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病之尾自不同也独有时气发 亦是病起便见贵乎临症精思而熟察之嗟乎 症之发反掌生杀
余每深考似有独得故以下辨论最悉尔)
一曰伤寒发 。固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未当下而早下。则热蕴于胃而发 也。身温
足暖脉洪数有力者易治。脉沉足冷。挟虚者难治。 欲出未出。(升麻葛根汤发之)紫黑者。(上
方加紫草茸)脉虚者。(上方加人参) 已出。不宜再发。恐伤其气也。烦渴热盛。脉洪数者
。(犀角大青汤)谵语。便硬。(大柴胡汤加芒硝)麻黄发表。则增 烂。承气攻里。则必内陷
。故古有明禁也。大青为化 要药。如无。以大蓝叶代之。凡发 避忌香臭。与痘疮同。凡
已出未出之时。切不可投寒凉之剂。吃生冷物。恐冰凝其毒。不得发泄也。挟虚者。必先助
真气。往往拘泥而不敢补者。多致不救。
二曰时气发 。四时不正之气。人感之则寒热拘急。或呕逆。或烦闷。或头痛。鼻干。
不眠。皆 候也。鲜红稀朗者吉。紫黑稠密者凶。重者发热二三日便出。轻者发热三四日而出也
必察元气虚实。脉来有力无力为主。如虚者。(先以参胡三白汤助元气) 未透者。(升麻葛
根汤热甚加紫草)稠密咽肿。(甘草桔梗玄参知母升麻犀角黄连) 出呕逆。(陈皮半夏茯苓黄
连甘草生姜)
三曰温毒发 。或犯春令温邪而发。或犯冬令寒邪。至春始发。或冬有非时之温。皆名
温毒
。治例大抵与伤寒同法。但冬令寒而闭藏。春令温而发皇。小有分别。 将出未出。咳闷呕
吐。(葛根橘皮汤) 已出。(宜用黑膏或犀角大青汤化之)受邪于春。病发于夏。亦同此例。
四曰阳毒发 。大热狂言。目赤鼻黑。 欲出未出。须凉以解之。(干葛升麻紫草大青
陈皮甘草) 紫烦渴。(三黄石膏汤加犀角大青)阳毒发 。或成脓疮。蜜煎升麻涂之。
五曰内伤寒发 。暑月纳凉太过。食冷太多。内外皆寒。逼其暑火。浮游于外而为 。
不过数点。身无大热。脉来沉涩。(调中汤去麻黄桂枝加浓朴干姜香薷扁豆)
六曰阴症发 。状如蚊迹蚤痕。手足多而胸背少。其色淡红。稍久则为微黄。病患安静
。脉来
。熏灼肺胃。传于皮肤。(升麻藿香陈皮甘草人参熟附子生姜)得温补之剂。阳回而阴火自降
。此治本不治标也。然而此症。根本既拨。吉少凶多。惟老成炼达者。拾救四五。病家医家
。临斯症者。顾可忽乎哉。
卷上
发黄
属性:(黄者中央土色也故属阳明太阴之症湿热交并必发身黄如夏月罨曲因湿热而生黄
也湿胜者一身尽痛色如熏黄而晦热胜者一身无痛色如橘黄而明更有蓄血亦能发黄但兼小
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耳发黄鼻出冷气寸口近掌无脉者死黄而直视摇头为心绝黄而环口黧黑
为脾绝皆
瘀热在里。头汗。渴。小便难。汗不得越如橘之黄且明。(大便闭者茵陈蒿汤小便难者
五苓
蒿汤)寒湿发黄身疼发热。头痛鼻塞而烦。脉大。瓜蒂散搐鼻取水或用防风葛根苍术茵陈桔
梗甘草陈皮生姜煎服取微汗)痞气发黄。(半夏泄心汤加茵陈枳实小便难者
栀)结胸发黄。(陷胸汤加茵陈)蓄血发黄。小腹满痛。小便利。大便黑。如狂。脉沉。(桃仁
承气汤)内伤寒发黄。(调中汤加茵陈逆冷者加附子)阴症发黄。脉沉迟肢冷。气促。呕闷
。或面赤足冷。阴躁欲坐泥水井中。(轻者用理中汤加茵陈重者用四逆汤加茵陈)凡治阴黄。须热汤
温之。或以盆盛汤。令病患坐于上。布蘸热水。搭其黄上乃愈。
卷上
发狂
属性:(热毒在胃并于心则狂乃邪热之极也狂之发作少卧不饥妄语笑妄起行登高而歌弃
衣而走甚则杀人不避水火骂詈不辨亲疏悲怒号哭逾垣上屋皆独阳亢极非大下之不能已也
狂言目反视为肾绝汗出复热狂言不能食皆死症也 发狂奔跳势不可遏倾好醋于火盆令气
冲于病患鼻内又将姜汁啧其头面及身上及手足即定方可察 其阳狂阴躁 揭开床帐放
入
干搭在病患前
大渴。目赤。唇焦。舌干。齿燥。脉实。狂妄。(大承气汤急下之)脉浮无汗。医以火逼
取汗。必惊狂。(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
。(禹余粮丸)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太阳病不
解。热结膀胱。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桃仁承气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谛也。(抵
当汤)阴症发躁。欲坐泥水井中。面赤。足冷。脉沉。不能饮水。(霹雳散冷服)身微热。
面赤足冷。脉举之数大。按之无力。此虚阳伏阴而躁。(人参四逆汤冷服)按狂之为症。多属
实热。非大承气大下之。安能已乎。如脉无力者。宜三黄石膏汤清之。至于蓄血症。但如狂
。非真狂也。由于当汗不汗。或汗迟。或脉盛汗微。或覆盖不周而汗不透太阳之邪。无从而
出。故随经入腑。血结膀胱。外症既解。方可攻下。若夫阴躁。真气败坏。虚阳上越。乃阴
盛隔阳。庸医不察脉之浮盛沉衰与不能饮水。见其面赤身热。误与凉剂。则立毙矣。大抵此
症。肌表虽热。重按之。则冷透手矣。然阴躁一症。十中止救二三。惜乎昧者不识。识者忧
谗。束手待尽。良可痛也。
卷上
惊悸
属性:(心之所主者神也神之所根据者血也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则舍空而痰水客之此惊悸之
所由作也惊者惕惕然不宁触事易郁气郁生痰也 悸者筑筑然跳动盖以心虚则停
