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存手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鸟类。
  在夏季冰雪融化的积水存积在低洼地,会产生沼泽。横七竖八杂乱延伸的树林和密集生长的苔藓植物使得通行变得相当困难。蚊子会很令人讨厌(尽管这里的蚊子不会传染疟疾)。如果你有防寒衣物,冬季行进会相对容易一些。沿河旅行会是较好的选择,那里各种鱼类量足味美,可以利用充足的倒落林木扎个木筏,顺流而下。
  温带气候
  对于不具备特别生存技能或知识的旅行者来说,北半球温带地区及南半球相应地区所能提供的可能是最宜于生存的野外环境了。这些地区的环境为大多数读者所熟知,常常也是广泛都市化的地区。生存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这里不大可能很大范围地降临。只要健康状况符合探险活动的要求,具备基本的求生技能,一般来说,个人不大可能会长期与世隔绝,或经历长途跋涉仍然无法获得帮助。在隆冬季节里也要求个人具备一些极地生存所应拥有的技能。
  季节性落叶林
  在天气变暖,冬季也不那么严寒的地区,落叶林替代了针叶林。橡树、山毛榉、枫树和核桃树是美洲大陆的主要树种。栗树、菩提树、橡树和山毛榉是澳洲大陆的主要树种。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生长着多种树种和真菌。在这里生存应当不成问题,除非在极高海拔地区,那里的环境条件类似苔原或雪地地区。人类已经征服了许多这样的地区。
  温带草原
  主要为内陆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雨量适中,这些地区已经成为全球食物供给量最多最为丰富的地区——种植谷物;饲养牛羊。夏季里水源会成问题,冬季要有容身场所。
  地中海地区
  地中海周围地区是准干旱地区,夏季持续时间长而且炎热,冬季短而旱。一年四季大部分日子都会有阳光和干燥的风。
  这些地区曾经广泛分布着橡树林,树木被砍伐后,土壤受到侵蚀,大部分地区逐渐覆盖上常绿灌木。美国加州的部分地区与之非常相似,树木很少,水会成为问题。
  热带雨林
  南北回归线之间大片陆地包括广阔的可耕作区和各种极端的沼泽和沙漠地。有近1/3面积覆盖着原始森林——赤道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和高山林,共同特征是具有粗犷的山川,降雨量丰富,进而形成许多汹涌澎湃的江河,在海岸地带以及其他低洼地区经常会形成大片的沼泽地。
  热带亚热带大草原
  通常位于沙漠地区与热带雨林之间。森林边缘地带野草种类生长较高,可达3米,更常生长着各类灌木。全年平均气温偏高。非洲大陆有超出1/3的地区属于这种气候。同样的气候类型还包括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那里星罗棋布地分布着繁茂的桉树林。此外还包括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西南部平原以及巴西的草地平原等。经常会不容易找到水源,但是只要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茂盛的植物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非洲,能见到大量群居性野生动物。
  沙漠地区
  地球陆地表面有1/5被沙漠覆盖,那里干旱空旷,生存非常困难。当气流从赤道地区升起,逐渐排出所含的水蒸汽,在临近大地时又重被加热,几乎不带一点水汽降落下来,地面沙漠化开始了。在沙漠地带白天几乎不见一片云,烈日直射,夜间也无法保温,所以日夜温差极大。白天很高的日温(在撒哈拉沙漠白天气温可以高达58℃),至夜间会降至零度以下。地球上的沙漠地区只有一小部分由沙组成,大约是撒哈拉1/10的面积,绝大部分是被交错的干涸河床切断的戈壁碎石。风会吹移沙子,堆积于低洼之地。另外,有些地方会出现风浪山,干泥沼泽地和环行流沙。
  第三章 气候与地形第14节 极地地区(1)
  南极表面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北极圈内所有陆地终年封冻,海面上漂浮着巨大的冰山。一年中只有两个季节——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隆冬季节有时全天是黑夜,仲夏时则会24小时全为白昼。
