就连新法产生的免役钱也产生诸多免夫钱、身丁税等种种名目,还有商税与城郭税等等,朝廷下诏书恢复原状,可各地州县依有官员在横征暴敛。又有土贡,例如包拯在端州进谏砚台一奏,土贡朝廷本须不多,例如端州砚、东南桔,然地方官吏却借朝廷之名,又令种种名目,本是数百鲜桔,费用不多,褒奖之意远大于尝鲜用意,到了下面却变成了一大弊端,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若国库略有节余,请陛下派臣子商议,看这些名目可不可以逐一废除,这才是仁爱之本。”
郑朗说的这些是存在的,但也不能说赵祯朝很黑暗。
从老百姓身上巧立名目的剥削,那一个朝代的官员都在做。什么制度都避免不了。(关于这情况,我在作品相关里发一个转贴,说明宋朝一些进步的地方)
当然,若减少这些莫明其妙的名目,百姓生活会更好。
而且赵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坏习惯,存不住钱。战争伊始,宋朝各种税务加上收入,一度达到一亿三千多万贯,后来减少税力,给百姓缓解负担。然各项开支达到一亿两千多万贯,一直入不敷出。将宋英宗逼急了,尝试改革。
可那时候韩琦与欧阳修主持朝政,两人为了保住地位,变得厚颜无耻,那敢得罪许多权贵,发起改革。这些困难留给宋神宗。宋神宗做皇帝后,兴冲冲地跑到三司里看账册,一看傻了眼,急得嗷嗷叫起来。这才不顾一切,支持王安石变法。逼的。
这一谏不仅是爱民那么简单。
赵祯答道:“朕纳之。”
郑朗又说道:“前些年臣与宋相公商议报纸一事,宋相公离开朝堂,又发生诸多大垩事,此事不得行。宋相公前些时间写信问我,臣今天提谏请陛下准许宋相公主持报纸事宜。只须立两案,不得宣传十逆行为,不得流于艳俗下流,若此,朝廷可以将一些可炽公开的邸报与诏书通过报纸向民间转达,使民间百姓了解朝廷动向,君主想法与命令,配合朝廷言臣监督一些官吏的不法行为。民间又可以利用报纸将百姓的想法写出来,朝廷可用作参考与了解。这是于国颇有利的大垩事,等于是在替朝廷无薪而立无数言臣,辅佐国家,功莫大矣。”
报纸的事拖了很久,当时君子党主政,郑朗不放心,这项工具到君子党手中,天知道会娈成什么?
因此,还得宋庠这样的老好人来主持,会更公正。
“咦,朕怎么不知道?”赵祯奇怪地问。
郑朗草草说了一遍,先是官办,但不禁止私办,可以刊登诗词歌赋文章,经义,小说,野史,甚至八卦,这是必须的,不然吸引不了读者。然后是新闻,便是郑朗所说的可以公开的邸报大垩事,民间议论,收益便是卖报纸的钱,以及广告。广告一说,又将君臣雷倒。好在宋朝已经出现一些原始的广告,广布旗幡,上面书店家名称,招揽顾客临门,讲开了,能理解。
对言囘论宋朝很宽松的,赵祯默想了一下,说道:“准。宋卿,你回去后写一个草呈上来,众卿商议草行。”
“喏”,宋庠大喜,这也是功绩,他老实,争不过别人,这是他难得的立功机会。
郑朗继续说道:“上次蓝无震与臣谈到种籽事宜,臣上过一道奏书。”


 五百三十四章 功臣

宋朝君臣偷偷乐,契丹君臣从上到下一片阴云密布。输得太惨了。
在萧孝友与萧惠提议下,契丹派使者前来宋朝,想隐瞒是隐不住的,直接说朕以仁爱苍生为念,故中元昊奸小诡计。不是战略性失误,而是他爱护西夏百姓,所以耽搁在沙漠上,让元昊找到战机。损失惨重,五万兵士先后牺牲。若真是死五万人也不算惨重了,究竟有多少,宋朝关起门来偷偷乐,不过问,西夏打扫战场,心中清楚,但也不敢说,契丹更清楚,他们不张扬,再次成了一个谜团。但据郭逵的反应,此战契丹最少折损了一半兵马。
十万人,还算客气的说法,实际远远不止,有可能接近十三四万军马。
然后逼宋朝与西夏撕毁和约。
色厉内荏。
宋朝不撕毁,契丹又怎么着?
反是心虚的表现。
宋朝也不值得与契丹较真,采取郑朗的进谏,闻声发财,派包拯前去契丹出使,带了大量礼物,得安慰这个受伤的小兄弟。国书里又说,三国和平,对百姓有利,务必挂念百姓幸福,少开战端。还是象原来那样软软的。
但这一招很管用,契丹再大的力气,往棉花上打,也无力可使。
不用答复,直接用此推辞。
辽兴宗实际内心很仓惶,能对比的,宋朝与西夏交战,互有胜败,虽多在己境决战,天时地利人和利于宋朝,但胜多败少,数次大捷。自己却大败而归。难道契丹军队还不及宋朝?
