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规则可循”“史无前例”为由反对此举。但是,野茂英雄并不放弃,执意从日本职业棒球队退出,自断后路。
从1995年开幕赛起,他就担任先发轮值投手开始参加比赛。结果,他那年以13胜、夺得236个三振的成绩,获得新人王和三振王的头衔。他还成为日本人首次进入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先驱。
因为野茂英雄的活跃,以至于鼓励了许多日本选手的“斗志”从“做不到”转变成“做得到”!造就了现在日本人在美国职棒大联盟中的活跃局面。
因为“深信”,而使能力受到抑制,是非常可惜的事。从此以后被解放出来,可以说是谋求劳力杠杆效益的第一步。
运动的杠杆效益
身体状况和劳力的杠杆效益有很大的关联,有如下的数据可以证明。
“历时9个月,经过调查80位企业顶尖的人士,结果显示,和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天运动的人中,身体变好的高达22%。决断的能力有所提升的人,也多达70%。此外,根据GM社的调查,参加健身课程的员工对工作抱怨的,比没参加的员工少了50%。时间的浪费也少了40%。”(出自《成功和幸福的四个能量管理术》,JimLoehr、TonySchwartz著)
不管“斗志”多高,如果身体状况不好的话,也无法使出一点力气。成为劳力泉源的体力如果不济的话,纵使斗志激昂,身体也没办法适应“斗志”。如此一来,就没办法发挥杠杆效益。
再者,会给身体状况带来影响的是星期六、日的生活方式。有人为了消除一周工作的疲劳,而在星期六、日赖在床上睡觉。尽管如此,疲劳也没消除,生活节奏反而被完全打乱了,于是在星期一也难以发动身体的“引擎”。
事实上,我在刚进入公司上班时,也是这样过日子的。但是在某一天前往健身房时,我发现靠着活动筋骨可以消除疲劳,并亲身体验到这对星期一工作的正面影响。
我有个朋友是外商企业的金融人士,他说,他定期都会去健身房,但一次由于休息了三个星期没去,结果工作效率降低。因为每天繁重的工作,使得体力和精神都消耗殆尽。按照一般想法,就会想“何不在星期六、日好好休息一下”。事实上,与其花心思去想休息的三个星期该怎么过,还不如过一个充满活力动感的周末,反而不会打乱生活节奏。
想想这点,就可以知道养成运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因为疲惫要赖在床上,而是正因为疲惫才要像平常一样活动身体,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每天的安排中,我会事先安排进去锻炼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无意识间逐渐做到锻炼身体。
什么是时间的杠杆效益?
首先请牢记下列一段话:
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获得成果,而是因为有时间,所以无法获得成果。
有人会想这是什么鬼话,但请努力回想一下小时候写暑假作业的状况。在将近40天的暑假里一直不做的作业,而在暑假的最后一天一口气完成,不是吗?时间有限,则人类无限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日本黛安芬总经理吉越浩一郎先生,在《革命社长》一书中,对自己公司的上班时间有这样的描述。
据说,在黛安芬公司,每天下午一到6 25分,公司内的电灯就会全部关掉,变成一片漆黑,就是为了缩短上班时间。因此,员工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拼命地工作,展现能力。
这是有关时间的杠杆效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有时间,反而无法实现成果。所以要企图缩短时间,以收获成果。吉越先生是这么说的。
“如何运用 能力时间 ,是个人的自由。把要花1个小时的工作,在15分钟内完成,这样,效率就能提高4倍。”
一天有24小时,一年有365天。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到什么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成果?总之,对商业人士而言,保持对时间的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增加收入,就只好增加工作量或是劳动时间。”(出自《焦点》,原文《FocalPoint》,BhanTfacy著)
只要花时间,就能收获成果。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就是对时间的本质产生了误解。在知识劳动社会中,“时间累积得越多,就越能收获成果”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到达某种程度之后,成果效益就固定不变了。但如果运用杠杆效益,纵使时间缩短,也能收获成果。
