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弥陀之本愿有「十方众生」故,知道善人、恶人、平生之机、临终之机都是本愿之对机;可是弥陀大悲于苦者,心偏怜念恶人过于善人,哀愍临终之机过于平生之机。故今于王舍城之悲剧,现前正显出逆恶之机,因此释尊于右面之下下品说恶人之成佛,而且于临终之机显出本愿之不思议。绰禅师回顾于此,以「一生造恶」之机为本愿正所被机,以「纵令」之语含摄善机。
其次,弥陀之本愿誓言「三信」与「十念」,然而下下品中善友没有说到三信,而从「乃至十念」劝导其「应称无量寿佛」,并且其称名是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病苦所逼不遑念佛故,转而劝其口称,以口称为本愿故,绰禅师摄三信于十念,而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取意而言「十念相续称我名字」。盖信(三信)与行(十念)是名号之义,在法体中是互融的,故今约众生之能行显出所行之名号法体之德,特别不约能信而约能行是由于以行为本位的圣道门兴盛之时代故;又,一般人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依其外现的行胜过内面的信,因此而作「行行相对」的教化。然而不可因为说是口称本愿就以口称接受,应听闻名号之义,受行弥陀之愿心。
其次,解释「如是至心」以下之经文以回顾绰禅师之化风。所谓「如是至心」即是代表《大经》之三信的「至心」与代表《观经》(隐义)之三心的「至诚心」,舍自力之计度而至心归命于「应称无量寿佛」之愿心,以本愿名号为自己生命。其次所谓「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从这至心归命所自然流出的喜悦之称名,「具足十念」之语一般解释为十声之称名,然而未必要「十」之数,是「具足乃至十念」之意味,解释从至心之信所显的若干之称名。其次所谓「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以下下品之行者的罪恶为十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实际上不等待称名,「如是至心」之时灭十八十亿劫之罪而决定了往生之身份,为了令知五逆之罪甚重,而说以十声十念灭十八十亿劫之罪而往生净土,这有善导大师所谓的「抑止」之意。其次所说下下品往生之相很低,这同样是「抑止」之意,其实应解释为往生真实报土。因此绰禅师首先以称名往生之本愿为净土门之体,其次回顾不能成就大小世善之我等的罪恶生活,以说明诸佛劝导弥陀净土之所以;最后结之为「纵使一生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灭。」「系意专精」是显「至心之信」,「常念佛」是约平生之机而示信后之称名相续相,「一切诸障自然消灭」是依经文之「除八十亿劫」云云而欢喜叙述他力救度的不思议。
顺便一提,发端于绰禅师之称名本愿说,对净土教的实践性方面深有贡献,然而又一方面误解之,衍生将以信为本位的他力净土门看作如同以行为本位的圣道门之故,就下四祖J(道绰、善导、源信、法然)的教化应注意的便是这一点。
四、亲鸾之偈赞
加以回顾,绰禅师是依上三祖(龙树、天亲、昙鸾)特别是昙鸾祖师之《论注》所显明的《大经》法义记载于《观经》上,更将之带到诸经论上而设立圣净二门之判,从时机之反省劝导往生安乐之道,亲鸾上人如例的以简短的语言赞叹其教化,云: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圆满德号劝专称
三不三信诲殷勤像末法灭同悲引
一生造恶值弘誓至安养界证妙果
(正信念佛偈)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圆满德号劝专称
三不三信诲殷勤像末法灭同悲引
一生造恶值弘誓至安养界证妙果
(念佛正信偈――文类偈)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圣道之万行
唯有净土之一门说为可通入之道
本师道绰禅师者搁置涅盘之广业
劝勉五浊之群生归信本愿之他力
教主世尊如是说末法五浊之众生
纵令修行圣道门亦无一人可得证
继承鸾师之教理绰和尚亦同鸾师
在此起心立行者判定言此是自力
浊世起恶造罪业无异暴风与驶雨
诸佛怜愍此等故皆劝回归生净土
纵使一生造恶业但使能系意专精
常念彼阿弥陀佛诸障自然皆消除
纵令一生曾造恶佛亦来接引众生
已发愿称我名号且誓言若不生者
(高僧和赞)
《正信偈》之中,初二句示圣净二门废立之己证,次二句赞念佛诸行褒贬之释功,其「专称」是具足他力之信心故,第五句赞叹其劝信之殷勤,第六句转换为回顾其机教相应说,以终之二句赞叹称名本愿说。亦即上之「圆满德号劝专称」是弥陀之弘誓,所谓「值弘誓」是与三不相对之三信。(文类偈亦同)
其次,《和赞》之中,初之三首歌叹二门废立之己证,第四首提出圣道自力之说,后之三首与此相对赞叹他力净土门之意。三首都是依据二门判之文,以知此判之地位;在此举出绰禅师很深的时机之反省与称名本愿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