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烽烟-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舜臣决定去舞阳吴家庄找黄少现。
刘舜臣说:“从今往后,咱们就改名换姓吧。我呢,就姓邱,叫邱亚阁。”老伴也没有说什么,两个人搀扶着到了吴家庄。吴家庄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在舞阳县的边缘地带,和临颍、汝县相比邻,属于三不管地方。
这一群叫花子样的人进村后正想找个人问问黄少现家在什么地方。从街里出来一个人,穿大褂子,带礼帽,一看就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刘舜臣让老伴和儿子站在一边,他迎上去,很是谦恭地问声好,算打过招呼,然后才问:“大哥,俺是逃荒的,到这里也没有地方去了,想打听个人,看你知道不知道!”
那人其实还没有刘舜臣年龄大。他早看见了这一群叫花子。在那个年代,逃荒要饭的多了,不足为奇,不足为怪,说:“吧,你问谁?只要是这个村的我都知道。”
“村里有个叫黄少现的没有?”
那人就吃一惊,打量刘舜臣,像看一个怪物,然后说:“你和他认识?”
“认识啊,俺俩还在一个院里住呢!”
那人还是不放心,说:“哦,我给你说吧,他已经死了,都三年多了。”
刘舜臣吃了一惊,关心地说:“他儿子不是叫黄松吗,在不在家?”
那人看刘舜臣和黄少现确实是认识,就告诉了黄松住的地方。刘舜臣按照那人说的地方,找到了黄松家。黄松不在家,他的老娘在家。黄松的老娘还认识刘舜臣,不住地问寒问暖。
门口传来脚步声,老太太说:“松回来了。”说话间黄松到了门口,刘舜臣看黄松果然比过去大不一样,让人认不出来了。黄松在地里干活,那个穿大衫的是黄松的一个叔叔,是村里的私塾先生。黄松小时候在阳城长大,和刘舜臣也认识。两个人到一个屋里。刘舜臣简单说了事情经过,问能不能在这里暂住些日子。如果不能的话可以离开,决不和他们家找麻烦。
黄松说:“叔,你到这里就是到家了,就住这里吧!”




三十五、叫花子医生

乡村的夜宁静而又安详。一个多月的奔波劳累,担惊受怕,总算结束了,有一个住的地方了,刘舜臣躺在床上,长长叹了口气。
一弯新月挂在树梢,月光照在院子里,外面明晃晃的。有几缕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落在床前。让刘舜臣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夜静思》。过去读这首诗,只是觉得写得真好,可是一直没有深刻的体会。今天晚上,在这个地方,终于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
想念家乡!不,更多的是想念部队,想念和自己一起战斗过的人。一个个身影在眼前浮现,活着的,死去的,都纷至沓来。可是自己却当了逃兵,他的眼泪不觉流流了出来。
吴家庄村是个平原村,可以用一马平川来形容。不像阳城,是个山岗区,这里一道沟,那里一条岭,河流纵横,下雨时有排水的地方。这里坑多。村子里挖了许多大坑,就是用来盛水的。坑能盛水却排不出去水,只要下大雨就发洪水。
刘舜臣的家乡阳城是煤炭之乡,人们烧火都用煤。吴家庄这个地方的人们烧火不用煤,这里没有煤,用的是树枝,草。人们也把青草在太阳光下晒,晒干后放进火里烧。
刘舜臣烧不惯树枝和草,常常搞得烟雾腾腾。烟火呛得人鼻涕眼泪往下流。
黄松家有妻子还有孩子,家里有四顷地,也算个差不多的户。刘舜臣觉得住在他家多有不便,就和黄松商量,想在村子里找个地方住。刘舜臣早年教学,后来还学过医,懂些医术,想在村里开个诊所。
黄松听刘舜臣说的有道理。他去找了村里的私塾先生,就是他的叔叔。村里有个祠堂,里面供奉着吴家庄老祖宗的牌位。祠堂平时闲着,只有祭祀的时候私塾先生才领着全村人来这里。既然是黄松的客人,又是逃荒要饭的,私塾先生就答应让他们住在里面。
黄松找了块木板,找来毛笔。刘舜臣饱蘸笔墨,写下:“邱氏诊所”几个大字。挂在祠堂门口。
吴家庄村一直没有医生,人们有了病要到附近的桃树园村去看。
吕氏诊对凡来看病者,不收一分钱,只要拿些吃的就可以。多少不限。家里实在没有东西拿,也不勉强,一样看病。
刘舜臣看病时只开药方,不卖药。他没有钱进药,凡是来看病的人可以拿着他开的药方去县城买药。
离吴家庄村不远有个桃树园村,说是个村,实际上个大镇,那里有药房,那个时候的药房都卖中药。村民们也可以去那里买药。
村里有个孩子得了疥疮,找到刘舜臣。刘舜臣一听,想起儿子李治逊当年也得过这样的病,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开了药方:秆草、龙黄膏。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先用秆草在患处用微火烤。几分钟后用龙黄膏抹在患处。停了几天,病人痊愈了。
村里有一个人得了结症,去找刘舜臣。刘舜臣一看,这不是自己曾经得过的病?他略一沉思,开了芒硝的药方。患者到桃树园村买了药回来熬了喝,果然大便排下来了。
私塾先生的孙子拉肚子已经三天了,看了不少郎中,一直治不好。孩子在床上躺,已经起不了床,私塾先生见逃荒要饭的既然挂出了牌子,就说明有两下子。私塾先生和家人把孩子抱到祠堂。刘舜臣也不号脉,听了情况,看了舌苔。开了一味中草药,大烟,也就是鸦片。让他们熬了喝。
私塾先生亲自到城里去买药。买了药算了帐,竟然很便宜。私塾先生还不以为然,这么便宜的药能治病?又想,试试吧!