然而,说到要在短时间内收获成果,则会有人误解,“工作速度加快不就好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收获成果是重要的,在短时间内收获成果也是重要的。
举例来说,不管书读得多么快,但如果不充分理解、无法运用在实践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在第四章介绍的杠杆阅读术,就是指有效率地读书。书中有舍弃不读的部分,也有必须认真读的部分。接下来的重点是,把书中所学的知识实际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上,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在思考时间的杠杆效益时,首先必须思考“增加时间是为了什么”。“用少许的劳力和时间收获成果”,这个目的并不是表示要偷懒、怠惰。把多余的时间拿来用电视、贪睡,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去有效使用产生出来的时间。此外,规划也是很重要的。举例来说,如果要分配时间的话,就应该先决定多余的时间要用在什么事情上。
如今是知识劳动的时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变得永无止境。即使是想知道“工作做的是否令人满意”,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如果自己不设置时间的分段和成果(基准、目标),那么,工作就没有终止的时候。
本章以这样的观点,来介绍有关用少许时间产生丰厚成果的方法。时间无法储存,但运用杠杆效益增加时间是有可能的。在投资时间上,增加时间资产;也就是说,一旦依循着轨道而行的话,那么,就能够不劳而获地得到多余的时间,进而再投资,并实现“DMWL”,从而增加成果。
靠着投资就能增加时间
靠着投资就能增加时间。“一天24小时增加为30个小时”,当然不能期待这种物理上的增加。但是靠着时间的投资,就能增加实质上的时间。
那么,所谓投资时间,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一般人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只是运用眼前的时间。换句话说,也就是将今天想做的事、现在非做不可的工作,逐步将它做好。
举例来说,由于下周想去海外旅行,所以即使工作没做好,也要放假去,把放假放在第一位,如此一来,工作一件件地累积,从而变得更加忙碌。长此以往,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恶性循环中。
此外,常听人说,“取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迎向丰富的人生”,也就是英文所说的“lifeworkbalance(平衡生活工作)”。对于这句话,也有人有不同的解读。换言之,因为平衡生活工作是很重要的,所以想早早把工作做好回家,结果却变得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也无法收获成果。
先不要专注在制造时间上,首先要知道投资就是制造时间的诀窍。投资创造时间资产,自然会获得多余的时间。
时间投资的一个方法是,在行动之前,先做出安排、计划、条理、捷径。这是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所做的“杠杆日程安排表”。
日本麦当劳前老板藤田田在他所著的《胜利的军官》一书中说道,“从规模经济迈向速度经济”。
“现在变成 速度经济 ,而且时间和空间几乎被压缩成零。在资讯瞬间进入游定于世界的网际网络时代,如何缩短工作时间成了重要的课题。以往花3小时做好的工作无限地被压缩在一按指之间完成,如果不朝这个方向思考,就无立足之地。”
英文上的“economyofscale”,被译为“规模经济”;这个想法是,靠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生产力,降低价格。规模经济并不是靠节约、减少浪费可以达成的,而是靠投资然后扩大规模时才会出现。
和投资时间的道理是一样的,借着投资,创造出速度经济。然而,在没有时间、忙碌的时候,去学习所谓的时间术等等来节省时间,尽可能地提高一点效率,光靠这样的累积,是无法达成速度经济的。
以下将时间投资的方法分为五项来介绍。
建立俯瞰倒推式的杠杆日程安排表(1)
第一种是,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建立杠杆时间安排表。这个用语在第二章有一定的说明。换句话说,你工作时,是从现在的状况发掘该做的事,然后用堆积的方式追上工作进度的吗?还是以目标为基准往前推算,然后考虑工作的安排顺序呢?
