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警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韩警官-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市局横插一脚,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送小伙子去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县(区)公安局副局长这个级别的培训,我们是要委以重任的,你公大再牛也不能挖这个墙角,毕竟公安虽然是“条块管理”,但以“块”为主。
  张局彻底服了,把他拉到一边,凑耳边道:“小韩,我这几天也打听过,管理干部学院不是什么正规大学,成人教育。主要是考虑到基层公安局同志学历不够,职务晋升又不能没学历,设个学院,专门搞干部培训,既能解决文凭又能顺便给基层同志充充电。你正规大学毕业的本科生,马上双学位,要那个成人教育的文凭有什么用?反正你学什么都快,反正一两年回不来,不如把这个机会和时间利用上,考研,考个研究生,回来就是硕士。”


第269章 “望夫成龙”
  成人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成人高校主要是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等多种形式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等等。
  说起来国家承认学历,事实上大多单位想承认就承认,不想承认就不承认。并且就算承认,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历也无法相提并论,一样没法与凭本事考的自学考试学历相比。
  一个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去成人高校上两年学,拿一张专科文凭,韩博同样认为有些荒唐。
  考研,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深造,过去几天真想过。
  只是公安干久了,习惯服从命令听指挥,感觉市局已经决定的事,个人持不同意见不好。毕竟这是上级的一种关心,是真把自己当未来的县(区)公安局长在培养。
  同样一件事,由不同的人来说效果完全不同。
  张局意识到他开这个口不太方便,夜里的航班,晚个把小时出发没问题,干脆让众人再等一会儿,叫上韩博一起去局里给市局领导打电话。
  结果顺利得令人意外。
  孟局听完汇报,发现这么安排确实不太合适,并且管理干部学院9月份才开学,相应手续没办,学费一分没交,同意小伙子考研,不过要由市局委托培养。
  明年1月份考试,在此之前02。28案基本上能办结,一办结就把档案关系调到市局。
  如果能考上,绝对能考上!
  公大的研究生不吃香,小伙子律师资格都能考到手,马上双学位,又要去公大当兼职教官,近水楼台先得月,怎么可能考不上?到时候签个委托培养协议,不转档案、不转工资关系和户口,毕业之后回市局工作。
  可以考研,韩博欣喜若狂。
  要是去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进修,9月份入学,后年7月份毕业,从现在算正好两年。考研究生可不止两年,至少要在北京呆三年。
  能跟普通夫妻一样朝夕相处三年,李晓蕾更高兴,一上车就迫不及待给父母、公公婆婆、两边的姐姐姐夫打电话报喜。
  一辆车,五个人,包括司机在内全熟人。
  老单位车队张队长亲自开车送,抬头看看后视镜,笑问说:“韩局长,你和李总春节回不回来?我们说起来是邻居,事实上也是邻居,门对门,可加起来做邻居的时间没一个月,总看不见你人。”
  买了套房子,根本没住几天。
  幸好没钱了,不然在良庄再买一套,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韩博回头看看未婚妻,靠在窗边笑道:“春节回不回来看情况,不过你不用再担心对门儿没人。杨主任在县里不是没房子么,我让她一家搬过去。没打算收她房租,她非要给,说到最后一年500,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韩科长,当李总面说普通话!”
  未婚妻不是单枪匹马回北京“打天下”,老单位给她配了一老一少两个副手。
  工会刘主席静极思动,想趁退休前出去见见世面,毛遂自荐出任北京分公司副经理。财务部出纳王大姐爱人在县建筑公司工作,一直在首都施工,主动要求去北京分公司当会计。
  单位改制,能者上庸者下。
  老刘位置摆得很正,这半个月一直以下属自居,一口一个“李总”。
  他们之间怎么称呼是他们的事,韩博一直以老单位的习惯称呼,正准备解释一下,李晓蕾扑哧笑道:“刘总,我跟我姐姐姐夫相处好几个月,能听懂思岗话,只是不会说。”
  “真能听懂?”
