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直接决定了,谁也不能说什么了。
“臣等遵旨。”
赵匡胤走后这里只剩下他们三个人了。
“宰相大人,赵大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皇子怎么会杀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承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赵德昭会杀两个宫女,他都不敢相信。
“纯臣呀,本相也不相信,可是当时有几个人看到,官家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你就辛苦一下吧,一定要还皇子一个清白。”
赵普叹了一口气。
“纯臣,我那侄儿不可能杀人,你一定要好好的查清楚,不能掉以轻心,对了德昭现在被囚禁了,不过你可以去询问他,我们就不进去了,官家不让我们和他接触。”
赵光义提醒道。
“多谢两位,下官知道怎么做了,下官一定会尽力。”
查案赵承嗣不在行,可是前世也看了不少破案的片子,想必也不是很难。
再说自己不会,武德司和素衣卫中有的专家这都不是事情。
赵德昭此时在一处偏殿之内,整个人死气沉沉的。
其实他也只能在这个小地方活动,其他的地方是不能随便走动,被他父皇给限制行动了。
门外还专门有人把守,赵承嗣来的时候还被盘查了一番。
直到赵承嗣说明自己身份的时候,他们才放赵承嗣进来。
赵承嗣进来的时候,赵德昭正在房内一个劲的不停走动。
赵德昭的几年也不小了,此时已经二十二岁了,可是依然没有被封王。
身为实际上的嫡长子,很多人都知道他一定会继承赵匡胤的事业的,可是赵承嗣却无奈的摇了摇头。
赵匡胤在生前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封王最初只是授任赵德昭为贵州防御使,一个小官。
开宝四年十二月初五日,赵匡胤举行庆祝活动,增加赵德昭的食邑户数,这被人认为是封王的前奏。
开宝六年,赵匡胤授任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而在这一年赵光义却被封晋王,而赵德昭却没有。
这也让很多人认为,赵匡胤不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没有给他封王。
赵德昭封王是在赵光义当皇帝期间。
赵匡胤去世,赵德昭的叔父晋王赵光义继位,是为赵光义。
同年,赵光义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才开始封为武功郡王。
赵光义诏令让他与齐王赵廷美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赵德昭娶太子太傅王溥之女王氏为妻,朝廷封王氏为韩国夫人。同年冬天郊祀时,赵光义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
这个叔叔夺了侄儿的皇位,对大侄子也算不错,起码封王了,而且给了高官显位。
太平兴国四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赵光义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后,赵光义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
赵德昭跟赵光义论说此事,赵光义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
赵光义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
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后
来改追封赵德昭为吴王,又改追封为越王。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追赠赵德昭为太傅。乾兴元年,加赠赵德昭为太师。
赵承嗣回忆起来,这位悲惨的一生,他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可是他的后代却当上了皇帝。
其九世孙为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十一世孙为宋末三幼主。
赵德昭亦是朝鲜半岛白川赵氏的开派始祖。
这是真实历史中的赵德昭,现在不知道怎么样?
毕竟赵承嗣也拿不准历史会不会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自己都是后世来客,这个历史改变了不少。
还能不能回到正轨呢?
不过这些事情不重要,眼前重要的是问清楚一些事情。
“臣武德使赵承嗣参见皇子,臣奉命前来调查皇子的事情。”
赵承嗣当即表明自己的身份。
赵德昭一听有人来调查自己的事情也十分的激动。
立刻抓住赵承嗣的手,有一种恳求的语气:“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你一定要替我洗刷冤屈呀,我真的是冤枉的,一定有人陷害我,有人陷害我,父皇要惩罚我,只有你能帮助我了。”
赵德昭也害怕,赵匡胤惩罚他,他和赵匡胤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自幼跟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很少,母亲贺皇后又早逝,他算是一个悲催的皇子了。
自己一直都战战兢兢的,想不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也害怕。
见到赵承嗣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赵承嗣摇了摇头,这个皇子还真的是差劲,遇到事情这么不堪。
身为皇族中人,应该沉着冷静吧,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案情隐情
“皇子殿下,不要着急,我正是为了此事而来,还请您将昨晚的情形给臣详细的说一遍。”
赵承嗣也只有称呼赵德昭为皇子殿下,他没有封王,也不好称呼为王爷。
而且你称呼他其他的官职,万一人家心里不高兴呢?