那孩子喝了一次,拉肚子就治着了。半夜就知道了饿,要东西吃。
私塾先生第二天在家里摆下酒席,宴请刘舜臣,答谢他的救命之恩。私塾先生还到县城里做了一面锦旗,写上“神医妙手”四个大字,敲锣打鼓送到祠堂。其实这也是黄松特意安排的,有意提高刘舜臣的名声。这样以来,神医的名声就出去了。不仅本村里人有病来找刘神医,外村人有病也来找刘神医。
刘舜臣知道自己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法子。他当年得结症时,本村朱先儿曾用芒硝治好他的病,从此后他下工夫钻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原打算当医生,后来从事了革命。没有想到今天却派上了用场。
刘舜臣生意好了,桃树园村那些药铺的生意也好了。有个药铺掌柜叫李得如,和刘舜臣只差一个字。他的药铺名字叫天涯阁。李得如打听买药的人,知道是从一个叫邱亚阁的讨饭叫花子那里得来的药方,知道这是自己的财神爷啊!李得如是个生意精,晚上备了礼物专一登门拜访。一番介绍之后,坐下来和刘舜臣拉家常。刘舜臣不敢实话实说,以言语搪塞。李得如真心结交刘舜臣,口头和刘舜臣约定,凡在“邱氏诊所”看病的人,都要到李得如的“天涯阁”药房去抓药。天涯阁将按照收费的多少给刘舜臣提成。
从道理上讲,刘舜臣是不同意这样做的。自己行医是为了方便病人,也为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病人愿意去哪里买药,是病人的事。
李得如洞察刘舜臣的心思,说:“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你只管推荐,他们去不去是他们的事。我只要不卖假药,我卖的是真药,这有什么不可?”
刘舜臣又考虑,像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要过多长时间,他做好了长期准备,他思虑再三,接受了“天涯阁”掌柜李得如的条件。互惠互利,这是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
刘舜臣获得了物财两方面的利,生活有了好转。
村里有几个老头,没有事的时候就到刘舜臣的诊所里说话,聊以打发时光。在闲谈中,刘舜臣得知黄松为了刘舜臣一家人的生活,将自己家的地卖了一顷。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刘舜臣为这事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刘舜臣到黄松家,向黄松表示感谢,“我们在这里住,真是给你添麻烦了,你看——”黄松的老娘说:“兄弟,不要说这样的话,现在时没有他爹了,要是有他爹,他爹也会这样。我们这样做,他爹知道了,在地底下也会高兴。”黄松也说:“叔,咱一家人不说两家子话,你和我婶子只要吃的好,住的好,我就高兴啊。”
刘舜臣说:“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们一家子啊。”
黄松连忙说:“叔以后千万别再说感谢的话,咱们是一家子人啊。”
刘舜臣又坐了很长时间,说了许多黄少现在世时的事情,才回到他的祠堂里。
行医的日子顺风顺水地过了一段时间,刘舜臣隐隐觉得不好,说不定哪一天要出事!俗话说木秀之林风必摧之。又说树大招风。自己这样搞得名声远扬,说不定会遭到同行们的嫉妒,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天吃罢晚饭后,刘舜臣到黄松家,黄松给刘舜臣拿了一张报纸,让刘舜臣看。这是前几天他进城去,在大街上拣的。报纸上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部队渡过了黄河。刘舜臣敏感地觉得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渡过黄河到哪里去?就是向南方啊!向哪里去?一定距离他们住的地方不会远啊!刘舜臣的手有些发抖,眼里有了泪花,说:“你以后要多注意这样的消息,有什么消息要及时告诉我。”
刘舜臣把报纸折叠起来,装在口袋里。刘舜臣说:“我今晚上来还有一件事要和你商量。你得再给我找个地方住,我得离开这个地方。不能再在这里住了。”
黄松惊愕地说:“为什么?住的好好的,去哪里?”
