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末将谨遵将令。”

    “杜彦听令。命你率领本部人马,将染干所率突厥主力拖在原地,不使其回援定州,不得有误。”

    “末将遵令。”

    接连传下两道将令,杨广随后把目光转向了周摇,问道:“周总管,我意,由你率领本部人马充任此次反攻定州的主将,但不知仅凭两万兵马,能否打败东路突厥大军,将其逐出长城以北?”

    周摇看看杜彦,抱拳答道:“只要杜总管率军能将染干所率突厥主力拖在原地三日,末将便能从突厥手中夺回定州。”

    “染干此次去而复返,麾下有窟合真带来的近七万兵马,若说单凭我一军之力欲将其歼灭,末将无此能为,但要将其全军拖在原地三日,不使其回援定州,还是能够做得到的。”杜彦慨然答道。

    “那就好。段达,传我的命令,北路人马统由李彻率领,张、王两位仆射回城据守,大张声势,逼迫西路突厥大军主动撤回关外,传命雁门关燕荣所部,但遇突厥大军攻城,只许败,不许胜,放其出关。”

    杨广向段达下达了关于北路如何诈逼雍虞闾撤军的军令,这才转过身,冲周摇说道:“我此番随你一同出征,反攻定州,将突厥人逐出关外。”

    一听这话,帐内诸人不无大惊失色,周摇抱拳劝道:“还请元帅返回并州,静候末将佳音,此次反攻定州,若不能将突厥人赶出关外,末将情愿提头来见。”

    他平素为人、谈吐一向谨小慎微,此时也是被杨广突然提出要随他一同出征给逼急了,才说出这样的话来。
………………………………

第431章 掳民而归

    杨广对周摇的劝阻未加理会,转向杜彦问道:“待得我军收复定州之后,若染干所率突厥主力回撤救援定州,你该当如何?”

    “末将正欲请元帅的示下,末将率军将突厥东路主力拖在原地三日后,又当如何?”

    “我料染干此番被沙钵略重新启用,是对其父子的一种试探,正因如此,一旦我军收复定州,染干心中所想,必是怎样保全其麾下人马,全身而退,而无心与我军争夺城池,鉴于彼所率人马要多于我军,而定州又非其率军撤出关外必争之地,故不妨也放他出关便是。周总管,你以为怎样?”

    “元帅所言甚是。穷寇莫追,既然难以将其全歼,不如放染干出关,以免生后患。”周摇见杨广随军出征的决心已下,情知再要多劝也是无益,只得抱拳答道。

    东线战事的进展未尽如杨广、周摇等人预料的那样,李浑率领三千隋军骑军赶到定州城外时,只见定州城头上已竖起了隋军的旗帜。

    李浑叫开城门,率军进入定州城,但见城内已是空城一座,非但看不到突厥军士的影子,即连城中居住的百姓也都没了踪影。

    李浑经向东线驰援定州,提前入城的隋军将佐打听,才得知,窟合真所部不知为何,突然从定州撤军出了关,并且临从定州、砂城等地撤军前,强迫两座城中的百姓随他们一同迁往了关外。

    李浑虽对未能为其兄长李祟报仇雪恨感到遗憾,但对军机要务丝毫不敢懈怠,忙命军士报信给杨广,称东路突厥大军已主动撤出关外,定州已成为一座空城,请示杨广下一步该如何采取行动。

    杨广接到李浑差人送来的军报时,他与周摇率领的隋军两万人马已行进至距定州仅四十里的地方,对窟合真不惜抛下染干所率七万大军,突然离奇地从关内撤出一事,杨广一时之间也颇感摸不着头脑。

    “兵事非同儿戏,沙钵略倾其部族全部人马,大举南侵,如今胜负未分,却突然撤去一路人马,这其中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突厥发生了内乱,沙钵略后院起火,所以才迫不及待地传命东路撤军。”周摇从杨广手中接过军报,仔细看罢,笃定地说道。

    “窟合真掳民而归,抛下了染干一支孤军尚在并州东郊,他就不担心染干所部被我东西夹攻,一举全歼于关内?”杨广当即对周摇的说法表示了质疑。

    “末将料想,染干想必已提前得知了窟合真率军撤出关外的消息,并且其所部七万人马多半已择定了出关的退路,故而才滞留并州附近至今,以起到掩护窟合真从定州撤军的作用。即便如此,元帅,末将以为,这也给我军创造了一个全歼染干所部的绝佳时机。”

    杨广本想率军出征,打败突厥军队,收复定州,出一出被沙钵略父子戏弄的恶气,接到李浑军报后,不免有些气馁,及至听周摇建言要全歼染干所部,眼前不禁一亮,连连点头道:“不错,染干孤军深入并州,正可东西两面夹攻,将其全歼。周总管,现在就下令全军回撤并州,与杜总管合兵一处,全歼敌军吧。”