所以赵承嗣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称呼还他为皇子殿下,这总没有错!
“那武德使你可一定要查清楚,还我一个清白,不然就糟糕了。”
赵德昭很明白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痛恨就是滥杀无辜。
这一次自己居然闯了这么大的祸,那么继承皇位就基本上无望了。
那样自己会死的很惨,历来皇长子(他实际上已经算是皇长子了)而且还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皇位下场都很惨。
秦朝的张公子扶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还有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这些都是嫡长子,都没有继承皇位。
下场都不是很好。
特别是隋唐,殷鉴不远,赵德昭心里也很害怕。
“放心臣下一定会竭尽所能,请殿下将当晚的情形说一遍,一点都不要遗漏。”
赵承嗣的身边跟着一个太监,这是赵匡胤派来的,负责记录的。
看起来赵匡胤还是不相信其他的人,所以才派人来了。
“当晚我在大庆殿帮助父皇出来奏章……”
赵德昭平复了一下情绪,缓缓讲起了昨晚的情形。
赵德昭现在已经帮助赵匡胤在处理一些国事,不过这也是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
他帮助赵匡胤批复奏章,当然还是要赵匡胤过目一下才算通过。
昨晚赵德昭在大庆殿批阅奏章到了很晚,就吩咐御膳房给他准备一些宵夜。
不一会两个小宫女就拿来一些糕点,还有一些清淡的进补的肉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也许是赵德昭确实饿了的缘故,他很快就吃完了那些糕点,并且将那肉汤很快就喝完了。
用完夜宵的赵德昭精神好的不得了,于是他就准备再次批阅奏章,立志做个明君的他每晚都是这样。
可是正当他要继续“工作”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紧接着自己就觉得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那两个宫女已经躺在了地上,死的是不能再死了,浑身上下都是用剑捅的。
自己身上也是有伤,赵德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值小太监一看天都已经亮了,为什么皇子还没有出来。
因为赵德昭批奏章的是不允许太监们打扰,所以也没有人敢进去看看。
昨晚赵德昭没有休息,赵匡胤也知道了,让张德钧立刻去看看。
张德钧刚到殿外听到赵德昭喊自己,立刻跑了进来,看到皇子满身是血,慌忙叫过来禁卫军和太医。
将赵德昭身上的伤口包扎一番之后,太医鼻子动了动,随后看到了那盛肉汤的碗。
经过一番的检测,太医断定这肉汤的残渣有剧毒,可以让人立刻死去。
赵德昭听了浑身一激灵,冷汗不住的流了下来,只有他自己暗自庆幸。
当年父亲在落难的时候,碰到过一个道骨仙风的道士,他说父亲以后会贵不可言,赠给父亲一株千年何首乌,说是以后百毒不侵。
赵匡胤将这东西送给了赵德昭。
也许正是这个何首乌的原因,自己才没有被毒死,自己刚才迷迷糊糊的觉得有人要杀自己。
自己只能本能的抽出身旁的剑抵挡,也许是自己在无意中将这两个人给刺死了。
想想真的后怕,禁宫内守卫森严,皇帝和他的儿女们的饮食更是严格的检查,但是就这都能让那个人给下毒,其他人的生命根本就没有保证。
这件事赵匡胤也知道了,这还了得。
皇帝下令立刻包围御膳房,严格排查,可是当禁卫军到达御膳房的时候,里面的人却都死光了。
这下事情更是大了,赵德昭立刻召集宰相赵普和弟弟赵光义进宫商议一下。
死了这多人总要妥善解决。
赵匡胤可是不敢将自己儿子被下毒的事情给捅出去,那样会引起轩然大波,给别有用心的人一可乘之机。
那两个宫女的住处也被团团的包围了起来,任何人没有皇帝的圣旨都别想进去。
对赵普和赵光义说是赵德昭发疯杀人,要查清楚。
经过这一番的解释赵承嗣明白,不是赵德昭杀人的事情那么简单,根本上就是赵德昭被刺杀却不知道凶手是谁。
外边的那些宫女和太监就是平时和这两个死去宫女关系不错。
可是赵匡胤让人询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一点都走不掉。
可能他们对此什么都不知道。