  “真能。”
  王大姐抱着小包确认道:“我们财务部十天前就知道了,沈大姐开始不信,她说一句本地话,李总翻译一句。除了一些我们都不怎么说的土话,李总基本上全能听懂。”
  “哎呀,年轻就是好,学什么都快。”
  “思岗话再难有英语难?李总英语多好,销售部那些业务员差远了。”
  集团大多同事比想象中更好相处,只是销售部一些同事可能有些想法。同行是冤家,可以理解。不过现在各干各的,大家凭本事吃饭,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将来比谁能帮集团拿更多订单。
  当领导要有当领导样子,李晓蕾很谦虚地笑道:“王姐,别这么说,论英语尤其口语,在侯市长面前我就是一学生。”
  “侯厂什么人,不能跟侯厂比,反正我感觉你英语好。”
  外贸,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人家有学历,会英语,懂外贸,一来就担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不完全是靠关系。
  干这么多年依然是个司机,张庆民不想聊这些,立马回到原来话题:“韩局长,你把新房借给杨小梅,你们回来住哪儿?”
  “两室一厅,太小,回来一家住不下,不如回丝河。”
  “也是,你家人多。”
  从丝织总厂保卫科调到公安局,从良庄乡公安特派员干到公安局党委委员兼良庄分局局长,现在更是上调到北京。又是一个传奇,继侯厂之后的第二个传奇人物。
  刘主席趴在椅背,一脸好奇地问:“韩科长,有件事我不太明白。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管理干部,领导才能去的,怎么就不正规了?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反而准备认真复习去考研究生。”
  “这个怎么说呢,管理干部学院不是不正规,只是不适合我。”
  韩博想了想,耐心解释道:“您参加工作早,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砸烂公检法,79年才重建机构。机构可以重建,人才需要时间培养,工作又不能耽误。机构重建之后的一些同志,经过十几年工作,相继走上领导岗位,面临一个学历的问题。我们公安工作又有其特殊性,一些岗位不是分配来一个大学生就能胜任的。上级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设立一个管理干部学院,专门培训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并且有能力的干部,既能推行队伍正规化建设,又能解决人事部门对于领导干部学历的要求。事实上不光我们公安,其它党政机关一样有,中央办公厅有中南海业余大学,中央首长一样在学习。中央党校有继续教育学院,民航系统有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最高法有国家法官学院,最高检有国家检察官学院,主要是在职培训。”
  “你是刚毕业时间不长的本科生,不需要培训?”
  “也不能这么说,我以前的专业是化学工程,调到公安系统之后一直在边学边干,确实需要接受一下系统培训。同样要学习,与其去学管理,不如借这个机会学点业务。再就是学历,能有机会考研究生当然要试试。”
  一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已经20好几,拿到硕士学位不成老姑娘了!
  李晓蕾从来没想过考研,不过很希望未婚夫能拥有高学位,忍不住笑道:“韩博,你先考硕士研究生,等拿到硕士学位再考,咱一鼓作气拿个博士学位回来。”
  “公大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吗?”(当时没有)
  “公大没有可以考北大,考人大,考政法大学的,好好学,好好考,我支持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杨小梅传染了,也变成“望夫成龙”。
  韩博彻底服了,抱着双臂笑道:“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可不想把时间全用在学习上,拿个硕士学位就行了,教官也不想干多长时间,我喜欢在一线工作,哪怕让我继续当派出所长。”


第270章 全新的生活
  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邻居中有一戏迷,尖声唱了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然后开始跟岳父拉起家常。
  “老李,你二闺女跟二女婿回来了?”
  “回来了,夜里到家的。”
  “这次打算住多久?”
  “这次回来不走了,二闺女自己找到份工作,南方一大集团来北京开分公司,她分公司经理。上午去工商局、税务局,下午去买辆车,我还得帮她去找个司机。二女婿调到公安部,等会儿去报到。”
  “晓蕾当经理?”
  “她大学生,找工作比我们容易。”
  “你二女婿调公安部?”
