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则依毒蛇所传咒语与药方治好国王蛇伤,国王便将之释放,还赠与他大量财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报恩,而有些恶人却忘恩负义,此种行为真值得谴责。
释迦牟尼佛如是变为猎人时,忘恩负义者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现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他依旧恩将仇报,但世尊依然像对待儿子罗睺罗那样慈爱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宝鼠之公案。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上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森林中栖息于悬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当时有一人为找寻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树干采摘水果时不慎掉入万丈深渊,虽侥幸未摔死但因遍体鳞伤而疼痛难忍,他一阵阵发出凄厉哀号、痛苦呻吟。猴子闻讯赶来后先为他送上水果,然后又试抬起一块与堕崖者身量基本相当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搬动此人时,猴子便拼尽全力将他救出深渊。结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进入睡梦。
此愚痴之人尽管已答应替猴子巡视,但他看到猴子沉睡模样后又打起歪主意:我要离开此地必得携带足够口粮,不如将此猴杀死充作粮食。不过猴儿太过灵俐,它醒时我肯定无法取其性命,干脆趁它熟睡时将它击杀。想到这,他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猴子砸去。
结果石块只稍微接触到猴子皮毛,并未将猴子砸死。猴子从睡梦中惊醒后,连惊带怕跳到别处。那人看见后顿时傻眼呆望,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见四下无人,心中明白刚才定是这人所为无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对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这些不知报恩、反而还要造恶之人,实在太过可怜。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泪水。它对被救者说:〃你生而为人却居然做出这等恶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损害你利益之处,你尽可用各种方法对付我;但你却如此行事,以致毁坏今生来世善根,此等作为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如我现在不将你送出山,你根本就无法走出这危险森林。〃猴子最终将其护送至城市边缘,为他指明道路后,劝说他以后再勿造作恶业,然后才离开此人、返回森林。
这人后来以造恶果报现前而罹患麻风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丑陋,无论前往何处都被众人赶走。他最后只能躲进一森林中,有猎人见到后便寻问他何以致此?他便向其详述自己因无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经过。
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雌燕,它所居之地有一兽中之王狮子。狮子有一次食肉时,恰好被骨刺刺中嘴唇、痛苦万分。燕子向它寻问原委,同时也看见狮子口中骨头正卡在那里。燕子便趁狮子睡着时探身其中为它取出骨头,然后对它说道:〃你为兽王,将来肯定有能力报恩,方便时请多多饶益我。〃狮子满口答应下来。
这只雌燕后被鹞鹰抓获,然侥幸又从其爪下逃脱。饥饿难耐时,恰逢狮子刚刚捕杀到一只野兽。眼见狮子正狼吞虎咽,饥肠辘辘之燕子便向狮子讨要肉食。谁料狮子不但不给,反而恶狠狠说道:〃你当初能从我凶残利牙下活着出来,皆是我对你施恩所致,现在还来要什么肉食?〃燕子听罢无奈说道:〃堕入大海不可救,梦中希求无所得,忘恩者前去索取,空耗力气无意义。〃说完就伤心飞走,不过心里却并未因此而对狮子生起憎恨及烦恼心。
当时之狮子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此外,久远之前,有四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后因他们轻毁国王而被驱逐出境,四王子便带着王妃离开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众人将口粮耗尽,几位王子便商议道:〃我们现已粮尽水绝,不如干脆将我们妻子依次杀而食之,吃掉她们才能走出此地,就将她们身肉作我们口粮吧。〃
四王子中有一萨嘎王子,他本为一宁舍生命亦不杀害其他众生之人。听到其他王子如此议论,他便想带自己妻子逃离此处。念头刚生,他便当机立断带着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来已无吃无喝,妻子有气无力说道:〃我已体力难支,可能马上就会饿死。〃王子闻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让她死去。想毕就将自己大腿肉割下喂与妻子,又割破手腕脉管令其喝足自身鲜血。
待她体力恢复后,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脚下,以净水、水果等饮食享受清净生活。
山下有条河流蜿蜒而过,河中有一盗匪整日凄惨哀号,因他遭受刑罚,手脚均已被砍断。被人扔进河中后侥幸大难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声惨叫。
王子听到后心生悲意,他将盗匪从水中救出后,匪徒便将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倾诉。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调养盗匪身体,后又将照顾此人之责任交与妻子。在二人调养下,盗匪身体渐渐复元,王子对他非常关心,经常与他互相交谈,询问他身体状况。
因大尊者从本性说来就无多少粗大且猛厉之贪欲,故而除偶尔与妻子行不净行外,王子从不沉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当地野菜、水果生长茂盛,且富有营养。这几人享用后,盗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贪心。王妃对这位手脚已成残疾之人似乎多少产生些爱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与自己行不净行。盗匪不安回绝道:〃你丈夫将我从死亡边缘救出,如我对你有不轨举动,他定会将我杀死。〃而王妃则一直再三怂恿、请求,最终因自烦恼难以调伏,盗匪便与王妃做下不净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贪心大长,盗匪一直想让王妃回到王子身边,但王妃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去。残疾盗匪对王妃说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强烈。我们如此行为不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王妃亦觉此人所说言之有理,但在贪心鼓荡下,王妃还欲为发泄贪欲另觅途径。
