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民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业民科-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准的。

很多情况下,放宽要求成了本土化产品的必然,因为国内企业解决不了生产工艺问题,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对产品质量的低要求。但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零配件配合不紧密,间隙过大产品质量有瑕疵,时间长了我们的产品内部也许就叮当叮当的产生异响。这也就是总给消费者感觉国内的产品就是没有欧美日的耐用,总也赶不上人家的原因。

机械加工、材料问题,都是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生产因素。

机床等生产设备可以买过来,但是国内买不来人家的高技术生产工人。过程技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种看家本领是买不来的!

同样一个零件,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走线切出来寿命却明显不同。生产设备可以卖,但是诸如工程应用技术人家却是保密的。

材料上国内根据本国情况也制定出了一些生产标准,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国内的工业标准是根据本国的工程能力妥协的产物。

本身国内的工程能力就低,结果国内根据这样的低能力建立起来的低标准堂而皇之的通过法律条文的型式普及了下去。到了21世纪10年后这样的低标准大行其道,我们的工业由千千万万这样的低标准主宰,已经到了改都不能改的地步想要提高标准就得淘汰现有工业体系!

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高标准推进工程能力,而中国却是根据低工程能力制定出了低标准。

更何况中国标准制定的非常宽容,本身自己的标准定的就低,结果很多原材料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走下偏差让自己产品成了低标准中的低标准。如因为“两块钢”的轧制设备精度原因,出厂的钢材厚度并不稳定,那么在冲压厂量产的情况下,国产冲压件的尺寸和公差也因此就没办法得到保证。因为现行的规定钢板厚度允许的下偏差,那么原材料供应商绝不会放过这个偷工减料的机会,因为钢板宽度越长能够节约的钢材质量越大,能够省下的成本也就越多。

这是什么?

我们的冲压工艺尺寸和公差本来就有问题,我们的原材料也有问题,弱弱结合!

在国内的生产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情况,所以林强生在国外买回来的生产设备,卖给国内的产品采用了国内的原材料,而出口产品不得不采用了国外的原材料,因为质量高的原材料能够保证工艺,这样的材料国内根本就买不到只能在国外买!

而实验材料则干脆全都是进口,因为国内材料保证不了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实验材料也就保证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实验材料稍微有些瑕疵质量不稳定那实验数据如何保证准确性。所以迫不得已为了保证实验,向国外订购实验材料也就成了硬性需求。

中国的工业体系是由数万家低标准的生产企业所组成的,从林强生的感觉来看想要国产汽车完全国产化达到欧美日那样的技术水平更是任重而道远!

“不是中国做不出好的发动机造不了优秀的整车,而是我们没有资源!”一位一汽总工说出了很多国内汽车工程师的心声。

这个资源就是全体系的按照欧美日高标准生产产品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商、钢铁、橡胶等高标准的生产体系,没有这些资源就是有了设计能力也做不出来好产品。

没有资源,我们就没有先进的材料用于研发发动机,即使买来了先进的压铸设备没有好材料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也比欧美日这些国家开发出来的发动机性能低,这样研发就变成了毫无意义。国内只能一次次看着人家研发出新产品,然后我们千呼万唤的期盼着外国人什么时候把好产品投放到国内。

所以埃里克松和尼尔斯他们不看好林强生的公司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进行的标准化推广,更何况他想在国内自家的产品供应体系中实现德国DIN日本JIS那么高的工业标准!德国DIN工业标准是公认的高质量严要求,林强生想让国内的生产体系没有走就学会跑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先把产品标准化放在一边,让我们来讨论在中国如何建立像德日那样的优秀企业?”林强生召集了埃里克松尼尔斯等人。

尼尔斯向林强生说道:“林先生,在中国建立具有DIN、JIS工业标准的优秀企业是不可能的!除非重头做起,从钢铁原材料的加工到汽车成品,涉及汽车生产的每一个零配件的产品质量都要重新制定标准,挑选优秀企业合作对他们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升级,以让这些厂家达到高标准的工程能力!可是这样的投入非常巨大,现在已经不是四五十年代了,汽车厂商不必大而全把体系中的全部生产环节都占领,那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全球采购的时代!”

“重头做起吗?”林强生默默的嘀咕道,他对尼尔斯后面的提议则不置可否。

全球采购?他前世的国人已经做了,可结果好像不怎么样,欧美日韩零配件生产商在中国跑马圈地,国内的汽车企业离开他们似乎就玩不转了!

