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语气严厉,但林向荣脸上的表情,怎么也藏不住那份喜悦!
林强生笑了笑,他看着一辆辆轿车被拖运到厂外的空地上,然后又被买家直接提着汽油桶灌满油箱开走。
林强生看着这些买家,感觉特别奇怪他们的行为!买家们居然能蹲守在汽车厂外。每一辆轿车出厂,都能让这帮人兴奋一阵子。有些人会立刻拿着票子奔过去领车。
厂里的业务员,直接在厂门口办公,买家一手交票,一手领车。
业务组的人就是大手笔,一串串的轿车钥匙被拎到厂门口,等着他们的主人。
买主们的购车款早就打到汽车厂的银行账户上了,如今这只是车厂在兑现早半年前的订单。
林向荣在装配车间找到了郑永民、常远庭二人。
常远庭看见林向荣和林强生父子走了过来,他指着新下线的轿车,自豪的说道:“向荣,这大车真好!这个尺寸,坐进去比原来敞亮多了!强生改的可以。这以后工厂会全面生产这种新车,你要抓紧工人的培养,让他们尽快的能熟练加工零部件。我们的轿车订单很多啊!可以说,咱们厂出产的轿车,始终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出厂一辆轿车,就卖出一辆,生产量赶不上订单量!我们等不起啊!”
郑永民也笑着看了过来,老头咳嗽了一声,说道:“别急,咱们还是要保证出厂的轿车没有问题的!要既抓速度建设,又抓质量建设!”
林向荣笑着大声的说道:“两位老领导,你们放心吧!工人们一定会很快熟练起来的。我们生产班子,要在厂里搞一场全面的生产学习活动,充分发扬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工厂就是工人们的家,工厂好了,工人们才会更好!”
常远庭和郑永民纷纷点头,常远庭说道:“好,向荣你抓工厂管理,我们放心。”
他看了一眼郑永民,对着林向荣小声的说道:“老郑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打算让他去医院全面检查检查,看看身体。以后厂子的生产管理,可都要看你的了!”
郑永民看着两人,眼睛里闪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工厂眼看就要大发展了,结果他的身体却不行了。
郑永民暗自叹了口气,笑着对两人说道:“我看强生不错,干工作也很细致,又是个大学生。你们好好培养培养他,他以后有什么意见,要是对的,就按强生的意思办!”
林向荣看了一眼林强生,点了点头。让自己听从儿子的意见,林向荣虽然感觉别扭,但是老主任的话,还是不要现在就反驳的好。
林强生一直在旁边,郑永民的话,让他非常感动。他忍不住的说道:“郑伯伯,您多保重身体!厂子的全年生产量,上了15万辆的时候,您还要来看看啊!”
郑永民笑着点了点头,他转身朝着车间里慢慢走去。老人家背着手,就像在自己家的庄稼地里溜达一样。他要在每个工位上看看,把这些牢牢的记在脑海里。
常远庭看着郑永民蹒跚的背影,叹了口气。
他对着林向荣说道:“向荣,我们已经和上级推荐了你来担任厂长,以后工厂就看你的了!”
林向荣激动的说道:“常厂长,您还能多干几年!为什么?”
常远庭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我比老郑就小几岁,我们都不年轻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日子没过多久,上级下发了通知,升任林向荣同志为江岸汽车厂厂长,常远庭同志接任郑永民的主任一职。
这天,林强生站在装配车间的门口,检查着这辆轿车的装配质量。
林强生对工厂生产的原捷达一代,进行了重新调整改造。增大车身尺寸和轴距,让它能真正适合国内的国情需要。
江岸汽车厂生产的这辆捷达车,有些像是捷达二代。但它仍然采用了一代的组合式大灯,加装了空调系统和转向助力系统,车轮毂也增大了尺寸。
除了沿用第一代捷达的中网罩、整体式大灯,外形尺寸基本和第二代捷达一样。
第二代捷达基于全新的第二代高尔夫平台,同时车身也更加宽大,乘员从一代的4人增加至5人,整车长度增加了100mm、轴距增加了66mm,达到了2470mm、宽度增加了53mm。以上变化带来了驾驶室以及行李箱空间的增大。
这车给人的感觉,就是空间大,后备箱大,这两点简直成了国人的最爱。虽然国人没有欧美人的体型,但我们要的空间必须非常的大!
