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贡市委对大院内经受了数十年风吹雨打的建筑作了大规模的翻新,铺设了7000多平方米的草坪,形态各异的文化石点缀其间。并新安装了100多套地埋灯、庭院灯、彩色射灯,入夜,五颜六色的灯光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具有浓郁的都市气息和文化氛围。
居住在附近的几千户居民一直希望休闲时进〃北苑〃坐坐。自贡市委书记唐坚了解到群众的愿望后,当即表示:将〃北苑〃向市民开放,作为转变机关作风、贴近群众的具体体现。
〃北苑〃开放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数百市民徜徉在大草坪的小径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过去只能远远欣赏的市委大院如今成了休闲的好地方。
五、昆山:〃马上办〃对外商最有〃杀伤力〃
紧邻上海的江苏省昆山市,是一个仅有58万人的县级市,近几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却非常引人瞩目。由于台商的大量聚集,已成为江苏的明星城市。
走进昆山开发区办公大楼,左侧大玻璃窗上三个鲜红的大字惹人注目:〃马上办〃。工作人员介绍说,昆山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网络和高效率的服务体系,时时刻刻让客商感受到热情、坦诚、快捷、创新。
位于城北镇的昆山高科技工业园,集聚了265个高科技项目。建园3年,合同外资达12.5亿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初步形成了精密机械、电子元器件的企业群体。园区内的江苏省模具工作试验区将建成集设计、制造、展示、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模具中心。
谈到招商的具体方法,昆山开发区招商局长柳恂直言不讳:现在许多地方宣传的〃主动出击〃、〃上门招商〃乃至〃网上招商〃,其实都是骗骗外行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以外引外〃,首先把我们引进的每一家外商投资项目做好,服务好;再有外商来,我们建议他随便去开发区找一家企业了解情况。而且我们只把外商送到他要去的工厂门口就离开,外商了解情况的时候开发区工作人员根本不在场。等外商什么时候谈完了,我们再去接他。这一条,可以说是我们招商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手段。
第四节 我们的城市需要〃城市化〃!
中国自古许多城市是有城无市,中国的城市缺少〃市〃,尤其缺少〃市民〃,缺少作为城市主人的公民。
如果把城市化看作是一个文化进程的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公布的30%。
一、城市文化在基层,管理重心要下移
随着我国各地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将从〃单位人〃变为〃城市人〃。城市社会的细胞在社区,城市的管理重心也应下移。
上海从1992年起,逐步推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完善城市管理。新体制基本覆盖全市微观层面,尤其是把居委会作为一级网络,予其社会救助功能,同时探索市民自治的组织体系。
上海市委书记黄菊说:我们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间,我们最不熟悉的是社会,我们最熟悉的是行政管理〃一元化〃、〃一通到底〃、〃垂直行政领导〃的一套模式,搞了几十年了。从体制转换过程积聚的一些问题来看,经济发展后,社会发展一定要跟上。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既要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更要通过社区管理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
1996年3月,上海市建立全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正式出台:拓展〃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继续下移。第三级管理节点建立在以街道辖区为单位的社区管理层面,以街道为核心,以居委会为基础,专业管理部门同时配套相应的三级管理机构。这座城市的IO8个街道、237O个居委会,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体已开始注入新的理念。以管理学的眼光来看,这意味着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个是成立了保安队,治安好了,居民高兴了。二是成立了保洁队,居民区干净了,居委会干部不要经常去洗垃圾箱房了,精力可以放到为居民服务工作上去。第三,以前居委会忙着搭房子、找票子,否则我们奖金没有保证。现在我们的收人有了保障,居委会也不再搞〃三产〃创收了,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喜欢缴税,我用它来买文明
不同的税收对于国民具有不同的教化作用。古往今来,轻徭薄赋出顺民、横征暴敛出刁民、依法征税出公民。
黄有光教授指出:经济学者强调政府支出的低效率及税收的反激励作用,却大多忽视公共支出的激励作用与私人消费更大的无效性。税收若被丢进大海,则有反激励作用,因为工作1小时赚100元的激励比只赚被课税后的80元要大。但若税收用来提供公共物品,则情形可能相反。例如提供治安。使赚有保障的80元比赚没有保障的100元更有激励。
人们从个人的观点考虑,多有不愿多纳税的心理、而且受到上述因素的访响.即使集体选择(如投票),也有选择少缴税的倾向。这种心理是错的。只有大家多缴税,才能提供真正能提升人民福祉的公共物品,尤其是在教研、环保、公共卫生与交通、治安等各方面。美国HOLMES法官说,我喜欢缴税,我用它来买文明。
如果没有大逆转,以大陆现在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大城市,很快就可以在经济上超越台湾现在的水平。不过。如果到时也是蚊子丛生、到处臭气,则对人民福祉也没有很大的作用。应该从现在就重视环保与公共卫生等措施。也许有人认为大陆现在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将来有钱了,才来环保。当然;用于环保的投资,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不过,有几点必须强调:
第一,有很多情形,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补救的,或者将来必须用许多倍的资源才能补救。
第二,有些情形,对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人们今后的福祉,也影响经济生产。
第三,环保不一定要有大量的政府投资,也可以通过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加以课税或限制来实现。