刘舜臣说:“有许多事你不明白啊。我在这里住,给人们看病,名声已经传出去了!老祖宗说的好啊,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就要被人杀掉,明白吗?”
黄松是个直性子,说:“你看病,为人们做好事,人们感谢你还来不及呢!谁会怎样你?”
刘舜臣说:“你听我说吗!我不是真的逃荒要饭的,这你知道啊。我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能不引起人们怀疑?再说了,这个地方距我的家乡阳城也近啊。如果被谁怀疑,或者被谁发现,问题就严重了!”
黄松明白了,点点头:“让我慢慢想想。”刘舜臣果断地说:“这个事不能对任何人说,包括你的家里人,懂吗?”
黄松说:“我懂。”
刘舜臣说:“明天上午之前你要想出办法,如果想不出办法,我就要走了。”黄松吃惊的看着刘舜臣:“就这么着急?”
刘舜臣说:“对,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回到祠堂,刘舜臣进了自己屋里。
刘舜臣看自己屋里的灯还亮着,知道老伴还没有睡。刘舜臣说:“我们得走!”老伴看他说话坚决的样子,问:“他爹,为什么要走?去哪里?在这里住的好好的,去哪里?再换个地方比这儿好?要走你自己走,我和孩子们不走。从阳城到桐柏,走了多少路?我的一双小脚,都跑烂了。在信阳青潭,我想着要死在那里了,没有想到我又活过来了。我们一路逃荒要饭,到魏州市,又回来。才说安定住了,怎么又要走?你,你,要把我折腾死啊!”
刘舜臣生气地对老伴说:“我不和你说。”
老伴赌气地说:“你非得说清楚不行,我不走,我说啥也不走。”
刘舜臣低声吆喝道:“古人有句话叫做狡兔三窟。就是说狡猾的兔子不是一个窝,有三个窝。这个窝被人找到了,它跑到另外的窝里,这是为什么呢?”
刘舜臣又说:“《孙子兵法》上说,走为上。就是说打仗,要在走上下功夫,会走才会打胜仗。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不说你也知道。我们不能在一个地方住长时间!”
刘舜臣看老伴,老伴不等刘舜臣再说,哭了:“别说了,我知道了。你说去哪里,咱就去哪里!”




三十六、兴安旅社

1948年12月
刘太文随着陈毅粟裕的部队来到了豫西。
传来了脚步声。皮定军来了,还跟着文英。文英,湖北人,早年跟着贺龙闹革命,后来参加长征,再后来跟着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到大别山。
三个人就站在外面。皮定军看看训练的战士们,看看天,说:“太文,你想家不想?”
刘太文不知道皮定军为什么会提起这个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立刻想到了父母和弟弟刘太武。他们生死未卜,咋能不想呢!可是在当今兵荒马乱之时,又怎么能谈家呢!还是等全国都解放了再说吧。
皮定军继续看着远方,说:“我是一九四五年四月到的豫西,到四五年的十月离开,也就是八个月的时间。咋说呢,我还是很留恋那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的。还有那里的老百姓。听人说,阳城是上古时代夏朝的所在地。我还听说那里有禹王锁蛟井。我曾经想到那里去看看,可惜一直没有去成啊。后来日本人投降了,我想拿下阳城城后,一定看看禹王锁蛟井的样子。我要看看那个蛟是不是比比刘子虬比李平安还要坏。可惜,我们没能拿下阳城城,就转移了。遗憾啊!”
皮定军的话一下子把刘太文的思绪又拉到了阳城,拉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皮定军对刘子虬,王保,李平安印象太深了。特别是刘子虬,疯狂杀害抗日战士。王树声司令员曾在《豫西日报》发布通缉令,捉拿刘子虬,也没有将其抓获。这个家伙太狡猾了!
皮定军说:“根据组织上的安排,让你回家乡去。”皮定军补充说:“还有文英。”
难道是为了抓住这些人?刘太文正要问,皮定军说:“当然了,你回去的目的不只是要抓住这些人。现在的形势你也知道了,刘邓大军已经在大别山站着脚跟了,陈赓和谢富治也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我们陈毅和粟裕的部队也在豫西摆开了架势。三只大军以成品字形,要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也就是要和蒋介石争夺中原。你的任务是回到阳城后,设法找到地下党和留下的同志,组织力量,迎接大军的到来。这是其一。其二,要找到你的父亲。其三要侦察清楚阳城国民党兵的兵力部署。”
刘太文敏感地意识到,要解放阳城了!皮定军点点头说:“可以这样说吧,当年你的愿望没有实现,现在就给你机会。”
战士们还在练兵,远处不断传来零零星星的枪炮声。
一个月后,阳城城南关外,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刘太文,一个是文英。两个人都是农民打扮,外穿对襟粗布,内套粗布短褂。腰里别着手枪。他们两个先到了城东关,看到城门上挂着葛福海,葛存壮,刘舜臣,刘太文,刘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