这款捷达,也就是国内老百姓最熟悉的捷达。像以后的捷达王什么的,都是它的延续。
林强生检查了一圈,汽车装配由原厂的钣金师傅们把关,整体上感觉还不错。至少坐上去之后,车体内没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响声,使劲的折腾一阵子,外壳车身也没有变形。
林强生坐在驾驶位上对着副驾驶上的王大明师傅,大声的叫道:“王师傅,你们装配车间干得不错!你们要把组装装配的注意事项,每一项、每一个环节都要记下来,形成规定!把它们都传下去,最小的一些细微的该注意的地方,都要记下来!要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最好几十年!”
王大明大声的对着林强生,叫道:“你要继续这么开?好啊!开吧!我坐着挺舒服,保持这个速度!”
。。。。。。。。。
第三十八章从票贩子开始
林强生开着牧马人,行驶在去红旗公社的路上。副驾驶座上,放着一个帆布小包,里边装着这阵子他从厂里工人手中赊收上来的糖票、罐头票、肥皂票等城里人剩余的商品票。
上次姐姐林香走时,林强生就曾经跟她商量过,要用城里供应的商品票换取农民手中用不了的布票。这是笔大生意,林强生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来临之前,在经济大潮初期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必须想方设法的弄到第一桶金。繁荣社会,富裕自己!林强生回来后,考虑了一段时间,有了这么个朴素的想法。
林强生想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什么是自己能做的。所以他盯上了农民手中的剩余布票,这些布票在城市当中,是相当紧缺的资源型商品。任何人有了充足的布票,立刻就会被另眼相看。虽然倒卖布票,有冒投机倒把的风险,但是林强生实在是等不了了。不干点什么坏事,他憋得难受!布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它是人们购买布匹的资格凭证。从1954年国务院发布《棉布计划供应》起,到1983年底布票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前后经历了30年。一寸棉,一尺纱,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21世纪的十年后,任何人打开家里的衣柜,一摞摞的服装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可是,或许很多人不会想到,仅仅在三十多年前,衣服还不是一件想买就能买的东西!没有布票,拿着钱你也买不到衣服。只有布票在手,老百姓才觉得手里握着一笔真真正正的财富,小小的布票在1978年的困难时期,比钱还贴心、比钱还值钱!只要有了它,国内面积那么大,马路上任你奔跑、高空中任你飞翔!
这时候,省纺织公司负责全省所有市县布票的发放,1978年国民经济仍比较困难,发给城乡居民的布票一般都不充足。后世的人们可能很难想像,一寸、三寸这么短的一截布能做什么,可在1978年的这时候,缺吃少穿的人们就是得锱铢必较。这个年代要想结婚,全家人就得提前好几年开始攒票,如果实在不够使用,还要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而且跟粮票不同的是,布票的有效期一般只有一年,为了防止好不容易攒下的布票作废,还得托人把旧布票换成新的,那可真是费尽了心思。除了结婚外,生小孩的、家里人口多的,都要为布票发愁。
改革开放前,国家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奇缺!为什么奇缺,林强生也感觉很纳闷这个问题,他回到这个年代,没感觉很缺啊!
这段时期,国家为了调动农民交售粮食、生猪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商业部拨出一部分布票作为奖励。因为那时候没有奖金这一说,所以布票就成了很好的替代品。这种奖励农民的布票,再加上农村可以自己纺织土布,所以相对城里人来说,农村的布票要宽裕一点,就出现了农村的布票“回流”城里的现象。
林强生也曾去逛过百货商店,偶尔看到各大商店门口,有时就会蹲着一些附近郊县的农民。如果你走到跟前,他们会悄悄的跟上来,你千万别以为他们是小偷踹人家。这些农民般模样的人,可能真是农民,因为这时代黄牛们还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事态,大家都悄悄的进行。一般这些人会轻声细语地问你,“要布票不?”
林强生打听过,最紧俏的时候一尺布票可以被卖到三毛钱,在这个年代,三毛钱可不便宜,足够一个成年人的一餐之用,你还可以吃点肉!不过,倒卖布票,在这个时期,的确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旦被抓住,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这个时代,农民们又很缺一些城里的商品。农民们想买个灯泡都要有票,像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广大农村目前处于奇缺的境地。这样,就有了林强生的用武之地。
首先林强生有车,可以城乡往返的跑,其次他还有着一个厂子上千的工人做后盾,再加上他们的家属,人口数量更是上万。林强生甚至可以不出厂子,就可以换到想要的票,这样他冒的风险就会极小,保证了自身的安全性。
中午之前,林强生开着车,赶到了姐姐所在的红旗公社,这里距离城里20多公里,属于省城下属乡县。
林强生把车开到了公社路口,林香和贺振国早早的等在这里。
红色的牧马人咔哧一声停住了,把土路蹭出了一道小坑。林强生把手伸出车窗外,向林香和贺振国二人招手叫道:“姐姐、姐夫,上车!”
