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那样太狗血了,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艺伎能推动历史,陈圆圆也不能。
48。1。宗室,漕运,军户,沈默拷问张居正的三大问题是怎么解决?说实话,我还是没看出这样平和的**应该怎么解决这三个毒瘤
答:当皇帝不再是帝国的最高权力者,谁还会去养那些米虫?漕运,历史上,再过几年黄河淤塞,漕运不行,只能改海运了。军户,这个是大问题,只能靠推行募兵制,肯定会因此而发生叛乱甚至是战争。
48。2。也许是一品前期中期写的太好,人物刻画都很深刻,反而到了结局,大多都是年代表的形势,感觉很仓促。
答:哪有年代表?写书,是要有对手,才能出剧情的,嘉靖一死,沈默已经无敌了,我不能因为要写得精彩,就硬造出敌人啊。
48。3。还有九大家包括徐家吧,为何徐阶后期如丧家之犬?如果徐阶这么惨,徐家这么会无事和无视?如果徐家也倒了,那么9大家还有谁?
答:九大家里没有徐家。
49。下一本什么时候写,叫什么?
答:本月中旬以后,名字暂时还在犹豫。
50。求以后的大明帝国年表
把前面沈默的传记写上更好
答:这个,应该是读者的权利,我怎么写,都会有人不满意的。总之几场内外战争是少不了的。
51。1。能不能大致交代一下沈默当政的十年都做了些什么?
答:我想,内政侧重点,是促进农业,为小冰河做准备,以及促进产业资本的发展。斗争侧重点,则是各种立法,将权力阶层捆在战车上。至于外战,这不是合适的时机,会出大事儿的。
51。2。以后北京朝廷要集权,会不会取消留都,改为南京府?难度大不大?
答:我弱弱的说一句,其实开封很适合做那个年代的大明首都,南北兼顾。第二是南京,北京其实在当时不合适,交通通信条件都达不到,对南方的控制。
52。沈默的弟弟呢?是啥结果?
答:管那鸟求,送去非洲好了。
53。关于那首《大英雄郑成功》的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真的是《雍正王朝》剽窃?能就电视剧和那首歌再说些什么吗,可能给原版链接吗?
答:是《康熙大帝》借用,不是剽窃。当是因为郑成功不利于民族团结,被无限期停播,康熙大帝就拿去用了,这个词曲作者都能证明。原版链接请百度‘大英雄郑成功 再借五百年’。
回答告一段落,后记明天推出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上)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关于剧情,不少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从故事性讲,万历登基,沈默成为首辅,这本书便可以结束。但穿越历史小说,不能单纯以文学性而论,而要看它的立意,是否已经得到完整的体现。
故事性与目的性,并非不能兼容。在本书中期以前,还是很漂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然而到了后期,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沈默在朝野,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了,他的敌人,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一个个帝王将相,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天道……要是玄幻和仙侠小说,完全可以幻化出一个鸿钧之类的超级boss,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但是历史小说,哪怕是穿越类的,要受到逻辑的限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写出来书就完蛋了。
我记得似乎在写权柄时,便说过‘主角无敌了,书也就该结束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活生生的强大对手,主角再厉害,也不过就是在玩单机版。当然大家会说,新局面、新时代下,会有新的对手涌现出来。但一来,对手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二来沈默只有十年的任期,大大抑制了对手对付他的冲动,可以预见的是,他当政的十年里,反对的力量肯定会有,但能对他造成真正威胁的,没有——皇帝朱常洛太小,辽东李成梁深受沈默恩典,天下皆知,没有造反的借口。
将来肯定会有强大的敌人诞生,亦会有反复出现,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的范畴了。
其实我想在沈默和若菡喝茶的那个场景结束,然而感觉这样太不负,因此才有了沈默回上海平定金融危机,并在码头上讲了那样一番话……在这里结尾,还能称得上漂亮。
但是编辑对我说,国家分裂的状态,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这才有了后面几百字的统一过程。像个补丁一样,完整了,却也刺眼了。
但总之,这是个令我感到骄傲的故事,我理出来一个时代的完整脉络,并基本靠谱的推导出了加入一个变量后的新状况。
这又回到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推演那个时代的华夏民族,到底是必然会坠入地狱,还是只是运气不佳。
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我想三年之后,我有了一定发言权。明朝确实是自取灭亡,根子在朱元璋和朱棣已经种下了,就像书中说的,商税、宗室、卫所、漕运、驿递,乃至更深层的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南方离心主义。这个国家就像百病缠身,如没有逆天的领袖和强大的执行力,败亡自是必然。
