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医学入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7-医学入门-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丑未寄旺,故不入卦,但在卦则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干三男震坎艮,坤三女巽离兑) 在十二经脉与奇 
经,则为大阴大阳、少阴少阳;(卦为虚,穴为实,犹地理用穴不用卦,卦向穴中作也) 经曰∶邪客大络者, 
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气无常,不入经俞,命曰缪刺。(缪刺者,刺络脉也。言络脉与经脉缪处, 
身有蜷挛疼痛,而脉无病,刺其阴阳交贯之道) 此八穴配合定位刺法之最奇者也,是故头病取足,而应之以 
手;足病取手,而应之以足;左病取右,而应之以左;右病取左,而应之以右。散针亦当如是也。(头为阳, 
足为阴,头病取足者,头走足也。足病不取头者,头不走头也。左右病必互针者,引邪复正故也) 散针者, 
治杂病而散用某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 
而针之,虽穴亦罔顾其得与否也。(指痛针痛,徐氏谓之天应穴) 此穴法之大概也。 

内集·卷一针灸
附∶杂病穴法
属性: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 
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阴,前膺足阳明,后背足太阳。因各经之病,而取 
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杂病随证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 
十二原穴与八会穴,皆经络气血交会之处。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前论颇详。 
脏腑俞募当谨始; 
五脏六腑之俞,俱在背二行,肺俞三椎下,心五、肝九、脾十一、肾十四椎下是也。五脏之募俱在腹部, 
心募巨阙、肝期门、脾章门、肺中府、肾京门。惟三焦、胞络、膀胱无募,此言脏腑杂病,当刺俞募之穴。但 
《素问》明言中脏腑者不立死,则为害非小,故禁针穴多,后世每以针四肢者为妙手,初学可不谨哉! 
根结标本理玄微, 
经云∶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中脘;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足太阳 
根于至阴,结于目也;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钳耳也;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 
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手三阴之经未载,不敢 
强注此言。能究根结之理,根据标本刺之,则疾无不愈。足太阳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标在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 
阴,标在耳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项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标在胃俞与舌本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肾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中,标在肝俞也;手太阳之本 
在手外踝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一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 
本在肘骨中上别阳,标在颔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也;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 
标在心俞也;手厥阴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此十二经之标本。有在标而取本者,有在 
本而取标者,有先治其标者,有先治其本者,无非欲其阴阳相应耳。此《内经》至论。 
四关三部识其处。 
四关,合谷、太冲穴也。十二经原皆出于四关。三部,大包为上部,天枢为中部,地机为下部。又百会 
一穴在头应天,璇玑一穴在胸应人,涌泉一穴在足应地,是谓三才。以上兼原、合八法诸穴,虽不悉针,亦不 
可不知其处也。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在表 
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惟阴证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针二分,带补行九九之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泻法,汗止身温,方可 
出针;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吐针内关、入针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多提气上 
行,又推战一次,病患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徐出针,急扪其穴; 
如吐不止,补足三里。下针三阴交,入针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行六阴之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 
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泻,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泻;如泻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 
只此一穴。 
头面耳目口鼻(咽牙)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二穴又治肩背肘膊疼痛及疟疾。 
偏正头疼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 
左痛针右,右痛针左,左右俱痛,左右俱针。余仿此。如列缺不应,再泻太渊。 
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头风连项肿,或引肩者,针此三穴。头目昏眩者,补申脉、金门,雷头风亦效。虚痛者,上星一穴。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似。 
赤眼肿痛,迎香出血,立愈。甚者更泻太冲。眼红或瞳人肿痛,流泪出血,烂弦风,俱泻足临泣,或太 
冲、合谷。 肉倒睫,俱泻合谷、足三里。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 
耳暴聋,补足临泣。耳鸣或出血作痛,及聩耳,俱泻申脉、金门、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努。 
鼻塞不闻香臭,针迎香、合谷。鼻痔鼻流浊涕者,泻太冲、合谷。鼻渊鼻衄虚者,专补上星。 
口噤 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颊车针沿皮向下地仓, 左泻右, 右泻左,针透亦无害。轻者只针合谷、颊车。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 
口唇及舌生疮,针合谷。舌肿甚及重舌者,更取舌下两边紫筋津液所出处,以三棱针刺出其血。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苔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舌风左右舞弄不停,泻两手三里立止。驴嘴风唇肿开不得者,亦泻三里。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 
坐牙风肿连面,泻手三里、颊车。满口牙痛牙酸,泻合谷、足临泣。下牙痛,泻合谷。 
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顶手足互相与。 
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二跷∶申脉、照海。二交∶阳交、三阴交。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头顶也。 
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两井∶天井、肩井;两商∶商阳、少商;二间、三间。此六穴相根据相倚,分别于手之两支,手上诸病治 
之。 
