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曾数次派人招笼王易,甚至亲自上mén来说动王易,但与上mén的太子李承乾一道,他们的劝说均被王易所拒,他不想介入到这件一不小心就会招来大祸的事中去。
依长孙无忌所讲,李世民一直没有消除改立魏王为太子的念头。
让李世民有这念头的,除了李泰会投李世民所好,并表现出不凡的才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承乾这些年实在不像话。
王易曾劝过李世民,不要让长孙皇后再怀孕了,那样长孙皇后的身体可以调养回来,但不知是李世民没听众他的意见,还是避孕失败原因,此后长孙皇后又曾怀孕,但一次是死胎,一次是流产,这两个不顺利的怀孕给长孙皇后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每年冬天时候哮喘都会犯,用了yào也没什么效果,身体情况很差的长孙皇后更是没有jīng力去管几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这些年太子李承乾贪恋声sè及打猎,生活极为奢侈,但又害怕被李世民知道,便时常与东宫臣僚时常谈论忠孝,说到动情处甚至流泪,但离开这些东宫臣僚,则马上与一群小人戏耍狎玩。
东宫中臣僚有人想要劝谏太子,李承乾先揣mō出他的意思,然后迎上前去行礼,面sè凝重,正襟危坐,引咎自责,言辞颇多狡辩,进谏的臣僚急忙拜答,无暇再行劝。
因为李承乾将手下笼络的非常好,东宫内部的秘密,外面人无法得知,再加上在僚臣面前李承乾是人模人样,所以大臣议论起来对李承乾颇多称赞之词,这也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无法及时掌握李承乾的变化。及至后来,李承乾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李世民才知道他这位长子坠落成怎样。
李承乾命人制作几个巨大的炉和鼎放于东宫,召募一些逃亡官奴偷盗民间的牛马,拉到东宫内亲自烹煮,与宠幸的下人们一同烹食,他又有一些变态的习惯,喜欢学说突厥语和穿戴其服饰,挑选身边容貌像突厥人组成部落,梳上辫子穿上羊皮衣赶着羊,又制作突厥人的旗,设立突厥人住的大帐,李承乾自己身处其中,逮住羊烹煮,chōu出佩刀割羊ròu吃。
这事李世民知道后,气得差点发疯,他举兵灭掉了东突厥,自己这个当太子的儿子竟然在宫中效仿突厥人而居,在严厉地训斥了一番李承乾后,令几位东宫属官对李承乾严加年管。
李世民怒斥后,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劝谏太子,让他收敛一些,这让李承乾怀疑是此两人向李世民打小报告,才招致李世民的怒斥,对这两位忠心的大臣怀恨在心,还暗中派人杀他们,所幸没有成功,但被李世民知道,勃然大怒,越加对李承乾冷淡,对李泰宠爱有加。
李世民冷落他,而异常宠爱魏王李泰,李承乾悲愤之下,有种破罐子罐子破摔的感觉,越加的做一些luàn七八糟的事。
而另外有几个位高权重之人,又与李承乾沆瀣一气,其中一个是汉王李元昌。李元昌常做不法之事,受李世民多次责怪,从此心中怨恨,太子和他关系密切,时常在一起密谋事儿。
还有一个是王易的同mén师兄弟,任吏部尚书的侯君集。
侯君集自恃战功卓著,在松州大败吐蕃,后来又领军平灭高昌,想着有朝一日位列宰相班列中,但李世民却一直没给他这个机会,即使立下这么多的战功,也没晋他相职,依然领吏部尚书职,只是以吏部尚书职参预朝政,让他心生怨气。再因其在东宫中任职的女婿贺兰楚石关系,与李承乾走的很近,甘愿听服于李承乾,为他出谋划策。
这些事,连王易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他想象不出,作为皇帝,又是父亲的李世民是如何想的。朝中大臣为太子与魏王的事上过的奏折不计其数,但李世民依然我行我素,不为大臣们的劝所动。
太子与魏王的事,王易从来没敢在李世民面前提,除李靖和长孙无忌面前略有说过外,也从未在其他人面前说起过,即使是升任中书shì郎的挚友马周也是如此,他不想淌这趟浑水。
李承乾听从边上人的主意,也害怕李泰威胁自己的位置,便派人污陷李泰,李世民严查之下并无其事,狠狠责了一通李承乾,还重奖了受委屈的李泰,让李承乾抓狂。
这是上半年刚刚发生的事,查知李承乾污陷李泰后,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冷淡达到了极致,再次让李泰居到武德殿去,连长孙皇后的劝也不听了,大有废太子,改立魏王的态势。
心灰意冷的太子李承乾只能找其他一些变态的玩法来泄sī愤,还玩起了龙阳之好,sī下宠幸娈童称心,与他同吃同住,还答应称心,以后他当了皇帝,一定会给称心高位。