林香看到弟弟来了,十分高兴,拉着憨笑的贺振国坐上了后排座。
“小弟,家里爸妈都好吧?你怎么样?这车开得挺溜的啊?”林香刚坐稳,就对着林强生问出了一串问题。
林强生回头笑着说道:“都挺好的!爸当上厂长了,妈也整天有一摊公事在忙。我也挺好,你们怎么样?姐夫挺好啊?”
林香笑了笑,拍了一下弟弟,叫道:“开好你的车,别回头说话。”
贺振国刚要答话,林强生就回头过去了。他尴尬的坐在林香的旁边,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发自内心的笑着。
红色的牧马人驶进村里,引来了不少半大小子的打量和追逐,一些小孩,更是围着停住的车子摸这摸那的。
林香自从回到农村,性格就变得爽利多了。这边天高地阔,她住着比城市里开心,心情也就自然的开朗了。进了家门,林香对着弟弟说道:“先洗把脸,然后马上吃饭。我给你炒几个菜,很快的。”
林强生环顾了一圈姐姐住的地方,发现是个挺大的院子。一条厉害的土狗,拴在门口,冲着已经进屋的林强生汪汪汪的叫唤。
房子分东西两个屋,都是大炕。林强生看了一遍,发现就林香一套被褥行李,于是对姐姐问道:“那些人呢?和你一起下乡的知青,都下田干活去了?”
林香正收拾着碗筷,听到弟弟的话后,动作停了停,然后说道:“往年也有走过几个。今年开始走的走,病的病,想方设法的都回家了。”
林强生点了点头,还是笑着说道:“这样也挺好的,你一个人住,宽绰!”
贺振国寻摸了一圈,没发现自己有可以帮忙的地方,唯一一个布包,林强生还背着。贺振国憨厚的对着林强生说道:“强生,你在这坐着,我去家里拿些下酒菜,你坐着好好歇会。”
林强生笑了笑,点了点头,搬了个凳子坐在厨房。贺振国看了看林香,发现她没反对自己回家拿酒,于是乐呵呵的取东西去了。
林强生瞅着他的背影,看了看姐姐,笑着说道:“姐夫人不错!”
林香看了一眼贺振国,眼睛里全是幸福的笑意,她对着弟弟说道:“用你说,姐姐不知道挑的啥人?!你姐姐找的人错不了!”
林强生洗完了脸和手,贺振国也回来了,三个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吃着,林香炒了几个菜。贺振国带来一盘熏牛肉、一盘小杂鱼、一盘拌猪杂,这些乡土菜,就把林强生吃的无比开心。
“农村真好啊!在城里哪有吃的这么爽快的时候!”林强生夹着牛肉片,猛往嘴里塞,边吃边说道。
林香笑着问道:“这里这么好,那你就呆这里别回去了!”
林强生看了看姐姐,心里很是感动,姐姐还拿自己当小孩对待呢!
自从姐姐下乡知青后,几年之间,原本的10多岁的小姑娘,悠悠然成长为大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至今在林强生的记忆里,姐姐还是10多岁时,经常带着自己玩的那个样子。
现实的变化真是快,往往在人们不经意间,熟悉的容颜变为了陌生,相近的彼此有了距离。
时间,真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
“姐,我向你打听的布票,怎么样了?你帮我问了吗?”吃过一阵子,林强生向姐姐问道。
林香扬了下头,冲着贺振国说道:“你问振国吧,我让他帮你弄些票。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贺振国听到后,大声的对林强生说道:“强生,我帮你问了。乡下人的布票,还是不少的。你要多少,只要你说一声,我能帮你把俺们村里人的不用的布票都拿给你!”
林强生听得兴奋,他搓了搓,高兴的说道:“不用你白拿!我拿好东西跟你换!”
他转身把炕边的布包拿起来,从中掏出一沓票证来。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商品票,摆在了两人的面前。
林香惊讶的问道:“小弟,这些票你哪里来的?你抢了?”
林强生白了一眼姐姐,叫道:“这都是和我们厂的工人们赊欠过来的,我能抢吗?!你们看看,这些都能跟你换布票,农民们肯定缺不少家伙事,都用你们的布票换我的票吧,大家各取所取都方便。”
贺振国翻了翻票子,惊讶的从中找到了一张自行车票,惊叫的说道:“连这也有!我们乡下人多少想买自行车啊!可是自行车票不好搞,只能忍着,没想到你这里有这个!”
林强生哈哈笑道:“那是,我这里自行车票就好几张,你尽管可以找布票来换!我就要布票,多多的布票!”
贺振国拍了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