杠杆日程安排表属于后者。首先确定目标,俯瞰从现状到目标的整个过程,用“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决定工作与任务。
以运动为例,这就好比决定比赛日程。一旦设定了比赛日程,就用“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以便到比赛时身体状况达到高峰。在确定日程中,就能确立战胜对手、增加时间等目标,而且能忍受辛苦的训练。
这是一流选手的共同想法,而在商场上表现出色的人中,这一点上也是共通的。
你去看看商场上表现出色的人,他们几乎都是先设定目标,也就是说,自己决定“比赛日程”的期限。然后,他们采取的方法是,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决定工作。
然而,大多数人工作进展不顺,是因为他们是将现在的工作累积起来。“今天不做这个不行”、“明天不做那个下行”,不少人在这样的感觉下工作,使一天的工作表成了其全部的日程安排表;纵使是长期,也是以一星期为单位的日程安排表。如此一来,工作就逐渐地增多了。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办法选择“该做的”、“不做也行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被视为重要,则陷入“这也必须做”、“那也必须做”的状况中。
尽管那些不做也行的工作很多,但自己往往察觉不出来。结果导致时间也浪费了,花了劳力反而没能收获成果。
有些类型的工作和成果不太有关系,如果用堆积的方式来做的话,就无法加以选择。若要有效率地安排好两个以上的工作,用这样的堆积方式是难以做到的。
举例来说,让我们比较看看,都有时间期限的A先生和B先生吧!A先生运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看着月历,把握空闲的时间,思考在此期间的时间分配,用“倒推”决定每一阶段的时间长短,然后付诸行动,并思考到一个阶段为止“还有多少时间”,因此,努力集中于办得到的事情上,就能产生确定的成果。
相反地,B先生想:“从下个月开始吧!”而到了那个时候,又有其他的工作加进来,就变得无法分配自己的时间,要加班、熬夜等,以设法赶上日程。然而,工作在这样快来不及的情况下进行,品质自然会变得比A先生差。
俯瞰“倒推”的方式,其优点在于目标设定明确。一旦设定明确的目标,确定在一定时间内要收获的成果,则会知道什么是非做不可的,“什么该做”、“什么不做也行”。而达到目标就是在这些必要的事情上付诸行动,并集中火力。重要的是,用少许的劳力得到丰硕的成果。
有人感叹工作时“纵使在做,也无法洞察先机”或“看不到结果”。这样的人就是用堆积的方式在工作。如果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做事的话,就会知道做事的目的、应该收获的成果,并为“对此该做什么”,而有所行动。由于不会去做无法收获成果的事,所以也不会累积压力。
要管理这种俯瞰“倒推”的日程安排表,月历是一个方便的工具。我使用的是能够记录一个月日程安排的A4纸张。我想,用记事本来管理日程安排的人也不少吧!但是,用记事本记录的日程安排实在太短了,只有“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而已。
如果是月历的话,通常能掌握一个月的安排,而且能简单地确认之后几个月的预约。在目标日期上加上记号,倒推,把在各个阶段所分配的时间写上去。此外,如果还有空闲的话,也可以把其他的事项写上去。
此外,为了要管理每天细微的日程安排,让“PDA”和微软的“Outlook”一起联动,以一个月为单位来呈现,用A4纸打印出来。
在此,把自我投资的时间、任务、定期性的目标、其他的日程安排等写进去,然后事先做好间隔,同时把会议、约会等和人会
建立俯瞰倒推式的杠杆日程安排表(2)
面的预约也写进去。
像这样使用以一个月为单位的俯瞰“倒推”日程安排表,就有可能做到有效分配时间,并收获应得成果。
用俯瞰“倒推”的思考模式来决定任务
我用俯瞰“倒推”的方式来决定任务(工作、作业)。举例来说,在撰写本书时,需要进行讨论、检查原稿、校正等工作。我是作者,基本上我的工作是做到校正为止,之后就交给出版社负责。所以,校正就成了我所谓的目标。从当前俯瞰到目标,把握整体的流程,然后往前推算,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例如,在某月某日必须做完校正,倒推,确定在某月某日检查原稿、在某月某日进行讨论。在明确了这些之后,今天的工作就能确定下来。又例如,在某月某日的讨论之前,必须阅读相关资料,如此一来,就能决定“今天该读的资料”和工作。总之,从整体往前推算,来决定今天的工作。
相反地,用堆积的方式来考虑并进行每天的工作、每周的工作时,就会变得浪费时间。所谓的“消费”并不像“投资”那样能持续到未来,而是在眼前稍纵即逝的。
有关时间管理的书必定都是建议大家制作“去做”表(ToDoList),如果用堆积的方式来制作的话,虽然能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