道士秦英、韦灵符以妖法道术,得以亲幸太子,东宫中时常有人在上演道场把戏。
李世民听说后,勃然大怒,将称心、秦英、韦灵符等人全抓起来杀掉,连坐被斩首有好多人。太子认为是李泰告发的,怨恨更深,还在东宫中特筑一小屋,立称心的像,早晚祭奠。
这一切让李世民气得发狂,越来越不喜欢太子,李承乾也是知道自己父皇对他态度的改变,越加的放任起来,动辄几个月称病不去朝见。
李承乾与李泰的争斗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冷淡也达到了极致,每个人都猜着皇帝迟早要宣布改立太子,一时间人心惶惶,长安一副山雨yù来的样子。知道原来历史上有这么一出戏的王易对此虽然没什么惊异,但因为牵涉到自己家族,还有亲眷方面,仍然忧心忡忡。
若李承乾和李泰都如历史上那般被废,谁也当不了皇帝,那就便宜了现在默默无闻的李治。
但王易极不希望李小九当皇帝,他非常希望这些年名望非常高、品行优良的李恪,他这个妹夫来当皇帝,但李治是嫡子,只要他在,就没李恪的份。
现在已经是贞观十六年了,若王易记得不差的话,历史上改立太子的事是发生在贞观十七年,离现在时间不久了。
想着这些事,王易有点头疼,因为他无计可施。
他踱到mén边,打开mén,听到外面传来的嬉闹声,也苦知着摇摇头,“哎,等事情发生了再去考虑对策吧…”王易这样安慰自己,随便快步离开书房,到院中去,和妻儿们一道玩乐去了…
第七十八章 警告
第七十八章警告
“贤婿,朕敬你一杯,”李世民举杯敬王易,“朕已经好些年没与你一道坐着饮酒了!”
王易举起杯,回敬道:“陛下这些年一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我大唐的强盛殚jīng竭虑,忙于朝事,没得空闲,臣也奉陛下令做事,天天在衙中,没太多机会进宫来面与陛下sī聊,今日很是感jī陛下这般厚待,让臣在宫中陪陛下饮酒!”
李世民听了停杯注视了王易一会,微微地叹了口气,没说什么,一口把杯中酒饮尽了。
王易也跟着把杯中酒干了,再替李世民倒满杯,举杯敬道:“陛下,臣敬你一杯,感谢陛下大力支持臣研制火器,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望,早日制作出能用于实战的火器来!”
今日王易是进宫来向李世民报告火yào的研制进展情况,在报告完毕后,被李世民留下来,一道喝酒叙话的。对于王易的研究,李世民无条件地支持,这情况也和这些年以来发生的事差不多,王易所提的建议,基本被李世民采纳。
王易非常感jī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他虽然不知道今日主皇帝将他留下来一道喝酒的目的是什么,但借着喝酒之际,先对李世民表示一下感谢还是要的。
李世民笑了笑,与王易再干了一杯,在放下杯子时候,似很随意地问了一句,“贤婿,这段时间你有没有听说过太子与魏王之间争斗的事?”
王易一怔,为李世民倒酒的手也停在了那里,但只停了一下,也继续倒酒,在倒满俩人杯中酒,将酒壶放下后,这才回答:“陛下,臣略有耳闻!”
“你如何看这事?”李世民眯着眼看着王易。
“陛下,臣只是略有耳闻,详细情况了解并不多,对此无法发表见解!”
“哦?!”李世民听了神sè不变,但身子却略往后靠了靠,依然盯着王易看,“朕想问你,以你的看法,太子与魏王,哪个更适合继任大唐的皇位?”
这话让王易吓了一跳,他想不到李世民会这么直截了当地问他这个问题,一直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怔在了那里。
李世民并未催问,只是保持着刚才的神态盯着王易,在观察王易神情变化的同时等着王易回答。
“陛下,臣这些年专心做事,从未与太子和魏王有过多的jiāo集,对他们两人没什么了解,陛下以如此重大的事问询臣,臣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长孙无忌所说的,李世民心里一直有废李承乾的太子位,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在刚刚的问话中得到了验证,王易心内狂起bō涛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回话,尽量让自己不说表明明确态度的话。
对王易这般含糊的回答,李世民显然非常不满意,瞪了一眼王易后,不快地说道:“你入朝已经十多年了,在朝中也一直任要职,耳闻目睹事也不少,太子和魏王都是长乐的哥哥,你说对他们两人没什么了解,朕如何会信,你是不愿意回答朕问你的问题而已!”
王易感觉到了李世民问话中的不快,忙解释道:“陛下,臣所了解都是道听途说,并不是真实与他们接触得到的印象,陛下以如此重要话题问臣,臣从未考虑去想过这事,当然无法回答!”