  “他自己干出来的,没找人。公安部什么单位,我们想找人也没这关系……”
  吃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听着“老李总”在门口跟街坊邻居显摆,韩博跟“小李总”相视而笑。
  新的一天,全新的开始,二人的工作状态发生大逆转。
  李晓蕾成了大忙人,侧头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轻声道:“你爸给的钱我没空去存,让我爸带给我姐算了,留着还贷款。你报完到,安顿下来,给我个电话。下午有时间去接你,逛逛西单,顺便帮你重办张手机卡。”
  对思岗小县城的人而言商品房是一个新鲜事物,对首都市民一样遥远。
  工资才那么点,根本买不起。要么等单位分房,要么“差价换房”、“合作建房”,“买房”可以说是一个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的词汇。
  首都的新家离这不远,站在胡同口能看见,步行十来分钟,富瑞公寓,附近最高档的商品房。
  十五层的高楼,有电梯,有车位,每平米6000多的房价让绝大多人望而却步。大杂院的街坊邻居很羡慕能住进高楼里的人,直到现在仍不相信李家二闺女在富瑞公寓有房。
  房子买了,三居室,一百七十多个平米,正在装修,不过房款没付清。
  一下子买三套房,又在北京开分公司,资金周转不过来,韩总只能交首付,只能办按揭贷款。韩博户口在老家,晓蕾户口在学校,房本上是老李的名字,以老李名义去银行办的。
  老李总工作忙,每月还贷这种事北京公司会计李晓慧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还贷的钱从北京分公司出,装修费用一样由分公司承担。亲兄弟明算账,现在东海公司和北京公司分得很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韩总交完首付剩下就不管了。
  上次回去钱不够管姐姐借的事被老爸知道了,昨晚去机场送行又塞一万。
  工作近一年,工资、奖金、讨债提成和老爸之前给的“零用钱”,全被老卢逼着“入股”或“存款”,没三五年套不了现。
  混成这样,想想就郁闷。
  韩博喝完最后一口豆浆,嘀咕道:“我心太软,来前应该去找找焦书记,我人不在良庄,凭什么要把血汗钱留在良庄。”
  别人上班赚钱,他上班不仅拿不回钱反而要倒贴。
  李晓蕾感觉很好笑,拍拍他胳膊安慰道:“老公,凡事要往好处想,合作基金会管理多正规,跟大银行差不多,应该不会黄。良庄工业园搞起来镇里就能卖地,地卖出去就有钱还贷款,基金会收回贷款就能分红。我们是第一大股东,说不定能分很多。”
  人家一股,自己十股,真是第一大股东。
  关键拿到手的钱才是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天知道。基金会关门大吉,股东血本无归,这种事并非没有可能。
  李晓蕾在思岗接触的全是比较有身份地位、事业比较成功的人,没接触过那些因单位倒闭失业,或因政府没钱几年没拿全工资的干部教师及退休人员,对思岗尤其对良庄有种盲目的信心。
  她一边往公文包里收拾东西,一边接着道:“建工集团的股份更不用担心,今年效益多好,光北京就四个大工程,年底分红少不了。以前人不愿意入股,以后想入股汪总不一定让入。”
  “良庄人自己的银行”不靠谱,建工集团倒是没问题。
  其它不用看,就看集团股权结构。
  老良庄乡的干部教师不愿意入股,老卢逼着入。
  建筑站内部的工作非常好做,几乎不用做,那些项目经理、工程师、施工员、安全员、材料员,连一些瓦工班长、木工班长、钢筋工班长都争先恐后入。汪总是第一个大股东,据说为入股借了四十万。
  钱只是一个由头,说到底还是放不下。
  人在北京,心在良庄。
  韩博暗叹了一口气,起身笑道:“不提这些了,你早点走,别让刘主席和王大姐等。”
  “好,我先走了,你记得把门锁上,妈有钥匙,进得来。”
  丈母娘一大早又去买菜了,目送俨然成为白领丽人的未婚妻钻进老丈人开的捷达,韩博回屋收拾碗筷,一切收拾妥当,背上电脑包,锁好门,在街坊邻居好奇的目光和议论下,按照未婚妻制定的路线赶公交车。
  木樨地,从地图上看不算远,只是沿途站牌太多,走走停停用去半个小时。
  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有人说这里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也有人说位于郊区的人民警官大学才是,还有人说两所高校要合并。
  到底哪家是“摇篮”不重要,合不合并与一个普通民警一样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今后两三年要在这里工作学习。
  韩博整整警服,摸摸帽檐,确认有没有戴正,振作起精神,大步流星走到传达室,出示警察证、单位介绍信和学校侦查系的借调函。
  这么年轻来当教官,执勤的同志有些意外,但非常热情,打内部分机联系侦查系,等了大约十来分钟,一个三十岁左右、身穿便服的老师过来迎接。
  “韩博同志,久仰大名,黄鹏,认识你很高兴,欢迎你来我们经侦教研室。”
  温文尔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