  除了冰河和封冻的大海,在北极地区夏季气温可达18℃,但冬季里会降至零下56℃,而且气温不会超过零点。在北半球的森林地带,夏季气温可达37℃,但高海拔地区冬季气温甚至比北极还低。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曾有过零下69℃的低温。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还要低。
  南极地区曾出现过每小时177公里的风速记录。北极地区秋冬之季,会有飓风,能将积雪上扬30米,给人的感觉就像一场来临的暴风雪——尽管事实上并没有下雪。伴随着低温,狂风有明显的冷凝效果——比温度计显示的低温还要厉害得多。例如,零下14℃时每小时32公里的风速会使实际气温相当于零下34℃,如果风速达每小时64公里,将相当于零下42℃的严寒。气温越低,实际下降的效果会越明显。当风速超过每小时64公里,气温的下降速率也就不会有更多的不同了。
  2、1 旅 行
  实际经验表明,灾难发生后呆在飞机或报废的车辆附近是明智之举。如果所在地存在危险,在临近之地建立安全的避难所是必需的。是否决定转移将依据获救的可能性以及距离文明世界的远近。
  当你仍能清晰思考时,应尽早作出如何行动的决定,严寒会使反应迟钝。
  在暴风雪中迁移是不可能的,此外无论何时,在茫茫冰地和苔原地区辨别方向也是很困难的。夏季里融化的冰水使得苔原地区出现许多沼泽,海里的冰变成半融状态,相当危险。
  在北极的夏天,黑苍蝇、鹿蝇和水飞虫会很令人讨厌。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因此搭帐篷时应避免过分靠近水边。记着放下长袖,竖起衣领,头上顶着纱帐,在篝火中点燃一些新鲜绿叶——生烟可以驱走蚊蝇。天气变凉后,它们的活动能力减弱,夜间不再出现。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和东北地区,格陵兰岛、冰岛、斯堪的那维亚、新泽明里亚、斯片特伯根以及其他一些岛屿上有许多山脉,那里的冰山悬崖、冰河、冰裂和时常发生的雪崩都会给探险者带来极大的危险。每年的5月至8月份,沿北冰洋海岸线一带经常会有浓雾,有时会向内陆延伸,使得你很难辨别方向。
  导航
  在极地地区指南针是不可靠的,夜空的星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导航。夜间的亮度也足以方便行走。白天可以利用“辨影法”(见“辨读坐标”)。
  在冰海中前行时,注意不要在浮冰上行走或者远离陆地标识而迷失了方向。大块浮冰经常漂移——相应位置也会改变。当心冰块破裂。如果迫不得已要从浮冰上穿行,应快速跳行,落脚点离浮冰块边线距离不得少于60厘米。尽管有幸存者被从向前漂移的浮冰上营救的先例,但是通常情况下,冰块在朝更温暖的海面漂移时会逐渐融化,也许有时为了获救值得冒险。
  避开浮冰,它们的大部分体积位于水面以下。当这部分融化时,它们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间发生翻转,尤其是位于其上的你增加了它上部的重量之时。
  避免靠近冰崖航行。冰山可能会突然间解离出大量巨大的冰块,经常重达上千吨,它们会突然间崩裂入海。
  观察鸟类飞行也能引导航向。迁徙的野禽在融冰期会飞向陆地。大多数海鸟白天飞行出海,夜间回归。
  天空中的云彩有助于确定远方的地形。广阔水面,树林或者无雪之地的上空飘动的云彩看上去相对暗一些;冰海和雪地上空的云彩看上去亮一些。新结的冰会产生灰色的映射。有斑驳倒影的天空意味着下面有浮冰或凸凹不平的雪堆。
  雪屐
  所有的极地旅行都是相当艰辛的,只有具备相当条件的人员才可以尝试。在雪地上一双坚实的硬毛滑雪板会是旅行者最好的工具,尽管可能难以临时制作。在松软的雪地里利用滑雪板行走会费很大的力气,而雪屐会更便于使用。它不需如通常的阔步行走那样抬脚,你可以使雪屐尽可能沿着雪面滑行。
  如图,将长条状绿色树枝弯曲成椭圆环,末端扎紧。再捆上横木条和捻线——越多越好——但不要使雪屐过重,否则走远路会相当疲惫。坚固的中央部分可以使雪屐牢牢附着在脚上。
  沿着河走
  向下游挺进——夏季乘木筏,冬季用冰橇——西伯利亚北部地区例外,那里河流向北流入北冰洋。
  在冰冻河面上行走应沿着河边较光滑的冰面,在河流转弯处应沿着外边的曲线。在两条河流会合处也应沿着外边河岸行走。如果河道拐弯太多,就离开冰冻的河面,沿着高一些的河脊行走。
  警告:刺骨的冰水是无形的杀手。落入冰水中时间一长会使你失去呼吸能力,肌肉失去控制,身体剧烈抖动,只需大约4分钟暴露在外的部分就会冻僵,7分钟后意识模糊,15~20分钟内就会死亡。
  可以拼命击水进行剧烈运动,快速游上岸,在雪地上打滚以吸去水分,立即回帐篷中,钻进干被窝。
  第三章 气候与地形第15节 极地地区(2)
  2、2 衣 物