三、营造充满生机的移民社会
正如纽约是美国百年间的〃移民第一站〃,从而在美国精神的成长中功不可没一样,上海、香港、深圳也都以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甚至是在一片〃文化沙漠〃的责难中,渐渐树立了一种新的文化坐标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并以文化融炉的方式,演起了民族精神动力复兴新的载体的角色。
21世纪中国需要更多的移民城市、移民社会。就像美国东部的纽约那样大西洋的移民社会、旧金山那样的太平洋移民社会一样。
这首先要使城市成为经济的中心而不仅仅是一个行政中心。只有经济中心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就业岗位。
1859年,在纽约52万人中,有60%是移民,这些移民多半很年轻,又有专门技术,如木匠、铁匠、鞋匠裁缝等。移民的增加,与美国经济与欧洲对比形成相对优势分不开。
今天,纽约商业、金融业、银行业与证券交易活动空前活跃,成为美国经济机会最多的城市,对世界各国的移民具有强大吸引力,使纽约继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中心。
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异曲同工。上海在历史上是个〃小移民社会〃,全国各地的人都到上海来,这就造成了上海以开拓、开创、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优势。几十年计划经济统得过死,对上海的影响也较深,留下了封闭保守的印象。这确实在上海人身上都同时存在。一位上海领导人讲,对上海自身的认识要讲点辩证法,既要看到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不足和阻力。我们要敢于开拓、开创、开放,善于开拓、开创、开放,改变自我束缚、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上海的人才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要在国际间流动和跨国使用。人才构成要国际化,要适当提高外籍人口的比例,力争2005年达到3%…5%,2015年达到7%…10%;上海人应当成为〃国际人〃。
有一次陪同来深圳讲学的茅于轼教授,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颇有感触地说,移民社会是深圳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得这个城市具有包容度、有创造的空间。
的确,在深圳生活的人都会有一种体会,在深圳生活不习惯,刚来的时候,葱不是葱味、酱油不是酱油味,可是一回家乡,却发现对自已从小长大的家又不适应了。于是精神家园没有了退路,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这种动力就是移民社会的微观机制。把乡愁留给家乡,把梦想放在深圳,移民社会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家园情结。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不同于传统的礼俗社会,人与人都是〃纯粹关系〃,它给人们构设了一个共同的起跑线。它不相信眼泪,它碾碎了旧日里专家、劳模、明星、官员的光环和从天之骄子到小家碧玉的矜持,搅拌着痛苦焦虑和失落,在一座温度最高的文化熔炉中无情地焙烧;但是深圳相信奋斗,源源不断锻冶出一批又一批高能态的生命,并神话般地展示给他们全新的视野和机会,让他们创造奇迹!
21世纪开始了,中国城市化的高潮到来了。再过二十年,中国的城市中会出现更多新的居民,相信那时会有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人闯到四面八方的城市、包括世界各地的城市;而中国城市中也会居住着更多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他们会发现,中国的城市,是最能实现自己一生梦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
2.(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3.(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4.王旭:《美国城市史》
5.李罗力:《新经济与亚洲》
6.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
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经济学》
8.王茂林等:《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
9.李京文等:《中国区域经济》
10.田大山:《公共经济学》
11.彼德·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
12.罗伊.巴尔、约翰尼斯.林:《发展中国家城市财政学》
13.贾康、阎坤:《中国财政:转轨与变革》
14.张曾芳、张龙平:《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
15.李金旺:《中国小城镇财政》
16.孙志刚:《城市功能论》
17.康燕:《解读上海》
18.周维平、韩继东等:《跨越〃九七〃的香港财政》)
19.周牧之等:《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
20.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21.董鉴泓:《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22.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
23.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
2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25.柴彦威:《城市空间》
26.成涛:《城市环境艺术》
27.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28.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29.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
30.特别致谢:综合开发研究院资讯中心
关 于 本 书
本书为免费电子图书,版权属于作者李津逵。
在不对本书做任何修改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下载、传播本书,也可以放在自己的站点供人下载。
但是如果您希望在线转载其中部分内容或者通过传统媒体转载本书及其中部分内容,您必须得到版权所有者的授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