李世民继续盯着王易看,确信王易说的是实话后,也不再追问,叹了口气继续喝酒。
王易也没敢说什么,只是陪着李世民喝酒,尽量找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与李世民说。
李世民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王易的说话,一副心思重重的样子。
这顿酒喝得很闷,李世民或许是喝多了,最后扔下王易一个人在殿中,独自离去。王易在殿中候了好一会,从宫人嘴里确信李世民不会再回刚才所呆的两仪殿偏殿后,才敢离去。
王易离开皇宫后,没回工部,也没回家,而是直接到卫国公府去,他要找李靖聊事去。
李靖和长孙无忌这两位可以说事的长辈,王易更信任他的师尊李靖,今日听李世民以这话问询他后,马上就想到到李靖这里讨对策!
听了王易说今日的情况,李靖也是很吃惊,瞪着王易看了好一会,才说道:“晨阳,看来陛下真的非常信任你,这样的事,也会问询于你!”
“恩师,弟子很是惶恐,今日陛下可以说是很不快地离去的,弟子怕陛下会降罪于我!”
李靖很坚决的摇摇头,“你放心,陛下决不会因此降罪于你的,相反,你没有掺合到太子与魏王的争斗中去,陛下还会嘉奖你,毕竟陛下现在也是举棋未定,你没有明确支持谁,太子与魏王两人都不得罪,也不jiāo好,陛下肯定会称赞你这般做的!”
“如此就好!”王易松了口气,瞧向李靖的时候,却看到了他的这位师尊眉头紧缩,心事很重的样子,当下好奇地问道,“恩师,您是不是觉得什么地方不对?”
李靖点点头,“陛下如此问你,那可是表明,他心中确实起了废太子的心,想改立魏王为太子!”
王易心内打了个突突,很直接地问询道:“恩师,你觉得,这两人中何人当太子更合适?”
李靖盯着王易看了一会,摇摇头,笑了笑,“晨阳,为师不去掺合这事,也不评价两人哪个更适合当太子,及以后大唐的皇帝,为师希望你也如此,不要掺合进去,不要惹祸上身,此事陛下只有决断,你可明白?”
王易点点头,“恩师,弟子明白,弟子正是这么做的!”
“如此就好!”李靖lù出了个满意的笑容。
“可是,恩师,陛下刚刚以那话问弟子之时,弟子其实心内是有主意的,但不敢说出来而已!”
这话让李靖很是吃惊,也有了好奇,“那你与为师说说,你想怎么说?”
“恩师,弟子觉得这两个人都不合适!”
王易这话更让李靖吃惊,他不由自主地将身子靠近王易,压低声音道:“你说太子与魏王都不适合当大唐皇帝的继任者,那你觉得何人合适?陛下的九子,晋王?”
王易坚定地摇摇头,“不,弟子觉得晋王这般懦弱的人完全不适合当我强盛大唐的皇帝,大唐皇位的继任者应该是如现在陛下这般英明的人物…”
李靖吃惊的嘴巴都张大了,用极低的声音问道:“你说是吴王李恪?”
李恪这些年在封地上所做的事颇得李世民和诸臣称道,所表现出来的果敢、睿智,让许多人敬服,但李恪却不是长孙皇后所生,而是杨淑妃所生,庶出子,基本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王易这般说,还说的tǐng肯定,这让李靖大吃一惊。
李靖也想到了李恪的王妃正是王易的妹妹,他寻思王易会不会是因为妹妹当了吴王妃的缘故,而希望李恪当皇帝,那王易的妹妹就是皇后了。若王易真的如此想,并且在为此做准备的话,那实在是太危险,也没有可能实现,李靖必须阻止自己这位得意弟子这般做。
当下李靖用非常严厉的态度喝问道:“晨阳,你是不是在为吴王当太子的事做谋划?”
李靖从未有过的严厉让王易吓了一跳,赶紧解释,“恩师,弟子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事!”
“那你为何会这般认为?”李靖依然用非常严厉的口气喝问。
“因为弟子认为吴王才情与xiōng怀、人品实比他的兄长和弟弟强许多,他也是众皇子中最像陛下的,因此弟子觉得,若是让吴王来继承皇位,那对于我大唐来说,是最大的幸事!”
“但他是庶出,陛下所生嫡出的皇子都有三个在,无论如何都是轮不到他来当皇帝的!为师警告你,你万不可有此念头,也千万不能将此想法告诉其他任何一个人,更不能为此事做什么谋划,为师今日也当没有听到你这番言语,你必须记住为师的话,不然你将大祸临头,吴王也会遭到牵连,其他很多的人也会受到牵连,甚至……你可否明白?”
李靖出乎意外的严厉让王易觉得很是委屈,他只不过有此念头,想与李靖jiāo流一下而已,并没为此做任何动作,想不到为被李靖这般喝斥,当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