尼尔斯他们还不明白,中国的汽车(专指轿车)体系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以前国内根本没有汽车体系!

在原有历史上正是由于德国大众和上汽的合作才在国内建立起来了整套的汽车生产环节,大众对推动中国的轿车工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在这个历史上,国内的汽车体系却是由林强生的推动而建立起来的,大投入大生产短平快,中国的汽车工业建立还没有几年呢!

在场的众人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他们怀疑林强生有没有财力帮助国内体系中的零配件供应商提高生产技术,其次这样做有没有必要。

在场的瑞典人都觉得中国人造车只要在他们本国行驶就好了,而中国目前的汽车市场还没有成熟,购买者还在为有没有汽车买不买得到而拙计,为了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投入巨大的资金是极其愚蠢的!

更可笑的是,他们眼前的这个年轻老板竟然还想和德国工业标准看齐,他们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滑稽的事情。

这些人在滨城工作了半年多,以外国人的眼光把中国人的生产能力看得非常透彻。

而据说他们去到的那个北方城市还是中国境内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城市。他们在滨城接触了很多企业,实话说中国的工业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算是一二流,但是和发达国家却是根本没有可比性。

林强生看了看不说话的众人,然后看了看埃里克松向他点了点头。

埃里克松看到同乡们都对林强生制定的目标沉默应对,他不得不说道:“林,如果你能和你们的政府方面谈一谈,只是让工业新区内的企业提高产品标准,我想他们离你所期待的目标也不远了!”

埃里克松毕竟是看着工业新区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以前工业区内只有林强生的工厂和滨汽两家企业,到现在已经成立了二十多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很多都与汽车生产相关。

在埃里克松想来既然中国国家标准没有统一制定起来(96年发布),那就一定还有操作空间。

林强生想了想说道:“你们都知道我的公司很快就要上汽车项目,我有一套生产线,所以我才让大家制定出新的产品标准,现在看来以国内现有的生产环境离我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众人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就听林强生惆怅的说道:“和政府商谈帮助体系内的工厂提高技术和生产能力,这样也不能保证以后他们就能生产出质量高且稳定的产品!何况这些还都是中国国内的企业,如果公司的要求高,标准制定的严格,他们未必会喜欢和我们合作肯定是找那些低标准低要求的采购商继续愉快的赚他们的钱!”

“制定严格的工业标准也就会使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是的,那些企业未必会喜欢和您合作!”一名在林强生的企业中担任过技术总监的瑞士人对林强生说道。

“是的,伯恩!这些企业与其和我这样要求严格的采购商合作不如和滨汽哈汽那样的汽车商合作!”林强生耸了耸肩膀。

这也真是无奈的事情,自己帮助培育建立起来的汽车工业体系翅膀硬了,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控制!

“那么,我就把现有体系砸烂,把他们打回原形!”林强生咬了咬牙,表情冰冷的说道。

“下一步行动,对工业新区的零配件供应商实行整体式收购或合资控制股权,股权收购的最低要求必须超过60%的股份。不愿意被收购的厂商视其为不愿合作者,这样的厂商将被逐出滨汽和哈汽的采购名单,或者我们自己搞或者让肯合作的企业代替!既然你们说依据中国的标准过低不可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那么我就自己建立汽车全体系供应链自己建立生产标准,谁还能阻止我!”林强生看了一眼在座的众人,杀气腾腾的说道。

现实情况逼迫着林强生不得不向产业纵深发展,资源材料、生产工艺、研发设计等每一项环节都关系着产品的品质。想要让国人坐上好车,让国内的汽车市场不被国外品牌占领,也只有在每一步上都重新制定高标准才行!

包括埃里克松在内的七个人听到林强生的话后都为之一愣,他们都没想到年轻的老板把主意打到了工业新区的那些厂家身上,他们知道滨城的那些生产商要倒霉了!