领袖是有的,高拱、张居正,都是经世致用的卓越政治家,其能力放眼千年,无出其右。明朝在这两位伟人的推动下,竟渐渐摆脱了危机——两人最成功之处,不是经济、军事上的改革,而是奇迹般解决了,官员尸位素餐,政府低效无能的千古痼疾。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下)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后记之二)
政府有了执行力,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高拱和张居正,足以令千年以降的帝王将相汗颜。
然而两人再强大,也无法与他们的权力来源抗争。就像书里说的‘内阁是云,宫里是风,云可以遮天蔽日,却抵不过一阵风’。所以权势滔天如高拱,被孤儿寡母一道旨意就贬为庶民。张居正要厉害些,但那是他仗着和冯保的私谊,以及与李太后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形成了皇帝也无可奈何的铁三角。但是他一死,铁三角轰然崩塌,万历立即展开清算,大明就在那一刻,断绝了生还的可能,这也是皇权社会的死结。
所以,万历皇帝必须要为明朝的灭亡负总责,他发动无底线的政治斗争,秉承着传统的‘只要是敌人坚持的,就必须要摧毁’的原则,废除了张居正的‘考成法’,恢复了张居正得罪士林才削减下去的冗官。到了后期,更是为了赌气,奏章不批、缺官不补,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政令不行、人浮于事,皇帝只能管太监,中央地方没人管’的彻底行政缺位。
但这也不能完全怪万历,因为他接受了最优秀的帝王教育,张居正几乎披肝沥胆,为帝国培养了一位高深莫测的君王,当这种能力与极端自私的个性结合在一起,不仅令张居正自食其果,还给大明敲响了丧钟。
我承认历史上的万历,要比本书中优秀的多,他取得了三大征的胜利,他二十多年深居内宫,依然牢牢握住权柄,这都是能力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位帝王来说,如果他不能以江山社稷为重,而是只看重自己的权威,或者为了让宠妃的儿子当上太子,就跟大臣对抗二十年不上朝,那么我只能说,这种能力越强,对国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所以他和他那个能力极强的爷爷,远不如他那个平庸的爹爹称职。
不能将天下的兴衰,系于一人之身,帝王思想是要不得的。
书写完了,但书中的故事还在继续,读者很想让我讲讲,十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大明,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只能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哪怕最简单的推理,也需要做变量分析,难度不啻于再写一本官居一品。
当然希望中的未来大明,就如沈默所讲,它应该是王在法下,政府理性、民众不顺从的。只要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的内核,国富民强,称雄民族之林,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曹公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谨以此,作为本书的曲终。
但是——人不能散,因为新书六月十六到十八号之间,就要问世了,诸位看官,诸位衣食父母到时候可一定捧场啊,咱们不见不散不然我天天半夜十二点,到你家找你去……
*J
番外篇 十年 (一)
番外篇 十年 (一)
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新书不得不晚发两天,为了表示歉意,也为了给很多意犹未尽的读者一个交代,故而写了这个番外篇。
~~~~~~~~~~~~~~~~~~~~~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万里冰封,奇寒无比。
整整一个冬天,东起辽东,西至甘陕,由山东河南又到两淮两湖,处处冷得出奇。自从入冬以来,各省便风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时候极罕见,且那太阳只是惨淡的一点苍白色,全然没了本应有的亮丽暖和。老百姓都钻到屋子里,围着炉子,谁也不肯轻易出门。
可就在这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时刻,却有一支马队,沿着冰封的道路,艰难的向北跋涉。
这支队伍不到二十人,都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脚上套着厚厚的毡靴,头上戴着厚厚的貉壳帽子,这一身极保暖的装束,使他们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中,也能保持住体温,不断前行。
在最近这十几年里,这种极寒天气已成常态,以至于骑士们早习惯了与恶劣的自然对抗。到了中午时分,他们寻到道旁一处背风的山窝,便策马过去,下来喂马吃饭。
这一下,十几名骑士终于能分出主从来了,别人喂马的喂马,备餐的备餐,有两个人却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毡布上,没有要帮忙的自觉。当然,别人也觉着理所当然。