    “元帅,窟合真绝非泛泛之辈,他既能抛下染干所率东路军主力,先行撤出关外,必定已为染干所部择定了一条全身而退的撤军路径,咱们两路人马加起来,仍少于染干,欲要一战而全歼敌军,非得好好谋划一番,方能做到,切不可操之过急呀。来人,拿舆图来。”

    有军士拿来舆图,杨广和周摇站在舆图前仔细看罢多时,周摇指着并州城东的一条通往雁门关的小道对杨广说道:“倘若果如末将先前所料,窟合真突然从关内撤军,是出于沙钵略的命令,那么临行前,窟合真多半已经获知了雁门关已被我军收复的消息,他如传命染干于他撤出关外后率军从此小道斜插向北,与雍虞闾所率西路军会合,强攻雁门关,破关而出,则燕总管麾下一万人马决计是阻挡不住两路突厥大军十几万人马的。所以,要想全歼染干所部在并州附近,我军须抢先堵住染干北上与西路突厥大军会合的唯一通道才行。元帅以为如何?”

    杨广又将染干大军所在的位置和其东西两面撤军出关的道路仔细查看了多时,指着舆图上砂城所在的位置,说道:“砂城曾两度被突厥攻陷,周总管方才之言虽不无道理,但也不能排除窟合真在关外留下一支兵马,接应染干所部从砂城撤军的可能,要想将其全歼于关内,对我军而言,依然面临兵力不足的困难,如两面同时设伏,围堵染干所部撤军,只怕他会作困兽之斗,难以挡得住他,如集中兵力挡其一面,又难保他不会从另一面脱困而出,难哉!”

    周摇反复比较了染干可能会选择的两条撤军路径,最终仍坚持认为,染干率军于并州附近北上,与西路突厥大军会合,突破雁门关隘,撤出关外的可能较大,遂建议杨广集中兵力在并州城东北上的小道上设伏,而不必顾及砂城方向。

    杨广因虑及敌我双方军力对比,隋军仍少于突厥军队,要想一战全歼染干所部,不宜分兵,所以勉强允准了周摇的请求,同时派出两路斥候:一路赶回并州城东,告知杜彦,改变之前定下的放染干所部撤出关外的策略,一俟发现染干有主动撤军的企图,即率军从后掩杀,不给其以喘息之功;另一路则立马赶到定州,告知李浑及东线率军驰援定州的将佐,设法派军堵住砂城这一条染干可能选择的撤军路线,逼其掉头向西,改从雁门关破关而出。

    尔后,杨广与周摇率领两万隋军,掉头向西北方向一路疾行军,于当日定更时分,迅速赶到了位于并州城东北方向的小道设伏,一场全歼染干所率领的突厥东路主力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

第432章 倒霉蛋的智慧

    对染干来说,这一回被其伯父沙钵略调来随军南征,可算是倒霉透了。先是在并州城外被杨广亲自指挥隋军打得大败而归,丢掉了近一万兵马,继而又在跟随窟合真卷土重来之时,临危受命,受窟合真之命充任率军与并州东路隋军作战的全军主将,不得不硬着头皮率领大军与隋军死拚,哪曾想只过了短短十几天,他使出浑身解数,勉强和隋军打了个平手,却突然得到窟合真发自定州的军令:国内事急,大可汗传命火速撤军,他已率定州守军先行撤回关外,要染干设法北上,与西路军雍虞闾所部会合,从雁门关夺关撤回关外。

    手捧着窟合真下达的这道军令,染干不知不觉间汗水已浸透了他的后背,双手也身不由已地颤抖起来:窟合真不辞而别,单将他一人和七万多兵马抛在了并州城外,这不是送到隋军嘴边的一块肥肉吗?自己稍有闪失,就会招致全军覆没的命运。

    随之而来的头一个闪现在染干头脑中的念头便是:如何才能确保这七万多兵马安然撤出关外,使自己父子免受伯父的猜疑。

    无疑,窟合真临行前指示给他的率军北上,与西路军雍虞闾所部会合,从雁门关夺关撤回关外是一条最稳妥的保全全军的撤军选择,然而,问题是,窟合真既能替自己设计出这么一条撤军路径,对方就猜料不到吗?