第三百章谈判公司出马

林强生向埃里克松等人说了计划,之后他又给滨城的林香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最近又是年末总结又是工厂招聘,林香作为公司总裁忙得团团转,尤其是今年准备新增一条变速器生产线解决MQ200变速器的供求矛盾,然后又是林强生要启动的汽车制造计划,公司要分期招聘多达2000名工人,财务年报、新年计划、人员入职培训等等这些让林香一时有些应接不暇。

林强生看了看表已经晚上八点了,国内现在正好是早晨八点左右,林强生向林香的办公室打了个电话。

“什么,你要收购工业新区内的那些企业,为什么啊?他们不是好好的吗!”林香十分不解的问道。

林强生说道:“埃里克松他们的报告你也有看过吧?为了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我觉得控制上下游企业让公司参与每一个零配件的标准制定,让咱们自己掌握住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是现在最可行的办法!“

“可是,这样一来公司的人力很难调配,我很难调出合适的人来管理这些企业啊!”林香有些头痛的向弟弟说道:“而且你要收购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上级部门就甘愿让你收购吗?还有滨汽和哈汽这两家公司会不会有意见?会不会干涉?”

林强生想了想,笑道:“姐姐,这个你放心!只要我掏出真金白银的美元来,再和滨城政府方面晓以利害,我相信这些企业的上级部门会同意的!至于滨汽哈汽两家公司的意见,其实你大可以放心,那些企业的归属跟他们的关系其实不大!”

“你怎么跟政府晓以利害?还有他们和滨汽哈汽的关系真的不大吗?”林香不明就里的问道。

林强生神秘的笑了笑,对着电话那头的林香说道:“我会派人去和滨城方面谈的,到时候你安排好这些人,他们大概半个月后会到。”

“你不回来吗?”林香向弟弟问道。

“我还要在美国呆一段时间,据情报说英特尔在2月份要发布一款新型处理器,而电脑方面也有一家实力很强的竞争对手要在近日发布新款电脑!”林强生说道。

“哦,看来是遇到麻烦了!”林香听了两个不怎么好的消息,她知道美国的半导体实验室刚刚在去年12月末研发了一款芯片,滨城电子基地的林兰英马上带领团队进行仿制,她们成功的制造出了和美国实验室相同性能的克隆芯片。

这个成果国家也非常重视,计算机领导小组的万里组长还亲自带着京城的专家到了滨城。

“哦,那你去忙吧!”林香本来是想着弟弟能够尽快回来,眼看她就要在春节后准备结婚了,却不想林强生在美国同样忙。

“好的,谢谢姐姐了!”林强生又和林香说了几句然后挂上了电话。

第二天,林强生约见了一家谈判公司,向他们下达了委托合同。这家名叫道森的谈判公司是林强生的长久合作伙伴,接了他很多个合作案子,对林强生这个客户也很了解。

贝恩作为谈判公司首席谈判顾问担任了案子的执行人,双方签订合同握手不几天贝恩就带领着七名美国人还有一名台北人飞到了香港,他们会和了一名香港翻译,然后再等了七八天之后坐上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去SH再到首都千里迢迢到了滨城。

贝恩代表着美国一家公司向H省政府发去了访问函,H省方面接到了美国人的访问来函相当重视,亲自派了省市领导到机场接机。当贝恩一行人下了飞机后看到的是众多的中国官员,和一排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的学生队伍。

“贝恩先生,欢迎您!”气温较低但是迎接他们的省市领导和翻译却不惧严寒,看到贝恩一行人到来立刻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2个年头,但是H省的对外交流工作还是停留在比较被动的阶段。这里作为内陆省份不像沿海省份那么活跃,更没有什么港澳同胞投资。

国家近年来发展三来一补贸易,沿海省份和经济开发区尝到了甜头,但内陆省份却只能作为原料生产地提供廉价的资源。来一个外宾非常不容易,省里方面接待的访问次数非常有限也难怪他们这么热情。

“哦上帝,可怜的孩子!”贝恩和官员们礼貌的握手之后接过了小孩子捧过来的鲜花,看到小女孩冻得通红的脸蛋他连忙把围巾取了下来给小女孩围了起来。

小女孩得了围巾,一双大眼睛好奇的看着眼前的外国人,然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贝恩先生,这次来我省主要是访问哪些方面?”翻译人员向贝恩问道。

贝恩早有准备道:“这次我们来是想看看滨城方面的工业成就,我们康采恩公司这次来到中国就是想看看双方在工业制造方面有没有共同合作的可能!”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欢迎康采恩公司的各位来宾,请!”翻译人员和省领导说了几句然后热情的向美国人说道。

贝恩点了点头笑着和同伴说了几句然后他们就上了轿车,一行人直接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