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疆域有这样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这样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三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句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灭薛延陀,唐朝的疆域达到贝加尔湖以北,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突厥再起,又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32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的黄金时期,但它的疆域的极盛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六都护府的控制力大为削弱,范围也大大缩小,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第三节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
以后的疆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西部疆域被吐蕃〔bo玻〕夺取。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叛乱平息时,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为吐番所有。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政区还是由唐朝的地方官据守着,不久就完全陷于吐蕃。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都已为南诏所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界河,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唐朝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之下了。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守将,收复了沙州。以后又收复了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南)、肃州(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和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到大中五年,张议潮率领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1州归入唐朝。在这以前的大中三年,唐朝已经收复了秦、原、安乐三州。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了一片。
但由于唐朝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到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起义爆发后,就更加无法控制河西。当地汉人实力有限,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纥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汉人所据,孤悬于唐朝疆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了张氏政权,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五代期间,中原王朝的疆域继续缩小,北方契丹(以后的辽)向南扩展。后唐(公元923—936年)时,契丹占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锦州市一带)和平州(今河北滦河下游地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又将以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为中心的16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被后周收回,因而双方就以白沟(今拒马河)一线为界了。
在唐末的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土豪曲承美驱逐了唐朝的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五代初期,占有岭南的南汉政权曾两次出兵取消了静海军节度使,恢复交州,但很快就又被当地人赶走。939年(后晋天福四年,南汉大有十二年)交州人再次驱逐南汉的官员,由吴权称王,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尽管以后还接受中国王朝的封号,但实际上已逐渐成为独立国家。


第四节 边疆政权的消长
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主要有:
突 厥
突厥起源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公元5世纪被柔然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但在6世纪中叶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东西的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牙帐(首领驻地)建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段。
582年(隋开皇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东突厥建牙帐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王的驻地)于三弥山(今新疆库车北天山南麓)。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唐永淳元年)重新建国,史称后突厥,疆域与被灭前大致相同,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如叶尼塞河间上游有黠戛斯,贝加尔湖一带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纥〔he和〕等,统治不稳定。44年(唐天宝三年)灭于回纥。
西突厥于659年(唐显庆四年)为唐朝所灭。
回纥(回鹘)
回纥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臣属于突厥。天宝初灭突厥后,基本上继承了它的疆域,牙帐仍建于今杭爱山和鄂尔浑河之间。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与唐朝关系进一步密切。788年(唐贞元四年)改称回鹘。以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驱逐吐蕃,取得了天山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但曾与回鹘'hu胡'结盟反对突厥的葛逻禄由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西迁,设首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所以西部中亚地区为葛逻禄所有。回鹘的后期重蹈了突厥覆辙,在内乱和天灾中,于840年(唐开成五年)灭于黠戛斯。
回鹘人大部西迁,其中主要的两支以后又有了比较稳定的疆域。
西州回鹘,在天山东段今新疆乌鲁木齐至哈密一带,以西州高昌故城为都,又称高昌回鹘、高昌。到12世纪初,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库车一带。后成西辽属国,13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
河西回鹘,在河西走廊中段,而以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为中心。11世纪前期灭于西夏。
另外有一支迁至葱岭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为葱岭西回鹘,在10世纪初与葛逻禄等族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国)。
吐 蕃