一日,王妃上山后便用衣服蒙住头,睡在王子来回必经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头,便为其拿来水果,同时问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谎道:〃我今日头痛欲裂、痛苦万分。〃王子急忙问她有甚良药可治愈,王妃回答说:〃我曾见崖窠内有一石蕊,以前我头痛时,医生说石蕊对治愈头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头痛顽疾。〃王子急忙说:〃既然石蕊能治愈头痛,那我们就快去寻找。〃
这女人就以诈行将王子吊在绳子上,自己则拉住绳子一端将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结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时,她突然松开绳子,王子立刻坠入河流中。
王子后被水流冲至另一国家,当地国王虽已去世,但却无太子继承王位。众大臣便商议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继承王位。〃众人便去一婆罗门看相者那里寻问,看相者即通过占卜看到萨嘎王子正处于其国之中,萨嘎王子似乎显现为整个国家之庄严一般。婆罗门看相者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将详细情况告诉诸位大臣,让他们迎请此人当国王。
王子随即当上这个国家之新国王,登上王位后,众大臣、其他国家国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将各自以珍宝装饰之女儿一一送来,请求能作国王王妃。但国王已对女人心生厌烦,他一个都未接受,并一直对女人持轻毁态度。
那忘恩负义之王妃在将丈夫摔下河中后,当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渐萎缩。王妃与残疾盗匪因饥饿所迫便到别处谋生。王妃身背残疾者到处漂泊,后至一路口时,有人问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说:〃我背着我丈夫,对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里,众人都多少给他们一些布施。两人后来也漂落到王子当国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着丈夫深觉稀有,便常常围观,且议论道:〃我们国王轻毁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见到对自己丈夫如此疼爱之女人所致。〃
此种议论渐渐传至王宫,国王便对手下说道:〃如真有这种女人,请将她带过来。〃于是二人就被带至国王面前。国王一见不觉微笑说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现背残疾者,真爱丈夫否?为采集石蕊,将我抛下山,又背残疾者,汝真爱丈夫?〃国王说完后,女人羞愧地低下头。
大臣不解此中缘由,国王就向他们解释一番,大臣听罢就用粗重言词将二人驱出城门。
当时之萨嘎王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善愿恶誓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非法睡着时,有法在巡视中捡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还是我独自吞下?既然我俩共用一个躯体,干脆我就将之食用,反正都为滋养共同身躯。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独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来后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时呼出阵阵甘露果气味,非法气愤问道:〃为何打嗝?〃有法回答说:〃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紧追不舍:〃你从何处得来?有法向非法讲述了全部经过,非法听后愤怒异常,它说道:〃我以后也会仿效你如此行事。〃
后有一次当有法睡着时,非法看到水中漂来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将之吞下,结果立即昏死过去。
神志不清时,非法发愿道:〃生生世世但愿我都能将有法杀死,并且永远与它对立、成为它怨敌。〃而有法则发愿说:〃无论我转生何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
当时之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其它经论中所述双头天鹅之故事也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后成诗学家之渔夫之子;他还曾转生为日轮国王、珍宝师、施主之子、婆罗门之子等,而提婆达多也常常转生为与释迦牟尼佛同一种姓之众生,他对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挑起争斗之情况,在《律本事》第一百零三回中有详细记载。
安忍求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东胜身洲一国王时,当时有个梵施王因不具备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对他所拥有之荣华富贵生起嫉妒心与嗔心,而身洲国王则一直以慈悲心爱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种军队向身洲王大举进犯,身洲王本来拥有强大力量,但他不欲将梵施王及其军队当作怨敌,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陈设各种装饰、饮食率臣民齐来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后自然从内心远离嗔恨之意,且对身洲生起欢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还是撤军为好。
于是他便来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将他带往王宫,供养他食物、满足他所需,并说道:〃梵施王请宽恕我,我恒常对你恭敬,我欲成你诚挚友,请多慈悲关照我。〃梵施王则回应说:〃你张安忍弓,手执功德箭,坏我傲慢心,摧毁我嗔恨。〃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梵施王后回到自己国家。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具亲国王,有一名为凶天之国王对他心生怨恨,便纠集起军队妄图抢夺具亲国王王位。具亲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说:〃我们理应勇敢应战。〃也有大臣言:〃我们还是送其财物以求和为贵。〃还有大臣说:〃最好让大臣出面解决。〃另有部分人说:〃应率军抗击。〃此时有一长官名水天者,财富圆满无缺,他出于善良心愿说道:〃我愿献出自己资财,国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劝说凶天国王。〃
具亲最终采纳水天所提建议,他便派人携带礼物送往凶天国王处,但此举并未制止凶天出兵企图。具亲又令人传信给凶天:〃我们分别拥有各自国家,本该好好保护自己国家领土、臣民,随意享用本国资财与种种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卧具、妻子等生活内容后应知足无求。有智之士岂能互相争斗?有人已具有金银财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敛财除致增上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应仔细、审慎考虑,切勿挑起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