  严寒和酷风在几分钟内就会使暴露在外的肉体冻僵,要保护整个身体、手和脚。戴上兜帽——它应该带有拉锁,这样可以部分保护面部。毛皮边饰物可以防止呼气中带出的水汽在面部结冰,那样会冻伤皮肤。
  外套应该防风,织物应尽可能严密以阻止雪片粘在上面凝结,但又要有足够的透气性以便允许水汽散发——不需要防水材料,否则会使水蒸汽在里面凝结。内层衣服应该不透气以便提供隔热效果。皮革制品的外衣最为理想。
  衣服开口处允许热量散发,运动时里面的热空气通过开口向外散发。沿袖口以上将衣袖扎紧,裤脚可以扎进袜子或靴子里。
  如果流汗了可以松开衣领或袖口,如果还感觉热得难耐可以脱去一层衣服。比如进行劈柴或建棚之类重体力劳动之时。
  只有坠机或诸如此类的意外事件才可能将某人孤零零地抛在某地而又毫无装备。在脱离飞机前尽可能抓几件随身衣物。
  穿上毛料衣服——它不易吸水,即便在潮湿时仍能保暖。编织孔间的空隙能够使身体保持热量,因此它作为内层衣服材料最为理想。
  棉制品就如同灯芯一样,很容易吸收水汽。潮湿的棉制品散热能力会是干燥时的240倍。
  鞋子
  海豹皮靴,防水帆布长统靴都相当理想,它们有着坚实的鞋带和橡胶底面,都具有隔热效果。
  带足三双袜子,型号依照等级可以一层层穿在脚上而不起皱。如果需要,也可临时在脚上包裹几层织物加厚。帆布座位可以临时制成简易的长统靴。
  雪 晕
  雪地行走需用护目镜或其他布块甚至树皮来保护眼睛,免受强烈的反射光刺伤。中间要留一道狭长裂口。强烈的阳光经白雪的反射,长时间会使人产生雪盲。用炭笔涂黑眼睑下方可以减少雪晕。
  C、O、L、D:保暖的关键
  保持清洁(Cleaning)
  避免过热(Overheating)——使通气。
  衣服宽松(Loose)——允许空气交换。
  保持干燥(Dry)——包括内外衣服。
  2、3 庇身场所
  你不可能在毫无掩蔽下休息好。必须要避风!寻找你能稍加改装就能利用的自然庇身所,应该避免选择悬崖的背风面,积雪会从崖上滑下,埋葬掉你的庇身棚。还应避开冰雪或岩块可能崩落的地点,避开冰雪覆盖的树阴——树枝有可能会不堪重负而折断——除非有大树枝已经支撑在雪地上,那样在树枝下面可以有一块空地,提供天然的避风处(见露营篇“露营技巧”)。
  切记:即使为了避风也不应把每个出口都封死。你还得使之通气,尤其如果你在棚内生火的话。
  2、4 生 火
  火源是极地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从失事飞机或车辆中取出的燃料可以帮助取暖。尽可能快地将燃料油从油盘中抽出来,可以贮积在地面上——当机器冷却后它会冻结,根本就抽不出了。高辛烷值燃料不会很快凝结——可以贮在油箱里。
  在南极大陆和北极冰川上,海豹和海鸟的脂肪是惟一可得的其他燃料来源。在海岸边有时能收集到一些漂流的断木——格陵兰人过去常利用从西伯利亚河经北冰洋漂流过来的栋木建造房屋。苔原地区能够找到低矮蔓延的柳树。森林的延伸地带也生长着一些白桦丛林和桧属植物。白桦树是油质树种,非常易于点燃,即便潮湿的树枝也是如此。
  另一种像石楠一样蔓延的矮生植物是爱斯基摩人常用的燃料。常绿、小型叶、钟形花白色,高仅为10~30厘米,它含有如此多的树脂,即便潮湿时也能燃烧,它还有一个在最全的英文词典也难以查出的名字——Casiope(见下图)。
  2、5 水 源
  即便天气严寒,每天你也得至少补充大约1000毫升的水分。夏季苔原地区的湖泊和溪流水源充足。池塘里的池水看上去深褐色,尝起来感到不大纯,不过生长在塘里的植物能保持池水新鲜,可以饮用。如果怀疑其安全性,最好将水煮沸后使用。
  在冬季可以熔化雪水,但不要吃碎冰块,它会弄破你的嘴唇和口部,也会造成进一步的脱水。在试图吮吸之前,将雪压成球形团块。
  切记:如果已经饥寒交迫,饮雪会使你更加寒栗不已。
  第三章 气候与地形第16节 极地地区(3)
  2、6 食 物
  南极地区在北海岸部分地区的黑色吸热能力强的岩石上分布着地衣和苔藓。它们是南极大陆独有的植物。富含浮游生物的海域支持着多种鱼类、鲸、海豹和海鸟的生存。多数鸟类会在秋季迁移。不善飞行的企鹅留在本地过冬。它们可以提供很好的营养。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一旦遇到危险信号,它们就会钻入水中,但在孵卵期,它们会紧卧在地洞或地坑中。
  北极地区 北极冰川不可能为植物和陆地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甚至北极熊也只可能出现在它们可以找到猎物的地方——要想猎获它们不仅危险而且很难。生活在海边的海鸟、海豹和鱼类是潜在的食物来源。狐狸——北极狐冬季里全身银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