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项连肘痛,针少海。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即愈。脊膂痛者,针人中尤妙。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实时住。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甚者补中脘,泻三里、内庭。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 
热心痛、气痛,泻劳宫。寒心痛,补少泽。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赋云∶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胁痛只须阳陵泉, 
专治胁肋痛满欲绝及面肿。 
肿痛公孙内关尔。 
腹痛轻者,只针三里。 
疟痰《素问》分各经,危氏刺指舌红紫。 
足太阳疟,先寒后热,汗出不已,刺金门。足少阳疟,寒热心惕,汗多,刺侠溪。足阳明疟,寒甚久, 
乃热汗出,喜见火光,刺冲阳。足太阴疟,寒热善呕,呕已乃衰,刺公孙。足少阴疟,呕吐甚,欲闭户牖, 
刺大钟。足厥阴疟,小腹满,小便不利,刺太冲。心疟刺神门,肝疟中封,脾疟商丘,肺疟列缺,肾疟大钟, 
胃疟厉兑。危氏只刺十手指出血,及看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去血。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 
白痢针合谷,赤痢针小肠俞,赤白针三里中膂俞。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针背上中行左转, 
腹上中行右转。女人背中行右转,腹中行左转为补。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但用穴背腹甚少,而 
手足多 
者,以寒月及妇人不便故也。 
心腹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 
胸膈宽能饮食也。 
泄泻吐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一切泄泻、呕吐、吞酸、 癖、胀满诸疾。 
水肿水分与复溜, 
俱泻水分穴,先用小针,后用大针,以鸡翎管透之,水出浊者死,清者生。急服紧皮丸敛之,此必乡村 
无药,粗人体实者方可用之,若清高贵客,鲜不为祸。自古病机,惟水肿禁刺,针经则不禁也。取血法,先用 
针补入地部,少停泻出人部,少停复补入地部,停少时泻出针来,其瘀血自出。虚者只有黄水出,若脚上肿大 
欲放水者,仍用此法收,复溜穴上取之。 
胀满中脘三里揣。 
《内经》针腹以布缠缴,针家另有盘法,先针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只留五分,在内盘之。如要取上 
焦胞络中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用针头向下退出二分泻之,此二句特备 
古法耳,初学人不可轻用。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 
轻者委中出血,便愈。甚者补环跳,泻委中,久者俱补。腰连背痛者,针昆仑、委中。 
腰连脚痛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 
补腕骨,泻足三里。 
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 
补环跳,泻风市、行间、足三里。 
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 
脚膝头红肿痛痒及四时风脚,俱泻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五足指痛,泻行间。 
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两足难移先悬钟, 
又名绝骨。 
条口后针能步履。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 
脚盘痛者,泻内庭。脚跟痛者,泻仆参。 
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痹不知痛痒者,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知痛即止。 
七疝大敦与太冲, 
七疝太冲出血,泻大敦,立止。膀胱气,泻侠溪、然谷。小肠气,泻侠溪、三阴交。偏坠,泻照海、侠溪。 
五淋血海通男妇。 
此穴极治妇人血崩、血闭不通,但不便耳。气淋、血淋最效,兼治偏坠疮疥。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不针长强针承山。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及尿血、砂淋俱宜泻之,又治遗尿失禁。上吐下闭关格者,泻四关穴。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 
不针璇玑者,针手足三里,俱能消食积痞块。 
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 
烧针法见前,有块者兼针三里。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兼针三里尤妙。 
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 。喘急列缺足三里,呕噎阴交不可饶。 
恶心呕吐膈噎,俱泻足三里、三阴交。虚甚者,补气海。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神门专治心疾呆,人中间使祛颠妖。 
上星亦好。 
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外用笔管吹耳,凡脱肛、久痢、衄血不止者,俱宜针此提之,所谓顶门一针是也。不针百会,针上星亦同。 
妇人通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 
通经催生,俱宜泻此三穴。虚者补合谷,泻至阴。 
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内关寻。 
死胎不下,泻三阴交,胞衣不下,泻照海、内关。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 
小儿急、慢惊风皆效。 
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 
凡痈疽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用针。从背出者,当从太阳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 
中五穴选用;从鬓出者,当从少阳经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五穴选用;从髭出者,当从阳明经厉兑、 
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五穴选用;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治之。凡痈疽已破,尻神、朔望不忌。 
伤寒流注分手足,太冲内庭可浮沉。 
二穴总治流注,又能退寒热。在手针手三里,在足太冲,在背行间,在腹足三里。 
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后方可度金针;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此备古法,知流注者不用。 
开阖经言∶春刺(十二)井者,邪在肝;夏刺(十二)荣者,邪在心;季夏刺(十二)俞者,邪在脾;秋 
刺(十二)经者,邪在肺;冬刺(十二)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 
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叫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 
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经以观之,甲乙者,日之春也;丙丁者,日之夏也∶戊己者,日之四季也;庚辛者, 
日之秋也,壬癸者,日之冬也。寅卯者,时之春也;巳午者,时之夏也∶辰戌丑未者,时之四季也;申酉者,时 
之秋也;亥子者,时之冬也。括其要者,惟《明堂》二诗。 
一诗∶甲胆乙肝丙小肠;一诗∶肺寅大卯胃辰经,见运气总论。凡人秉天地壬之气生,膀胱命门癸生肾, 
甲生胆,乙生肝,丙生小肠,丁生心,戊生胃,己生脾,庚生大肠,辛生肺。地支亦然。一气不合,则不生化, 
故古圣立子午流注之法,以全元生成之数也。 
先圣推衍其义,法以天干,戊土起甲逆行,甲丙戊庚壬为阳,井荥俞经合;乙丁己辛 
癸为阴,井荥俞经合。 
起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是,壬子是真从。 
阳则金(井)水(荥)木(俞)火(经)土(合),阴则木(井)火(荥)土(俞)金(经)水(合), 
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 
除六原穴,乃过经之所。 
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 
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 
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