水水居火位心实畏之故怔忡而不能自安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火劫汗。
亡
。(炙甘草汤)汗
枝甘草大枣汤)太阳病汗出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少阳耳
聋。目赤。烦满。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救逆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五六日往来寒热。胸
胁满。嘿嘿不饮食。心烦悸。喜呕微热。或咳。(小柴胡汤)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不
可汗。汗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四逆而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
。泄利。(四逆散)厥而悸者。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霍乱心悸。(理中丸加茯苓)
按惊与悸虽有分别。总皆心受伤也。因阳气内弱。法当镇固。因水饮停留。法当疏通。
饮之为
溢
况其他乎。
卷上
振战栗
属性:(振者身微动正气虚寒也战者身大动邪正相争也栗者心动邪气胜也振为轻而战
为重战在外而栗在内也)
吐下后。心下满。气上冲。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太阳病。汗后仍热。心悸头眩。肉 身振。(真武汤)
按经云。下后复发汗。及亡血家误汗。必为寒振。内外俱虚也。又曰。表气微虚。里气
不守。邪中于阴则栗。乃知振摇之症。大抵属虚。素问曰。寒邪伤人使人毫毛毕直。鼓颔战栗。
此素有邪。当发其汗。仲景云。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当战汗而解。又三部脉。浮
沉迟数同等。必战汗而解。若脉浮数。按之不芤。其人不虚。汗自出而解不发战也。外不战
但内栗者。阴中于邪也。凡伤寒欲解。则战而汗出。此邪不胜正也。若正不胜邪。虽战无汗
。为不可治矣。
卷上
筋惕肉
属性:(汗多亡阳津液枯而 筋肉失养故筋惕惕而跳肉 而动也)
脉微弱。汗出恶风。误服大青龙汤。则厥逆。筋惕肉 。(真武汤)太阳病已汗仍发热。
头眩。身 振。(真武汤或人参养荣汤)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微。心痞。胁痛。气冲眩冒。动
惕。久而成痿。(桂枝苓术甘草汤)
大抵此症。因于汗者。十有七八。不因于汗。素禀血虚。邪热搏血。亦见此症。又有未
尝发汗。七八日筋惕而肉不 。潮热。大便闭。小便涩。脐旁硬痛。此燥屎也。大柴胡下之。一
虚一实。治法相悬。临症者。可以不详察乎。
卷上
螈
属性:(螈者筋脉急而缩纵者筋脉缓而申一申一缩手足牵引搐搦风主动摇故也)
汗下后。日久螈 。(此虚极生风小续命汤加减)不因汗下螈 。(羌防芩连天麻四物之
类)汗出露风。汗不流通。手足搐搦。(牛蒡根散)风温。被火劫。发微黄色。螈 (葳蕤汤)
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风火搏 。多患螈 。当平肝降火。佐以和血。有痰者。二陈竹沥
为主。属虚者。补中益气为先。如应用小续命者。有汗去麻黄。无汗去黄芩。此常法也。若戴眼
上视。汗出如珠。凝而不流太阳绝也。又有四肢HT HT 。动而不已。似螈 而无力抽搐者。肝
绝也。汗下过度。日久变出者。多不可治。
卷上
胃实不大便
属性:(有大便不通有大便难有大便硬皆阳明胃实之候)
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桂枝汤)阳明
病
(小柴胡汤)阳明病。自汗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蜜煎导之)阳明病。
潮热不大便。少与小承气。不转失气者。无燥屎不可攻。转失气者。有燥屎可攻。(大承气
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调胃承气汤)阳明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
不卧。有燥屎也。(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
。(大承气汤急下之)脉浮则胃气强。脉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
仁丸)阳明症喜忘。大便色黑必有蓄血。(抵当汤)无表里证。下后脉数。不解。善饥。六七
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按仲景或曰。阳明潮热不大便。与小承气。不转失气者。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此胃
中初热。未作实者也。或曰。太阳病下之腹满。初硬后必溏。此虚热在上。无燥屎者也。或曰阳
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欲作痼瘕。初硬后必溏。以水谷不分也。或
曰。小便少者。服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初硬后必溏。须小便利屎必硬。乃
