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降於嗣鹕痰氖ぞ帧
商朝周边的方国和戎狄很多,有人方、淮夷、虎方、群舒、有熊氏、越戏氏、祭方、犬方、邢方、基方、余无戎、燕京戎、翳'yi 一'徒戎、西落鬼戎、龙方、辔'pei 配'方、□方、犬戎、羌方、熏育、土方、危方、方、鬼方等。较远的还有在今东北和境外的肃慎,西北的氐、羌,长江中游的濮'pu 葡',四川盆地的巴、蜀,浙东的越等族。


第三节 西周
周的始祖弃,姬姓,被周人认为是种植稷和麦的创始者,号后稷。相传舜封弃于邰'tai 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传至公刘时迁豳'bin宾'(今陕西旬邑县西)。约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dan但〕父迁至岐山下的周原,逐渐强盛。商纣时,周传至姬昌,称西伯,死后被追谥为文王。文王因成功地调解了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间的争端,得到二国的归附,又打败了戎人,灭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黎(在今山西长治市于西南)、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崇(在今河南嵩县北)等国,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沣水西)。其子姬发(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建镐〔hao号〕京于沣水东。
武王封纣之子武庚于殷,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加以监护。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叔周公旦摄政。武庚联合管、蔡与东方夷族叛周,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将统治范围扩大到东方。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洛水之阳(在今河南洛阳市)营建洛邑,称为“成周”,与丰镐的“宗周”成为周朝东西两个政治中心。
武王灭商后和周公东征后都曾大规模分封同姓、异姓诸侯,西周时的大国有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丰(今山东青州市西北)、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邶〔bei贝〕(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啵ong 拥' (今河南新乡市西南)、卫(都沫,今河南淇县)、东(今河南濮阳县南)、晋(初都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后迁鄂,今乡宁县;又迁曲沃,今闻喜县东北;再迁绛,又称翼,今翼城县东南)、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陈(今河南淮阳县)、蔡(今河南上蔡县)、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吴(都蕃离,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徐(今江苏泗洪县东南)等。除很多小国外,戎狄诸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如齐国东有莱夷,北有长翟;晋国南有条戎,北有隗'kui 葵'、狐氏、燕京戎、北戎、鬼方;宗周西有陆浑戎,北有严允、太原、翟;江淮间有淮夷、虎方、群舒;楚国的西南有百濮与扬越;秦国之西有羌;燕国之东北有肃慎等。


第四节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末年,幽王荒淫无道,又废申后而立褒姒'si 四'为后。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引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亡。太子继位后为平王,在晋、秦、郑、卫等诸侯护送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史称此后的周朝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二阶段,前者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后者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目前史学界一般以公元前770—前476年为春秋时期,以公元前475—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东周时,周天子已只有“共主”的虚名,诸侯专政,大国先后称霸。春秋时见于记载的大小诸侯有140多个,其中主要的13个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经过激烈的争夺兼吞,到春秋末年仅剩约30国。在这过程中,大国的疆域一般都不断扩大,但由于争战不休,疆域都不稳定。
在中原各国之间还有非华夏的部族,如今太行山南段东西麓、今山西和河南的北部有赤狄、潞氏等族,今陕北有白狄,白狄的别种鲜虞、肥鼓等分布在今河南中部,河南的伊水、洛水一带有扬拒、泉皋、伊雒〔luo洛〕之戎、陆浑之戎,今山西平陆有茅戎,今河南汝川有戎蛮。在诸侯的周边也有不少夷狄部族,如东北有山戎、东胡、肃慎,西北有羌、林胡、楼烦,南方有百濮、扬越,东部沿海地区有莱夷、淮夷、东夷。
战国初,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势力扩展至今山东半岛,迁都琅邪'lang ya 狼牙'(今山东胶南市西南),但以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379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王承认为诸侯。齐国的田氏专政,至公元前386年也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实际取代了吕氏齐国。此后,秦、楚、韩、赵、魏、(田)齐、燕成为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后世称为“战国七雄”。而周王的直属地日益缩小,至公元前367年分为东周(今河南洛阳市西一带)、西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一带)两个小国。
秦国开始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西南),以后迁至泾'jing 晶'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栎'yue 越'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魏国开始时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361年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最初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为都城,先后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赵国的都城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定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楚国建都于郢'ying 颖'(今湖北荆川市江陵区西北),公元前278年在秦国的打击下先后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都城的迁移大致反映了这些诸侯国疆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齐国的都城一直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燕国的都城一直在蓟(今北京市),两国的疆域相对较稳定。
当时的戎翟等非华夏诸族、诸国,一部分被诸侯国所灭,如关中的大荔、义渠、朐衍、绵诸、□'huan 环'等国,秦岭南的蜀、巴、苴'ju 居'等国灭于秦,北方的林胡、楼烦灭于赵国,东胡被燕国逐出长城之外;另一部分仍然分布在周边地区,如秦、赵、燕三国以北有匈奴,秦国西北有月氏'zhi 支'、乌孙、析支,巴蜀以南有笮'ze则'、僰'bo 伯'、邛'qiong 穷'、敝、夜郎、且兰、滇等西南夷,楚国的西南有九夷、百濮,越国以南有东越(瓯越、闽越)、扬越、骆越等,燕国的东北有秽、发、高夷、肃慎等。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公元前330—328年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西河、上郡;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而占有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公元前278年攻占包括楚都郢在内的江汉流域;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公元前254年灭东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后,更加快了灭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下邯郸,俘赵王,赵公子保逃往代(今河北蔚〔yu玉〕县东北);公元前226年取燕地,燕王东迁于辽东;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俘楚王,占领江南,越君降;公元前222年进占辽东,燕王被俘;同年灭代,俘代王;公元前221年灭齐,俘齐王;至此,除了卫国作为附庸被保留外,其余诸侯国已全部被消灭。