但是也有可能其中也有他们的同伙,赵匡胤不敢大意,让人监视着他们。
赵承嗣更加明白这是个阴谋,针对赵德昭的阴谋。
赵承嗣对赵德昭说道:“殿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没有了,想不到有人敢到宫里来谋害我,要不是这事不能声张,我一点要让大理寺好好的查办。”
说着赵德昭又咳嗽了几声,连忙用手帕擦拭着嘴,随即不留痕迹的将手帕给装了起来。
其他人也许没有注意到,眼见的赵承嗣确实发现上面有些许腥红。
“怪不得赵德昭英年早逝,原来他早就有病在身,说不定这次下毒也有莫大的关系。”赵承嗣在心里默默的想道。
“事情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人死了……”
赵德昭一句话还没有说完有剧烈的咳嗽起来,小太监慌忙的上来给赵德昭顺顺气。
他还想去叫太医,让赵德昭给阻止了,他关心的是如何查清楚这件事。
“皇子殿下我已经知道大概的案情了,您现在这里休息一下,我去见见那些太监和宫女,希望尽快查清楚这件事。”
赵承嗣告辞离开,去询问一下证人。
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尽快将这件事情给差个水落石出,在皇子自己的家里被人给下毒了,这件事很严重。
这样就是说明皇帝的生命一点保障也没有了,他总不能不吃不喝吧。
赵德昭感觉到自己的肩膀上沉甸甸的,自这件事牵扯到皇家,自己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赵匡胤生气也有可能是做给赵普和赵光义看的。
毕竟自己儿子被谋害,杀了两个宫女有什么不可呢?
也许赵匡胤本来就没有打算处罚自己的儿子,不过迫于形势,才这样吧。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宫女尸体
“赵宰相你看看这事情到底是不是二皇子做的呢?”
在另一处偏殿,只有赵光义和赵普两个人。
“赵大尹,这话你不应该问我,你心里应该清楚二皇子的为人。”
赵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皮球踢了回去。
“唉,其实我也不知道,按照道理他是不会这样做的,可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我也不敢相信,也难怪官家生气。”
赵光义叹了一口气。
赵普瞥了一眼这个老对手,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道:
“二皇子以后是继承官家事业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应该另有隐情,我们也不好下结论,而且官家也没有声张的意思,不然也不会让你我单独觐见,也不会让武德司负责调查。”
赵普深知,眼前这位对皇位有着期望,因此两人在朝中也势如水火。
赵光义听到赵普这样说,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这个老对手。
想当初两人是好兄弟,一起辅佐赵匡胤登基。
随后赵普担任枢密副使、枢密使,借着成为了大宋的宰相。
而赵光义也担任殿前司都虞侯,成为禁军的最高官职,后来被赵匡胤任命为开封府尹。
在朝中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两人的政见,渐渐的不同,由以前的合作关系,开始敌对。
直到今日两人完全是对立了。
不过他们只是政见之上的不同,而不是武斗。
这种争斗比直接的武力争斗更加的残酷,杀人不见血。
他们两个人的分歧在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有兄终弟及。
嫡长子继承制即父亲死后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
兄终弟及,就是哥哥死了,兄弟继承他的一切。
但多数时候还是嫡长子继承多一些,但也不排除有兄终弟及。
赵匡胤现在春秋鼎盛,自然不需要担心继承人的问题。
可是问题是他百年之后谁继承他的皇位问题,依然存在。
大多数人支持由赵匡胤的儿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依然有人幻想着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