    从十几天前的初次交手过程中,染干凭借着他曾率军屡屡与隋军交锋的经验灵敏地察觉出,对方的统军将领决非碌碌之人,即便不能与两年前在周盘遇到的那位大隋名将达奚长儒相提并论,若论起临阵决断,克敌制胜的本事,二者之间相差也不甚多,否则决计做不出在并州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还果断地转守为攻,杀得自己大败的事来。

    既然对方主将也能猜料到自己会从并州北上,与西路军会合,那么就难保隋军不会提前在半道设伏,前后夹攻,将自己率领的这七万人马全歼于并州郊外。

    同两年前充当全军南征先锋,惜败于达奚长儒那会儿多有不同,他染干如今已经失去了伯父沙钵略的信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戴罪立功来的,倘若把一支七万人的人马丢失在隋朝境内,那他父子二人只怕从此以后再无翻身出头之日了。

    染干接到窟合真从关内撤军的军令后,独自在中军大帐中对着舆图冥思苦想了大半日,终于被他想出了个不是办法的撤军之法:分兵。

    在此次率军南征前,染干对驻守于并州附近的隋军军力有所了解,从最近这些时日与并州东线隋军交手之中,他也命军中斥候大致探明了据守并州城东的隋军总计约五万人马,比起自己所率七万人尚少两万。除了东线五万人马外,隋军还要分兵据守并州城池,抵挡雍虞闾所部从北路对并州的进逼,所余的机动兵力实在极为有限。在这种形势下,隋军主将多半是会选择集中优势兵力,孤注一掷,在一条路上设伏阻挡自己撤军的,而自己则可以采取分路撤军的方法,最大可能地避免全军覆没于关内的命运。

    再者,他染干这回可是做为受窟合真节制的东路军先锋主将率军南征的,选择分兵从砂城原路退回关外,纵使出了闪失,事后也可归咎于东路军主将窟合真,而不必由自己一人承担丧师的责任,又何乐而不为呢?

    计议已定,染干当即于大帐擂鼓聚将,传命由随营副将带领两万人马提前一步拔营动身,走城东小道北上,与西路大军会合,选择从雁门关破关而出,撤回关外,而他自己则亲统五万大军,在头一路北上人马引开对垒敌军的注意力后,方偃旗息鼓,撤往定州方向,从西边绕过定州城,选择从砂城撤出关去。

    染干经过冥思苦想想出的这一条分路撤军的计策,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他率领的五万大军虽然在砂城附近遭到了来自东线隋军小股部队的阻拦,但却不足以阻挡住五万大军撤回关外的势头,在仅仅付出了几百人的代价后,染干就成功地带领五万突厥大军安然撤回了关外。

    与他这一路相比,从并州径直北上与西路军会合的先头两万人马却没那么幸运了。杜彦接到杨广要他率军从后掩杀突厥军队的命令的当日,正赶上突厥头一路两万人马动身北上,杜彦当即亲率大部人马从后紧追不舍,将两万突厥军队一口气赶进了杨广、周摇率军为对方设好的埋伏圈儿。

    杨广一见突厥人果然从并州北上,欲从雁门关夺关而出撤回关外,登时大喜,急命周摇率领两万隋军从道旁杀出,堵住了对方的去路。双方于半道交手不久,杜彦也率领追兵从后杀到,两路隋军共五万人马死死地将突厥两万人马包围在当中,实施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及至雍虞闾得报后发兵来救时,这一路突厥军队只剩下不到三千人马,狼狈不堪地逃出了隋军的包围,与西路军实现了会合。

    双方激战过后,直至清理战场之时,杨广才陡然察觉出被几乎全歼于半道上的这路突厥军队似乎远不足七万人马,经讯问俘获敌方军士才获知:染干采用了分路从关内撤军的计策,他本人已率领大部人马从东线撤军了。

    杨广闻讯,追悔不迭,无奈木已成舟,再要发兵阻拦染干已然为时过晚,只得匆匆率领两路隋军,加入了北线战事。

    雍虞闾在得知雁门关得而复失的消息后,起初还真没打算就此撤军住手,停止围攻并州城,因为,雍虞闾在率军南征前,已与其父沙钵略议定了此次南征的作战大略,情知沙钵略亲率十万大军驻守白道州,随时准备接应东西两路,以备不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小股的隋军使诈攻陷了雁门关,自会有父汗在关外帮自己料理后路,而他这一路大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快拿下并州,将杨广驱逐出并州。

    所以,雍虞闾闻知出关退路被隋军切断后,不仅没下令返攻雁门关,反倒传令三军,加强了对并州的进攻,直至关外传来其父沙钵略严命攻隋两路大军从速撤军的命令,雍虞闾才不得不召集人马,返回身猛攻雁门关。
………………………………

第433章 进击突厥

    率军收复雁门关的隋军行军总管燕荣虽然打心底里不愿放雍虞闾所率突厥西路大军轻易出关,碍于有杨广、李彻的军令在,不敢违命行事,只得暂且率军撤出雁门关,为雍虞闾所部人马让出了一条撤军的退路。雍虞闾也正如周摇所料想的那样,急于率军安然撤出关外,没有在雁门关留下兵马把守,故而,在突厥大军撤出关外之后,雁门关又重新回到了隋军手中。

    从突厥东西两路大军分路包抄,入关以来,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