因为这两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长些的是大明户部左侍郎金学曾;年轻些的是大明科学院副院长、农科所所长徐光启,其余人都是他们的随员和护卫。
那三十多岁的徐光启倒也罢了,这金学曾是隆庆二年进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却是货真价实的三朝老臣,从一品的部堂高官,却要在这冰天雪地里东奔西走,不能不令人惊诧。
不过金学曾却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从七年前开始,两京户部的四位尚书,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头带队到各省巡视,只留必要人手坐镇京城,处理日常事务。
对于如今的大明朝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新作物的推广更重要的了。进入共和三年以来,灾情已经愈演愈重,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冬天奇寒无比,全年气温都比几十年前底很多。这种情况下,作为粮食来源的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连年减产,北方数省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绝产。若按照常理推测,饥荒连年,破产农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该不可遏制的出现了。
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从未大规模的叛乱。小范围的零星骚乱,虽偶有发生,也都旋即被扑灭,并未形成气候。在心怀叵测之徒从未停止煽动的情况下,大明朝至今还能保持着今日的安稳,实在是堪称奇迹。
*J
番外篇 十年 (二)
番外篇 十年 (二)
金学曾和徐光启,都是从万历朝走过来的,回首过去的岁月,他们不得不承认,是天神在眷顾着大明朝——要是没有朝廷总收总支的实现;要是没有那场提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是没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被广泛种植,如今的大明朝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
第一项,使国家有能力集中调配资源,救济受灾省份;第二项,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给自足;第三项,玉米、土豆、红薯的推广种植……使北方农民有了稳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稳定不乱的关键,以至于朝野上下众口一词,说是‘土豆和红薯拯救大明朝’。
在这样的连年大灾之际,吃饭问题是国家压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户部的高官们这样不辞劳苦的奔波,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作为专门负责农政金学曾,又比别人肩负着更加艰巨的重任,他和大明朝顶尖的农学家,《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要在这个冬天走遍北方各省,监督土豆和红薯种苗的换新工作。
与传统作物不同,土豆和马铃薯不是生长自种子,而是生长自小块的块茎,这使它们可以高产。但也因为没有种子,使它的性状不太稳定,连续种植会出现产量逐年下降,甚至产生毒性。从前年起,各省就开始发生产量下降的现象,今年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食用中毒,这是在之前没有想到的。
对此科学院的人束手无策,还是沈默先认识到,这应该连续种植所致。但他也拿不出解决办法,只有重新从南美大量进口,然后培育一代苗,以此更新种苗。
虽然这法子治标不治本,但在这时候,能治病的就是好郎中,所以户部下了大本钱,和农科所合作,大规模的培育一代苗,然后分发到各省去。两人此行便是巡视秧苗的更新如何……这关系到来年几千万是否会饿肚子,所以两人已经打算就在下面过年了。
~~~~~~~~~~~~~~~~~~~~~~~~~~~~~~~~
喝了几口烈酒暖身子,金学曾掏出银质的烟盒,递一根给徐光启。
“……”徐光启摇摇头道:“虽然‘禁烟法案’没有通过廷议,但我坚决相信吸烟有害健康。”
“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谁抽烟抽死……”金学曾哂笑一声,给自己点一根,深吸一口道:“你呀,活得太仔细了。”
“如果部堂有兴趣。”徐光启板着脸道:“可以到科学院去看看吸烟者的肺。”
“没那兴趣。”在这位大学者面前,金学曾没有架子,嘿然一笑道:“我现在就想着,在开春前把剩下的几个省跑完。”
“应该没问题。”谈到正事,徐光启的脸上有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这两个月没白跑,有了这些新的秧苗,又能再撑五年了。”
*J
番外篇 十年 (四)
番外篇 十年 (四)
虽然这些年,朝廷深化军事改革,大大减少文官对军队的干预,提高官兵地位,但始终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控制——一是一切军需装备、武器弹药、以及粮秣饷银,都由文官政府提供,军队不得插手。二是通过对中高级军官的频繁调动,杯葛地方军事集团的势力。
这两条都让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