可攻之。乃知仲景测大便法。皆以小便验之。然小便利。屎必硬。固为可攻。亦有小便利。
大便硬。而不可攻者。何也。阳明自汗。或发汗。小便自利。此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待
其自欲大便。与蜜煎导之。夫胃虽实。有表者汗之。半表半里者和之。不因胃实便下也。此
仲景心法。精考详求。自无妄下之误矣。
卷上
自利
属性:(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利俗名漏底是也六经皆有自利表里寒热治各不同)太阳表
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太阳
与阳明合疾。必自下利。(葛根汤)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心下痞硬。表
里不解。(桂枝人参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少阳
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生姜泻心汤或小陷胸汤)太阳
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二三日。
不能卧。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
此
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太阳下利。头痛。心下痞。胁下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十三日过经谵语者。热也。当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脉当微。今反和
者。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下后利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四逆汤)身痛。便调。急当救
表。(桂枝汤)下利心痞。复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
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过经十余日。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微满微烦。(调胃承气伤以
上皆太阳)阳明病。潮热。大便溏。胸胁满。(小柴胡汤)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
可下。下后脉数不解。而利不止。必便脓。(黄芩汤柏皮汤)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
不滑而数。有宿食也。(大承气汤)脏结如结胸状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
上胎滑者难治。(以上皆阳明)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
下之不利。今反利者。误以丸药下之也。潮热者。实也。(先以柴胡解外复以柴胡加芒硝
此条当属少阳)自利。不渴。属太阴。脏有寒也。(四逆辈)太阴病。脉弱自利。设当行芍药大
黄者。宜减之。以胃弱易动故也。脉浮而缓。手足温者。当发身黄。若小便利者。不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下利。必自止。以脾家秽腐当去故也。(平胃散加穿山甲以上皆太阴)少阴病
。欲吐不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少阴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下焦虚寒
。(四逆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少
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眠。(猪苓汤)少阴病。下利清水。纯青。心下痛。口
干燥(大承气汤急下之)少阴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脓血。(桃花汤)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肢
重而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者。(真武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厥逆脉微。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通脉四逆汤)少阴
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服汤后。脉暴出
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