隋朝时青藏高原的各部族互不统一,中部有宝髻、孙波等,东部为党项、嘉良、附国,西部为女国、象雄,到7世纪初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波、孙波如)和吐蕃。吐谷浑灭于隋朝,唐初复国,但635年(唐贞观九年)再次被灭,成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南 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宾和云南姚安分别设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乌蛮六诏之一的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县建立大蒙政权。因其在六诏中地位最南,故称为南诏。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原。为了对抗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封为云南王,南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南诏并吞了东诏、西诏,并向东扩张,占领爨族地区。750年(唐天宝九年),皮罗阁反唐,攻陷姚州,次年起又依附吐蕃,连兵大败前往征讨的唐军,将唐军逐出云南,从此脱离唐朝。安史之乱后又向北扩张,并夺取周围地区,并在今昆明市境筑拓东城以控制东南部。794年(唐贞元十年),又转而联合唐朝反吐蕃,夺取了神川都督地(今云南剑川、鹤庆、丽江、中甸一带)和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县),又南征茫蛮、黑齿等部族。
南诏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迁都羊苴咩〔mie乜〕城(今云南大理市),其极盛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北部等地。
902年(唐天复二年),贵族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928年(后唐天成三年)赵氏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天兴。929年杨氏夺权,改国号为义宁。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又取代杨氏,建大理国,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鄯阐(故拓东城)为东京。在此期间,该国疆域除东北略有缩小外,变化不大。
渤 海
唐初灭高句丽后,高句丽故将大祚荣被安置在辽西的营州。后契丹叛乱占了营州,大祚荣率部进入靺鞨地区,成为靺鞨人的首领,在698年(唐圣历元年)建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市)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朝封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8世纪中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极盛时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到今吉林农安、梨树,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南至辽宁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线。
926年(契丹天显元年)为契丹所灭,改为东丹国,成为契丹附庸。928年,迁至辽东,982年并入辽朝。

第五节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皇帝逃出京城的事就出现了好几次。但名义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朝廷的权力一度恢复,如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平定淮西后,河南、河北的藩镇曾被迫献地服从。到907年(唐天祐四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就连表面的统一也不复存在,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这一阶段与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不少相似之处:前后出现十几个政权,有时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的政权就超过十个;南方与北方基本上都处于分裂状态;每个政权的疆域范围都不大,有的政权只拥有弹丸之地;北方的“五代”中就有三代是由非汉族的沙陀人建立,同时还有契丹(辽)、大理等非汉族政权。与东晋十六国时期不同的是:分裂的时间短得多,各个政权的寿命一般更短;南方也处于分裂之中,而黄河流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疆域却比较稳定。
五代十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如下。
(后)梁
唐朝末年,朝廷大权已落入朱温手中。904年(天复四年),朱温迫唐昭宗东迁洛阳,长安宫殿民居都被拆毁,从此成为废墟。907年,朱温废傀儡皇帝唐哀帝,即帝位,国号梁,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为东都开封府,是实际首都,以原东都洛阳为西都。由于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独立政权,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923年(梁龙德三年)为(后)唐所灭。
(后)唐
沙陀首领李克用借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之机,据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区,唐末被封为晋王。梁时其子李存勖'xu 序'继位,始终与梁对抗,于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梁,迁都洛阳。由于原来割据关中西部和陇东的岐王李茂贞称臣,卢龙等镇取消,后唐基本统一了北方,其北界推进到今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到贺兰山、陇东一线。仅在今陕北和宁夏东北的定难镇保持着相对独立。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灭前蜀,疆域增加了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但到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就占有前蜀旧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灭于后晋与契丹。
(后)晋
沙陀人石敬瑭原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936年反晋。为击败唐军,石敬瑭向契丹称臣,许下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土地的诺言,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军救晋阳,大破唐军。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契丹,并保证每年献帛30万匹。这十六州是:幽(治今北京市)、蓟(治今天津蓟县)、瀛(治今河北河间县)、莫(治今河北任丘市)、涿(治今河北涿州市)、檀(治今北京密云县)、顺(治今北京顺义县)、新(治今河北涿鹿县)、妫(治今河北怀来县)、儒(治今北京延庆县)、武(治今河北宣化县)、云(治今山西大同市)、应(治今山西应县)、寰(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朔(治今山西朔州市)、蔚(治今河北蔚县),史称燕云十六州,或称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欣然认34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当年就在契丹的扶植下攻下洛阳。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以洛阳为西京,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为东京开封府,是实际首都。后晋的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的中部,其余疆界与后唐大致相同。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亡。
(后)汉
947年,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不服从辽(契丹改名),在太原称帝。同年,辽军被迫退回,刘知远至大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平定了境内的叛乱,疆域大致恢复到后晋时状况。次年底,大将郭威称帝,后汉亡。
(后)周
951年,郭威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夺取南唐江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长江一线。显德六年,又收复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拒马河)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七年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后周亡。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占有江淮一带,以扬州(今市)为都,改称江都府。吴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