第一节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其他六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而是进一步向周围地区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在秦国的大将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地区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国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秦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市)为郡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管辖新设立的44个县(一说34县)。为了巩固北边的防线,又将原来秦国和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和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朝的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越过南岭。但用兵五年尚未获得征服越人的胜利,尉屠睢却遭夜袭被杀。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接着又把一批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并让他们与当地的越人杂居,以加速民族同化,扩大统治基础。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向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笮(今四川峨边县东一带)、冉(今四川松潘县一带)、駹〔mang忙〕(今四川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的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一说宽五尺,一说“五尺”是当地部族名),从今天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48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秦朝疆域【点击查看大图】
当然,在这一范围内,特别是在南方新占领地区,秦朝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和贵州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部族,如云贵高原上的邛、笮、夜郎、昆明、滇等的一些“君长”(部族首领)依然保持着。但由于这些部族人口稀少、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结成强大的政治实体,无法再与秦朝对抗。更重要的是,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在秦朝的疆域之外,匈奴已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崛起,开始向东、西扩展,并随时准备南下。河西走廊聚居着乌孙(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和月氏(原在今甘肃敦煌、祁连间地,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汉文帝时,遭乌孙攻击,又西迁至大夏,即今中亚阿姆河上游)两个民族。今天新疆及其以西地区(西汉以后称为西域,狭义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以东,广义的则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各地)已经存在着以绿洲上的城郭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数十个小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西部分布着一些羌人部族。


第二节 西汉初的困境
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揭竿而起,势如燎原的农民大起义敲响了秦朝的丧钟。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灭亡。项羽成为天下霸主,将秦朝国土分封给各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辖境在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不久刘邦就起兵攻下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汉五年)初发动垓〔ga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之战。西楚霸王项羽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刘邦在汜水北岸(今山东定陶县南)即皇帝位,国号汉(后世称为西汉),定都洛阳,但不久即迁都关中。由于咸阳已成废墟,只能在今西安市西北一个叫长安的聚落一带另建新都。朝廷暂驻秦国故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长安建成后才迁入。
刘邦虽然最终取得胜利,却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威胁,西汉初年的疆域与秦朝时相比大大缩小了: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moduchan 漠独蝉'于的统率下,往东并吞了东胡,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月氏和乌孙,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向南不仅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及其以南地区),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以东的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了七天,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才趁机突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军事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或选来的民女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它的一些部族驻地离汉朝的首都长安只有700里,轻骑兵一昼夜即可到达。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首领无诸被立为闽越王,在今福建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都东冶(今福州市)。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为东海王,以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为国都,所以又被称为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并不受约束。汉朝廷面临内外敌对势力,无暇旁顾,只能容忍。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军事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并吞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181年前后,南越灭安阳王,又扩展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纬13°今巴江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接受了汉朝的封号,不再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地位。在西南,随着秦朝的解体,已经在云贵高原设置的行政机构也撤到了四川盆地,西汉初期一直没有恢复。


第三节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到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