刘六符进了一谏,说:“陛下,勿用担心,宋军虽多捷,但是捷在一人手中,与其他人无关。陛下幸得回来。也与一人有关,而不是宋朝善心。若是此人是契丹大臣,那是契丹臣子救陛下归,则与宋朝无关。”
辽兴宗一听大喜。说:“刘卿,言之有理,可此时朕害怕宋朝骄大,不肯放此人来使,那么徒劳枉然。”
以前还能用出兵恫吓宋朝,如今成么?不但郑朗会不会出使,不敢恫吓。就连那新增的二十万收得也很心虚。
“陛下,勿用担心,宋朝有忠君的大臣,可多是懦弱之辈,陛下只要语言强硬,宋朝君臣必不敢与我朝开启战端,将此人交出。”
辽兴宗听从刘六符谏议,不过还有些心虚。原先西夏人将宋军战俘抓捕后多放在后套,以防逃回宋朝,萧惠出兵后套。多掳获了大批百姓,这部分战俘择了出来,让包拯带回宋朝,再次借贺元旦节机会派使,请求郑朗应约出使契丹。
……
这是避免不了的。
郑朗则在郑州开始倒贾。
此人担任首相,自己出使契丹会有很大的后患。
先是接到范仲淹一封信,关于尹洙的事。尹洙贬到晋州,仍是一方知州,还是上州的知州,董士廉不甘心。又用贪污公用钱弹劾尹洙。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那来的那么多公用钱可贪污。要么用挪用罪来处罚,但这时代有挪用罪么?
此时贾昌朝为首相,于是一份莫明其妙的弹劾居然当真。在贾昌朝的操办下,赵祯下诏派御史刘湜前去审讯。刘湜与尹洙一样,出身寒微。甚至不如,其母改嫁给一个营卒,登第后身穿袍服,手持牙笏于乡里迎接母亲,乡人叹服,成就一段儿不嫌母丑的佳话。但其人嗜酒,持法过宽,为其缺点。应当与尹洙属于同病相怜的一类人。
因此这件案子办得很公正。
公用钱有两处,一是保卫渭州,那时形势很危险,多账目不明,是拘于情势,无罪。另一处略有过,他手下的一名将领孙用补任边塞将官,家中贫寒,借了高利贷做路费上任,其人清廉,没有余钱偿还高利贷,越滚越多。尹洙也没有多少钱,爱惜此人是一个有用的人才,担心他犯法贪墨,于是借用公费将这一笔债务偿还。
结果看谁去判断,到了贾昌朝嘴中,事情演变,不管事出什么原因,这是树私恩,挪公用钱。降为崇信节度副使,再贬为筠州酒税监官。尹洙遭此打击,心中愤怨,生起重病,可是朝廷有制,作为官员无论升贬,必须在一定日期内赴任。尹洙只好顺着去筠州的道路,一路治病一边赴任。路过河南,本来没有什么节余,更加穷困潦倒。
范仲淹听闻后写了一封信,对郑朗说,他曾是你的部下,你管不管,不管,我向朝廷上奏,将他接到邓州前来养病。
郑朗接到信后,先派人将尹洙接来。
这小子很蛋疼的,不过终是国家良臣,这样的下场,郑朗也不忍心看到。又请良医替尹洙看病。然后写了一篇奏折,说了尹洙的状况,都病到如此,为官清廉,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了,让他如何赴任。
欧阳修的事不去辨护,十有**是真的。但尹洙的事好辨。
又说道尹洙公用钱一案,若查,请先处罚臣,臣在泾原路枉用公用钱不是几千贯,几万贯,而是几百万贯。
再说尹洙保卫渭州,为国家立下大功,若没有尹洙在渭州的牵制,如何取得定川寨大捷?朝廷这样做,未免让人齿寒。这还是祖宗家法,善待士大夫?
又,祖宗家法,善待士大夫,于是不杀士大夫,不刑问士大夫。不是重罪,然如今屡屡有士大夫因为政见不合,被人挪用罪名,对质公堂,重重羞侮。难道陛下连祖宗三条最基本的家法也要改变?
又,闻听吴育与贾昌朝在朝堂争执,先是议者请覃恩百官,如今国家太平,群臣并无大功,为何陛下建此议?是谓陛下树恩,还是为某人树恩。
直指贾昌朝。
这是贾昌朝利用朝廷财帛名爵收买人心。
其实吴育争执后,赵祯已对贾昌朝说过:“外面的人怨恨执政,宜防喧哗。”
你们不要做得太过份。
又,陛下派中使察视山东盗贼,还奏盗不足虑,而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尤尊爱之,此为可忧。闻听陛下欲因此而迁二人于淮南,幸得吴育进谏,议论才趋于平息。
然臣不知,为何有此议。地方官吏勤政爱民,乃是良吏表现,岂因爱民而有罪乎?自古以来可有此事?或者杜富二人乃有不测之心。二人乃是文臣,仅掌管一州之地,有何能力有不测之心?
是否文武百官自此以后,为图逃避佞语,刻意不去勤政爱民,让民拥戴?
如此,问题那就大条了。
这篇进谏是扳不倒贾昌朝的,但可以树立一面大旗,让更多的人找贾昌朝麻烦,贾昌朝自顾不暇,自己出使契丹也就变得安全。
书上,赵祯很头痛。眼下他还是要维护贾昌朝地位的。于是两边兼顾,改判尹洙为郑州通判。尹洙惭愧地说:“谢过行知。”
“师鲁兄,你本不该沦落到这地步,也勿用谢我。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话,你有功劳,刘沪也有功劳,虽他有私心,然被你几乎拷打致死,过否?为了一个小小的水洛城,无数大臣争执纷纷,以致许多臣工产生分裂。今董士廉为报昔日之仇,诬陷于你,使你遭受公堂之侮。我又为你出头,得罪贾昌朝,他日贾昌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